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445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专题06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06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名师预测】

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空变化。

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值得关注。

【知识精讲】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作用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很少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极少

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低纬:

17~

18km;

中纬:

10~

12km;

高纬:

8~

9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km气温大约下降6℃)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就生活在

对流层底部,

与人类关系最

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从对流层

顶至5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平运动有利

于高空飞行;

臭氧层有保护

地球生命的

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从平流层顶

到3000km

的高空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80km~500km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

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下垫面因素:

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

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吸收作用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6.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

―→

―→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7.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8.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0.6℃,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①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9.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

―→

―→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二、三”

(1)一个关键

“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二种运动

①垂直运动:

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水平运动:

空气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种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

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4.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风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形成: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热岛环流的形成:

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注:

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近地面冷热不均。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作用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理想状态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注: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4.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5.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6.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

(1)定南北半球,

(2)定气压高低,(3)定三力,(4)定近地面或高空。

7.风力的判读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如上图,风力:

A>B>C>D。

(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8.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气压大小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五、等压线图的判读

1.判读流程

第一步:

明确等压线类型

结合题干信息、图名和图例,明确图像为模拟气压场还是某实际区域气压场。

第二步:

分析等压线分布特征,判明气压场基本形式

据等压线数值递变特点、曲直、走向、疏密等判断高(低)气压、高压脊或低压槽、鞍部的分布特征。

第三步:

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解题

气压场中常见的设疑为判断某地风力、风向等天气状况及其变化。

需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地回答。

2.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3.等压线图上近地面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4.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

(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

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

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4)根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5.风向的表示方法

注:

等压线分布图中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方法

风向看“高低”:

风始终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风力看“疏密”:

在等压距相同的前提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6.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

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典题精练】

例1(2019年全国卷II)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答案】A

【解析】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

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

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例2(2018年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答案】A

【解析】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

例3(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0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覆膜是为了保温,故膜内温度一定高于膜外,所以排除C、D.枯雪年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昼夜温差大,选B;第2题,该题逐条排除。

从图中看,该地任何时候气温均高于-16℃,排除A.无论是丰雪期还是枯雪期,气温日变化均为7℃左右,排除B.通过①②与③④对比,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明显差异,故D错。

由第9题分析可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正确。

例4(2016年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4该山地(  )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7月份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2℃以上,最低气温在8℃以下,气温日较差最大,所以C项正确。

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所以应该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项错误;赤道附近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无法形成台风,B项错误;赤道地区山脉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热带最低气温在15℃以上,该地最低气温在8℃以下,气温降低幅度超过了6℃,所以山顶海拔超过1000米。

例5(2015年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

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10分)

【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

例6(2015年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例7(2015年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

【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解析】本题考查冻土的成因。

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

【名校新题】

(2019·湖北武汉联考)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过程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  )

A.日照时数B.气温年较差C.气温日较差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冬季,对西藏和黑龙江地表净辐射差异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太阳高度B.昼长C.海拔D.地表植被

3.湖南省5、6月份地表净辐射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弱B.阴雨天气多C.地面辐射强D.白昼较短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地表净辐射受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状况的共同影响,从示意图看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西藏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小,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大,西藏的气温年较差小,因此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气温年较差。

选B。

第2题,西藏和黑龙江的纬度差异较大,冬季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相差较大,造成地表净辐射差别大;西藏海拔比黑龙江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冬季获得的地表净辐射大于黑龙江;冬季,西藏和黑龙江气温均较低,地表植被均枯萎,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较小。

选D。

第3题,依据地表净辐射的含义判断其较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

选B。

(2019·山东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4~5题。

4.“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5.“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

第5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2019·天津一模)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回答6~7题。

6.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

7.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

第7题,图示等压距为2.5hPa,则Q地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5hPa或1007.5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法,可判断Q地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2.5hPa~1005hPa或1007.5hPa~1010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2019·山西高三一轮诊断测评)读我国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区域的气温值是(  )

A.大于28℃B.小于28℃C.等于28℃D.不能确定

9.导致甲区域等温线闭合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D.地形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位于河流分水岭位置,为山脊;由于该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其气温值应小于28℃。

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年均温,是指某地当年测出的每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除以当年天数得到的平均温度。

下图为世界局部年均温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对应的数值正确的是(  )

A.0

C.0

11.造成甲、乙两地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风、洋流B.纬度、地形

C.海陆位置、地形D.纬度、洋流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图示等温线间距是10℃;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Q地处北非,是热带沙漠气候,由此可判断Q的温度在30~40℃;P地处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温度在-10~0℃。

第11题,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