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85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docx

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真题汇编附解析

一、选择题

1.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

支付宝用户申请开通花呗服务可以在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

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花呗这类产品的发展()

①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范围

③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④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眼下,在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

”这种消费观念()

A.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显示

B.是一种崭新的消费观,是消费的新潮流

C.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必然促进经济与生活发展

D.是超前消费、畸形消费

3.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鞋店卖90元,进入大商场柜台,就卖到几百元,却总是有人愿意买。

1.66万元的眼镜架,1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种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很走俏。

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是凡勃伦效应。

这表明()

A.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都是合理的

B.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C.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

D.消费者购物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4.如今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为此,消费者应

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限制消费

②自觉摒弃餐桌陋习,量力点餐

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

④杜绝超前消费意识,绿色消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面不是较低而增加。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味。

凡勃伦效应表明

①价值规律只存在于普通商品交换过程中

②商品的价格井非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

③商品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就越大

④人们的清费行为变消费心理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6.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同时,片中出现的各地土特产也被网友们迅速搜索购买。

这里相关土特产的热销主要属于引发的消费。

A.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7.市场上某款新手机的出现,让用户的体验在许多重大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它带来了先进的新摄像头系统、更胜以往的性能和电池续航力、富有沉浸感的立体声扬声器、色彩更明亮丰富的显示屏,以及防溅抗水的特性。

它周身的每一处,都闪耀着强大科技的光芒。

面对该款手机,市民内心充满了矛盾,性能优越的手机谁都想购买,然而由于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

以下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抓住消费者攀比心理是该手机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

②“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就影响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

③“市民内心充满了矛盾”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对立的一面

④该款手机价格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使用了创新的技术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8.2018年双十一期间,天猫交易金额达到2135亿元。

老字号稻香村立足于新的消费趋势,通过调整产品配方、开发独立小包装等,在近几年的双十一活动中销售额实现了每年30%的大幅增长。

这说明了

A.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B.求异和攀比心理影响消费

C.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升级D.人们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9.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

幸福=消费/欲望。

“幸福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A.欲望越高越幸福

B.适度消费应当克服攀比心理

C.消费水平要与欲望高低相适应

10.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

支付宝用户申请开通花呗服务后,可以在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

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

①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

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范围

③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④可能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一项由海外媒体发起的针对中国海外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开始逃离刚性奢侈品消费,更加关注日常高端必需品。

这表明消费者

①树立求实心理,青睐理性消费

②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

③坚持量入为出,逐步减少消费

④克服攀比心理,倾向适度消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右图漫画中销售者的销售策略利用了消费者的

①求实心理②求异心理

③从众心理④攀比心理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

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14.一名女孩即将去外地上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下列对材料和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

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

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5.奢侈品消费已成为中国人当前的流行行为。

国人大多注重的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

许多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富裕条件,却也在消费奢侈品,这是一种“小富即奢”心理。

这些消费者,应持的正确的正确的消费心态是

A.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

B.避免盲目消费,坚持理性消费

C.坚持量入为出,减少消费

D.克服求异消费心理,坚持勤俭持家

16.当下,有些同学不顾自己家庭实际承受能力,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

这些消费行为()

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②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③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④践行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17.又临毕业季,青少年游学热再度兴起。

本着增长孩子见识的理念,不少家庭打算让孩子趁着暑假到各地游学,但高昂的费用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另外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被同伴轻视”咬牙缴纳高昂的费用。

这种消费理念

①应摒弃之,要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②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

③需正确引导,倡导科学理性消费④是不理性消费,重物质轻精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8.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另类“体验消费”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代吃代喝,代堆雪人,代看电视,买家只要在原有商品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请人替自己品尝相应食物或参与某种体验,同时受雇者也会向买家提供相应的体验感受。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为无形商品的劳务其价值由需求决定②服务费用与其耗费的劳动量呈同向变化

③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关注体现攀比心理④收入增加是催生个性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9.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流量明星,2019年“双11”期间花呗(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又玩出新高度,取消账户限制、助力提额、分期免息。

相比以往,这次支付宝在消费金融方面明显加码。

花呗此番操作()

①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②有利于降低网络消费信贷的风险

③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④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

