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68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docx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

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之后必然会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必然会遇到这个问题,农业人口的转移就是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问题可称为世纪难题。

有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4.8亿人,农林牧渔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只有1.7亿人。

目前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

我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的有近10来万。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有三个特别棘手的问题,第一需要转的人口多,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个数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3-15.4,比日本全国人口总数1.26亿还多出许多。

第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需要对城市进行建设,无论是改造现有的城市,还是进行小城镇的建设,中国的耕地十分紧缺,因此需要用少量的土地解决大批农业人口的转移,因此困难十分大。

第三,中国城市人口已经开始老龄化,整个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脆弱,因此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之后,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更为突出,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近十几年的实践,现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主要是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到城市中从事餐饮以及服务业。

其中从事建筑业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加工业。

农民迁徙到城市,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口的成本十分高。

也有统计显示20xx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年平均收入约为5444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

农民工当前的收入水平还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

在短期内要靠发展大中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现实。

这种转移的过程农民并没有实现正真正意义的转移,农民的根还是在农村,每年往返于农村与城市的代价,特别是春节前后民工流所形成的压力,也体现了这种成本的昂贵。

去年一号文件之后,有许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民工荒,而是由于打工的成本的高昂,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农民宁可在农村种地,因为政策的倾斜使得农民感到回乡种地也能提高收入。

但是无论是减税免税,保护农产品的价格都无法使得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实在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因此转移出来还是必需的。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提出。

这是要实现农业人口真正转移的信号,可是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从工资待遇、劳动与社会保障到子女就学,医疗和住房等等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仅仅是一个户口问题可能也不是一个彻底解决的方案。

所有的困难都在于城市本身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尽完善,处于一个极为脆弱的境地。

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就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

如果政府把可支配的资金用在装潢城市的门面,用于城市形象,而且为了形象、面子不在乎能花多少钱,如果把精力放在这方面,我想这是一个事倍功半的事情,而且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的决策者能够把精力、资金集中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方面来,效果肯定不一样,城市保障体系的健全会大大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个道理并不费解,只是认识能不能转变是一个关键。

小城镇的建设是减轻城市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的经验教训是这种发展决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精确评估每占用一亩土地所能吸引的资金投入,解决劳动力的人数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民产值的诸多的指标。

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城市的郊县可以进行这种建设,它既能解决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压力,又能创造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解决了农村人口的转移。

这条路的风险在于是否能用有限的耕地并能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试图用行政命令解决小城镇的建设是从根本上违背了这条路子的本意,因此是得不偿失的,这是决策的失误,并非是小城镇建设路线的过错。

今年是深入推进新医改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局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带领xx卫生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高位求进,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招大引强年,环境创优年,四个大会战”的工作重点。

锐意进取,克难攻尖,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卫生改革卓有成效

今年是实施医改三年目标的最后一年,面对十分繁重的医改任务,围绕群众健康权益,针对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用改革的手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政策措施。

一是注重组织保障。

调整了区医改办设置,将区医改办设在区卫生局,利于工作统筹协调和开展,并落实了人员编制。

二是注重政策落实。

区政府印发了《xx区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8年度工作安排》;三是注重资金支持。

区财政专门安排1002万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配套资金(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6万,基药206万,村卫生室和社区补助111万,公共卫生人员工资148万,绩效工资补助420万),保障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四是注重调研学习。

区政府组织医改成员单位赴外地学习医改先进经验后,深入基层突重点、破难点,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五是注重机制建设。

初步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推进运行机制转变,为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六是注重合力推进。

船山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医改工作大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医改有力、有效。

(二)主要成效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

新农合增资扩面,人均筹资230元,参合人数达362464人,参合率达102%,调整了新农合报销方案,政策性报付比达70%;城镇职工、居民参保率分别达100%、8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和65%;累计资助“参保”12921人、“参合”21923人,救助困难群众门诊5790人次、住院6120人次。

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

全区7个乡镇卫生院、2个中心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家基层医疗机构按照3个100%的要求全部配套、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并实行省统筹的基本药物集中上网采购。

共采购基本药物630.85万元,正积极推进区级集中统一支付。

从7月1日开始在全区村卫生室全面铺开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全区357个村卫生室中有166个开展基药工作,统一采购配送基药7.2335万元。

为配合基药的可持续推进,自今年7月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般诊疗费改革,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一般诊疗费标准每人每天10元,参合农民就诊的一般诊疗费用全部由新农合支付;目前正筹备在村级开展一般诊疗费。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投资2900万元的区医院住院大楼和高升、灵泉、龙坪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截止目前,已为814799人次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按照“五惠民、四分开、三协作、二发挥、一强化”的要求,实施医院信息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完成了医疗卫生单位机构设置和核编定员、定岗工作,正着力制定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保数量明确、布局科学、配置合理。

二、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民自筹资金1087.392万元,中央、省、市、区财政补助资金7249.28万元已全部到位。

共有20654名参合农民住院并享受补偿,住院费用8113.81万元,次均费用2432.86元,补偿3450.43万元,报付比达63.32%;7938人次享受门诊统筹补偿,补偿17.13万元。

(二)推进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195个;减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费用40例;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000座。

(三)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在全区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271人,补助10.84万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无孕产妇死亡,婴幼儿死亡率降低至2.5%以下,剖宫产率降至41.7%。

(四)开展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在全区免费婚前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例,人口出生缺陷率降至。

(五)儿童重大疾病补偿。

对例儿童白血病、例先天性心脏病、例慢性肾功衷三个重大疾病开展补偿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参合儿童补偿覆盖率达到100%。

