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虫害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086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虫害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作物虫害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作物虫害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作物虫害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作物虫害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虫害防治.docx

《作物虫害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虫害防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物虫害防治.docx

作物虫害防治

作物虫害防治

农业昆虫学学时重点知识

第一学时

1、昆虫纲的特征:

答:

▲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阶段。

▲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三对口器附肢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一对)与单眼(0-3个)。

▲胸部是运动中心,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

▲腹部是生殖中心,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具有变态现象。

2、昆虫的发生特点

答:

种类最多;群体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

3、昆虫对人类利与害的表现方面(答案略)

4、昆虫的起源和发展史(答案略)

5、昆虫繁盛的原因

答:

有翅善飞、相对体小、繁殖能力强、适应力强、变态发育。

第二学时

1、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答:

触角的基本构造都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三个部分;柄节是连在头部的第一节,

第二节是梗节,一般比较细小,梗节以后各节通称鞭节,通常是由许多小节或亚节组成。

触角的常见类型:

刚毛状(蝉、蜻蜓)、丝状或线状(天牛、蟋蟀)、念珠状(白蚁)、锯齿状(芜菁)、栉齿状(雄性绿豆象)、羽毛状(大蚕蛾)、膝状(象甲、蜜蜂)、具芒状(蝇类)、环毛状(雄蚊)、棍棒状(蝶类)、锤状(郭公甲)、腮叶状(金龟甲)等12种。

2、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的构造

答:

它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上唇是盖在口器上方的一个薄片,外面坚硬,里面有柔软的内唇,能辨别食物的味道。

上颚在上唇的下方,是一对坚硬带齿的块状物,具有切区和磨区,能切断和磨碎食物。

下颚在上颚的下方,具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能帮助上颚取食。

下唇在口器的底部,其构造相当于一对下颚合并而成,由后、前、侧唇叶、中唇叶、和下唇须组成,下唇须的功用和下颚相似,具有嗅觉和味觉作用。

舌在口器的中央,是一个囊状突出物,能帮助吞咽食物。

3、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食寄主体液的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虱目昆虫的口器也基本上属于刺吸式。

刺吸式口器主要由喙(下唇延长形成,用于保护口针,通常分为3节)和口针(上颚与下颚分别特化为4条细长的口针)两部分构成。

危害特点:

主要对寄主造成生理伤害和传播病害,植物受害后出现斑点、变色、皱缩、卷曲、萎焉、畸形或形成虫瘿等,严重时引起整株死亡。

4、对待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种类型口器的昆虫如何进行防治

答:

防治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在药剂的选择上是不同的。

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

主要采用胃毒、触杀性较强的农药,如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防治刺吸式口器和虹吸式口器害虫主要采用内吸性强兼触杀性的农药,例如乐果、避蚜雾等。

内容编排与整合:

颜世军班级:

农学院2019级农学一班学号:

2019011018第三学时

1、胸足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答:

★基本构造:

基节(粗短,与侧基突形成关节)、转节(短小,少数2节)、腿节(强大,与胫节以关节相连)、胫节(细长,边缘有刺,末端有距)、跗节(1-5个亚节,常有蚹垫)、前跗节(多退化为侧爪)。

★类型:

步行足(步行甲)、跳跃足(蝗虫后足)、开掘足(蝼蛄前足)、捕捉足(螳螂前足)、携粉足(蜜蜂后足)、游泳足(龙虱后足)、抱握足(雄龙虱前足)、攀悬足(虱类)。

2、翅的构造、质地类型、连锁方式和假想脉序

答:

★构造:

翅是昆虫的飞翔器官,构造似三角形。

在翅前方的边称作前缘,后面的称作后缘,外面的称作外缘,此三缘构成三角形的三边。

连接身体的角称作基角或肩角,前缘与外缘形成的角称作顶角,外缘与后缘形成的角称作臀角,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

★质地类型:

膜翅(蜂类等)膜质、复翅(直翅目前翅)革质、鞘翅(甲虫前翅)角质、半鞘翅(蝽类前翅)基半部分革质,端半部分膜质、鳞翅(鳞翅目)膜质、毛翅(石蛾)膜质、缨翅(蓟马)膜质、棒翅(双翅目后翅)平衡棒。

