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748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x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方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和积累着自身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4—11月组成课题组,开展了题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具体实施。

本报告是课题组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座谈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一)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初步界定

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

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青少年这一年龄层群体。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流行文化,我们所要研究探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

1997年至今大约5年时间内,中国大陆城市地区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流行语三个层面上。

1、产品层面,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这是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这一类现象的代表。

从“滚轴溜冰热”、“跳舞机热”到“蹦极热”则是以前某种既有流行文化的延伸,如从“溜冰”到“滚轴溜冰”等。

2、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

这些产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受到流行风尚变化的强烈影响,流行与否是产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

比如最近5年来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有《东京爱情故事》等日韩剧、《蜡笔小新》等卡通片、《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以及《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偶像剧。

3、流行语层面,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词汇和语句。

流行语直接反映了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

“酷”等流行词语的出现和传播,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对这些词汇的解读是探寻当前青少年意识观念的一把钥匙。

另一类流行话语则是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高频词。

如“翠花,上酸菜”、QQ、Flash等等。

(二)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基本判断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

青少年流行文化更能体现青少年当下的趣味、爱好、情绪、观念和想法。

发型、着装、饰物、流行语、流行玩具、音乐(摇滚及流行音乐)、舞蹈(“蹦迪”、“街舞”)等各种装饰、风格和行为的组合,为青少年展示当下的感受与想法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这是其多样性。

而这种多样性又在不停的变化,每一种流行现象都不会持之太久,这是其即时性。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即时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它的易变性。

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虽然在类型上与早些年并没有大的不同,但其内容已经有很大的变化。

从发型、喜爱的流行歌曲或影视剧,到所崇拜的“明星”、卡通玩具、流行语等无不如此。

例如,从流行语来看,在2000年中“翠花,上酸菜”在流行语排名上还很靠前,而现在已没有什么人再去说它;还有在影视剧及“明星”中,《大话西游》、周星驰也曾让年轻人迷恋不已,而现在已是“老土”。

比起前些年某些流行事物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很难归于一宗,越来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这反映了青少年中的集体意识淡化,而个体意识突出。

青少年流行文化之所以对青少年有吸引力,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其中寻求当下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现。

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是:

在青少年的“追星”中,所“追”的“星”不同,而即使“追”同样的“星”,不同的人也有各自的理解。

这种不同的理解,其实就是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表现的不同,因而比“追星”现象本身更值得关注。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现象,青少年流行文化也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达的手段。

在认识和表达两者之间,可以说表达的成份更重一些。

正因如此,青少年流行文化有时才引起成人社会的担心甚至恐慌,如《大话西游》现象所引起的批评,《流星花园》的流行所引起的谴责,以及成人社会对年轻人“追星”的否定态度等。

青少年流行文化可能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偏离了主流价值,而对成人社会构成某种挑战。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热衷于这些东西的不同年龄、身份、教育背景的青少年的态度,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挑战”并不是所有青少年一致的态度,因而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

这正是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西方的“反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

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正如某些流行语不过是一种反讽和戏谑一样。

青少年流行文化可能会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就试图积极地对抗社会。

他们在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过程中,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之物。

(三)近5年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及趋势

对比1997年以前青少年中曾经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我们归纳了4个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及趋势。

1、意识形态特点——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

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其政治色彩已经大为淡化,“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些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其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意念。

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3个地级市、3个县城,对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课题组调查”),对于“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7%的人表示“完全同意”,有17.3%的人表示“比较同意”,有28.0%的人表示“一般”(无所谓),3项合计占52%。

“课题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3.1%的人回答“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有12.7的人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有4.1%的人回答“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3项合计占49.9%。

“消费主义”之外,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还表现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特征。

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依然存在很强的“偶像崇拜”现象,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与价值观的变更,其崇拜的偶像已经更换。

一是从“老英雄”(如雷锋、保尔、张海迪等)转移到了“新偶像”(如盖茨、乔丹、张朝阳等);二是从“某某家”(如政治领袖、科学家、文学家等)转移到了“某某星”(如歌星王菲、影星赵徽、新星韩寒等);三是从父母、师长转移到了社会名流。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的唐钧在《关于保尔精神和盖茨现象的思考》一文中,公布了他对这两个“英雄”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地位的调查结果。

其中44.9%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都是英雄。

但在选择谁当自己的学习榜样时,44.2%的人选择了盖茨,27%的人选择两者皆是,13%的人选择了保尔。

1996年以后,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青年中涌动,而1999年的“5.8事件”更是激起了富有民族主义含义的文化产品的流行,比如印有“打倒北约”的“文化衫”和一款根据朝鲜战争改编的国产电子游戏。

“左派”思想也以新的面孔在流行文化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

2000年5月,北京音乐人张广天以他执导的《切格瓦拉》一剧叫响京城,剧中再现的革命语言和红色大旗让观众惊诧不已。

不久,北京街头就经常可见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

2001年5月,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在北大露面,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周和他代表的“无厘头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行内地,其中《大话西游》一片的台词甚至成为一整套青年流行语,构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流行文化景观之一。

