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docx
《1114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4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4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3年11月14日)
目录
一导言2
二课程目标6
三内容与要求8
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8
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23
高中阶段内容与要求40
四实施建议60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
信息科技应用于基础教育,为各学科学习和活动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
具有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提升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是技术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研究、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与持续发展。
课程使学生懂得科技、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对人际交往与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学会安全、合理、合法以及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
课程在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网络文明与礼仪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
图示及说明如下:
知识与技能:
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原理以及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原理,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以及信息处理的操作技能。
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主要包括:
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收集与管理能力、信息加工与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工具选用能力、新技术探究与适应能力。
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是指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学习生活的双重影响,认识到不恰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责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
信息安全意识、信息道德准则、信息使用规范。
3.课程理念
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课程应满足每位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有效、安全、规范、自信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及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支持以及价值观引领。
(1)确立以促进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提升信息素养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渐进的过程,从兴趣激发、技能掌握、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使用规范及道德规范培养等方面为学生更好地生存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也为学生适应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具备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将“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与信息技术一起学”,让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提高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意识,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构建以典型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课程以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
注重从丰富的可供课程选择的技术、工具、知识和技能中,选择信息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与实践的、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应用、工具和平台,综合考虑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培养与德育要求等学习要求。
兼顾因科技发展变化对课程内容带来的影响,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适时更新内容,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时代特征,使学生体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乐趣与奥妙,激发探究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3)凸现以项目活动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强调实践体验与协作探究,采用“以项目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设计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体现学科特点与核心知识,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同时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项目活动的体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
(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管理。
通过具有可操作性、全面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激励与导向学生完成预定目标。
学习水平界定
目标类型
学习水平
水平描述
行为动词
知识
知道
能识别或复述所学的知识。
识别、复述
理解
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描述或解释。
说明、解释、举例
运用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实现
技能
模仿
能参照演示或提示,模仿操作。
参照…操作
熟练
能独立执行所学的技能。
独立执行、独立操作
掌握
能根据需要选择技能。
使用、制作
过程与方法
