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关.docx
《国际公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公关.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公关
中国公关门户
《国际公关》杂志编辑培训讲稿Ⅱ
∙各位同事,今天是我们编辑部业务培训的第二次讲座。
由于这几天我身体不舒服,没时间做深入思考,写成成型的文章,因此讲得不好,请大家谅解。
这次我讲的主题是“写作”。
一篇文章的成品,主要由三个阶段的工作完成的。
构思(包括采访)-写作-编辑修改,写作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上次我讲过,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编辑,首先要做合格的记者,那么写作水平就是一个合格记者的基本功。
今天我讲写作,主要是从实战的角度讲,也是从我个人的习惯讲的,不是什么准则。
也许各位有更好的方式,那么就将我所讲的作为一个参考。
一、写作之前
1、确定主题及其可操作性。
射箭首先得有一个标靶,写文章当然首先要有一个主题。
但是,主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我们能否完成写作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我们在确定主题之前没有考虑执行的因素,将会为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最后还是费力而无功。
因此,我们在确定一个写作主题之前,首先要考虑采访、资料、写作的难度,是否是我们可以承担的,可以解决的。
这是写文章的基础。
2、心里有大概的文章框架与要旨。
确定主题之后,在一切还没有开始之前,我们就要对这篇文章的基本框架与要旨心中有数。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此,只我们对将要看操作的文章心中有数,才能有效选择用采访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出采访问题,才能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
。
。
3、充分的采访。
这一点,是新闻学的常识,我想在这里不用强调,大家也知道其重要性了。
但是,往往知易行难,包括我自己,也做得不够好,采访不充分,写起来就会勉强。
搜索枯肠,结果也落得个闭门造车之嫌。
4、查阅大量的资料。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有限,但是,很多文章却是新领域。
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做杂志的,做尝试报道的记者,要对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做出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谈何容易。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事先查阅大量的资料,将这个领域基本吃透,这样就算是采访,也知道问什么问题了。
5、制作文章提纲。
我个人的习惯是,哪怕是写一篇短消息,我也会在动笔之前思考一番,然后写一个简单的文章提纲,在提纲中列出所有的关键词。
这样做两个好处,一是使文章不至于写着写着就离题,二是也不至于下笔时忘了原来的计划。
另外,我还会在每段的提纲后面加上字数,也是为了便于整篇文章的统筹与控制。
二、写作之中
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写作之中是没有什么技巧的。
不过是拿起笔就写,拉开键盘就敲,一边写一边思考而已。
当然,有些人在写作时有各种习惯,比如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需要红袖添香。
。
。
那是各人的习惯,在此无需讨论。
我想讲的是,在写作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类型与风格定位。
我们在下笔的时候,在实际写作之中,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所写的文章是什么类型的?
是消息、通讯,还是观点文章?
是人物、事件还是评论?
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我们所写的文章,在本刊之中,是个什么样的定位与风格?
这些,决定了我们写文章的笔法、风格,是严谨的官方语言,还是轻松活动的文学笔法。
打上比喻,上期人物栏目,的三篇文章万博宣伟全球CEO戴孟汉、雅虎副总裁沈建明、新华美通中国总监陈玉劼。
。
。
2、引用而不能抄袭。
有些已经发表的材料,包括某个人说的话,我们可以引用,但不能据为已有,成为自己的观点;或者,直接引用,说成是自己采访所得。
其实,可以做得巧妙一点。
我自己经常这么做:
某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
这样做,既表明了不是自己采访的,又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这里顺便提一句,如果是自己采访所得,那就一定在显要的位置强调,这是某某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所说的。
另外,这种引用,也是自己所需的部分,并加以编辑优化,切忌生搬硬套。
3、无特殊情况不能大段引用。
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如引证原文),我们不能大段引用同一篇文章。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做封面文章选题策划时,将“撰写”与“采写”是分开用的。
采写是采访写作,撰写则不然,不采访也能写。
那么,不采访怎么写文章,是不是意味着大段地抄袭?