★连锁方式:

翅抱型(蝶类)、翅轭型(蝙蝠,蛾)、翅缰型(多数蛾类)、翅钩型(蜂类等)、翅褶型(同翅目等)。

★假想脉序:

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序(脉相)。

假想原始脉序(假想模式脉序)康-尼系统(Comstock&Needhamsystem,1898)是较通用的假想模式脉序,现介绍如下:

1纵脉

(1)前缘脉(Costa,c),,1条

(2)亚前缘脉(Subcosta,Sc),—,2条。

Sc1,Sc2

(3)径脉(Radius,R),,5条。

R1,R2,R3,R4,R5

(4)中脉(Media,M),—,4条。

M1,M2,M3,M4

(5)肘脉(Cubitus,Cu)—,3条。

Cu1,Cu2,Cu1又可分为Cu1a和Cu1b两条。

(6)臀脉(Analvein,A),n条。

1A,2A,3A……nA。

(7)轭脉(Jugalvein,J),2条。

1J,2J。

2横脉h,r,s,r-m,m,m-cu

3变化

(1)翅脉的增多副脉的出现,闰脉(加插脉)

(2)翅脉的减少消失、合并

第四学时

1、腹部体节的组成、腹节的构造特点

答: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一般由9-11节组成,各节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以侧膜相连。

腹节可分为三部分,1-7节称为生殖前节,8-9节称为生殖节,10-11节称为生殖后节。

腹节可以前后套叠,伸缩弯曲,以利于交配产卵活动。

2、腹部的附肢及常见种类(答案略)

3、雌性产卵器的模式构造

答:

产卵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称为产卵瓣的瓣状构造组成。

在腹面上的称为第1产卵瓣或腹产卵瓣,由第8腹节附肢形成,在内方的称为第2产卵瓣或称内产卵瓣,由第9腹节附肢形成,在背方的称为第三产卵瓣或背产卵瓣。

是由第九腹节肢基片演化而成。

产卵器的构造、形状和功用,常随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如蝗虫的产卵器是由背产卵瓣和腹产卵瓣所组成,内产卵瓣退化为小突起,背腹两产卵瓣粗短,闭合成锥状,产卵时借2对瓣的张合动作,能把腹部逐渐插入土中产卵。

4、两性生殖的本质(答案略)

5、何谓孤雌生殖?

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

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它包括偶发性孤雌生殖、经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三种类型。

6、正确理解各种生殖方式的生物学意义

答:

两性、卵生的生殖方式应该是最原始的,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两性生殖演变而来。

孤雌生殖是昆虫长期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它对昆虫种群的繁盛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有利于昆虫的分布,使昆虫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多数昆虫为卵生,但一些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由母体所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胎生是保护卵而产生的适应性生殖方式,幼体生殖兼有孤雌生殖及胎生的优点,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可以利用少量的生活物质和在较短的时间内繁殖较多的后代个体。

第五学时

1.掌握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答:

昆虫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最外面包着一层坚硬的卵壳,表面常有特殊的刻纹,卵下为一层薄膜,称为卵黄膜,里面包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原生质和卵黄。

卵黄充满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陷内,但近紧卵黄膜下的原生质中无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称为周质,或称边缘原生质。

在未受精的卵中,卵核位于中央。

卵的顶端有一或几个小孔,称为卵孔。

卵孔是受精时精子通过的地方,故又称为精孔。

2.掌握常见昆虫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答:

被有绒毛的椭圆形卵块(三化螟)聚产;肾脏形(蝗虫)聚产;半球形(小地老虎)散产;半球形(棉铃虫)散产;长茄形(飞虱);袋形(三点盲虫);球形(甘薯天蛾);篓形(棉金刚钻);椭圆形(蝼蛄);椭圆形(大黑金龟子);长椭圆形(豆芜菁);肾形(棉蓟马)。

产卵方式:

散产、聚产。

3.了解昆虫个体发育的特点和一般过程

答: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

对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来说(外生翅类),一生经过卵期、幼期、成虫期三个发育阶段,可分为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三种。

对于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内生翅类)来说,一生经过卵期、幼期、蛹期、成虫期四个阶段。

详细见课本。

4.何谓胚后发育、孵化、变态、化蛹、龄期?