尝试…、能…、观察、对比(比较)、分析、交流、分享、归纳、总结、评价、制定、推测(推算)、设计、设置…、选择、记录、迁移、类比、调查、讨论、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会、遵守、感悟、认同、形成、意识到…、约束、关注、养成、尊重、树立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知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主动探究与适应新技术,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中真实、开放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分析问题,明确需求,有效地获取信息,合理地管理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与使用信息;
正确理解信息科技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自我约束个人行为,养成健康、文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三-四年级)
初中阶段(六-七年级)
高中阶段(十年级)
知识与技能
(S)
1.知道信息科技的常识。
2.知道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
4.模仿进行信息的收集、管理、加工、传输和表达的操作。
1.知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
2.理解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3.知道常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在信息处理和支持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
4.独立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加工、传输和表达的操作。
1.理解计算机主要部件之间工作的基本过程。
2.用正确的术语解释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
4.理解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传输的基本思想方法;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知道数据管理或作品设计与创作的基本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T)
1.尝试观察并说出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其它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与操作步骤。
2.在他人帮助下应用所学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参与小组合作。
4.能确定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查找信息;能挑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表达想法。
1.比较和归纳各类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操作方式和使用规律。
2.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探究信息科技的一些新知识与技能。
3.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交流和分享信息。
4.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分析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质疑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辨别信息的相关性,检查信息的可靠性,有目的地加工信息,有个性地表达信息。
1比较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
2.独立探究及应用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科技新知识与新技术。
3.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他人沟通及合作。
4.明确信息需求,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鉴别、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创造性地组织、加工、表达信息。
设计简单的算法(或使用数据库)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
1.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表现出兴趣。
2.妥善保存个人文件及重要信息,开始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认同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有的行为规范,逐步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
1.关注信息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2.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妥善管理个人信息及保护个人隐私,自我约束个人行为。
3.认同信息社会中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能自觉遵守。
1.主动关注和适应新技术的变化与发展,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2.感悟信息安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保护个人信息系统安全。
3.负责任地发布与传播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行相关活动。
三内容与要求
(注:
由于条目编号暂未做规定,本次修订没有统一修改编号)
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
模块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1信息科技常识(8课时)
1.1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工具(3课时)
1.1.1身边的信息科技
1.1.2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1.2图形界面软件(5课时)
1.2.1图形界面软件的要素
1.2.2图形界面软件的操作
2信息处理(48课时)
2.1信息获取(6课时)
2.1.1汉字的输入
2.1.2信息的查找
2.1.3信息的保存
2.2信息管理(6课时)
2.2.1信息的类型
2.2.2信息的分类管理
2.3信息加工(11课时)
2.3.1信息加工工具
2.3.2信息内容的加工
2.3.3信息格式的加工
2.3.4数字作品的规范
2.4数字作品规划(8课时)
2.4.1作品主题的规划
2.4.2作品提纲的撰写与交流
2.5数字作品设计与制作(12课时)
2.5.1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的制订
2.5.2图片的处理
2.5.3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
2.6数字作品的展示与评价(5课时)
2.6.1成果的展示
2.6.2总结与评价
3科技、社会与人(6课时)
3.1安全使用因特网(3课时)
3.1.1网络中的账号
3.1.2保护个人隐私
3.2网上交流礼仪(3课时)
3.2.1网上交流
3.2.2网络礼仪
小计
62
主题1.1:
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工具
【概述】
了解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学习、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也是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前提。
