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339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29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docx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错题集

 

小学数学错题

 

三年级上册

 

一、错例目录

二、原始错例

附1:

原始错例大样本调查汇总表

附2: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知识结构分布表

 

一、错例目录

1.测量

1.1认识厘米、毫米…………………………………………………………………………(孟阳燕)5

1.2.1千米的认识……………………………………………………………………………(王月琴)7

1.2.2千米的认识……………………………………………………………………………(吴美英)8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1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问题解决)………………………………………………………(王月琴)9

2.2加减法的验算(比多比少问题)………………………………………………………(钱媛丽)11

3.四边形

3.1.1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徐亚萍)12

3.1.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钱媛丽)14

3.2.1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孟阳燕)16

3.2.2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孟竹琼)18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王月琴)20

3.4.1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钱媛丽)21

3.4.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吴美英)22

4.有余数的除法

4.1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陈和平)23

5.时分秒

5.1.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钱媛丽)25

6.多位数乘一位数

6.1多位数乘一位数………………………………………………………………………(刘永军)26

6.2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王月琴)28

6.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孟竹琼)29

7.分数的初步认识

7.1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钱媛丽)31

7.2分数的简单计算………………………………………………………………………(孟阳燕)32

7.3分数的初步认识………………………………………………………………………(吴美英)33

8.数学广角

8.1简单排列与搭配(有序思考,数小于3的搭配)……………………………………(徐亚萍)34

9.总复习

9.1三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吴美英)35

9.2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吴美英)36

9.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综合应用………………………………………………………(钱媛丽)37

浙教版

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季赵璐)38

2.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2.1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季赵璐)39

2.2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寿金利)40

2.3运算法则……………………………………………………………………………(朱颖)42

2.4求图形表示的数……………………………………………………………………(朱颖)43

2.5应用问题

(二)——和倍问题……………………………………………………(寿金利)45

3.认识长度单位

3.1长度单位换算…………………………………………………………………………(寿金利)48

二、原始错例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54

错误率

33.2%

采集者

孟阳燕

采集

学校

诸暨浣江小学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每课一练》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认识厘米、毫米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这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又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这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在《每课一练》中学生出现错误较集中的题。

◆典型错题:

题目: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水瓶高约2(  )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学生错解:

汽水瓶高约2(厘米  )

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

◆原因分析:

1.孩子心中对于“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是很清晰。

在访谈中发现有学生说没看见过火车,有的对火车车厢不是很清楚,可见我们有部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从而导致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能很好与生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

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对于物体长度估测的方法与能力不强。

◆教学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外,我们还要多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量身边的物体,可以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桌子、椅子,教室的黑板等等,感知的越多越好,让学生多建立一些基本物品的长度概念,如:

文具盒长约2分米,光碟厚约1毫米以教室长约8米,楼房一层高约3米等。

2.多引导学生利用心目中已建立的一些熟悉的生活原型的长度作为参照的对象,通过比划、对比、反思,学会准确运用长度单位。

如对于学生填汽水瓶高约2(厘米),可引导学生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只有2个手指甲盖那么宽,汽水瓶高约2厘米很明显错了,汽水瓶高大约与文具盒长差不多。

对于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引导学生想像一下,才1米多的火车厢怎么可以坐很多人呢?

相信这样引导学生比较、反思后肯定能正确地选择单位了。

3.注重对孩子估测方法、估测能力的培养。

(1)给学生多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逐步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要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引导学生想象物体的长度,如房子的高度,大树的高度等,设置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估测内容。

◆资源链接:

《分米和毫米》教学探究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难点是正确使用各种已知的长度单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练习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

例如:

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

在此基础上,我总结我们已学的四种长度单位。

提出了用身体来表达长度的教学新思路。

1毫米,真正短,好似指甲一般薄;

1厘米,我记得,指甲宽度差不多;

1分米,会比划,手掌长度就是它;

1米究竟有多长,小朋友们伸展手臂就可量。

引导孩子们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想一想是几个这样长,如课桌高65(),如果填分米,就比6米还要多,也就是比6个小朋友连起来还要长,很快得出与事实的矛盾。

再如,铁钉长2(),如果填毫米,就只有两个自己的指甲那么厚,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矛盾,如果填分米,却有两个手掌那么长,显然不存在这样长的铁钉,也矛盾,填厘米最为合适。

这类方法在教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时,尤其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类比。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错误率24.2%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50

错误率

28%

采集者

王月琴

采集

学校

绍兴齐贤镇中心小学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口算训练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千米的认识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学生新认识了分米、千米,至此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已经教学完毕。

