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96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docx

次贷危机分析范本模板

南京财经大学选修课课程论文

2014——2015第2学期

 

课程名称:

行为金融学

任课教师:

仪垂林

学生姓名:

骆魏

班级:

金融1303

学号:

2120130994

论文题目:

次贷危机分析

内容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关键词:

过度杆杠化低利率政策房贷

次贷危机分析

美国过去十多年被称为“黄金十年”,国际资金大量流入美国;房价大幅上涨让许多人有一种错觉,房价会持续上涨;即使房价下跌,也能及时高价卖出房屋偿还贷款还有赚.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贷款购房,次级按揭贷款(简称“次贷")增多.投资银行将这些按揭贷款再次组合打包,转化为新的金融产品“次级债券"等。

就在美国人认为在这种繁荣会持续时,殊不知一场酝酿已久的金融危机将要爆发。

2006年下半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初现端倪,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到2007年夏天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从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向其他金融市场蔓延,房地产信贷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而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虽然今天危机以时隔数载,但是其对全球的影响仍然存在,为了对这次金融危机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将依次对这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危机扩散过程,各国针对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该危机对于全球的影响后果加以详细阐释,最后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希望我们尤其是国家政府机构和监管当局引以为戒,积极应对金融市场各种潜在的风险,保证金融系统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一、产生原因

1。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2000年初,美国遭遇了网络经济泡沫,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新上任的布什政府寄希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带动美国经济,政策上实施低利率,鼓励美国公民购买房地产。

此举带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而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又进一步带动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信用分数低于620分的借款人申请获得的贷款(以下简称为次级房贷)。

这类借款人信用记录较弱,收入较低(一般年收入不足3。

5万美元)或不稳定,有些甚至无法提供收入及财产证明,其首付款低于20%,贷款收入比例超过50%。

由于还款能力较弱,次级房贷的借款人往往选择比较复杂、基于风险定价的住房抵押贷款工具。

主要包括:

(1)无本金贷款,以30年为摊销期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l%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

5%。

(2)可调整利率贷款,这种贷款有3年、5年和7年等多种。

借款人在开头约定的几年内,只需要归还较低固定利率的住房抵押,过了约定期限后贷款将被重新逐年调整利率.

(3)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允许借款人在一定时期内按低于正常水平的利率支付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

这些贷款虽然种类不同,但都具有下面两个特点:

l、“月供数额重新设置”,每到5年或10年,次级房贷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新计算月供,这使得借款人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

2、还款压力前松后紧.次级房贷产品的利率和还款机制使得借款人的月供前松后紧.贷款初期借款人只需缴纳优惠的月供额,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借款人的月供不断增大,还款压力与日俱增。

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机构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房贷公司、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

其中,房贷公司机构数目最多,占整个市场机构的60%;而金融控股公司的分支机构则发放次级贷款数量最大,占整个市场发放量的43%,其次是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房贷公司和银行分支机构。

从2000年初到2004年的6月份,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联邦基金利率最低的时候达l%,如此低的利率使得借款者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获得资金,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此后出于对高通胀的担忧,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在政策实施上发生了逆转,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此举致使2004年至2006年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

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

2006年浮动利率的次级按揭贷款逾期近15%,比固定利率次级贷款逾期率高近5个百分点。

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价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最终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2。

金融创新的过度杠杆化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也是最先进的.然而就是那些金融天才们所创造的使他们引以为傲的金融创新造成了次贷危机的根源.因为低利率环境下的信用市场膨胀,离不开近年来美国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投资工具的迅猛发展,以及大量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和杠杆贷款等新的市场参与者的涌入。

证券化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只要某项非流动性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么该非流动性资产的所有者就能够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将该资产打包成某种形式的债券,通过向资本市场出售债券而收回流动性资金。

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它们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而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规模约为17万亿美元,其中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大约60%的住房抵押贷款已经实施了证券化。