2019年春节旅游市场活跃,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

这表明

①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②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

③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④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间,王某使用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花5380元买了一款手机,7月初发工资时又偿还了这笔消费款。

下列对这一消费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消费方式是预支未来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

②其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作怪,超出偿还能力,不可取

③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④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市场上某款新手机的出现,让用户的体验在许多重大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它带来了先进的新摄像头系统、更胜以往的性能和电池续航力、富有沉浸感的立体声扬声器、色彩更明亮丰富的显示屏,以及防溅抗水的特性。

它周身的每--处,都闪耀着强大科技的光芒。

面对该款手机,市民内心充满了矛盾,性能优越的手机谁都想购买,然而由于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

以下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抓住消费者攀比心理是该手机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

②市民内心充满了矛盾”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对立的一面

③“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说明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

④该款手机价格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使用了创新技术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23.不少消费者在利用“偶像同款”等符号“种草”(把某物推荐给另一个人,并希望他喜欢)过程中获得认同、归属感,并刺激了消费新活力。

但部分被“种草”者由于“草”不合“胃口”,最终“拔草”回来只能积灰无用。

这启示消费者()

①要讲究实惠,拒绝攀比消费

②要综合考虑,践行求实消费

③要反对跟风,避免从众消费

④要准确定位,坚持理性消费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4.在2019年“双十一”期间,淘宝直播两大王牌主播——薇娅和李佳琦,“双11”直播间同时观看人数超过3000万。

其中,薇娅实现成交额27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薇娅带货交易额。

李佳琦实现成交额10亿元,带货能力堪比顶级电商。

毫无疑问,以人为核心的网红经济会在接下来几年继续蓬勃发展。

下面对这一经济业态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众消费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②网红经济利用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

③消费促进了生产的调整和升级④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5.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但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留恋青春却沦为毕业季烧钱。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虚荣心,你在省内毕业游,他去省外毕业游,那我就去国外毕业游,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这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留念,反而给自己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这些大学毕业生()

①受求异心理影响,事事展现个性

②受攀比心理影响,缺乏理性消费

③应该践行正确原则,适度消费

④要坚决反对享受,勤俭节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详解】

①④:

蚂蚁花呗支持先消费、后付款,还有分期付款功能,部分收入不足的年轻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手机,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也可能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①④正确。

②:

蚂蚁金服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不是商业银行,②错误。

③:

消费信贷产品不是理财产品,没有拓宽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2.D

解析:

D

【解析】材料中的这种消费观念既有从众消费,又有攀比消费,总体上属于超出实际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B正确,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说明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A错误,价值决定价格,因此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与“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无关。

D错误,消费者购物不一定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

①中“限制消费”表述错误,排除。

④中“杜绝”表述错误。

适当的超前消费也是可取的。

针对餐桌上的浪费,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想消费,绿色消费,摒弃陋习,量力点餐。

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

C

【详解】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凡勃伦效应表明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但商品的价格并非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②④项符合题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具有普遍的适应性,①项说法错误;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6.A

解析:

A

【详解】

由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引发网友们迅速搜索购买片中出现的各地土特产,属于跟风、随大流,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所以正确答案为A;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A

解析:

A

【详解】

攀比心理具有炫耀性、夸耀性,可见,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攀比消费心理,故①不符合题意;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市民望而却步说明收入不足以支撑高价格,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就影响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故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性能优越强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格强调的是商品的价值,作为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可见,“市民内心充满了矛盾”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对立的一面,故③符合题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高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价值量大,故④表述错误。

故选A。

【点睛】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的比较:

比较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

区别

含义不同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属性不同

①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③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④是商品的非本质、非特有属性

①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②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③体现了生产关系;④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能否量比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由于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对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意义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即给商品生产者价值补偿。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但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让消费者使用商品。

联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种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相关知识。

老字号稻香村立足于新的消费趋势,通过调整产品配方、开发独立小包装等,在近几年的双十一活动中销售额实现了每年30%的大幅增长。

这说明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引导生产的调整升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决定消费的相关内容,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的相关内容,B、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C。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幸福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度消费应当克服攀比心理,否则会降低幸福值,B项符合题意;从幸福=消费/欲望的公式可以看出,欲望越高幸福值越低,A项说法错误;“幸福公式”告诉我们,消费水平越高,欲望越低,幸福值就越高,说明欲望高低应与消费水平相适应,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攀比心理:

