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229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试题及解析数学小学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

家里新买了一个冰箱。

提出问题:

冰箱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几何图形?

如何知道它的体积?

引出课题。

(二)新知探索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长方体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我们该如何研究它的大小的?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想到长方形是用一个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提出问题:

类比长方形测量面积的方式,如何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预设1:

可以将长方体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预设2:

之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直接测量长和宽,那长方体的体积能不能先测量再计算出体积呢?

教师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体积为

的小长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在交流中思考:

如何摆放?

长宽别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答辩题目解析】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探究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是如何求得长方形的面积的,类比长方形用小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长方体就可以用小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观察其中包含几个小正方体。

接下来组织探究活动,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观察研究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计算,还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到正方体体积公式。

2.在本节课中,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探究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谁走的快些?

预设:

 

(四)小结作业

1.提问: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运算,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运算,认识了倒数,为本节课的的学习打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了整数、分数四则运算方法,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分数除法的相关问题。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之后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等内容打下基础。

2.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除法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迅速的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数除法算理的探究过程,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提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经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活动:

说一说,你生活和学习中都用什么物品?

学生纷纷列举,如:

足球、文具盒、水杯、墨水盒、可乐瓶等。

教师ppt展示部分物品。

提问:

你知道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图形吗?

引出课题。

(二)新知探索

出示PPT展示物品。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借助教具和自己身边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互相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并对PPT物品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预设1:

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的形状都一样。

预设2:

文具盒、肥皂盒、纸抽形状一样;墨水盒、骰子、魔方的形状一样。

预设3:

水杯、可乐瓶、笔筒形状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各类的特点。

教师明确几何图形:

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ppt展示相应的示意图,并带领学生观察这些几何图形和刚刚分类的物品,加深印象。

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些几何图形的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描述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同桌两个人互相考一考对方,自己说一个物品,看看同桌能不能说出是什么几何图形。

2.老师说一个物品,大家抢答,看谁先答出来是什么几何图形。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认识图形都认识了什么图形,怎么认识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带领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先带领学生列举出生活遇到的物品,并展示出来。

带领学生将这些物品根据形状进行分类。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几何图形,教师讲解这些几何图形叫什么,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并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实际的物品都是什么几何图形,深化理解。

2.在本节课中,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

将生活中的物品抽象成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

将生活中的物品按形状分类。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上午天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内容:

3.基本要求:

(1)10分钟试讲;

(2)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要有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如何做好课堂提问?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漂亮的礼品盒。

提出问题:

(1)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2)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出示图:

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引出课题。

(二)新知探索

1.表面积的概念

提问:

如果把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展开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操作,得出如下图: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展开图中标出原来长方体、正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并观察。

提问:

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预设:

长方体的上下面积、前后面积、左右的面相等。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等。

教师给出表面积的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表面积公式

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引导学生表示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

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

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微波炉的包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计算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结: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题目:

要做这样一个衣柜的布罩,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

例2: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能够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参与活动之中探索本质,锻炼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过程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如何做好课堂提问?

【参考答案】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非常重要的手段。

要想做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深钻教材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教师只有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目标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才能清晰,提问才能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依据学生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有效提问。

然后,教师还要合理设计提问的问题。

把握好问题的形式。

最后,提问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反应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上午安徽省亳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三角形的内角和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设置提问环节;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十分钟内结束试讲。

答辩题目

1.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钝角三角形:

“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

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

“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

直角三角形说:

“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提问:

同学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么?

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讲解新知

1.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

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交流一下。

提问:

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大约为180°,锐角、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也大约为180°。

得出猜想:

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大约都是180°。

2.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提问: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验证猜想呢?

引导学生利用教具,分组进行剪拼。

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

【答辩题目解析】

1.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参考答案】

是按照角度大小分类的。

最大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最大的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观察-猜想-验证-结论。

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用数据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为180度,得出猜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

验证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从而验证结论。

小学数学《比例尺》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上午福建省宁德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比例尺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比例尺的概念,条理清晰;

(3)教学中要有交流互动;

(4)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候应用?

2.学习比例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的图片,并提问:

中国面积这么大,如何能够在一张图片上面全都展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右下角的图标,并提问:

有没有同学知道右下角的图标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比例尺》。

(二)讲解新知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河北省、湖南省、山东省、北京市地图图片,并提出问题:

面积相差很多的中国、各省份、北京市,为什么展示在地图上,并没有相差很明显呢?

同桌两人为一组3分钟时间讨论。

3分钟后请代表回答问题。

预设:

中国地图和各省市地图缩小比例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地图大小相差不明显。

教师给出定义: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1:

大家生活中见过哪些形式的比例尺?

通过展示不同形式比例尺得出比例尺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

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并强调数值比例尺当中必须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

提问2:

比例尺1:

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

通过观察数值比例尺的两种书写方式可以直接得出答案,比例尺1:

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5000000分之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小组活动:

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比例尺,并思考,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将实际距离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这种比例尺吗?

有没有将实际距离扩大的比例尺?

什么时候应用扩大比例尺?

应当如何书写?