证券化使贷款与债券融为一体。

对冲基金(就是在多头和空头两面下注,在投资组合中把风险资产的组成多样化)是另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所采用各种各样的技巧中最使人晕眩的是使用借款进行投资,这种做法叫杠杆法。

信用级别低却收益率高的CDO则是对冲基金的投资对象。

由于使用的是杠杆投资,发生损失时这些基金所持有的次级债损失也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美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在2万亿美元左右,平均杠杆率在3到4之间,也就是说,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8万亿美元,对冲基金的举动足以影响总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的美国股市.一家大基金退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评级公司下调次贷衍生产品评级后,部分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的对冲基金为弥补次贷衍生产品的亏空,开始抛售其持有的股票,引起美欧股市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大量赎回基金。

从2003年以来,高盛、美林等投行的杠杆率都从十几倍跃升到30倍左右,而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仍只有十几倍.在经济繁荣年代,高杠杆为投行带来丰厚利润。

但高杠杆使得投资银行对流动性和维持自身高级别评级的要求很高。

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或自身财务状况不佳,被评级公司降低评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继而出现流动性问题等连锁反应,就容易陷入困境。

所以过度的杠杆化很容易就能把一些金融问题引发成经济各方面的恶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杠杆化情况,我们可以从宏观会计数据——负债表中找到结果。

负债这一财务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各部门的财务杠杆率,以下三个宏观经济数据表格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国的各部门的过度杠杆化的情况。

表1美国信贷市场债务增长率阶段均值:

1980—2010年(%)

总额

家庭信贷总额

住房抵押贷款

消费信贷

企业

州、地方政府

联邦政府

国内金融部门

20世纪80年代

9.95

11。

8

10.89

8.48

10。

42

10.35

13。

2

16.51

20世纪90年代

5。

38

6.68

6。

82

6。

84

5。

13

2.4

5.14

11.83

2000—2005

7。

52

10.57

12。

32

6.83

5.82

7。

85

4。

38

10。

05

2006—2010

6.24

2.66

2。

68

1。

04

5。

62

5。

86

15。

18

2。

24

表2美国GDP和各部门负债:

2006—2010年(单位:

10亿美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GDP

13399

14061.8

14369.1

14119

14658

家庭、非盈利组织

13444

14367。

2

14223。

3

14033

13918

非农、非金融公司

11782

12872.6

13173。

3

13192.4

13863

非农、非金融公司、非公司企业

4647

5228.4

5658.9

5437

5268

联邦政府

6193

6537。

4

7888.3

9456。

6

11148

州、地方政府

2525

2752。

7

2843.8

2991。

4

3135

央行

892。

9

932。

8

2249。

6

2241。

6

2427

商业银行

9533

10473

12534.3

12651.2

12829

人寿保险公司

4412

4661。

7

4266。

5

4532.5

4851

政府赞助企业

2781

3081.3

3394.1

2977

6561

抵押贷款

13464

14515。

6

14605。

5

14315。

5

13833

住宅抵押贷款

10456

11167。

2

11069.1

10859。

2

10547

消费信贷

2416

2555。

3

2594.1

2478.9

2435

表3美国各部门负债与GDP之比:

2006-2010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家庭、非营利组织

1.003

1.02172

0。

98985

0.993909

0.95

非农、非金融公司

0.879

0.91543

0.91678

0.934372

0。

946

非农、非金融、非公司企业

0.347

0。

37182

0.39382

0。

385084

0。

359

联邦政府

0。

462

0.4649

0。

54898

0。

669778

0。

761

州、地方政府

0.188

0。

19576

0.19791

0。

211871

0。

214

央行

0.067

0。

06643

0.15656

0.158765

0。

166

商业银行

0。

711

0.74478

0.87231

0.896041

0。

875

人寿保险公司

0.329

0.33152

0.29692

0。

321041

0.331

政府赞助企业

0.208

0。

21913

0。

23621

0.210851

0。

448

抵押贷款

1.005

1。

03227

1.01645

1.013946

0.944

住房抵押贷款

0.78

0。

79415

0。

77034

0。

76912

0。

72

消费信贷

0.18

0.18172

0。

18053

0.175572

0。

166

3.监管的缺失

早在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就已经向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了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风险,希望美国有关监管当局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此后他又多次拉响警报,他曾说“次级房贷市场就像是狂野的美国西部,超过一半以上的这类贷款由没有任何联邦监管的独立房贷机构所发放”,这明显揭示出美国的金融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空白和失控问题。