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
通过各种活动发现信息技术工具的特征,体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通过观察、记录、比较、交流来构建和丰富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认识,了解学习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相关规定或约定。
【建议课时】3课时
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
知识与技能(S)
1.1.1身边的信息科技
1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知道
1.了解信息技术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同学讨论曾经使用过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思考这些工具的特点,特别是存在的共同点。
例如:
外观、用途、使用方法、使用限制等。
(S1.1.1)
2.使用身边的信息技术工具:
学生尝试使用身边的或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电脑、手机等),并采用各种方法,记录下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中的反馈信息,例如:
指示灯的变化、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和文字、键盘鼠标发出的提示声音等,了解信息技术工具与使用者互动的方式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方法。
(S1.1.2、T1.1.1、T1.1.2、T1.1.3、F1.1.1、)
3.讨论专用教室规范
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和制定专用教室的相关制度和课堂规范。
(F1.1.2)
2信息技术工具[1]的名称及其用途
知道
3信息技术工具的反馈信息[2]
知道
1.1.2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4信息技术工具的启动与关闭
熟练
5输入设备[3]的使用
模仿
过程与方法(T)
1.1.1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提示,使用一些常用信息技术工具。
1.1.2尝试根据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反馈信息,判断其工作状态。
1.1.3能分享自己了解的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注:
本文本中“尝试……”表示学习经历要求、“能……”表示能力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
1.1.1认同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规范。
1.1.2根据专用教室的相关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说明
[1]信息技术工具不仅指台式计算机,还包括各种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数字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游戏机等。
[2]反馈信息是指信息技术工具对操作后给予的图像、文字或声音等提示信息。
例如:
指示灯的变化、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和文字、键盘鼠标发出的声音等。
[3]输入设备主要指鼠标、键盘、触摸屏等。
主题1.2:
图形界面软件
【概述】
了解图形界面软件的一般使用规则,是自主学习、掌握各种软件的基础,也是选择合适软件作为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
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图形界面的要素,体验图形界面软件的操作特点;尝试和掌握图形界面软件中对象的移动、复制、删除和保存等基本操作;通过观察、记录、比较、交流来构建对图形化界面软件的认识,了解和归纳图形界面软件的学习规律。
在此过程中,对各种功能的软件产生兴趣,在探索规律时关注软件的反馈信息。
【建议课时】5课时
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
知识与技能(S)
1.2.1图形界面软件的要素
1软件及软件的作用
知道
1.图形界面软件要素的认识:
学生回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软件名称和用途。
结合教师出示的常见图形界面软件,了解什么是图形界面软件,并分组观察、讨论其界面特征,在教师帮助下提炼图形界面软件的要素。
(S1.2.1、T1.2.1)
2.用一用图形界面软件:
教师提供一些图形界面软件使用指导的视频或学件(供学生自学的多媒体资源),学生模仿并做好记录;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使用鼠标控制窗口、菜单、按钮等要素和操作中要素的变化情况(例如:
菜单中的下拉箭头,命令后面的省略号等)。
(S1.2.1、S1.2.2、T1.2.2、T1.2.3、F1.2.1)
3.设置个性桌面:
学生尝试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软件,注意软件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3]调整自己的操作,从而归纳学习图形界面软件操作步骤的方法。
(例如:
尝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修改图片,并将修改好的图片设置为个性化桌面)。
(S1.2.2、F1.2.2)
2图形界面软件的常用要素[1]
知道
3各种常用要素的不同状态
知道
1.2.2图形界面软件的操作
4打开和关闭图形界面软件
模仿
5常用要素的操作
模仿
6内容对象[2]的移动、复制、删除和保存
模仿
过程与方法(T)
1.2.1尝试比较几种软件,并罗列软件界面的一些特点。
1.2.2尝试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记录软件界面要素的变化情况。
1.2.3尝试假设软件界面要素的作用,并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
1.2.1认同软件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设计的观点。
1.2.2认同仔细阅读反馈信息是一种好习惯。
说明
[1]图形界面软件的要素指图标、菜单、按钮、对话框、鼠标指针、状态栏等。
[2]内容对象指由图形界面软件打开的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中的内容。
[3]反馈信息指软件对话框中的信息、按钮的提示信息等。
主题2.1:
信息获取
【概述】
使用搜索引擎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是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常用方式之一。
它能够让人们自主、高效地获取信息。
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
学习因特网、网站等重要概念;通过尝试和模仿,体验使用浏览器获取信息和保存信息的各种技巧,从中归纳出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过程中,意识到因特网中信息的复杂性,使用信息时需要进行判断和筛选,同时还必须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规范。
【建议课时】6课时
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
知识与技能(S)
2.1.1汉字的输入
1中文输入法
知道
1.输入汉字