特点:

夸耀性、盲目性

评价:

有这种心理的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和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以获得一种优越感。

购买时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压力。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

不健康心理,不值得提倡。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的相关知识。

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这表明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先消费,后付款”消费模式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③④正确;花呗这类金融产品是由金融公司开发的一种信贷产品,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没有直接联系,①与材料无关,排除;蚂蚁金服属于金融公司,但不是银行,因此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没有直接关系,②排除。

故本题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①④:

中国消费者开始逃离刚性奢侈品消费,更加关注日常高端必需品。

这表明消费者树立了求实心理,理性消费,适度消费,①④符合题意。

②:

题中强调消费者更加关注日常高端必需品,与勤俭节约不符,②不符合题意。

③:

材料没有体现逐步减少消费,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D

解析:

D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心理。

本题漫画表明鲍威尔的邻居刚买了一辆新车,由此迈克认为是向鲍威尔推销新车的良机,他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与漫画寓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别:

(1)实质不同:

从众心理的实质是“从”,消费者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出现“随大流”的现象;攀比心理的实质是“攀”和“比”,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模仿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

(2)目的不同:

从众心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缺乏主见的表现;攀比心理的目的是炫耀。

(3)态度不同:

从众心理消费可以“从”,但不能盲从;攀比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不能“攀”和“比”。

消费心理具有复杂性,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都会影响个人的消费心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心理综合影响消费行为。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①④: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①④符合题意。

②:

名牌不一定就是现代、前卫,②错误。

③:

③中“摒弃名牌”的说法错误。

故选A。

14.C

解析:

C

【详解】

①④:

“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说明漫画中的女孩攀比心理影响其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①④正确。

②:

漫画中女孩的行为体现的属于攀比心理,不是求异心理。

②错误。

③:

“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说明应该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而不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5.A

解析:

A

【详解】

A:

大多数人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许多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富裕条件,但也要与他人攀比,故这种行为属于攀比行为诱导的消费,故A正确。

B: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即是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故B不符合题意。

C:

C说法错误,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而不是减少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进行消费。

D:

D说法错误,求异心里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求异心里。

故选A。

16.B

解析:

B

【详解】

①②:

材料中这些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不值得提倡,①②符合题意。

③:

材料中的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与题意不符。

④:

材料中这些消费行为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没有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不值得提倡,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辨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1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②③:

不少家庭想让孩子趁着暑假到各地游学增长见识,又因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但又担心孩子“被同伴轻视”而咬牙缴纳高昂的费用。

这种消费理念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需正确引导,倡导科学理性消费,②③符合题意。

①:

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值得提倡,而勤俭节约并不是尽量少消费,①说法错误。

④:

材料中家长的消费理念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属于不理性消费,也不是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

攀比心理也有正常攀比和虚荣攀比。

在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中,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又没有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就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相反那些社会规范和个人实际相悖的攀比消费,拥有的目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以此炫耀比别人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并造成资源浪费,这是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实质是浪费。

18.D

解析:

D

【详解】

②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另类“体验消费”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买家只要在原有商品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请人替自己品尝相应食物或参与某种体验,同时受雇者也会向买家提供相应的体验感受。

这说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价值决定价格,服务费用与其耗费的劳动量呈同向变化,②④符合题意。

①:

作为无形商品的劳务其价值也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①错误。

③:

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关注体现求实心理,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9.D

解析:

D

【详解】

③④:

2019年“双11”期间花呗(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又玩出新高度,取消账户限制、助力提额、分期免息。

相比以往,这次支付宝在消费金融方面明显加码。

花呗此番操作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③④符合题意。

①:

消费信贷产品不是理财产品,没有拓宽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①说法错误。

②:

花呗此番操作相比以往,这次支付宝在消费金融方面明显加码,会增强网络消费信贷的风险,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0.B

解析:

B

【详解】

①④: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

这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①④符合题意。

②: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娱乐消费,不等于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②说法错误。

③:

从春节旅游消费的花费上面看,说明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不体现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