“无厘头电影”往往以没有逻辑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进行讽刺和嘲笑,但并没有有意识地积极地对抗社会的主流观念。

这使处于焦虑中的青少年得到一定的心理释放和解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顽世不恭的人生态度。

与此对应,《上海宝贝》、《糖》等“美女作家”的流行读物,则反映了颓废、自恋的“享乐主义”情绪。

这类小说中堆叠着大量名牌日用消费品的名词,主人公出没于高档商场、饭店、酒吧和迪厅,穿插进行着派对、吸毒和放纵的性行为。

这一类小说在我国青年中特别是“白领”青年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2、技术特点——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流行文化现象

如果问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少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

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VC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

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非常大。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个人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电子物品(比例)为:

收音机/随身听(75.9%),电视机(59.6%),录音机(50.5%),电脑(45.0%),照相机(37.5%),VCD机(35.7%),手机(31.9%),CD机(26.6%),电子游戏机(26.1%),组合音响(24.4%),录像机(23.3%),传呼机(20.8%),DVD机(11.8%),MP3机(7.4%)。

改变流行文化的另一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

2002年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大陆地区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83.84%,18岁到24岁的最多;同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更是达到1.714亿户的规模。

前者是网络聊天、BBS、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的技术基础,而手机的广泛使用则推动了硬件方面手机款式的变换和软件方面“短信息文化”的出现。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上网”青少年中,有44.6%的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人聊天”,“上网”聊过天的人占82.1%,通过聊天室、QQ、BBS、虚拟社区等途径与人聊天的人占95.2%。

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不仅带来新的电子交流方式,同时也为流行资讯提供了新的强大的传播工具,甚至网络本身就可以完成一次“流行”的全部过程。

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文学”,就经历了一次由网络到出版到影视(兼有话剧等文艺形式)的流行过程。

网络社区和网络聊天的繁荣则促成了新一套的流行语言,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中与流行文化相关的“翠花,上酸菜”、QQ和Flash,都与网络有直接联系。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被调查的青少年所选择的(限选10个)前10位词语中,有6个词语与网络流行文化有关,并分别排在1-6位:

美眉(58.5%),QQ(45.8%),“翠花,上酸菜”(42.2%),网虫(41.6%),伊妹儿(41.1%),网恋(40.8%);有69.2%的人平时说话或写东西时,使用过这类流行语。

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h动画等等,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

而手机短信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则在更大范围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3、地域特点——“韩流来袭”与流行文化传播路线的转移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依然脱不掉崇拜来自西洋或东洋流行文化的背景。

正如一位青年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正在崇拜外国“明星”的人占28.8%、港台“明星”的占31.6%、大陆“明星”的只占6.2%、三者都有的占33.4%,正在崇拜影视界“明星”的人占37.2%、体育界“明星”的占23.3%、两者都有的占39.4%,正在崇拜活着的“明星”的人占68.3%。

同1978年以后的其他时段一样,欧美和港台依然是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策源地。

近5年所出现的新现象是“东洋”流行文化的狂飙突进。

日、韩流行文化以彩妆、影视剧、劲舞表演等形式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之中迅速风靡,以致有人惊呼“韩流来袭”。

对中国大陆引进的日、韩的流行文化元素需要区别分析。

虽然仍有争议,但“彩发”至少被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反映了东亚国家青少年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中、日、韩三国尽管染发可选择的颜色多样,但绝大多数都以黄色为主。

与此相反,日、韩剧中表现出的家庭亲情和生活气息,则反映了东亚国家重视人际情感的文化伦理。

而NRG、H.O.T等劲歌热舞组合,则同欧美的摇滚乐队无异,都是以强烈迅猛的声色效果冲击着青少年的视听感受。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1.0%的人认为“哈日/哈韩”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与此同时,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影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依然保持魅力,但早期的那种地域神秘感有所淡化,甚至消失了。

“97回归”,结束了一个内地青少年唯“港式”流行文化为时尚的漫长时代,越来越多的流行产品由两岸、三地的创作者联手推出。

在欧美、日韩、港台作为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三大策源地”的格局下,京、沪两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当前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另一地域特点:

一方面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文化的既有传播路线“欧美——日韩——港台——广东——内地”依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新的传播路线也逐渐形成,并在中国“入世”后有逐渐与前者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这就是东、西洋的外来流行文化直接经由京、沪两地向内地扩散的趋势。

与此相伴,一些迹象已显示出:

广东作为南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衰落,如早年曾经称雄广州歌坛的音乐人纷纷北上,另求发展。

4、生产特点——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及产业间的相互渗透

勿容质疑,流行文化已充分地产业化了。

音乐、影视、出版、服饰、美容等流行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从制作、推广到传播的一整套市场化机制。

产业化最终使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机制,将流行文化纳入了生产线式的商业流程。

这无疑加速了流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同时也使流行品的流行周期缩短——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原先的流行品,而是因为流行文化产业内激烈的竞争和资本加速循环的需要。

于是就有了娱乐界“新人辈出”、出版界“新作不断”、服装界“新款轮番上市”的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同时也制造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