其实不然。
我分三个层次讲这个问题:
1)有自己的主题与写作提纲。
按照这个提纲自己组织语言。
当然,这是我们在基于阅读、消化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才能做到的。
也就是说,我写某个领域的文章,在这之前,我对这个领域已经深刻了解了,成为专家了,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作。
2)文章的关键观点和起承转合的连接之处,一定是自己的提炼、总结出来的观点。
其他的地方,可以根据需要引用已经发表过的材料。
3)巧妙引用。
如果你将5篇文章5万字提取你所需要的文字,合理组合之后,变成你文章中的一个大段,只有1000字,这一段就是你撰写的。
个人认为,这么做,一点也不涉嫌抄袭。
4、记者不能公然跳出来说话。
我上面所讲的,提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但不是让记者公然跳出来说话。
实际上,每一篇文章都有记者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的倾向。
但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要巧妙,通过别人的嘴,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1)该是谁说的就是谁说的,这是新闻界的基本做法,不能违背。
2)有些话,是记者自己总结的,认为很重要,可以用“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糊身份的做法,表态出来。
当然要尽量少用,毕竟新闻讲究真凭实据。
3)记者有自己的观点,本刊也有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编者按、记者后记、本刊观点,这些链接的方式说出来。
5、注意观点与用词的严谨。
文章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文字要严谨,不能绝对化。
除非特殊文体,少用一定要、要这类的命令、说教之词。
三、写作之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个习惯,文章写完后,就大功告成了。
连校都不校,其实。
。
。
文字、逻辑、观点等等错误很多。
。
。
1、校对
2、编辑修改
3、时间允许,隔一两天再看
四、本刊文章的几个特点
本刊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媒体,我们每个人通常接触的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泛媒体,要不就是大众媒体,要不就是财经媒体;还有新闻媒体、资讯类的服务性媒体,但本刊是一个行业+专业媒体,这就决定了本刊的文章有很多特殊性。
并且,我们在几年的办刊过程中,就这种特殊性,也相应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各位要注意这种风格,并且把握。
1、高度。
例如与《传播》的比较,《传播》是专业媒体,却不是行业媒体,因此,他们更多的是站在公关专业、专业公司的角度,而我们是行业+专业的媒体,文章要有整个行业与产业的高度。
2、专业。
。
。
3、会议报道。
在我们通往接触到的媒体当中,很少能看到针对某个会议有大幅报道,即使有会议报道,往往也比较粗糙,不足为鉴。
而我们作为协会下属的媒体,要经常面对这样的选题,所以在几年的工作之中,我们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各位应加以关注。
4、作为专业媒体的编辑记者,要力争成为专家,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引导行业趋势,倡导行业主流。
。
。
5、作为一份业内权威的媒体,我们要代表行业主流,行文要严谨。
。
。
《国际公关》杂志编辑培训讲稿
∙各位同事,今天是编辑部培训的第一次讲座,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编辑”。
虽然名称叫讲座,但我想,主要还是大家在一起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下面,我用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讲一下我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我没有参考任何教科书,下面所讲完全是个人在本刊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编辑的职业素质
刚入行的同志,往往把编辑看成就是修改别人的文章,其实这种看法太狭隘了。
其实,编辑的职能包涵很多方面,需要有相应的职业素质。
我这里主要讲六个方面:
1、首先要做合格的记者。
就是说,我们在编辑别人文章之前,首先自己要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试想,我们自己的文章尚且写不好,又怎能对别人的文章开刀呢?
要知道,很多作者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文章的问题发现不了,那就是编辑失职;文章本身没有问题,被编辑修改之后,出了问题,那就闹出笑话了。
2、具备选题策划能力。
我们知道,西方的媒体,编辑都是资深媒体人士,而记者都是刚刚入行的新人。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记者是只管采访的。
采访之前,编辑要给确定选题,并且指派任务,记者采访之后,有时候甚至连成型的文章都不必写,只须将采访提得资料提交就可以了。
采访之外的一些事情,都是由编辑搞定。
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体选题策划的能力。
选题策划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想,只要做到四点就可以了。
第一,要对所服务媒体的深刻把握,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媒体,一定不能脱离媒体的内容定位。
比如说,我们是公关专业杂志,要做营销方面的选题,就要衡量了,这个营销话题,是着重于营销传播,还是着重于营销要素中的产品、渠道、价格,如果是后者,我们就不能做。
当然,IT经理世界不仅仅报道IT行业的事情,如果将来我们杂志虽然名称叫《国际公关》,但拓展到全面的营销领域,那又另当别论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自己负责的各个栏目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一方面,各个栏目的表现形式,例如文体、文字风格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各个栏目的内容定位也大不相同。
作为责编,对此要胸有成竹。
第二,要对行业的深刻把握,例如我们,作为《国际公关》杂志的编辑,一定要对公共关系专业比较了解;同时,还要对行业的动态、大势以及业内公司的基本情况,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了解。
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宽的视野甄别选题。
第三,要有创新的眼光与思维。
以前做过的,别人做过的选题,我们尽量避免重复。
选题有新意,才能体现出我们的媒体水平,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当然,这一点,不是绝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不怕重复。
第四、我们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
如果选题想得非常理想,非常庞大,但是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或者非我们的人力、财力所能达到的。
这也不是一个好选题,那是镜中花,水中月。
我们只能望理想的选题而兴叹了。
比如我想做一个权威的行业薪酬调查报告,以我们目前的能力与人力,肯定做不到。
3、编辑要有超越一般作者和记者的语言功底。
语言功底对于文字工作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呢?
