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64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考知识点罗列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结构、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做客观的,科学的解说,从而给读者以知识。

因此,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

一类是平实说明文,例如:

《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的说明文,例如:

《看云识天气》。

3、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如《核舟记》:

按头—舱—尾—背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4、说明方法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即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作用: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作用: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作用: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5、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6、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其它是并列式、递进式等。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答题技巧:

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及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有: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温馨提示:

做此类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文章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二、辨析说明顺序的答题技巧:

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即可,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即可确定是否是逻辑顺序。

根据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

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

三、辨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的答题技巧:

回答说明方法及作用的题时,可从如下入手:

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最后答画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答题格式:

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温馨提示:

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

找某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说明方法。

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附:

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

说明方法

相关术语

说明方法

相关术语

举例子

具体、形象

打比方

生动形象

列数字

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

条理清楚

作比较

有力的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资料

能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技巧:

1、词语类方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运用上。

可从三方面入手:

(1)修饰、限制性语言去掉前后意思对比。

(2)同义词的选择、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3)从选文某段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①例如: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②例如:

“××”词能否替换为“××”词?

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

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

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

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的意思,如换成……词语,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③例如: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2、句子类方法指导。

(1)回答文章题目的作用时,可看一看题目有没有特征,有特征先答使用了什么特征,再回答题目的作用。

(2)做文中的传说、故事、引用的诗句或史料的作用此类题时,先答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或史料在文章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答相关术语的作用。

引用的内容

相关术语

传说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故事

诗句

史料

使文章更真实可信

五、文章整体、局部内容和结构的答题技巧:

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相同或接近的内容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

如果需要从某一段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合在一起做一个方面来概括。

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看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是由个别到一般,还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试题精编

(一)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

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

应该如何解冻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凉水。

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

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

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的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冰冻”和“一般冰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3分)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3分)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二)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答:

2、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分)

答:

3、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5、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分)

(三)

《钧瓷》

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

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⑵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

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

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 。

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

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

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

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

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⑶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

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

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

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

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⑷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

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⑸国运兴,陶瓷盛。

最近几年,钧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烧制的劳动强度,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十窑九不成”成了历史。

⑹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

现在,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

在神垕(hòu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

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

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

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

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钧瓷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1、第⑴段引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意在说明什么?

从全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2分)

2、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⑵段a、b两处写上恰当的语句。

(2分)

a:

 b:

3、钧窑“窑变”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4、请从第⑵段、第⑹段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3分)

5、烧制技术的改进给钧瓷带来的变化有喜有忧,可见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

请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

(3分)

(四)

《漫谈食用胶》

①近日,有关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甚嚣尘上,让人们对陌生的“明胶”产生恐慌。

此前,关于有些拉面、米线等添加“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也曾拨动过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敏感的神经。

如果确实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而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

②所谓的“食用胶”,一般翻译成“水胶体”,是一大类食品原料。

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

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

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

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橘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

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

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

多数的水胶体是直接的提取物,只有很少数经过一定的加工,比如羧甲基纤维素(CMC),它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又通过化学反应在分子中的某些位置加上了“羧甲基”,虽然它也可以称为“化学产品”,不过其安全性已经经过了广泛检验,并没有发现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③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它们跟淀粉很类似,都是由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互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叫做“多糖”或者“多聚糖”。

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而组成其他多糖的除了葡萄糖,还有果糖、半乳糖等等。

不同的单糖和不同的连接方式,造就了各种各样特性不同的多糖。

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常见的就是明胶。

④一般而言,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不大,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等。

有一些食用胶只需要很少一点,就可以大大增加水的黏度,比如黄原胶。

还有的食用胶在常温下不溶于水,在高温下溶解之后,降低温度就变成了固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胶”了,明胶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它们还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

比如许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很多人又喜欢酸性饮料的口味,加入适当的果胶,让果胶和蛋白质连接,就可能使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溶解,从而获得清澈透明的酸性饮料。

在面条中加入适当的食用胶,也可能使得面条更加筋道,这也是一种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食用胶,本身也被当做膳食纤维,比如果胶、瓜尔豆胶、琼脂等。

膳食纤维能够提供饱足感但是不产生热量,对于减肥有帮助。

不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通便,而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比如果胶)到达大肠之后能被那里的细菌分解,产生一些有助健康的小分子物质。

⑤除了淀粉,其他的食用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这些水胶体除了可以用于食品,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产品。

作为工业原料,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要求就不像食品原料那么严。

所以,工业级的水胶体会比食品级的要便宜。

这就造成了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的可能。

而工业级原料,就可能存在有害杂质。

就像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合法生产规范使用的食用胶没有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监管。

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仅仅因为陌生就产生恐慌。

1、根据第②段内容,填写下表。

(3分)

食用胶

(水胶体)

加工方式

名称

原料来源

直接提取

琼脂和卡拉胶

海藻

(2)

动物的皮或者骨头

果胶

(3)

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

植物的种子

黄原胶

由微生物发酵

(1)

羧甲基纤维素

植物

2、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可能”如果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说起,既引出说明对象,又能引发读者的关注。

B.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比如明胶。

C.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都不大,起到的作用就是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

D.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如果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合法生产、规范使用食用胶。

(3分)

(五)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

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

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

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

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

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

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

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

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

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

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

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

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分)

(1)

(2)

(3)

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