三、公共卫生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落实工作网络化、服务内容格式化、管理办法信息化、督查过程质控化的“四化”机制,助推船山公共卫生再上台阶。

1、居民健康档案:

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76402份,其中社区90371份,建档率48.17%;农村186031份,建档率55.54%;全区建档率52.89%。

2、健康教育: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800期,制作健教宣传栏41个,刊出467期,印发宣传资料20.67万份。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8345人次、卡介苗5000人份、脊灰疫苗10000人次、百白破疫苗4000人次、白破疫苗XX人份、麻疹疫苗22400人份、甲肝疫苗315人份、流脑及流脑a+c疫苗3600人份、乙脑疫苗2400人份、麻腮风疫苗230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乙类传染病104例,丙类传染病446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

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1167例非住院结核病人、9例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5、儿童保健。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7827人,系统管理率达97.5%。

6、孕产妇保健。

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重点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3709人,系统管理率90.7%。

7、老年人保健。

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累计共建档32736人,其中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人数为29274人,实行死因登记报告160例。

8、慢病管理。

为10261名高血压患者、2798名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每季度进行随访了解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对47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督促发作期重性精神病人住院83人,随访、康复指导和动态管理1282人次。

四、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争取并到位项目资金7482.46万元,其中非常规项目资金626.5万元(县级医院能力建设247万元、农村改水改厕379.5万元),常规资金6855.96万元(新农合补助资金6224.5万元、公共卫生补助资金587.19万元,村医补助44.27万元)。

五、食品“打非”强势推进

一是在4月21日全国、省、市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后,在全区“打非”会前夕我局就召开了打击餐饮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会,采取“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合行动”的原则,各司其职,突出重点,扎实有序开展瘦肉精、苏丹红、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塑化剂等专项整治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我局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理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根据区政府领导安排,将原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区药监局转设到区卫生局,牵头负责全区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协调工作;将原由我局管理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移交给了区食药局,完成了人、财、物的划转,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职责。

六、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发展提高、三年上一大台阶”的思路展开“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群众满意”活动,成立了“三好一满意”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不方便、医疗质量不放心、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

一是改善就医条件,用心服务百姓,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二是优化医疗流程,简化环节,合理布局科室,方便病人就诊;三是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其超常预警和干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四是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推行文明礼貌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改善服务态度,和谐医患关系;五是提高医院挂号、收费、取药、检查等窗口工作效率,简化院内门急诊跨科会诊手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六是实施廉价药物制度和辅检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七是推行电子病历管理,建立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抑制过度医疗。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狠刹收受贿赂、回扣、红包、私收费、乱收费、分解收费、开单提成、搭车开药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种经济往来中的商业贿赂案件;健全药品、器械、一次医用材料购销制度,经常开展自查自纠,主动纠正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行业创建成果;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动效能;全面推行政(院、队、中心)务公开,全面实行一日清单制、病人选医生、服务承诺制,试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和谐医患关系初步建立。

七、疾病控制卓有成效

狠抓了以甲流感、霍乱、手足口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处置可疑疫情10起,无暴发疫情发生;加强传染病规范管理,强化艾滋病监测和行为干预,实施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有效遏制蔓延趋势;巩固了无脊灰状态;儿童计免稳步推进,ⅰ类疫苗免费接种35143万余人次,免费金额13万余元;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完成水质监测135件,hiv抗体检测578人,微量元素监测150人次,可疑食物标本检测13件,委托卫生检测10件。

八、卫生监督保驾护航

全面清理了卫生行政许可项目,现有许可项目9项,全部纳入区政务中心办理,做到严格审查、严格发证、程序合法、依法行政;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饮用水和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九、妇幼保健长抓不懈

区保健院在无任务安排的前提下,自加压力,切实推进达标上等工作,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达到并通过二甲验收;全区妇幼保健工作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一法两纲”和“三网监测”工作,实行人员蹲点联系指导制度,强化基层妇幼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全区婴儿死亡率3.27‰,0-5岁儿童死亡率5.32‰;孕产妇新法接生率达100%,住院分娩率达100%,死亡率为0,高危孕产妇住院监护分娩率达100%。

十、政府目标全面完成

作风建设。

认真开展以“讲党性、守纪律、强素质”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以科学领导为目标要求,以创先争优为有效载体,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

无偿献血。

组织无偿献血1800人次,献血36000ml,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

效能建设。

建立了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两化互动。

深刻认识“两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卫生部门的任务,认真分析卫生工作在“两化”互动发展中的作为,将“两化”互动发展作为于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两化”互动发展谋划和布局。

十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过大,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浪费并存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二是卫生服务体系网底脆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是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医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四是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卫生院还停留在求生存阶段;五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个别品种难采购、难配送、价格虚高等制约医改推进的制度性问题;六是卫生信息化水平低,资源共享差。

十二、2018年工作打算

1、指导思想:

以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协调发展,完善基本医疗药物制度,健全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工作思路:

调整重心,强化装备,提升技能,改善服务;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医患和谐,科学发展。

3、工作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抓好卫生惠民利民工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提高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4、具体工作

(一)以公共卫生为中心,加强重大疫病防控

(二)实施卫生民生工程,推进卫生惠民利民

(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强化提升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五)加强内涵建设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七)完善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实施阳光政务

(八)加强中医中药工作,推进中医继承创新

(九)加强无偿献血工作,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十)加强党团协会工作,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xx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

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

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

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

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

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

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

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

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

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

 

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

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

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