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922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8月

装配式建筑政策再加码:

2020年7月28日,住建部等13个国家部委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7月24日,住建部等7个国家部委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构配件标准化水平,推动装配式装修发展。

钢结构成为发展重点:

《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造;7月7日,住建部向浙江、江西等地住建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在公建(学校、医院等)、大跨度建筑(三馆、交通枢纽)、高层住宅、农房建筑、危旧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钢结构下游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7月13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牵头的《钢结构住宅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钢结构加工:

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鸿路钢构一马当先。

根据钢结构协会数据,18年全国钢结构总产量6874万吨,鸿路钢构18年产能为160万吨,产量为144万吨,市占率仅2.1%,但是公司近两年产能持续扩张,2019年公司产量已经达到187万吨,预计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已经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预制混凝土:

政策催化行业加速,联合工厂解决运输半径弊端。

装配式政策推动下PC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是国内PC生产商规模明显小于钢结构生产商。

一方面受制于PC行业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相比于钢结构产品,PC产品相对更笨重,运输半径较短,所以企业规模化扩张难度较大,国内PC生产龙头远大住工采取了联合工厂的模式,由公司与当地企业共同开设,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装配式内装:

工业化打开装修新篇章,龙头公司订单有望放量。

目前拥有装配式装修产品产线的装修公司不多,本周调研了和能人居科技、亚厦股份及柯利达等装配式装修公司,这3家公司均为国内较早布局装配式内装领域的公司,均拥有自己的生产线,而其他装修企业目前仍处前期研发阶段。

其中,柯利达7月27日晚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业绩考核目标为21-23年装配式装修业务分别实现收入20/30/45亿元,年同比增速达50%。

后续随着消费者及开发商接受程度的变化,装配式装修市场有望增长,龙头公司亚厦股份等装配式订单有望放量。

一、政策催化:

装配式建筑政策再加码,钢结构成为发展重点

1、装配式建筑政策再加码

2020年7月28日,住建部等13个国家部委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信息化生产水平,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7月24日,住建部等7个国家部委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构配件标准化水平,推动装配式装修发展,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

2、钢结构成为发展重点

《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造;7月7日,住建部向浙江、江西等地住建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在公建(学校、医院等)、大跨度建筑(三馆、交通枢纽)、高层住宅、农房建筑、危旧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钢结构下游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7月13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牵头的《钢结构住宅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随着钢结构的政策支持不断发力、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建造技术不断成熟,钢结构行业空间将迎来大幅增长,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

3、行业主逻辑:

渗透率提升且未来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国家逐渐意识到装配式建筑在环保等方面的优点,不断出台政策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渗透率得到明显提升。

根据住建部数据,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从2016年的11400万平方米上升至2019年的4180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4.90%提升至13.40%,过去5年复合增速约55%,预计未来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装配率的要求(最低要求50分,满分100分)促使开发商采取装配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分为结构、内隔墙以及装修等环节,不同环节对应不同的分数,因此装配式产业链延伸出一系列公司。

根据环节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可以分为装配式结构和装配式内装两块,装配式结构对应的为钢结构加工企业与施工企业,而装配式内装对应的为装修公司与后端材料及品牌公司。

从商业模式看,装配式建筑规模化优势更强,未来有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

装配率的要求促使开发商采取装配式建筑,开发商可以在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对钢结构或PC企业形成订单,也可在主体结构不采用装配式,而围护墙和内隔墙或后端装修采用装配式。

从打分角度看,内隔墙、干法施工楼面地面与管线分离最多可占17分,板材、管材等材料公司有望切入装配式市场;集成厨房最多可在装配式建筑中占6分,推动整体厨房本土化规范发展;集成卫生间最多可在装配式建筑中占6分,整装卫浴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攀升。

二、钢结构加工:

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鸿路钢构一马当先

钢结构已经出台国家标准,施工相关材料如墙体材料、维护材料、结构板等的标准也已经较成熟,且建筑质量优于PC结构,因而钢结构具有更强的推广意义。

2019年住建部接连批复浙江、山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六个省份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目前政策上明显向钢结构倾斜。

从市场格局看,根据钢结构协会统计的国内钢结构企业产量情况,截止2018年,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钢结构公司有12家,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钢结构公司有41家,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钢结构公司有58家,而2018年国内钢结构企业有28922家,2019年下降至21293家,虽然整个钢结构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以上的企业仍然较少。

2018年全国钢结构总生产量达到6874万吨,鸿路钢构2018年产能为160万吨,而产量为144万吨,市场占有率仅2.1%,但是公司近两年产能持续扩张,2019年公司产量已经达到187万吨,预计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已经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鸿路钢构已在全国建立起十大生产基地,生产厂房总面积约230万平方以上,分别在安徽(合肥、涡阳、下塘、金寨、蚌埠、宣城、颍上)、河南(汝阳)、湖北(团风)、重庆(南川),一方面这些地区相对不发达且人口基数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营商环境好,与政府形成合作,可以享受优惠政策降低公司投资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

