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162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docx

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阶段提升练(五)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明清时期

的政治

明代抑制外戚

1

明代缺乏有效权力制约

2

明清边远地区的科举规定

3

明清时期

的经济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4

朝贡贸易弊端

5

明代工场手工业地位

6

明清时期金融业从

商业中分离的趋势

7

明清时期

的思想与

科技文化

心学的影响

8

明清经世致用思想

9

西学东渐

10

清代科技发展缺乏市场动力

11

书画艺术商品化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保定期中)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解析:

C 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正式明确“皇后之尊……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体现了明太祖对皇后及后族势力的防范,严令限制外戚干政,C项正确。

A、B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新知生成】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政权的现象。

2.(2018·辽宁抚顺一模)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解析:

C 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

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两项错误。

3.(2018·湖南长郡中学三模)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

时期

规定

明朝初期

当谕诸首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守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明朝中

后期

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康熙时期

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解析:

A 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两项错误。

4.(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解析:

C 据材料可知,族长虽保留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但又劝家族子弟择业应务实、量力而行,“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客观上反映了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面对现实,调整从业观念,故C项正确。

A、D两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材料是对抑商思想的突破,故B

错误。

5.(2018·河北衡水统考)晚明文献记载:

“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

”材料表明当时(  )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解析:

D 据材料可知,晚明朝贡体制下,诸夷进贡物品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之物也存在问题,“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这表明当时传统对外政策存在着诸多弊端,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

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7.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解析:

D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具有雇佣关系,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从金融资本形式中看不出商业资本流向生产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地位状况,故C项错误;从“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钱庄”,可知反映出金融业逐渐从商业中分离成为独立行业,故D项正确。

8.(2018·湖北黄冈一调)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

“……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解析:

A 引文中对士人、农民、商人等同样对待,认为“百样手艺百样好”,且强调认真实践与陆王心学中“四民业异而道同”注重身体力行的道德观念相符,故A项正确。

据引文内容无法判断时间,B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据材料内容可知引文保留了对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D项错误。

9.(2018·山西晋城一模)颜元(1635—1704年)针对宋明镜花水月的理学思想,提出要破除“浮文”,重视孔门“六艺”之学的思想。

据此可知,他(  )

A.反对佛学思想B.主张复古先秦儒学

C.提倡经世致用D.具有离经叛道性格

解析:

C 材料时间表明,颜元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理学为“镜花水月”“浮文”说明作者批判理学的不务实风格,为此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故C正确。

材料反对理学并非佛学,故A错误。

材料提出重视先秦儒学不是复古,排除B。

D是李贽的思想特点。

10.(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解析:

C 材料中,“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等体现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这有利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上层社会大力支持方面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属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2018·山西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解析:

D 材料中百数十万“精铜活字”是为“内府”所铸,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据材料这些铜活字“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可知,这里的“无用”,应是指缺乏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12.(2018·江苏南京二模)清代孙承泽评价:

“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

”下列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

解析:

B 据“奇峭端严”可判断该碑帖字体应为笔画详备、规矩严整的楷书,是颜真卿(人称颜鲁公)为父撰写的楷书碑文。

《曹全碑》是隶书作品;《颜勤礼碑》是楷书字碑,《兰亭序》是行书佳作,《古诗四帖》是草书字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

13.(2018·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

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

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

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

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

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

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

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

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

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13分)

解析:

(1)问,“打乱传统经济关系”本质上就是打乱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本身的衰落是因素之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是打乱封建经济的因素,尤其是英法等国工业经济的增长。

(2)问,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背景”,首先要考虑白银的因素: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作为货币优于纸币;其次要考虑社会的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还要考虑政府的因素:

政府税收征银。

“影响”需要辩证地分析。

答案:

(1)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传统封建地主收入减少,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对英、法等国来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加速了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分)

(2)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出超;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政府税收征银;白银自身的优越性;纸币易伪造、易贬值。

(任答5点即可)(10分)

影响:

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

(3分)

14.(2018·河北衡水二调)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

-

-

-

-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5

4

1

-

两宋

20

8

2

8

4

-

8

2

19

8

15

14

7

9

2

8

4

-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部分)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衙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

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的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即“汉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唐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区”“宋代分布较为均衡,并有逐渐南移趋势”,将之根据地域、时间等整合可成答案“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

由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的内容可知,宰相主要集中在咸阳、沛县、长安、洛阳、陇西、开封等地,将这些地区归类,可知这些地区要么为政治中心,要么曾为帝王之乡,可知答案。

第二小问根据西汉、唐、两宋、明的社会特征,结合地域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政治和军事中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

答案:

特点:

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4分)

成因:

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