学生说说曾经使用过的中文输入法。
尝试专用教室中安装的中文输入法,模仿输入状态的切换及中文字、词、句的输入。
(键盘输入的熟练程度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教师可以考虑适时安排练习。
)(S2.1.1、F2.1.1)
2.网络搜索实践
根据教师创设的真实任务情境,学生尝试确定合适的关键字,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查找相关内容,并观察搜索到的结果(例如:
搜索结果页面的地址;页面内容的组成;关键字与搜索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等)。
在此过程中熟练浏览器的使用,记录逐步确定搜索范围和关键字的过程。
(建议设计的任务情境具有连贯性,后续主题的学习过程中会使用到这里的学习结果。
)(S2.1.2、T2.1.1、F2.1.2)
3.网上信息的保存
指导学生将搜索到的内容用多种方式保存下来(例如:
用收藏夹保存网站地址;将网页保存成文件;另存为的方式保存图片等),并按要求记录下保存信息的来源,以此形成使用他人信息时标注信息来源的习惯。
(S2.1.3、T2.1.2、F2.1.3)
2输入状态的切换
熟练
3字、词的输入
模仿
2.1.2信息的查找
4因特网与网站
知道
5万维网与超链接
知道
6浏览器的使用
熟练
7搜索引擎与关键字
理解
2.1.3信息的保存
8收藏夹的使用
熟练
9网页内容的下载与保存
模仿
过程与方法(T)
2.1.1尝试分析信息需求,确定网络搜索的关键字和查找范围。
2.1.2尝试根据信息类型或特定需要,选择保存信息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
2.1.1形成良好的键盘输入习惯。
2.1.2意识到因特网中信息的复杂性,认同使用信息时需要进行判断和筛选的行为规范。
2.1.3形成使用他人成果时注明信息来源的习惯。
说明
主题2.2:
信息管理
【概述】
按规则存储文件,是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有利于高效地提取和使用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
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
了解信息与文件的关系;利用文件的各种属性,进行快速检索;尝试建立信息分类管理的标准,并采用合适的文件名和文件夹予以实现。
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规范地管理信息对重新提取和使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关注自己存储文件时的习惯。
【建议课时】6课时
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
知识与技能(S)
2.2.1信息的类型
1信息与文件
知道
1.文件的浏览与快速检索:
在资源管理器中通过“缩略图、图标和详细信息”的方式查看前一阶段学习过程中保存的文件,了解文件的属性(如文件名、类型、大小和修改日期等),然后模仿进行文件的快速检索。
打开检索到的文件,观察文件内容(文件所包含的信息)与文件名、文件类型之间的关系,关注自己存储文件的习惯。
(S2.2.1、T2.2.1、F2.2.1)
2.分类保存文件
与同学讨论文件分类的意义及文件分类的方法。
尝试创建文件夹,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将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
(S2.2.2、T2.2.2、F2.2.1、F2.2.2)
3.讨论公用计算机使用规则
与教师共同讨论在公用计算机时,自己与他人的文件或文件夹的使用规范。
(F2.2.2)
2文件的属性[1]
知道
3文件的浏览
模仿
2.2.2信息的分类管理
4信息管理的意义
知道
5文件夹及其作用
知道
6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2]
模仿
过程与方法(T)
2.2.1尝试按照文件的属性快速检索文件。
2.2.2能使用文件夹分类存储文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
2.2.1关注自己存储文件的习惯[3]。
2.2.2意识到规范地管理信息对提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作用。
说明
[1]文件的属性主要指文件的文件名、类型、大小和修改日期等。
[2]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指能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并逐渐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3]存储文件的习惯在本主题中主要是能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存储文件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分类存储文件的习惯。
主题2.3:
信息加工
【概述】
信息加工是指人们使用信息加工工具对信息进行梳理、重组、展示的过程。
信息加工工具的功能会随着信息加工需求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革,但学习和使用信息加工工具的规律是相对稳定的。
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学会学习一个新工具的方法,以及养成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才能驾驭不断涌现的信息加工工具。
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
了解常用信息加工工具的特点和用途;通过观察、尝试、归纳、迁移,体验信息加工工具的一般特点和常用功能的操作方法。
在此过程中,积累学习软件的方法,有意识地探索常用软件的用途,感受使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便利性。
在处理信息时,形成版权意识,规范地引用信息。
【建议课时】11课时
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
知识与技能(S)
2.3.1信息加工工具
1信息加工工具[1]
知道
1.信息加工工具: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常用信息加工工具的过程,并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不同信息加工工具的作用及特点,信息加工工具与信息类型之间的联系;再观察教师展示的数字作品,思考信息加工工具与数字作品之间的联系(S2.3.1)
2.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学生通过阅读、筛选前两个主题学习中收集的信息,形成个人观点,并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编辑功能(例如:
输入文字、利用复制移动等合并多个文件中内容,插入图片等)将已有的素材信息加工、重组,使其成为能验证个人观点的信息。
(S2.3.2、T2.3.1、F2.3.1)
3.格式设置:
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样例,尝试提出设置文档格式的一般规范,并对自己的文档进行设置。
(如有可能可以打印部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同时,根据教师的提示,标注引用资源的出处,巩固知识产权意识。
(S2.3.3、S2.3.4、T2.3.2、F2.3.2)
4.表格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用表格示例,了解表格能够直观、突出呈现信息的特点。
通过对示例表格的分析,了解表格的组成,并尝试根据教师提供数据的规律和要求设计、制作表格。
(S2.3.2、S2.3.3、T2.3.3)
2数字作品
知道
2.3.2信息内容的加工
3文字的输入、删除、复制、移动
熟练
4表格的作用及组成
理解
5图片、文本框、表格等元素的插入、删除、复制和移动
熟练
2.3.3信息格式的加工
6字体和段落格式的设置[2]
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