最近5年消费意识的觉醒,是以中国青年中部分群体迅速上升的购买力为背景的。

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重新培养了新的中产阶层,他们成为流行品消费的主力人群。

另外,国家法定休闲时间的进一步增加,也帮助了流行市场的繁荣。

[结 论]

纵观最近5年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有所表现。

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已经建立,并且在青少年中培养了热衷消费的观念。

同时,发达的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被迅速和广泛地用于制造流行产品。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逐渐进行着新的社会分层。

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体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并形成了“小资”和“新人类”为代表的两类“亚文化”。

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小众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仍然带有崇洋的色彩。

欧美和日韩的流行文化产品仍在大量进口,占据了较大的流行品市场份额,并引导着流行文化的指向。

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和广东作为西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两地取代,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现趋同和互动的趋势。

而京、沪两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产上则有进有退。

二、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原因与途径

(一)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过程,由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特点等各种原因所构成。

但无论何种原因,又都是置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中。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渠道因素。

1、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外部因素

综合起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导致当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最大的外部环境。

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所决定的。

传统的主流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统一人们价值规范的作用,新的文化秩序尚未形成,各种文化现象不断汇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不断经历新的冲突、重组和整合。

这些都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2、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特殊的内在需求。

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少年。

学术界对这代青少年的认识还处于争论阶段,各种新的概念如“第五代人”、“新新人类”、“某某年代人”等层出不穷。

在此,本报告用“新生代”这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来称谓当代青少年。

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社会化过度的结果。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序列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

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努力推进自身融入社会的进程。

从广义上讲,从少年到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包括:

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观念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化。

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社会化。

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由下一代向上一代传递新文化的“文化反哺”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处于新知识接受优势地位的青少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再需要以往个人社会化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必经阶段,可以缩短甚至跨越青少年这个特定阶段。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青少年观念和行为越来越成人化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流行文化则是满足青少年自身快速成人化的主要“催化剂”和“兴奋剂”。

其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

“新生代”青少年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行为模式、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流行,一方面出于模仿他人、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希望区别于他人的“差别性愿望”。

这是一种矛盾而统一的过程。

当今的“新生代”青少年正处一个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环境,他们的文化观念及其思想、行为和趣味与前几代人具有很大的差别。

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地生活,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等等。

当然,在现实环境中,引导潮流的青少年多为“差别性愿望”比较强烈的“追新一族”,而那些顺从的青少年往往抱有“协调性愿望”。

这些心理原因是始终存在的,而且不因为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至多只是哪种愿望更突出、更迫切、更具时代性而已。

3、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渠道因素

渠道因素,主要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渠道,它起到了沟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

这些社会环境渠道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结果。

市场经济带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现象、文化关系和文化的具体样式。

文化既非少数人的事情,也非成人的事情,文化进入了全社会的共享阶段。

这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流动是流行的前提。

城市化带动的人口流动及其丰富的物质资源,造就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地域。

大量青少年群体的集聚,推动了流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换。

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廉价的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的消费,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提供了主要的媒介工具。

此外,闲暇时间的增多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青少年自觉地、积极地花费和支配自身时间,不仅是客观事实,更是一种主体需要。

青少年闲暇活动越来越成为“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活动,这也同样是青少年流行文化产生的主要结果。

其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开放的结果。

“二战”后世界流行文化的主导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特别是美国商业性流行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体制和秩序,美国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输出国。

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社会中,我们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封锁和批判。

随着改革的展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逐步开放,对处于文化输入国地位的中国来说,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和商业性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的电影“大片”、可口可乐、摇滚乐、牛仔裤、麦当劳等商品,通过物质消费进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商业性的西方式、美国化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走向和程度。

再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使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远。

一些本来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内容,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便可跨越时空,超越城市、地区乃至国界,极大地加快了流行文化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

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不仅加快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更重要地是提升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质量、规模及其青少年自主参与的迫切愿望。

可以说,信息化改变的不只是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改变了青少年的文化心态。

最后,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本土文化”缺乏创新、丧失优势的结果。

自古以来,中国在历史上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输出国之一,中华文明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

近代以后,中国的文化输出国地位基本上被瓦解。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各种西方文化进行抗争、适应与融合。

然而,人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文化建设,“本土文化”越来越缺乏创新,逐渐在青少年中丧失优势。

排斥“本土文化”的心态和接纳西方文化的心态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显著,西方流行文化也大行其道。

(二)城乡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差异

我国城乡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城市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引领潮流的特点,而乡村则接受城市的文化辐射,并表现出封闭性较强的独立性特点。

城乡流行文化的差异根源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俗瓦解程度、文化信息传播畅通程度、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不同。

1、城乡之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色差异

地域性、民族性和时间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也是如此。

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就不一定能流行。

青少年流行文化同样体现着这些特征。

比如“日风”、“韩流”刮过中国的城市,却没有刮进中国的乡村。

同样,有些“流行文化现象”在农村青少年中长盛不衰,而在城市青少年中却并不流行。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赌博文化”。

多年来搓麻将、走牌、掷色子等赌博现象一直风行于农村青少年中,从未式微。

逢年过节在农家小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