同学们也能建立这些长度概念。

如1毫米一分硬币厚度,1厘米约是一个手指宽度,1分米约是一拃,1米约是两臂长等,能比较好的比划出这些长度。

因为1千米无法比划,但也知道是学校操场5圈,或是从校到羊山公园的长等。

◆典型错题:

题目:

汽车长7()长江长6400多()

杭州湾跨海大桥36()

学生错解:

汽车长7(分米)长江长6400多(米)

杭州湾跨海大桥36(米)

◆原因分析:

1.教师注重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的表象,却少练习估测,如出示一个长度,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或者给出一个长度,让学生比划。

2.学生懒得用建立的长度概念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是随心所欲地写了个单位。

3.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底有多长,很多人没有去过。

而家门口的桥确实只有几十米长,连超过百米的桥也没有,也难怪。

如长江的长度,看到6400多,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一个数字,以为用米已经够长了,用上千米,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做这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对长度单位的建立要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对长度的认识应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千米等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要强化这些长度单位。

2.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

不仅是1分米,也可以让学生比划3分米有多长,桌子长大约有几分米。

从家到哪儿有1千米、5千米等。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这些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

3.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千米。

对于千米的感知,应将实际感知与发挥学生的估测能力相结合。

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到操场上走了一圈,然后以此想象5圈的长度,或是从家到某个地方大约1500步是1千米,但对1千米有多远还是不太清楚,很难估测。

在形成千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教师必须事先骑车去测过,而且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学生平时确实都走过的有感知),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测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2千米?

从学校到自己家要走多少千米?

(教师随机进行评价)让学生感知几千米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几千米的长度,把千米与学生常态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经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4.多介绍一些相关的素材。

教师要多介绍、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用不同长度作单位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或事例,加深学生的感知理解。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错误率21.6%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35

错误率

43%

采集者

吴美英

采集

学校

嵊州市育英小学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过关测试卷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千米的认识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学生已经学了“千米的认识”,知道1千米大约是从育英小学到国商之间的距离。

对1千米有比较笼统的印象,并且知道“千米”是一个大单位,能用“千米”来描述铁路、河流等长度或路程。

知道小汽车大约每小时能行80千米。

◆典型错题:

题目:

机场跑道长约800()。

学生错解:

机场跑道长约800(千米)。

◆原因分析:

1.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少有机会见到机场。

找学生访谈,不少学生就说:

“机场是用来停飞机的,飞机很大,所以机场应该也很大,就选了千米作单位。

2.学生对大数值大单位的感知不够,缺乏对实际路程的感知

“千米”等大单位的感知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学生头脑中缺少熟悉的事物作参照,只能主观地使用“很大”来形容,但具体有多长、多大,学生心中是很不明确的。

在学生看来,“很大”就应该用大单位“千米”,而没有考虑前面数值的大小。

3.思维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思辨能力

当思维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时,不能利用转化、推理、排除等思维方法去解决,而采用主观臆断。

◆教学建议:

1.活动体验,丰富生活经验

可以在活动中设置“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体验“1千米”,让学生在充分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基础上建立“千米”的概念。

2.拓展认知,结合生活学数学

1千米步行大约要走15分钟,那么2千米呢?

1小时大约可以走多长,大概可以从哪走到哪?

汽车1小时大约可以开80千米,那么800千米要开多久呢?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坐车经历,如从哪里到哪里,大约要坐多久?

通过和实践结合,感知长度。

从中感知大数值大单位所对应的实际路程。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熟悉的长度,便于参照。

3.专题训练,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在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时,可以采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方法解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错误率20.8%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50

错误率

38%

采集者

王月琴

采集

学校

绍兴县齐贤镇校

错题来源

第二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课堂作业本P13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

(解决问题)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教学万以内加减法验算后,配套作业本上出现的一题。

◆典型错题:

题目:

图书室借出156本卡通书,还剩下78本,现在又还回45本。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卡通书?

学生错解:

1.156+78+45=279(本)

2.156-78+45=123(本)

◆原因分析:

1.教师刻意强调,引起知识的负迁移。

如“图书室借出156本书,还剩下78本,原来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这样的题做多了,老师强调多了,就按“老印象”办事,自然而然想到了根据借出的数量和剩下的数量,可以求出总数。

再还回45本,又加上了45本书。

这样的错误原因占了大多数。

2.学生不能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当题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或条件陈述杂乱的时候,学生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淆不清,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以为每个信息都要用到。

因此,就糊乱把三个数凑一起。

3.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急于做了。

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错误的式子。

期末,再次让学生来看这一错题,竟然还有学生告诉我,订正的作业“78+45=123”是错的,老师改错了。

4.教材原因。

新教材中的许多解决问题都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一些学生没有细读文字,只是从图的一些暗示中确定这样做或是那样做。

