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0358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docx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复习进程

 

最新版甲醇安全技术说明书

甲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

化学品英文名:

Methanol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

甲醇是多种有机产品的基本原料和重要的溶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医药、涂料和国防工业等。

甲醇是容易输送的清洁燃料,可以单独或与汽油混合作为汽车燃料。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微弱白酒气味。

低于500ppm,吸入会引起头疼、呕吐、刺激鼻、咽喉、瞳孔放大、有醉酒感、肌肉失调、多汗、支气管炎、惊厥;吸入过量则僵木、痛性痉挛、怕光,甚至失明,病情恢复十分缓慢且不彻底;接触会使皮肤干裂、红肿,并对眼睛有刺激性;食入除吸入产生的症状还会损伤肝、肾、心脏、神经、甚至死亡。

(内服10ml有失明的危险,30ml能致人死亡)

GHS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类别2

致癌性类别2B

生殖细胞突变性类别2B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2

对水环境危害-急性类别3

对水环境危害-慢性类别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性说明:

易燃液体和蒸气,引起皮肤刺激,引起眼睛刺激,可致癌,可引起遗传性缺陷,可能引起昏睡或眩晕,长期或反复接触引起器官损伤,吞咽可能致命,对水生生物有毒,对水生生物有害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该产品易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产品将快速溶解于水中。

产品很少被土、砂吸收。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在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在未了解所有安全措施之前,且勿操作。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

——采取防止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型电器、通风、照明及其他设备。

——保持容器密闭。

——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避免吸入蒸气(或雾)

——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呼吸防护器具。

——妊娠、哺乳期间避免接触。

——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吸烟。

——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触部位。

污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所。

——应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

——如食入,立即就医。

禁止催吐。

——如吸入,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有利于呼吸的体位。

就医。

——眼接触后应该用水清洗若干分钟,注意充分清洗。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取出,应将其取出,继续清洗。

就医。

——皮肤(或头发)接触,立即脱去所有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肥皂水和水冲洗。

如发生皮肤刺激,就医。

受污染的衣着在重新穿用前应彻底清洗。

——收集泄漏物。

——发生火灾时,使用雾状水、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

·安全储存:

——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

——专人保管。

·废弃处置:

——本品或其容器采用焚烧法处置。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易爆,其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有燃烧爆炸危险,与铬酸、高氯酸、高氯酸铅反应剧烈,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

低于500ppm,吸入会引起头疼、呕吐、刺激鼻、咽喉、瞳孔放大、有醉酒感、肌肉失调、多汗支气管炎惊厥;吸入过量则僵木、痛性痉挛、怕光,甚至失明,病情恢复十分缓慢且不彻底;接触会使皮肤干裂、红肿,并对眼睛有刺激性;食入除吸入产生的症状还会损伤肝、肾、心脏、神经、甚至死亡。

(内服10ml有失明的危险,30ml能致人死亡)。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No.

甲醇99(质量分数,%)67-56-1

第4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携气式呼吸防护器。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

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第5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可用干粉、抗溶性泡沫、沙土、CO2扑救。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第6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

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

用沙土、活性炭或其他惰性不燃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

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处理。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封闭排水管道。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7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气。

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8部分。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禁配物参见第10部分)。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凉爽、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40℃。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禁配物参见第10部分)。

保持容器密封。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必须防雷防静电装置。

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8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

中国(MAC)25mg/m3

检测方法:

变色酸比色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提供安全沐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深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

紧急状态抢救时,应佩戴空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和面罩。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部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沐浴更衣。

实行就业和定期的体检。

第9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特性: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微弱气味

熔点(℃):

-97.8相对密度(水=1):

0.79

沸点(℃):

64.8相对密度(空气=1):

1.1

饱和蒸汽压:

(Kpa):

13.3Kpa(21.2℃)燃烧热:

726.55KJ/mol(25℃)

临界温度:

240℃

起爆能量:

0.215mJ(在爆炸范围以内)

临界压力:

769.85×104Pa

辛醇/水分配系统的对数值:

-82(-0.66)

闪点(℃):

11爆炸上限%(V/V):

44

引燃温度(℃):

385爆炸下限%(V/V):

5.5

溶解性:

易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第10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储存和使用,本品稳定。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避免接触的条件:

明火、静电放电、高热等。

禁配物:

强氧化剂。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11部分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LD505628(大鼠经口);15800mg/kg(兔经皮);LC5082776mg/kg,4小时(大鼠吸入);人经口5~10ml,潜伏期8~36小时,致昏迷;人经口15ml,48小时内产生视网膜炎,失明;人经口30~100ml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呼吸衰弱,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大鼠吸入50mg/m3,12小时/天,3个月,在8~10周内可见到气管、支气管粘膜损害,大脑皮质细胞营养障碍等。

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

啤酒酵母菌

12pph。

DDA抑制:

人类淋巴细胞300mmol/L。

生殖毒性: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浓度(TDL0):

7500mg/kg(孕7~19天),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

20000ppm(7小时),(孕1~22天),引起肌肉骨骼、心血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异常。

第12部分生态学信息[1]

生态毒性:

下列种类进行96小时LC5013680mg/L测试:

虹鳟;下列种类进行48小时ECO>8100mg/l测试:

海藻

生物降解性:

该产品能迅速被生化分解。

BOD5=48~82%ThOD,BOD20=97%ThOD。

非生物降解性:

该产品易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产品将快速溶解于水中。

产品很少被土、砂吸收。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该产品不认为能被生化积累,对80种生物浓度因子=10gldednide。

预计生化浓度因子=0.2

其它有害作用:

第13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办法:

用控制燃烧法处理。

废弃注意事项: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废物贮存参见“储存注意事项”。

容器处理一在容器未被清洗前不要将标签弄掉。

不要在容器和容器的附近切割、刺破和焊接。

空的容器也可能含有危险的残余物质,这样的空容器决不能当作普通废物。

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清洗,然后再使用或掩埋处理适当焚化。

不要焚化密封的容器。

第14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2058

UN编号:

1230

包装标志:

7易燃液体(主标志),14有毒品(副标志)

包装类别:

II类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箱。

不要储存在:

铝及它的合金、铅、锌、某些橡胶、聚苯乙烯。

运输注意事项:

夏季应早晚运输,停止日光曝晒。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运输车辆应配备有相应品种的消防器材入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使用槽(罐)车运输时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第15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例》(2002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其划分为第3。

2类中的闪点易燃液体。

第16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

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0)

3、《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4、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2

免责声明:

本SDS的信息仅适用于所指定的产品,除非特别指明,对于本产品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等情况不适用。

本SDS只为那些受过适当专业训练的该产品的使用人员提供产品使用安

全方面的资料。

本SDS的使用者,在特殊的使用条件下必须对该SDS的适用性作出独立判断。

在特殊的使用场合下,由于使用本SDS所导致的伤害,本SDS的编写者将不负任何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