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647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docx

《作点辩证分析》学案

同步作文新攻略——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单元作点辩证分析

打开天窗

许多同学写作议论文的普遍感觉是,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却不一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因为想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富有针对性的观点,还需要有识见。

还要加以必要的分析,来充分证明观点的科学、合理,这样,文章才能具有相当的深度和说服力,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让人信服。

有的议论文显得空疏贫弱,淡薄无味,缺乏思想深度,给人的感觉是“观点+例子二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事理的阐发。

应该明确,议论文中的持之有据与言之成理,即摆事实与讲道理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例是议论的手段,明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实与深人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

这种契合、呼应与阐发就是对所举事例的评价,它能使事实得以升华,增强文章的力度。

如果缺乏这种事理的阐发,就难免使文章流于肤浅、片面、绝对化,甚至导致认识上的错误。

那么,怎样才能较深刻地阐发事理呢?

途径很多,方法也不少,其中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莫过于学点辩证法,学会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

我们读大家名作的文章,常常被作者那深刻的见解、缜密的推理、睿智的思想所折服。

这一切与作者运用了唯物辩证法这一武器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文章中处处闪耀着辩证思想的火花。

因此要想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就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所谓“辩证分析”,也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看待、分析事物、现象和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懂得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对相关问题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请看下例:

有时候,我们总是错误地理解了恫吓者,以为是杞人忧天,以为是唯恐天下不乱。

其实哲学家研究“死”,其着眼点还在于“生”,并没有人提倡“全体死亡”。

认为“社会已经陷入‘绝境”的思想者,也只是提出一恫吓,摆出一挑战态度,骨子里未尝不含有“但愿这种恫吓,能产生一点效果”的意思。

这就像逢人便诉说“生活没有意思”的人,本意并非打算立即去死,而是在苦苦地探索着人生的意义一样。

有时候,我们觉得恫吓者很无聊,很不负责任,仿佛他们有意开了一个很轻松的玩笑。

其实恫吓者很庄重,也很苦恼,他们何尝不愿意甜甜地唱支赞歌,抑或说些不着边际的不讨人嫌的动听话?

可是他们不能,正是“心所谓危,不敢不言”。

忧国忧民是很苦很累的一件事啊!

谁不信谁来试试。

有时候,我们觉得恫吓者大多是一些丧失了信念的悲观之人。

其实,一个人越是研究死亡,他对人生的态度常会愈加积极。

丧失希望的人大可随波逐流或醉生梦死,完全没必要声嘶力竭地奔走呼号了。

这几段文字通过对恫吓者的种种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恫吓者深隐在现象之下的本质,对现象与本质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判断。

这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进行辩证分析的。

高一册课文中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

从全文来看,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既“占有”,继承好的,又“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的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

在论述“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

因此全文充满辩证法。

高二册课文中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是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典范。

该文正文的第一部分肯定了我党二十年来在学习问题上取得的成绩,运用了发展的观点,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在第三部分,作者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学习态度作比时,就首先运用了联系的观点揭示出主观主义学风三个方面共同的要害所在:

主观与客观脱离,违背了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然后又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批评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又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提出“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又积极鼓励传染上这种病症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

学习借鉴这些辩证分析的技巧,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当然辩证分析的方式还有很多,诸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等等。

辩证分析的要求就是要对事物的以上关系做出合乎客观规律的分析判断。

辩证分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同学们应首先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I.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这种运动是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好,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既有外部的时空变动,也有内部的机制变化,论证问题的时候,不能把它看成绝对静止不变的,这样才能揭示出它的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较深刻的认识。

2.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

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

不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孤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

有个成语叫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火与鱼应该是不相关的事物,但由于城门失火,人们取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河水取干了,鱼也就死了。

火与鱼之间因有水作媒介,发生了联系,但这还是一种偶然性联系。

分析问题时,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观点。

如果忽视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易犯强词夺理,说过头话,或者看问题片面等错误。

3.分析问题时,既看到它的这一面,又着到它的另一面。

既看到正面,也看到反面。

如此,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

避免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在具体运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时,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灵活运用原理,不能用抽象的原理阐述代替生动具体的分析证明,而应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是不能面面俱到,用哪些原理,用多用少,都要视具体问题而定。

运用时,要有针对性,不能生拉硬扯,风马牛不相及地乱套原理。

三是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容易透过表象,去伪存真,挖掘出准确而深刻的内容主旨。

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是: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时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要求:

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展开议论。

实际上出题者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进行辩证思考、分析,从而确立最准确、最深刻的立意角度。

在母亲沉思的同时,我们自然也会想到:

小姑娘的说法是不对的,错在哪里?