因此,当出现纯文字的数学信息,或者有多余的信息时,学生就不知道筛选了。

其次,对于解决问题,新教材没有象以前的老教材那样单独一章,而是把解决问题与计算融合在一起,一些教师轻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渗透,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改变了以往信息呈现上“给”的特点,它在学段目标有明确的指导:

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收集有用信息”,“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教材只对信息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为我所用。

这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其中让学生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

(1)让学生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

借出、还剩下,还回、原来,现在等。

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2)分析数量关系,以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

这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生可以借助画图或做实物简单模型帮助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3)进行直观操作,理解题意。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在此题中,可以借助于图例,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45本是156本的一部分。

要求现在有图书多少本就是把45本放回图书室后,与78本合在一起的数量。

2.教师要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适当变式。

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见资源链接)。

通过解答后的比较,揭示出共性,突出其差异。

使学生形成纵横交错,有机互补的认知网络结构,学生解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学到数学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把握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适当开放。

在此题教学以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探究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比如给出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选择部分,可以推算出什么信息等,留意学生回答的层次性,以便于区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3.重视学生思维的表达。

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回顾自己每一步列式所表示的意思等。

平时把计算方法的教学多与解决问题融合。

4.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学困生往往都会在教师的好心帮助下,有意地去记一些题型,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让他们理解掌握分析解决的策略,但不能是死记。

5.避免枯燥的纯应用题练习。

多与生活结合,学生便于分析,乐于接受。

◆资源链接:

相关练习:

1.题组练习

图书室原有图书156本,第一次借出78本,第二次借出45本,现在图书室比原来少了多少本图书?

图书室第一次借出图书78本,第二次借出45本,还剩下156本,图书室原有图书多少本?

……

2.一根绳子长100米,第一次剪去了18米,第二剪去了45米,这时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错误率20.5%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35

错误率

25%

采集者

钱媛丽

采集

学校

嵊州市育英小学

错题来源

第二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课堂作业本第14页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加减法的验算

(比多比少问题)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以及连续退位减法,加减法的验算已经学习了一课时,这是第二课时的课堂作业本的作业。

这题做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加减法不会算,而是对“比多比少”这一类题目的解法掌握不够好。

一二年级已对“比多比少”问题有较多的接触,但是这种题目错误率依然不低。

◆典型错题:

题目:

学校举行书画展,低年级有178幅作品参展,比中年级少46幅。

中年级有多少幅作品参展?

中低年级一共有多少幅作品参展?

学生错解:

178-46=132(幅)178+132=310(幅)

◆原因分析:

1.思维定势干扰。

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许多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受到思维定势作用,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减”就用减法。

2.分析题目的能力缺乏。

遇到题目没有进行仔细分析思考,没有找出谁多谁少的量。

审题能力弱。

◆教学建议:

1.教给学生如何判断谁多谁少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尝试。

像例题中,让学生罗列出这样一组比较:

“低年级比中年级少46幅”。

然后分析出低年级少,中年级多。

求中年级,用加法进行计算。

2.进行这一类题型的强化练习。

强调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时,关键在于先确定比较中的两个量,是谁多谁少,然后根据问题,寻求计算方法,求多的量用加法,求少的量用减法。

3.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己画简单的示意图,用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解题。

◆资源链接:

比多比少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比较出哪个量多,哪个量少。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提高准确率,需要进行专项强化练习。

因此,可以展开此类型的练习:

小红比小明大6岁。

比较出()大,()小。

A比B少10。

比较出()多,()少。

比34大6的数是几?

求大的量还是小的量?

70比()多20?

求多的量还是少的量?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错误率26.8%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51

错误率

31%

采集者

徐亚萍

采集

学校

绍兴县齐贤镇校

错题来源

第三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同步练习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安排的一次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用两个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学生错解:

(2+1)×2×2=12厘米

◆原因分析:

1.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周长概念时,教师一般都让学生找的是单个图形的周长,对经过组合或分割后的图形的周长没有涉及。

学生缺乏丰富的表象作为思维的支撑,还不能正确、全面、有效地建构周长的概念。

其次是受到拼组的暗示,学生马上想到要乘。

2.学生的空间观念较弱。

在学习周长之前,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只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只是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在变化的周长计算的练习中,并不是简单的套用周长的计算公式就能解决的,故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正确地解答。

3.低段学生的依赖性较强。

新教材中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童趣的主题图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我们的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他们习惯于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削弱了他们自己动手画图的能力。

一旦周长计算的练习中没有把信息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影响了他们对周长的正确计算。

  

4.学生的审题能力弱,思考不够深入。

三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等于拼成的线段的长度的迁移,想当然地得出:

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等于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而没有深入地思考所求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度,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