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025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docx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庄暴见孟子》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以好乐()庶几()有诸()

独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疾首蹙頞()羽旄()

2、一词多义理解:

①.见

A庄暴见孟子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C父子不相见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E居有日,扁鹊复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②.以

A暴未有以对也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C以啮人,无愈之者

D无以,则王乎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③.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而直为此廪廪也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④.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举数人以训汝

E举大计亦死

F戊卒叫,函谷举

⑤.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解释下面加点词。

⑴王语暴以好乐

⑵直好世俗之乐耳

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⑷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⑸兄弟妻子离散

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翻译下面句子。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若与人。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2.独乐乐,与人乐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4.今王鼓乐于此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内容分析。

(一)第一自然段。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A、正面提出论题。

B、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

C、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二)第二自然段。

1、听了孟子的问话: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时,“王变乎色”。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答。

2、孟子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理由是什么?

请简析。

3、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

“臣请为王言乐。

”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

请简析。

答案:

一1略

2(1)拜见;接见;看见;进见;被(2)来;把;如果;同“已”,停止;用来;凭(3)同“只”,只是;笔直;同“值”,价格;挺直

3达到;妻子儿女;之乎,这件事吗 

(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1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可见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一般有三种解释:

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

2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

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

与民同乐。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论辩时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和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归纳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仁政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

语人(yù)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ū)孰能与(yǔ)之

三、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

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

何,多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

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

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

伸长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往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五、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

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

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

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六、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

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

(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1.瞷()2.施()3.讪()4.墦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

饱。

反通返,返回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富贵:

富贵的人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瞷:

暗中窥视。

之:

4.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

5.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

蚤通早,早上

6.与其妾讪其良人讪(shàn):

讥讽,咒骂

7.卒之东郭墦(fán)间卒:

最后,终于。

之:

动词,去。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4.其妻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四、结构特点赏析

1.“其妻问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问其与饮食。

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全文的点眼之笔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jiàn2.yí3.shàn4.fán

三、1.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小妾说:

(我们的)丈夫一旦出门,就一定要酒足饭饱才回来。

(我)那些与(他)一起吃喝的人(是什么人),(他就说)全部是些富贵的人啊,可是不曾有显贵的人来过(家里),我想暗中他,看他到什么地方去。

2.早上起来,跟踪丈夫去的地方,(可是)遍城没有人愿意与他停下来和他说句话。

3.最后,(丈夫)去了东城处的坟茔里,到祭祀人祭祀过的地方,乞求那些残余下来的东西。

4.妻子与小妾先是咒骂她们的丈夫,后来竟然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是他们的丈夫不知道这情况,从处回来时得意洋洋,在妻妾面前骄横跋扈。

四、1.答: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答:

它是全文的伏笔,为下文其妻“将瞷良人之所之也”以及“之祭者,乞其余”的描写蓄势。

3.答:

承上启下,过渡铺垫。

4.答: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有力揭露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说明写作意图,讽刺为追来富贵显达,不择手段的可耻现象

弈秋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弈()诲()鸿()鹄()

弗()援()缴()矣()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 其一人专心致志。

()

⑵ 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⑶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

()

⑸ 曰:

非然也。

()

3说说下列“之”分别指什么。

⑴一人虽听之()⑵思援弓缴而射之()

⑶虽与之俱学()⑷弗若之矣()

4翻译句子

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⑵为是其智若与?

曰:

非然也。

⑶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学弈》这篇短文揭示了什么寓意?

答案:

⒈略

⒉⑴其中⑵拿;箭上的绳⑶一起;不;如⑷吗⑸这样

3略

4⑴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⑵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⑶心里总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

⒌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的三心二意

王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