因为有花又有刺才能算得上是一朵真正的玫瑰,二者相比显然花更重要,怎能因为有刺就否认花的美丽呢?

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代表着一种功其一点、不计其余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其实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就是分不清主流和支流,就是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

如果将这一话题引人生活、工作、学习、交际等领域,可涉及诸如“苦与乐”“得与失”“取与舍”“进与退”“幸福与痛苦”乃至“生与死”等等。

这些都需用辩证的眼光去看,用辩证的头脑去思索。

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鸟的评说》,尽管是一则寓意性材料,立论的角度也很多,但只有运用辩证法,辩证地分析才会深刻地揭示寓意。

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看似平常的作文题,同样能体现思维的辩证性、深刻性。

一些人认识肤浅,按“原来脆弱——受到教育——变得坚韧”这一模式写。

然而一些能把问号当铁铲、深挖细找的考生,却掘出了真金:

为什么不幸是孕育成功的母亲?

有的考生搬出了辩证法:

脆弱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有的考生从世界观上找答案。

通过分析,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使文章大放异彩。

四是运用辩证思维的语言来论述问题,以使议论更充分、更周密、更全面。

所谓辩证的语言,也就是分析、论述有关观点或问题时,注意语言的分寸感和灵活性,不说绝对话、过头话。

因为议论文是讲道理的,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

而反映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词、句、句群以及段落,自然也必须是准确的。

那么,如何使议论的语言体现出辩证性呢?

这突出表现在准确地运用表示程度、范围、数量、语气等起限制作用的定语和状语等修饰成分上。

请看下面的高考优秀例文:

机遇(上海考生)

对有的人来说,机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山”,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机遇是直驶成功之地的航船。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是变幻莫测、祸福难知的。

有些人的道路坎坷,磨难颇多,另有些人却似有神助,一帆风顺。

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机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许多人的心中以为机遇即是运气,都是老天爷决定的,可得而不可求。

其实不然。

实际上机遇并不神秘,有些像数学中的几率,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而有一定规律的产物。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机遇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例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换来的却是猜忌,黜官流放,可谓“穷矣”。

但又恰恰是这些不幸,给了他贴近百姓,锻炼意志的机遇。

他创作了众多的反映民情,控诉黑暗,表其心志的名著,受到世人的敬仰。

机遇不是“飞来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由各种因素的累积,由量变转为质变而产生的一种前提,一个条件。

一个人的活动会时刻影响着周围的环境,环境也同样施于人各种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所谓的机遇。

世人常说:

“刘备得诸葛亮,犹如鱼得水,此百之遇也。

”然而,若诸葛亮并非才华横溢,如何受人推荐;刘备若非思贤若渴,众人何必大力荐人。

可见,机遇亦是对自己言行的“投桃报李”。

受到杜会环境、时代及社会制度的影响。

李白、杜甫、苏轼等在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报国无门。

“鬼才”李贺更是屡遭排挤,忧郁而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观当今,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人振奋,万民欢畅,争做改革大潮的弄潮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在这政通人和的环境中,必须更好地加强自身修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那么祖国的强盛便是指日可待了。

简析:

这篇文章语言上最大的长处,在于处处充满辩证性,不把话说绝、说死。

如开头就说:

“对有的人来说,机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山’,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机遇是直驶成功之地的航船。

”一句话就把人与“机遇”的关系说得辩证而明了。

最后一段中,话说得也很到位,“尤其”一词,既收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又省却了诸多非但不必反显累赘的语句。

还如文中多处准确使用了定语、状语,对语意加以修饰或限制,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

总之,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要想对人生、社会抒发一点见解,要想写好内容深刻、有见地的议论文,就必须掌握辩证法。

 

第一讲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专题引言

《吕氏春秋》中有三则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引婴投江、循表夜涉。

故事中的三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结果做了蠢事,成为千古笑谈。

可是笑过之后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在对待具体事物、具体问题时,我们是否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呢?

当学习成绩下降时就悲观失望;当取得成绩时就沽沾自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丧失信心;对自身存在的一些小缺点小毛病,总是觉得没什么,满不在乎……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了故事中那三个人的后尘。

其实这都是静止地看问题,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非生物随眼望去保持常态静止不变,但处于一定的时空,则会发生微妙的变异、奇特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一时半刻是觉察不到的,但潜移渐进历经一定时日,就会展示出惊人的巨变,乃至质的飞跃。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人的认识也自然应随着外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我们应该这样分析认识间题:

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为什么不能悲观失望?