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监管的缺失是多方面的.

(1)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次贷危机被称为“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危机”。

就连美国证监会(SEC)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也认为,“大量的没有被监管的类似CDS的衍生品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头号恶棍”。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控重任主要落在华尔街投行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的肩上。

政府在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与构造方面几乎不加干涉,政府隐含地假定衍生品交易双方均能准确理解衍生产品的构造与风险,因此双方的交易纯属市场行为,没有干预的必要。

而且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式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大量的CDO、CDS(信用违约掉期)主要通过场外交易(OTC)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具有非标准性和不透明性,基本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表外业务,不需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显示,银行对相关信息的披露相对有限,监管当局无法得到关于金融机构经营及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充分而准确的信息,一旦出现问题,短期内无法确知问题的严重程度,导致难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房贷机构监管—-监管缺失导致次贷发放的失控

另外,由于资产证券化技术的发展,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销售”模式使风险得以轻易转移,这些因素均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

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众多贷款机构纷纷降低住房按揭贷款的准入标准,放松了资信审查,向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发放了“次级按揭贷款”,甚至接受了缺乏充分资信证明文件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借款申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放贷标准的降低基本上都发生在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此外,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使房贷机构得以在脱离消费者监督的条件下大量发放高价贷款。

尽管相关监管部门一再要求改善次贷的信息披露,但收效甚微.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发放房屋按揭贷款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许多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或经纪商。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市场全部房贷中约60%和高价房贷中约45%经住房贷款经纪商发放,这些经纪商根本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

在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压力及利益驱动,放松资信审查、降低贷款标准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应及时对有可能危及金融系统的上述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都没有对这一高风险的贷款发出任何警示,这表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监管的确存在疏忽.

(3)投资银行监管——对流动性和资本金缺乏约束

在独立投行模式下,美国证监会是投行的唯一监管机构,其对投行的监管也只限于与证券交易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审慎性监管和投资风险监管一直存有漏洞,因此一度成就了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投资银行高杠杆、高盈利、自由扩张的发展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放宽了投资银行的业务限制,并于1999年11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限制投机和分业经营的禁令全部被解除。

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投资银行不受传统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约束,它们开始通过金融创新广泛使用高杠杆,投资行为越来越短期化,甚至为赚取高额利润不惜违背职业操守。

而上述高杠杆化且具有短期行为特点的业务扩张几乎是游离于联邦政府的监管之外的。

(4)评级机构监管——利益冲突规制有限,评级方法不够透明

早在美国安然事件及世通公司倒闭案发生时,评级机构就曾因为相关的评级失责问题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质疑,美国各界也以上述事件为契机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业之运作及监管体制。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于2006年9月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

该法案的实施规则虽然填补了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的空白,但仍未解决诸多根本性问题。

法案对信用评级业利益冲突的监管非常有限,评级机构对结构性融资产品构建的直接参与基本不受法案限制.此外,监管部门无权对信用评级模型及方法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实质审查,评级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目前评级机构仅仅是简要介绍评级的方法,无论是作为监管部门的美国证监会,还是机构投资者和普通公众,都难以深入了解评级的数据来源和核心的评级方法.这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评级机构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更重要的是,即使评级失真,投资者受到误导,评级机构通常也无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其评级只代表评级机构自身对次贷产品信用风险的“看法”,而非投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