我想,只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就差不多了。
一是大量的阅读。
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好的杂志、书籍,甚至是一些文学书籍,比如金庸的小说,又有趣,有能获益。
二是把握一个原则:
精简。
精简有几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语句、文字不重复,一步到位;第二可有可无的文字一律不要;第三是多分句,一个很多的句子,截成两句、三句,就精炼得多,读者读起来,既不费力,又有节奏感,铿锵有力。
三是有变化。
其实,文字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所有现在很少有人提倡。
但是我个人感觉,有变化才有意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太平淡、稚嫩的文章,体现不出我们的水平。
所有我们在遣词造句时,应该有意识地争取一定限度上的变化。
但是,变化如果过分了,甚至出现谬误,那就是矫情、矫柔做作了。
4、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起逻辑,给人感觉有点高深莫测。
其实,逻辑很简单,只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一气呵成。
我们自己作为读者,在读一篇文章,一定不希望这篇文章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纠缠,回环往复,不断地出现同样的意思。
只希望文章一气呵成下来,明明白白。
第二,承上启下。
古代的文人讲文气,到明清的时候考试要做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八股文历来饱受诟病,其实本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中国人拘泥僵化,不太懂得创新与变通。
为什么说八股文有道理呢?
因为,按照八股——就是起承转合等八大块,做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无使断绝,每一句话,第一段意思,都是承上启下,没有突然断开、让人莫名其妙的感觉。
当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提倡八股文,但是,承上启下,思路清晰,无使断绝,仍然是文章的判断标准。
即使是用什么蒙太奇手法,或者像做诗一样讲究跳跃,但从整体上来讲,文章每一段,一定要有规律可循。
第三,围绕主题。
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有明有暗;而实际上,合格的文章,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是小主题。
这个小主题,是服务于大主题的。
也就是说,合乎逻辑的文章,通篇文章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不能脱离文章主旨,当然,有时看似不相关,但有暗合;而在每一段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为段落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段落的小主题。
后面一点,也许你们平时没太注意,但你只要简单想想,或者对照一下文章就知道了。
5、制作好标题。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做一个好的标题,只要把握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准确。
有一个误解,认为标题的准确是指对全文进行一个高度精炼的概括,实则不然。
如果能做到对全文进行一个高度精炼的概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这一点,往往很困难。
那么,标题如果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或者是这篇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意思、语句,也是可以的。
第二,精炼。
这一点好理解,就是不要太长,尽量不要“的”、“了”之类的语气词、介词、连词,读进来让人感觉朴素有力。
第三,新意。
标题不能太平。
有时候,很平的标题,往往很实在,但这样让人感觉我们没水平,我们当然不希望别人以为我们没水平了。
因此,我们要在立意上、遣词造句上,力求创意。
6、要有版面的感觉。
我在这里讲编辑要有版面的感觉,不是越庖代俎,抢美编的饭碗:
)在整体版面上,标题、图片、色彩,版式,编辑要有感觉,做到心中有数,与美编协商处理。
但是,还有一种版面是美编无能为力的。
各位在其他媒体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文章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组合,不但与图片进行组合,还与图表、链接、抽象设计进行组合。
这种组合的文章,读者看起来既方便,又美观。
这就需要编辑在编辑文章、写文章时,要有版面的感觉,这篇文章需要图表吗?
图表怎么做?
需要什么样的图片和设计?
如何将这些元素进行适当组合?
想好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与美编分工合作开展工作了。
二、编辑的操作步骤
我这里讲的编辑操作的步骤,不是指整体上的编辑工作,而是说我们在面对一篇文章时,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将投稿或者约稿以适当的形式呈现读者。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工作习惯,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仅供参考。
1、速览。
作为编辑,我们肯定要面对大量的约稿与投稿。
实际上,大多数媒体,投稿采用的概率是相当低的。
因此,我们没有精力对于每一篇稿件都仔细阅读、研究,以判断是否能用。
那么,我们在面对稿件的时候,首先要进行一次速览,大概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看文章的标题、立意、主要观点、关键词、段落大意,我们看过这些之后,就能决定此文可否进行入编辑的流程了。
那么,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采用的标准是什么?