答:

胚后发育:

是指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至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孵化:

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孵出的现象。

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随着生长发育量的积累,

而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生周期性质改变的现象。

化蛹:

末龄幼虫后期,快要变蛹时,先停止取食,将消化道内的残留物排光,迁

移到适当场所,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准备化蛹,称为预蛹。

所经历的时间

称为预蛹期。

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龄期:

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5.昆虫有哪些变态类型?

并列举各种变态类型的昆虫。

答:

昆虫主要有以下五种变态类型:

增节变态(原尾目)、表变态(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原变态(蜉蝣目)、不完全变态(盲椿象)、全变态(玉米螟)。

6.幼虫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有何特点?

答:

★原足型(寄生蜂的早龄幼虫):

腹部未分节或分节尚未完成。

胸足为简单的突起,口器发育不全,不能独立生活。

★多足型(鳞翅目幼虫):

有三对胸足,多对腹足,头发达,口器为咀嚼式。

★寡足型(步甲的幼虫,金龟甲的幼虫):

只有三对胸足而无腹足。

头发达,口器为咀嚼式,有的行动敏捷,有的行动迟缓。

★无足型(胸足和腹足均无):

多生活在食物易得的场所,行动和感觉器退化。

根据头的发达程度又可分为:

显头无足型:

头发达,如象甲、蚊子的幼虫。

半头无足型:

头后半部缩在胸内,如虻的幼虫。

无头无足型:

头很退化,完全缩入胸内,仅外露口钩,如蝇的幼虫。

7.蛹期有何生物学意义和生理特点?

蛹有哪些类型?

答:

蛹期是一些昆虫转变成为成虫的过渡时期。

蛹期有利于昆虫安全越冬和抵抗一些其他不良环境,在人为进行害虫测报时,根据各级蛹的发育进度,可以较准确的预测成虫发生期,指导害虫防治。

这一时期,由于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这一矛盾的激化,引起了虫态的剧烈改变,使各种组织、器官都要重新改造。

★蛹的类型有三类:

离蛹(金龟甲的蛹)、被蛹(蝶,蛾的蛹)、围蛹(蝇类)。

详细见课本

8.何谓羽化、性成熟、补充营养、产卵前期?

答: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幼虫或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

★补充营养:

这种对性细胞的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

★产卵前期:

成虫从羽化到开始产卵时所经过的历期。

详细见课本

第六学时

1昆虫的生活史、世代

答:

昆虫的生活史:

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昆虫在一年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世代:

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或一化,一般以卵为起点。

2休眠和滞育之间的异同点

答:

休眠是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的适应性,当这种环境条件一旦消失而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时,便可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生长发育。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

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一般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可通过激素来调节滞育的解除与否,滞育分为专性滞育的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详细见课本

3.什么是假死、拟态?

答:

★假死:

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

处跌落下来的现象。

★拟态:

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

第七学时

1.什么是物种?

答:

由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组成的繁殖群体,与其他群体有着生殖隔离,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具备特有的遗传特征,是生物进化历程和分类上客观存在的实体单元。

2.动物界基本分类阶元

答:

动物界的基本分类阶元有:

界、门、纲、目、科、属、种。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昆虫纲,纲下又分为目、科、属、种几个主要分类阶梯,或称为分类阶元。

种是分类基本单元。

集合亲缘相近的种为属,集合亲缘相近的属为科,集合亲缘相近的科为目。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主要分类阶元不够用时,常在目、科之上增加总目、总科,在目、科、属之下增加亚目、亚科、亚属,以适应具体需要。

不同物种有生殖隔离。

种由居群所组成,和其他分类单元的区别在于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又是繁殖单元;亚种是种下分类单元,门、纲、目、科、属是种上分类单元,不是繁殖单元。

种也是分类基本对象。

3.昆虫命名法

答:

1双名法:

一种昆虫的种本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即属名种名,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即双名。

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面还常常加上定名人的姓。

2三名法:

一个亚种的学名由三个拉丁词构成,即属名种名亚种名。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印刷的学名排成斜体,抄写时在学名下加横线以示区别。

3单名法:

种级以上的名称。

4.什么是模式标本、正摸、副模?