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为什么不能沾沾自喜?

当我们在前进中遇到挫折时,为什么不能丧失信心?

这种分析才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对间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透视。

这种分析自然使我们认识到: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这种曲折发展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认识问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上述问题自然会有正确的认识。

落后时不悲观失望,努力奋斗,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定会有所收获;成功时不骄傲自满,继续前行,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遇到困难时,不丧失信心,定会走进一片柳暗花明。

当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发生转化。

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就要学会时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论证。

反之,如果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把问题论述清楚、透彻,也就达不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这种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叫做“纵向回顾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

它可以用来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也可以用来评价人物,评析事件,还可以预见事物的未来。

可以说掌握这种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例如,鲁迅先生在《文学与出汗》这篇文章中,对梁实秋等人提出的“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吗?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

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这里,作者正是运用发展的观点,通过引证人类的发展进程来批判“人性论”的。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和意义。

在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充分认识事物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先看下面这篇《不根据简单事实作结论》例文:

不根据简单事实作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凭着一点简单的事实就轻易下结论。

巴尔扎克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看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仅根据书写的迟钝、笨拙,就得出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个小学生就是他自己。

无独有偶,丘吉尔中学时就读于英国著名的一所私立中学,他的各门功课都不出色,毕业时老师们认为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但几十年后,丘吉尔当上了英国首相;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还完成了《英语民族史》等著作。

那些老师和巴尔扎克一样,犯了思想方法绝对化的错误,根据简单的事实轻易下结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

地球有“沦海变桑田”的说法,人类社会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同样,人们的认识也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认识的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那么巴尔扎克本人和丘吉尔的老师们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呢?

那是因为他们以静止的观点看人,仅仅根据简单的现象便作出肯定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在教育孩子时,不是有人赌咒发誓地说“你将来有出息,把我的名字倒着写”吗?

再比如,有的人看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暂时超过社会主义国家,再看到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就以此断定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显然是错误的、片面的。

所以,如果仅根据眼前某一简单现象作出结论:

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那就违背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和原则。

不能根据简单的事实判断事物还因为,事物的现象复杂而多变,甚至是虚假伪装的,仅仅看到某一现象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现象,就简单去判断事物,那毫无疑问,结论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事实胜于雄辩,巴尔扎克的自身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因为小时候书写的迟钝、笨拙就认为没有出息,不会有发展,那么巴尔扎克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呢?

丘吉尔如果因为老师的“定论”而停滞不前,那么怎么会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将军”,当上英国首相呢?

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因小时候读书遭到“冷遇”而灰心丧气,不思进取,他们会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吗?

同样,我们在学习期间如一有成绩就骄傲自满,或者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那还能有发展吗?

所以说,静止片面的观点,会扼杀人们前进的积极性,它阻碍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危害极大。

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种事物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把某种事物与其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然后再作出判断下定结论。

只有这样,所下的结论才可能真实正确。

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老眼光”看新生事物,会使自己的思想陷入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有掉队的危险。

因此,满足现状的观点,停滞不前的观点,悲观失望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本文在论述“不应根据简单事实作结论”这一中心论点时,安排了三个层次:

一是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反对片面性绝对化;二是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化;三是一事物总是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一定的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文章始终围绕“发展”行文,反复申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的道理。

深刻,有见地,令人信服。

(二)运用量变质变规律加以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启示我们:

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将这一规律的实际意义渗透其中。

例如,一篇谈“中学生写作要勤于积累”的文章,其开头是这样分析的;

明明是要求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怎么写起蜜蜂、鹰眼、镜子来了?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感到好笑,可是提起我和同学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就联想到这几件与写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先说蜜蜂吧。

这种小生灵最大的特点就是勤于积累。

据统计,蜜蜂每采1公斤蜜,就要飞十多万里,采数万朵花。

写作同样要积累。

凡尔纳一生写了几十本科幻小说,名震全球,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一生竟摘录了数百本笔记,有几百万字。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到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蹭出了一道凹痕。

而为什么有的同学每逢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我想,这与他们读书少很有关系。

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

没有平日量的积累,是不会有作文“信手拈来”的挥洒自如的。

……

例文针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蜜蜂为喻,论述了勤于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作者就运用了量变质变规律的有关原理。

(三)抓住内因外因的作用进行分析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事物的发展,但是,两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当我们运用内因外因的原理进行辩证分析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处理,正确对待,既要考虑两者的联系,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中国有句古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说明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近墨者”必定要“黑”吗?