在此,我分为五个方面简单讲一下。
1)定位。
定位是指文章是不问符合本刊的内容定位。
作为我们杂志,如与公关行业与专业无关,首先就毙掉了。
2)观点。
媒体是舆论平台,我们欢迎观点交锋,欢迎百家争鸣,也欢迎非主流观点。
但是,我们的杂志上不能吹鼓错误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我们有的编辑加入行本刊时间短,对公关专业与行业都不甚了解,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3)专业。
还是刚刚所说的,作为专业杂志,在我们的能力与权限范围之内,一定要力争文章的专业性。
对于那些非专业的甚至会产生误导的观点,或者专业浅薄过时的提法,我们要能准确甄别,有所扬弃。
例如,至今社会上很多人还认为公关就是讲礼仪,公关就是搞关系,或者高级一点,公关就是与媒体打交道。
。
。
我们作为公关专业杂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4)公正。
一篇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不是在于吹捧一家公司、一个人?
简单地说,是不是一篇软文,从文中的表达方式,名称的提及率,内容的均衡等几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来。
5)文字。
为什么将“文字”这个衡量标准放在最后呢?
因为,我认为对于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文章的主题、观点、例证、逻辑等,而不是文字。
作为编辑,我们有责任为好文章润色。
但是,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文字糟糕之极以至于无法修改,那也可以考虑放弃。
2、通读。
决定一篇文章采用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第二步——通读的阶段了。
通读是指我们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阅读。
目的是全面衡量这篇文章的质量。
在通读的时候,一般不用动手修改,通读之后,对于要编辑的文章心里已经非常明了了。
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篇幅了,同时要决定用几P,这样我们就知道需要多少字,并动手删除。
另外,文章的逻辑如需调整,也应该在这时候动手。
3、精编。
这是我们处理一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费时间的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要对作者的文章进行逐字、逐句、逐标点地修改,调整文章段内逻辑。
4、标题。
标题主要是指大标题、副题,以及文内小标题。
关于标题的制作,在前面已经详细讲过,在此不赘述了。
三、编辑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说的编辑要注意的问题,不是媒体编辑通用的问题,而是我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提一下,引起大家注意。
1、不求甚解。
很多刚刚入行的编辑有这样的习惯,当他们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似懂非懂的语句,甚至是不认识的字,没有一点警觉,大开绿灯。
想想,如果编辑自己都不明白,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读者就一定明白呢?
错误也由此产生。
所以,大家要对于所负责文章中所有的专业术语、语句、文字,都要理解,不明白就问。
2、逻辑混乱。
我想,一篇文章的逻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文章的整体逻辑、段落逻辑、文字逻辑。
关于逻辑的一些观点,我也已在前面讲过了。
3、观点谬误。
前面“编辑的操作步骤”中已讲过。
4、不够细致。
其实,我们编辑一篇文章结果怎样,一小半取决于编辑者的水平,而一大半是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用心,足够细致。
我想,我在第二部分讲的“编辑的操作步骤”,如果大家真正认真地执行,相信大家都能编辑出好的文章。
5、深陷其中。
以前我听同事讲过,当我们编辑一篇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很多问题发现不了。
其实,我想,这是我们在编辑的时候角色定位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读者,当然发现不了那些不是很明显的问题。
我在读其他媒体文章的时候,目的是学习与借鉴,或者是休闲,当然不会刻意挑毛病。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编辑的时候,就不会先入为主,而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发现、修正问题。
开启娱乐传播新时代
∙ 这是尚未出版的2007年第1期《国际公关》“封面文章”的综述。
偶对娱乐营销没什么研究,请行家指正。
一切都是娱乐业!
