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868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docx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

2008-05-2813:

19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廉治军 赵敬东 张天文

  摘要: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是辽宁省名老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师张天文教授独创的针法,以针刺头穴为主,联合手、足远端诸穴,并在针刺过程中配合患肢主动与被动运动,共同达到治疗脑梗塞目的。

经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优于普通针法组和药物对照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脑梗塞;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717(2007)04-0840-04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是辽宁省名老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师张天文教授根据40多年的临床经验独创的针法,用于治疗中风病。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2000年度立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合同号:

国中医药科2000ZL28号。

2年多来,经过多中心对259例病例临床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针法组和药物对照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中心病例186例,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中医科病例55例,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病例18例。

  1.2采用分层随机分配根据性别、年龄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中、重3层,设立三联运动针法组、普通针法组、药物对照组。

其中:

三联运动针法组100例,普通针法组94例,药物对照组65例。

病例一般资料经χ2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对照组比较,P=0.331,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4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见表3。

  

  2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

(1)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和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3)发病3个月以内。

(4)年龄≤80岁,性别不限。

(5)经脑CT检查除外脑出血。

(6)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栓塞。

(2)发病3个月以外。

(3)年龄大于80岁。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合并有心、肝、肾、内分泌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6)精神病、传染病者。

  

  3研究方法

  

  分组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分配。

  

  4治疗方法

  

  4.1基础治疗

  1)静脉用药:

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点,每日1次;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

15次后停止静点丹参注射液及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

2)口服药:

银杏叶片,2片,每日3次口服。

3)运动训练:

足外展,双手连环波浪式,抬肩臂等上下肢自主或被动运动。

  4.2对症治疗血压升高者可用常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可用降糖药治疗;血脂升高者可用降脂药治疗,等等。

  4.3三联运动针法组1)取穴:

头部:

百会透正营,正营透曲鬓,正营透囟会,目窗透神庭(患侧),神庭透百

  会;手部:

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患侧);足部:

太冲透涌泉,太溪透昆仑(患侧)。

2)针刺方法:

①头部用0.4mm×50mm毫针,按上述穴位分段透刺。

针体与皮肤呈15°,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

针后捻转,每根针捻转2min,频率200次/min,同时要

  求患者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

对不能自主运动的患者,在强化自主运动意识的基础上让护理员帮助进行患肢被动运。

②每隔10min重复捻针。

③在头穴针刺30min后,用0.4mm×50mm毫针针刺患侧手足部穴位,得气后再大幅度提插(1.5~2.5cm)并捻转3~5次(720°以内),稍停数秒再小幅度轻轻捻转(不超过90°)约20s,然后紧持针柄约10s使针感不散,最后轻缓起针,按捺针孔。

④在头穴针刺60min后,每隔半小时捻头针1次,留针3h。

⑤每日操作1次。

  4.4普通针法组头穴取运动区、感觉区(患侧),常规头针针刺捻转,每根针捻转2min,频率200次/min,留针30min。

体针取患侧肩髃、曲池、外关、足三里、悬钟、太冲等穴,提插捻转,得气后留30min。

每日操作1次。

  4.5药物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无针刺治疗。

基础治疗用药同三联运动针法组、普通针法组。

  4.6疗程6周为1个疗程。

  4.7观察指标方法

  疗效性观察:

治疗前后缺损程度评分,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评定。

安全性观察:

一般生命体征(睡眠、感觉、意识、运动、血压、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呼吸节奏、呼吸深度等),血常规、尿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

  4.8统计方法

  采用SPSS软件(10.0版)分析统计数据。

根据不同资料相应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5疗效判定标准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志、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进行综合评定。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1]。

  5.1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①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

②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5.2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

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5.3研究结果3组疗效比较,见表4。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自身比较,P均<0.01,极显著差异,说明有

  治疗意义。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比较,三联针组与普通针组相比,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三联针组优于普通针组、对照组:

普通针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普通针组优于对照组。

差值组间比较,P均<0.01,说明3组间差异显著,三联

  针组优于普通针组、对照组。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的变化,见表6。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变化自身比较,P<0.01,差异极显著,说

  

  明有治疗意义。

治疗后中风病症状积分组间比较,三联针组与普通针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三联针组优于普通针组、对照组;普通针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普通针组优于对照组。

差值比较,三联针组与普通针组、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说明三联针组优于普通针组、对照组。

普通针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6安全性的检测

  

  未发现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正常而治疗后异常的情况。

治疗前少数患者血常规、尿常规、GOT、GPT、BUN、CR异常,多与肺炎、糖尿病肾病、肝病等合并症有关。

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可以好转。

经观察,受试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睡眠、感觉、意识、运动、血压、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呼吸节奏、呼吸深度等)较平稳,无明显变化。

  7结论

  

  7.1临床研究结果

  在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自身比较P<0.01),明显优于普通针法组和药物对照组(组间比较P<0.01),总有效率达97%,远远高于普通针法组(89%)和药物对照组(78%)。

并且无副作用。

  

  7.2中医对脑和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脑梗塞,中医称缺血性中风,这一诊断是近几年确立的一种具有定性意义的中医诊断。

既往统以中风名之,亦有称类中风者,唐宋以前中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认为中风系外风引起;其后至金元,由于四大家的雄起,内因立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现今言中风者,均主内因,并一致认为本病系本虚标实证,概括起来不外风、火、痰、瘀、虚五端。