我看不见得,因为大量事实证明了“近墨者”也有不“黑”的。

田园诗人陶渊明,置身于当时黑暗官场,不要人民尘芥之物,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海瑞,刚正不阿,敢于向邪恶势力宣战,于黑暗社会中高悬起一方“青天”。

虽然,陶渊明后来消极避世,海瑞的那方“青天”也显得苍白无力,但至少他们能在黑暗社会中保持高尚节操,这确实难能可贵。

在近代和现代,“近墨者黑”这句话就愈显其偏颇了。

鲁迅是从地地道道的旧家庭过来的,他起先憎恶熟识的阶级,继而就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于是他杀回马枪,向着原属于他的阶级进攻,进行起改造那旧阶级、旧社会的斗争。

从鲁迅身上,我们非但看不见半点“近墨者黑”的影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改造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而在今天,更有许多忠诚于人民事业的人,不怕“近墨”,主动去接触那些失足、犯错误的人,耐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使那些“墨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成为共和国的好公民。

这些“近墨者”的品质更显其高尚,心地更显其赤诚。

为什么陶渊明、海瑞、鲁迅能“近墨者”而不“黑”呢?

我认为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有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文明、为广大人民着想的幸福观,还具有淡泊名利、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勇气。

若不是两袖清风,何能一身凛然正气?

若不是傲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何能挂印归隐?

若不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何能“我以我血荐轩辕”?

综上所述,“近墨者”是否“黑”,取决于内因。

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近墨者未必都黑!

例文是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它的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时,注意到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巨大作用,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所举的三个典型事例也都能扣住“内因”而展开分析。

病文诊治

【病文】

我看“这山望着那山高”

从新时代的角度加以审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不能再一味地受到贬损了,它不也正反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吗?

一座大山,险峻崎岖,三五相携,艰难而上,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到顶,有人会长吟“一览众山小”而陶醉于其风光中。

然而另一些人不。

他们敏锐的目光,又瞄准了对面的山,那些看上去更为挺拔的山!

于是他们下山,义无反顾,不顾身后的劝阻与嘲笑,奔向心中另一个高度。

因为他们知道,一个高度便是一个奇迹。

众所周知,瓦特,这位“蒸汽机之父”,令人遗憾地坠人固步自封的怪圈,未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容国团,在1960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过关斩将,登上冠军领奖台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已是世界冠军了,平生壮志已酬。

”错误矣!

正是这种“小富则安的”思想使他不能像庄则栋那样蝉联三届世界冠军,创造更多奇迹。

而居里夫人在第一次得到诺贝尔奖后名誉纷至,很多人劝她“该休息了”。

然而居里夫人认为:

“我一生的幸福就是不断地奋斗!

”正是这种思想的推动,才有了钋的发现,才有了她对全人类的又一次伟大奉献。

梁凤仪,这个香港商界女强人,当年因引进菲佣而声名鹊起,后不安于商场的成功,创作了大量小说;不满于仅仅创作小说以及小说的出版。

做到这一步已很不易,然而她仍不满足,自己动手将作品搬上屏幕。

今天,当我们看着《归航》《昨夜长风》这些电视剧时,是否听到她的“我永不满足”的呐喊呢?

那些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公正认识,其实是源于传统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

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当人们已经改变了“三顾茅庐”“班门弄斧”的时候,我们该为“这山望着那山高”正名。

【诊治】

本文观点明确,也较新颖。

作者认为,“望”的行为本身也反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因为惟有“望”,才能不满足现状,才能在心中树起更高的目标。

文中所举名人的创造发明,创业成功的例子,是对“反弹琵琶”的有力佐证。

但是,细细推敲起来,本文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修改:

第一,入题要再委婉点、辨证些。

“这山望着那山高”,历来被用来比喻得陇望蜀、见异思迁的处世态度,是不足取的。

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文化积淀,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入题时应当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承认“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合理的内涵成分,但语言要简洁,不能绕弯子,目的是为下文的“反弹琵琶”作铺垫。

第二,缺少例证之后(或之前)的辩证分析。

本文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论据很充分,但缺少对事实论据的概括性的辩证分析。

应当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或者例证之后,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适量的辩证分析。

比如,可以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作如下“引例性”的分析:

“将人生比作登山已经是一个很老很老的用法了,然而确实十分恰当。

每个人都在攀登,在山脚下就望而却步的人是不多的,生命的高下,最大程度地表现在经过一段努力,有了一定收获之后的态度。

有人固步自封,安于一隅;有人锐意进取,不断地以终点为起跑线,开始新的奋斗。

惟其固步自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