美国著名媒体与娱乐咨询顾问米切尔·J·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如此表述他的“娱乐经济时代”:
在娱乐导向的消费者趋势下,消费者不管购买什么,都在寻求其中的“娱乐”成分,娱乐因素正在成为产品或服务竞争的关键。
在2005年“超级女声”获得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的刺激之下,2006年,反应灵敏的中国市场娱乐传播风起云涌,从跨国巨头“两乐”到本土标杆企业联想、蒙牛,都在全力打造自己的娱乐平台,甚至娱乐品牌,娱乐传播成为这些著名企业的营销法宝。
“超级女声”就像一把打开宝藏的钥匙,开启了一个娱乐传播的新时代。
2006,“后超女”时代
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的火爆程度一定出乎蒙牛当初投入这个项目时的预期,这种超值回报使蒙牛看到了娱乐营销的巨大潜力,2006年,虽然遭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两大超级对手的阻击,蒙牛仍然以6000万元继续赞助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
这个数目,已经是上年“超女”赞助费的4.3倍。
眼看死对头蒙牛在选秀活动中大出风头,伊利一面声称营销靠“道”而不是“术”,一面也是心痒难熬。
为避免拾人牙慧之嫌,伊利变通地开展了一场企业代言人的选秀活动。
11月26日,伊利主办的“伊利优酸乳青春新秀场”总决赛在海南三亚举行,决出了来自民间的2007年度伊利优酸乳“广告代言人”。
而被媒体称为汽车市场挑战者的东风日产,在2006年巧妙整合了更多的娱乐营销形式和渠道。
6月,东风日产在联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绝对挑战”栏目,推出大型系列节目“巅峰营销”,10名职场精英经过连续8周激烈、真实的职场竞争,争夺年薪百万的东风日产营销总监职位;这一创新的招聘方式,使得东风日产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同在6月,东风日产启动了“超越梦想,心赢天下”汽车销售精英大赛,全国200余家东风日产4S专营店的数千名销售顾问通过海选、PK环节角逐销售精英大赛的三甲。
单就2005年“超女”火爆程度来说,也许已经很难有哪一个项目能与之媲美了;但是,一个“后超女”时代却在2006年来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央视及省级卫视电视至少推出了28档“真人秀”活动,梦想中国、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以及红楼梦海选、少林寺海选等声势浩大的平民选秀纷纷开演。
企业对于这些电视选秀活动可谓热情高涨,就连2005年备受业界嘲讽的央视“梦想中国”,也引来了众多企业的瞩目,数码品牌纽曼义无反顾地以2000万获得了“梦想中国”2006年的冠名权。
2006年,在众多秀场之中,运作得最火热的莫过于入选年度“10大公关事件”的“红楼梦中人”海选了,作为赞助商的江中亮嗓通过整合传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媒体曝光。
实际上,2006年的娱乐营销远比选秀复杂得多,赞助演出、明星代言、网络游戏、原创征集、电影、音乐、动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被媒体和企业演绎得精彩绝伦。
临近岁末,张艺谋新推出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热得难以想像。
但是,很多看过“黄金甲”的观众却发现,这部号称投入3.6亿的年度大片并不是想像中的好看,“黄金甲”真正的看点也许是它商业运作的成功,该片的赞助商包括中国移动、联想、民生银行、奥迪、五粮液、特步、东易日盛众多巨头企业,而该片的首席赞助商中国移动一家就掏了650万元。
这些赞助商花了高额的营销费用,就是想借“黄金甲”的热度好好在营销中“娱乐”一把,连广告牌也要跟“黄金甲”站在一起。
新媒体,新娱乐,新传播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秩序和环境。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有三大优势:
一是互动性。
即新媒体将原来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多向、点对点的传播,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人人同时兼具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三种角色,传播的互动性无限扩大。
二是便捷性。
以往,我们要购买信息、专注于信息,现在,新媒体让我们随时随地免费获得海量的信息,而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让我们很方便地聚集大量的同类信息。
三是娱乐性。
在平面媒体上,我们能看到文字和图片;在电视上,我们能看到图像与声音;而网络媒体具有所有传统媒体的一切信息呈现形式与功能,更奇妙的是,传统媒体就像是三元色,他们的信息传播方式经过新技术、新创意整合之后,在网络媒体上又衍生出种种新的、有趣的呈现方式。
因此,无论是电视选秀,还是电影大片,就娱乐传播而言,这些耀眼的荧屏都掩不住新媒体的光芒。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才真正代表了娱乐传播的方向,也必将成为企业娱乐营销的主战场。
事实正是如此。
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被谷歌以16亿美元收购,这是2006年度当之无愧的最热门收购事件。
通过这个事件,也让互联网创业者与投资界人士看到了视频网络的发展潜力;当然,围绕这个事件发布的种种数据,也让全球营销人士看到了视频传播的威力。
2006年,马云花3000万邀请陈凯歌、冯小刚和张纪中三位著名影视导演拍“雅虎搜索”广告片。
三位名导都属于传统影视圈,但这三个短片却借助了网络进行了几何级的传播。
不过马云的这次娱乐营销,在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眼里也许算不得什么创新,英特尔的视频营销更具创意:
从11月22日开始,网友将自己创作的破坏旧电脑的视频传送到我乐网和腾讯网参加评选,优胜者将有机会获得酷睿2双核笔记本电脑。
同时,英特尔在还网上发布了一个“外星人的选择”广告短片。
2006年,营销类媒体上频繁地出现“80后”这个用于消费者细分的新词,“80后”是一个在网络时代如鱼得水的群体,也是当前最具消费规模与潜力的群体。
在娱乐、IT、通信、消费品等行业,如何抓这一群体的眼球,事关企业传播大事。
网络游戏因此走进了企业传播的视野。
那么,这个虚拟世界传播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