5分钟时间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将一些比较微小的精密零件画在图纸上的时候,就需要将实际距离扩大画到图纸上,书写时依然按照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三)课堂练习

例1: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分别表示)

例2:

一个精密零件长5mm,画在图纸上为1.5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分别表示)

(四)小结作业

提问:

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

比例尺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应用。

课后作业: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尺并归类,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比例尺

一、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例1:

二、表示方法:

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例2:

三、应用:

扩大比例尺(地图)

缩小比例尺(精密零件)

【答辩题目解析】

1.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候应用?

【参考答案】

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并且书写时都要求单位保持相同,区别是扩大比例尺是将实际比较小的物体放大呈现到图上,而缩小比例尺是将实际中比较大的物体缩小呈现在图上。

一般在精密零件或仪器的图纸上常见扩大比例尺,地图中常见缩小比例尺。

2.学习比例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学生学习比例尺,核心点要把我好比例尺的定义,是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并且前后单位是一致的。

比如1:

500,就相当于图上1cm代表实际500厘米。

学生应该注意要正确记忆比例尺的定义,在应用时根据比例的知识正确应用。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出示一个茶叶盒)。

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

(边演示边讲解)

(二)新知探索

1.介绍圆柱的表面积。

出示书上例题,并提问:

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

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1:

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实际上是让我们求什么呢?

预设:

求圆柱的表面积。

追问2:

圆柱的表面是由哪些面组成的呢?

预设:

两个底面的面积和侧面面积的和。

引导:

哪些面的面积已经会求,哪些面还没有现成的求面积的计算方法?

预设:

上下底面两个圆的面积会求,侧面的面积不会求。

追问3: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

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2.圆柱侧面积求法的探究。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教师加以巡视指导。

预设1:

侧面展开图为一个长方形。

预设2:

侧面展开图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追问:

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预设: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长方形的长是地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地面圆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柱的高。

并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引导:

用字母c,d,r,h表示圆柱底面的周长、直径、半径和圆柱的高,你能用这些字母写出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说明:

为了便于计算,纸盒的接口处没有计算,实际需要的纸板还要略多一些。

(三)课堂练习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dm,高为5dm,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笔筒。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圆柱体的表面积难点是什么?

如何突破该难点?

【参考答案】

难点是解决侧面积的推导与计算过程。

在授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切实的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解决问题。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下六

(1)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表,用自己喜欢的统计图来表示图中的数据。

预设1:

条形统计图。

预设2:

折线统计图。

提问:

统计表中增加的栏目“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预设:

表示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追问:

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能不能看出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呢?

引出本节课的题目《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扇形统计图的讲解

提问:

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预设:

乒乓球:

30%,足球:

20%,跳绳:

12.5%,踢毽:

15%,其他:

22.5%。

讲解:

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板书讲解:

(1)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给出乒乓球所占的百分比。

并让学生写出其他项目所占百分比是多少?

2.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讲解

提问:

上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预设:

上图中整个圆表示全班人数;用这样的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老师补充: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

提问:

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预设:

各个扇形的大小与所占比例有关。

3.深化新知

提问:

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学生讨论汇报:

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体现各组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折线统计图能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能反应统计数据的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能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显示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

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成分的营养多少g?

(四)小结作业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

回家自己画一个扇形统计图,并写出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比?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扇形统计图的?

【参考答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出示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通过观察和各个运动项目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设置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想法表达出来,从而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与比例。

(2)扇形面积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

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的关系是:

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扇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圆柱形的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教师:

同学们,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主题图: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教师:

从题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二)讲解新知

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大家在刚才猜了好几组数据,经过验证都不正确,为什么猜不对呢?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

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3.猜想验证。

教师: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有几只鸡?

几只兔?

猜测需要抓住哪个条件?

学生汇报。

小结:

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

(板书:

列表法)

小组讨论上表中数量之间一些数学规律,汇报。

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教师:

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2)假设全是兔。

教师: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3)提出假设法概念。

刚才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

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

(板书:

假设法)

(三)应用新知

利用两种方法解决古代数学问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四)小结作业

小结:

总结解决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的两种方法(列表法和假设法)

作业:

课后查阅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找一找其他相关的数学问题,试着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

列表法;假设法,分为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子两种情况;以及方程法等.

2.你的课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参考答案】

在新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题干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课部分,设置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列表法的一般性和注意事项。

其次在应用新知部分,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小学数学《9+几》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9日上午山东省济宁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9+几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几”的计算方法;

(3)指导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几”进位加法的算理;

(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九加几的算理是什么,其中最关键的点是什么?

2.你是如何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导入:

老师昨天去超市买东西,看见超市的酸奶有促销活动,标签上写着“买9盒送4盒”,于是老师就买了9盒酸奶,那么老师一共得到多少盒酸奶呢?

你们能帮老师列出相应的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9+4,教师追问如何计算,顺势引出课题《9+几》。

(二)讲解新知

1.理解“凑十法”

小组活动:

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一下9+4如何计算,算出来一共有多少瓶酸奶?

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预设:

一个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