2018年公司产能为210万吨,至2019年底产能已达280万吨,按照目前规划,公司预计2020年底产能可达350-380万吨,2021年底计划达到400多万吨,产能正加速扩张中。

假设钢结构运输半径700公里左右,鸿路钢构已形成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十大生产基地,产能在钢结构上市公司中居于首位,结合现有生产基地厂房扩建情况,预计2021年产能将进一步提升至400万吨,助产能优势扩大,大订单承接能力显著增强。

其他钢结构公司例如东南网架分别在浙江、天津、广州、成都拥有4大生产基地,厂房占地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产能达84万吨;精工钢构则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广东拥有7座生产基地,总占地约230万平方米,钢结构制造年产能约65万吨;杭萧钢构在广东、河北、山东等地设有10座生产基地,厂房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三、预制混凝土:

政策催化行业加速,联合工厂解决运输半径弊端

1、PC结构独特物理性质获消费者青睐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

三大结构体系依使用范围与自身特点,各有优势。

我国装配式建筑PC结构应用最多,集中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水利工程、桥梁等建筑,由于PC结构在三类结构中可塑性强、耐久度高,在选择住宅时,居民对混凝土结构接受程度更高,使得部分地产开发商等下游客户在结构选择中更为偏好PC结构,长期来看该种消费者偏好大大降低了替代品威胁,混凝土结构将长期存在于装配式建筑中。

住建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占比约为65%,随着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不断增加,PC构件生产市场容量也将不断扩大。

2、预制结构纳入评分标准,低成本PC构件成为开发商更优选择

(1)混凝土结构因其卓越的稳定性、耐久性成为商品住宅的主要结构

近年来,住建部及各地住建委分别对新建房屋的预制装配率(PC率,下简称预制率)提出要求,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计入预制率中;而住建部发布了装配式建筑评分标准,其中大部分评价对象为装配式构件,这使得更易运输、体积更小、生产难度较低(相对于整体装配化建筑而言)的PC构件逐渐取代传统混凝土结构成为地产商的更优选择。

稳定的商品住宅增长趋势将对PC构件市场需求有抬升作用,装配式建筑评分标准对预制构件的偏好及部分地区的预制率指标要求将推动更多开发商选择预制混凝土构件。

(2)相比装配式钢结构而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本身具有成本优势

建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总费用区间为2231-2559元/平方米(预制率20%-60%),总费用随预制率上升呈线性增加趋势。

而目前,各省市提出的预制率要求集中于20%-40%区间,混凝土结构总费用基本可控制于2400元/平方米以下,远低于钢结构2776元/每平米的水平。

对于下游地产开发商而言,选择建造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在建筑中采用PC构件,无疑是成本层面的更优解。

(3)政策推动和成本优势将促进地产商转而选择PC构件代替传统现浇模式

按照房屋新开工面积计算,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别墅)的渗透率从2013年的0.4%增长到2018年的10.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

鉴于越来越多的地方已对装配式建筑提出预制率要求,PC构件制造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3、PC运输半径短规模化难度高,联合工厂有效解决痛点

但是相比于钢结构产品,PC产品相对更笨重,运输半径较短,所以企业规模化扩张难度较大,国内PC生产龙头远大住工采取了一种联合工厂的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体而言,远大住工于2015年推出远大联合计划,旨在进行全国网络布局,结合全资工厂及联合工厂两种不同工厂形式,以双轮驱动模式发展PC构件生产业务。

(1)全资工厂

全资工厂为公司自营的全资PC构件生产工厂,是公司重要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主要设立于PC构件需求较高的发达地区,该类工厂具有公司专业的PC构件设计团队,配备有公司自主研发的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统。

目前公司已于全国建设了15家全资工厂。

(2)联合工厂

联合工厂由公司与当地企业共同开设。

公司将在全国各地挑选具有地区客户资源、且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当地企业,与其共同开设PC构件生产工厂。

公司不参与联合工厂日常事务决策,但需向联合工厂与其分享品牌、商标、技术,并以市价向其销售PC构件生产线,并提供工厂设计、人员培训等服务。

联合工厂生产PC构件取得的盈利将以股权比例分配给各个股东。

公司通常持有联合工厂35%的股权比例。

(3)联合工厂双级管理策略

随着联合工厂数量不断增加,公司管理联合工厂的成本不断攀升。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自2018年起,公司将联合工厂分为“一级”与“二级”两种层级,在45家二级联合工厂中,公司不派驻董事,只出席联合工厂定期会议,维护品牌的信誉度及产品质量。

该模式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节省了公司的管理资源,符合公司的降费目标。

(4)全资工厂+联合工厂双轮驱动模式

公司因地制宜地设立工厂,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