答:

1模式标本(typespecimen)即作为规定的典型(type)标本。

在确定及发表某一群生物的学名时,应指出此学名的特征与作为分类概念标准的模式标本,但并不一定限于此群的典型代表。

2正模式标本(halotype)。

是指真正成为模式的一份标本,即指由发表者鉴定,并已发表

的那份标本。

3副模式标本(paratype)是指与正模式标本同时被引用的标本,也就是指正模式标本重复份以外的那些标本。

第十学时

1.与昆虫生长发育有关的非生物因子

答:

与昆虫生长发育有关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

温度、湿度和水、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光、风等。

温度:

昆虫(变温动物),本身温度的调节能力不强,生命活动所需的热量除新陈代谢外,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昆虫度过夏季的高温与冬季的低温是以停止生长发育的方式(停育或滞育)来越夏越冬的。

湿度和水:

水是昆虫进行生理活动的介质,无水就不可能进行生理活动,降水和湿度的影响一般主要不在于加速或延缓昆虫的发育,而在于制约昆虫种群的数量。

昆虫获取水分的途径:

取食食物、饮水、体壁渗透吸水、利用代谢水。

昆虫散失水分的途径:

消化道、排泄系统的排水、呼吸系统、体壁扩散失水。

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对昆虫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因湿度条件而转移;反之,湿度的适宜范围又因温度条件而转移。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相应的温湿度组合能产生相近的生物效能。

光:

许多昆虫均有趋光性,包括光的波长、光的周期、光照强度等均对昆虫的生长发育风:

风对昆虫迁飞、地理分布、进化途径有直接的影响。

答:

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时代),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

完成这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

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积累值称为有效积温,以摄氏度为单位。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确定某一昆虫在某地的发生代数。

●估计某一昆虫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

●预测某害虫的发生期。

●在饲养益虫和害虫时选择适宜的温度、控制其发育速率。

3.使用有效积温的注意事项(缺点)

答:

■有效积温在昆虫的发育适温区才有实际意义。

■在昆虫的停育期不适合使用有效积温进行发育状况分析。

■大多数有效积温是通过室内恒温饲养和测算得到的,其结果与精确性和可靠性还存在误差。

第十一学时

1.昆虫的动物天敌分为两类:

●寄生性天敌(寄生性的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捕食性天敌(食虫鸟类;青蛙;刺猬;蜥蜴;蜘蛛;捕食性昆虫)。

产生影响。

2.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

了解该法则有什么作用?

2.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现象有四种类型:

▲单寄生▲多寄生▲共寄生▲重寄生。

3.人类活动对昆虫的繁殖、活动和分布影响很大,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

★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

★改变害虫和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直接杀灭害虫。

4.农业害虫构成为害的三个条件:

⊙虫口基数⊙适宜的生活环境⊙寄主作物。

5.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

▲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

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

▲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性育期和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农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6.农业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农药防治。

7.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制定法规。

◆确定检疫对象名单。

◆检疫检验。

◆检疫处理。

8.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

■必须是在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而防治又是极为困难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

■必须是主要依靠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

■必须是国内或地区内尚未发生或分布不广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

第十二学时

1.农业防治害虫的优缺点:

★优点:

A:

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要求。

B:

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简易的原则。

C:

持续效果长、增产效益大,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

策略原则。

★缺点:

A:

农业防治某些措施有时与丰产栽培技术是矛盾的。

B:

一个地区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往往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权衡利弊。

估计后效,因地制宜推行。

C:

农业防治采用的具体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收效较慢,且有些

情况下仅起辅助作用,不如化学防治见效快,当害虫大量发生严重危害时,不

能及时解决问题。

2.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缺点:

★优点:

A:

对人畜安全

B:

不杀伤天敌及其他生物

C:

不污染环境

D:

持效期长

E:

资源丰富。

★缺点:

A:

作用缓慢

B:

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C:

范围窄

D:

试验到应用所需时间长。

3.害虫生物防治途径: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昆虫和有益动物。

▲人工繁殖与田间释放天敌。

▲天敌的引种训化。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保幼激素的应用、性外激素的应用)。

内容编排与整合:

颜世军学院及班级:

农学院2019级农学一班学号:

2019011018

4.化学防治害虫的优缺点:

★优点:

A:

高效

B:

使用方便、投资少。

C:

速效

D:

杀虫谱广

E:

杀虫剂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

★缺点:

A:

长期广泛使用农药,易造成害虫产生抗性。

B:

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C:

广谱性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杀死天敌,造成主要害虫的再猖獗和次

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5.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某种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使用农药与收获时之间相隔的日期。

6.害虫抗药性:

某种害虫具有能抵抗对正常的同种害虫大部分都能致死的剂量的能力。

7.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药剂因素:

一般说来使用药剂的次数越多,或使用的浓度高、用量大,抗性出现就越快。

■昆虫因素。

■环境因素。

8.克服和防止抗药性的方法:

▼合理混用农药。

▼换用新药剂。

▼交替轮换使用两种药剂。

▼综合防治。

倒数第三学时

1.小麦吸浆虫的发育和小麦生育期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从略)

2.两种吸浆虫的主要区别特征。

(答案从略)。

3.举例说明隔年羽化现象。

(答案从略)。

4.麦茎蜂的为害特征是什么?

(答案从略)。

5.根据小麦吸浆虫(或任意一种小麦害虫)的主要习性和发生规律,制定其综合防治方案。

(答案从略)。

倒数第二学时

1.什么是地下害虫?

农业上常见的地下害虫有哪几类?

不同种类的地下害虫的为害症状有何特征?

(答案从略)。

2.结合地下害虫的生活史和习性,分析可用于防治的多个环节,制定出综合防治方案。

(答案从略)。

倒数第一学时

1.简述粘虫的习性及发生特点。

(答案从略)。

2.粘虫、玉米螟的防治技术。

(答案从略)。

附:

农业昆虫学部分名词解释摘要

1.变态:

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

2.翅脉:

是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纵横行走的条纹。

3.体节:

昆虫的体躯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称为体节。

4.翅连锁器:

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助各种特殊构造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能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为翅连锁器。

5.孤雌生殖:

卵不经过受精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6.多胚生殖:

是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7.胚胎发育:

是从卵发育成幼虫(若虫)的发育期。

8.胚后发育:

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9.卵期:

昆虫的生命活动从卵开始,卵自产下后到孵出幼虫所经历的时间。

10.羽化:

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或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称为羽化。

11.性二型:

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

12.多型现象:

在同一种群中,除雌雄异性以外,即在同一性别中,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13.昆虫的世代:

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4.补充营养:

这种对性细胞的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

15.产卵前期:

成虫从羽化到开始产卵时所经过的时期。

16.昆虫的生活史:

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17.世代重叠:

凡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往往因发生期参差不齐,成虫羽化期和产卵时间长,出现第一代和后几代混合发生的现象,造成上下世代之间,界限不清,称为世代重叠。

18.趋性:

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物质等)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行为活动。

19.假死性:

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

20.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21.拟态:

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

22.适宜温区(有效温区):

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称为昆虫的适宜温区。

23.过冷却点:

当虫体温度随环境下降至0℃以下某一温度T1时,虫体的体温又突然上升,并接近于0℃,然后再继续下降与环境温度相同的T2时结冰,则T1为过冷却点,T2为体液的冰点。

24.种群:

指在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25.植物检疫:

就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26.农业防治:

是根据农田环境、寄主植物与害虫之间的关系,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保护农业生产的目的。

27.生物防治法: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28.物理机械防治法: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

29.化学防治法: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方法。

30.害虫综合治理(IPM):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1.农药安全间隔期:

某种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使用农药与收获时之间相隔的日期。

32.地下害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