病位涉及五脏中之肝、肾、心、脾四脏,当然以理论之,肺也不是无可干涉的。

这种一病多位之病

  位论,常导致治疗上的不协调,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辨证分型过于繁杂,又不易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细推之,中医之病理生理乃至部分解剖学,主要建立在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脏腑)学说上,尽管缺血性中风,有人常称之谓“脑中风”“脑卒中”或现代叫脑血管病,十分明确的定位在脑,但由于上述理论,把脑中风的表现分解到五脏,这种中风周围论,笔者以为不如改周围论为中枢论更为确切,也就是说,把分解到五脏的致病原因,统移到脑,以脑为中心,由此兼顾五脏。

比如《医宗金鉴》就讲:

“头为诸阳之首,位居最高,内涵脑髓,脑为神腑,以统全身者也。

”明•王惠源在《医学原始》指出:

“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

耳目口鼻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

”清•王清任通过40多年的实践和对人体内脏及实地解剖观察在《医林改错•脑髓说》里更明确地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也,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日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道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些说明脑具有主神明即精神及思维和主运动的中枢性生理功能。

  笔者认为脑既然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还有气血精髓等营养物质又都上濡于头,不仅说明其向心(头)性,而且是生理上的需要,说明脑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几乎没有能量贮存,它需要连续不断提供濡养,是个能量消耗单位。

消耗这些能量是为充分发挥“中枢神”的作用,阳的驱动、支配、调节作用。

从病理分析《内经》所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人厥,以及肾阴不足(尤其中老年)形成的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抑或是肝火上冲风痰上扰、肾精不充,清阳不升等等,这些“上”“升”“充”的部位很显然是指脑,综上种种,中风病应定位在脑。

这种中风中枢论,也顺应了目前中医脑病学发展迅速的趋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梗塞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①辨病辨证分型,②专方、单方、验方,③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④中药新剂型——动静脉给药,如:

丹参、刺五加、血塞通、脉络宁、维脑路通、川芎嗪,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尽管诸法各有所长,但也各有所短,如:

中医辨证分型大多过于繁杂,无法统一;针灸新穴区开发不足,有的过于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则过于激进,反致不能深入;静脉给药患者大多在静态下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主动效应被抑制,短时间内又很难见效,心理负担加重,对日后康复不利;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病人经济承受困难;一些药物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最后效应及毒副作用尚未可知。

针灸以头针发展最快、疗效较佳,并多集中选用焦氏头穴区,也有开发传统腧穴,或其它经验穴位的,但未发现有结合体针取远端阴经腧穴、配合患肢运动的方法。

  

  7.3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的创新点和理论依据

  鉴于上述之利弊,继承传统,发扬新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西学,开发治疗中风新穴区,焕发老穴致以新用,不失为良好之策。

以头针为主,取体针之长,再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性,既适应当前医疗形势的发展,又符合现代新的医学模式,无疑是最佳治疗创新点。

  笔者从实践出发,根据上述中医理论,创新“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是以针刺头穴为主,联合手、足远端诸穴,并在针刺过程中配合患肢主动与被动运动,共同达到治疗脑梗塞目的的方法。

以针刺头穴持续快速大幅度捻转为主,充分调动、激发头三阳之经气的主导方针,使脑络通畅,百脉流顺,脑醒神归,窍开神安。

主取百会穴,百会乃督脉主穴、又为手足三阳经及足厥阴之会,加之针朝患侧,过足太阳至足少阳,一穴系三经,督统诸阳,醒脑活络,畅流气血故以为君;二取足少阳、阳维脉之会—目窗与正营,针朝督脉之神庭、囟会穴,仍过足太阳,催发少阳之气,助清头目而熄风,故以为臣;再取督脉、太阳、阳明之会神庭穴,针朝百会,强化督统向阳作用,以为佐使,如此则重点调动了头三阳经之经气,激发诸阳以领全身。

另外遵照“上病下取”原则,辅选远端诸穴,如肝经太冲透肾经涌泉穴,平肝潜阳熄风而调血压;针肾经太溪透膀胱经昆仑,从阴引阳,以滋水涵木;刺大肠经原穴合谷透心包经荥穴劳宫,再刺心包经络穴内关透三焦经络穴外关,行气活血,开窍醒神并以此强化阳末之经气,促使瘫肢恢复。

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做患肢的自主运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康复。

多年来,笔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运用本法于临床,取得满意之效果。

  

  7.4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

  笔者曾于1994年10月-1998年10月,应用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对急性脑梗塞(缺血性中风)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即刻疗效与远期疗效观察表明,“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急性脑梗塞病情发展。

并对日后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得出针刺可立即使梗塞侧脑血流得到改善的结论,而这种改善对进一步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在TCD检测中证实颈内动脉(ICA)搏动指数(PI)比其平均血流速度(Vm)更能反映远端小血管阻力,提供灌注区情况,这为观测针刺缓解再灌注损伤程度提供客观依据。

血液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可以使中风病人血液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得以改善,调节血管运动平衡,使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氧含量和脑代谢得到改善。

通过对头部特定穴位捻转刺激,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脑血管的调节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梗塞区再灌注起到促进作用;对手足远端进行针刺,改善局部血液神经调节,调整肌张力,并通过神经反射刺激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本研究创立新针法,开辟新穴(区)位,积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配合患肢主动及被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康复。

经多年临床实践和全面系统科研观察,证实其疗效达到国内外同类临床研究的先进水平。

该法在我院已应用多年,深受患者欢迎,因成本低廉,经济纯收入显著;经过治疗致残率降低,大大减轻家庭负担,许多患者痊愈后重返工作岗位,社会效益较大。

“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脑梗塞,简便、快捷、高效、安全实用,可操作性强,符合国情、民情,有进一步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