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59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牛养殖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肉牛养殖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肉牛养殖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肉牛养殖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肉牛养殖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肉牛养殖管理.docx

《肉牛养殖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牛养殖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肉牛养殖管理.docx

肉牛养殖管理

肉牛养殖管理

肉牛养殖管理

一、牛场环境条件与保护

1、地形平坦、背风、向阳、干燥,牛场地势应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线,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

 

2、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充足,最好用深层地下水。

3、牛舍场地要开阔整齐,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500米以上的卫生间距。

4、牛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及新鲜清洁的空气,禁用毒性杀虫、灭菌、防腐药物。

5、牛场污水及排污物处理达标。

(一)总体设计

1.合理选址

为维持肉牛群的长期健康,肉牛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地形开阔、排水方便、通风良好,避开居民区、屠宰场和工矿区等污染较多地方。

理想场点应离主要公路500米以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没有肉牛场,在场地平整、通路、通水、通电等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额外投资。

占地面积可依据肉牛场生产规模和场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每头繁殖母肉牛4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肉牛3平方米计划,总占地面积按照生产区面积的1.6倍测算。

场地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水量必须能满足肉牛只饮用及清洗调制饲料、冲洗肉牛舍、清洗机具、用具等饲养管理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要求。

2.科学分区

应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布局上做到对生产最为有利。

肉牛场按照疫病防控风险分生产洁净区、生活(管理)区和污染控制区三个区域,顺向的人、物流动不需要控制,逆向流动则应严格进行消毒等限制措施。

生产区建于场内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生活和管理肉牛场的区域必须与生产区严格分开;污染控制区内的兽医室、隔离检疫舍、粪污处理和病死肉牛处理等也应位于肉牛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并与其他两个区域严格分开。

各区域使用的工具不能共用,人员相对固定,逆向流动需严格进行消毒,区域间最好有门和围篱等设施进行隔离。

3.加强防疫和污染控制

肉牛场大门要建消毒池,宽度要宽于大门,长度3米以上。

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

肉牛场应建引进肉牛隔离舍、病肉牛隔离舍、兽医室和粪便处理场等防疫和控污区域,均位于肉牛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处。

一般采用“干清粪”工艺,肉牛粪清理收集后,堆积于贮粪池,经发酵产热杀灭病原后,用于种植业。

4.优化生产模式

中小规模肉牛场应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进行生产,此模式可大大减小肉牛疫病风险,降低仔肉牛生产成本,在肉牛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均能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生产区设计

1.生产模式

“全进全出”模式是设计肉牛舍、安排栏位时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和无条件满足前提,此模式可有效减少不同批次肉牛群间疫病传播的几率,利于疫病防控。

中小规模肉牛场生产区应尽量使母肉牛、保育、育肥三个区分幢生产,专门设立引进肉牛只的隔离检疫区域,经过21天隔离检疫的肉牛只,经过消毒,方能进入生产区。

2.肉牛舍结构类型

结构设计应合理,做到通风换气良好,能彻底及时排出粪便、垫料和污水等废物。

为使肉牛舍通风、透光和保温性能好,采用有窗封闭式;墙壁以砖砌,离地1米水泥抹面;屋顶以钢或木架结构支撑,房顶以石棉为主,产仔母肉牛舍和保育舍尽量使用泡沫板吊顶,使保温、防暑效果良好;地板的混泥土摸面,防渗和防滑性良好,保育、育肥舍可尝试使用“发酵床”;粪尿沟至少30厘米宽,舍门高0.8米,宽0.6米,窗长与高皆为0.6米,窗上框距墙顶0.4米。

3.结构形式

单坡式一般跨度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光照和通风好,适合小规模肉牛场。

双列肉牛舍常用双坡式,特点是跨度大,保温效果好,投资较多,适合中规模肉牛场。

4.空怀、妊娠母肉牛舍

肉牛栏布置多为单走道双列式,一般每栏饲养空怀、妊娠母肉牛2~3头,每栏面积一般为7~9平方米;也可采用单体栏,每栏l头。

地面注意防滑,以防母肉牛跌倒,舍温要求15~20℃,风速小于0.2米/秒。

5.分娩哺育舍

分娩栏多按两列式布置,分娩栏位结构采用单体栏,中间部分是母肉牛限位架,两侧是仔肉牛采食、饮水、取暖等活动的地方。

母肉牛限位架的前方是前门,前门上设有食槽和饮水器,供母肉牛采食、饮水,限位架后部有后门,供母肉牛进入及清粪操作。

可在栏位后部设漏缝地板,以排除栏内的粪便和污物。

6.仔肉牛保育合

网上培育,减少了仔肉牛疾病的发生,利于提高仔肉牛成活率。

采用l~2窝一栏网上保育饲养,自动落料食槽,自由采食。

7.生长、育肥舍和后备母肉牛

这三种肉牛舍均采用大栏地面群养方式,自由采食,其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尺寸上因饲养头数和肉牛体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肉牛舍设备、饲养规模及工艺相适应

肉牛舍设备选择与饲养规模和工艺相适应的的设备是提高肉牛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肉牛栏应易于清洁、冲洗和消毒;保育、育肥个区域都要建立独立的饮水加药系统和独立的排污系统;有专门的防鸟、防鼠设计。

(1)肉牛栏

物沉淀,防止管道堵塞。

在降口中可设水封,用以阻止粪水池中的臭气经由地下排出管进入舍内。

3.地下排出管与排尿管呈垂直方向,用于将由降口流下来的尿及污水导入畜舍外的粪水池中。

因此需向粪水池有3-5%的坡度。

在寒冷地区,对地下排出管的舍外部分需采取防冻措施,以免管中污液结冰。

如果地下排出管自畜舍外墙至粪水池的距离大于5m时,应在墙外修一检查井,以便在管道堵塞时进行疏通。

但在寒冷地区,要注意检查井的保温。

4.粪水池应设在舍外地势较低的地方,且应在运动场相反的一侧。

距畜舍外墙不小于5m。

须用不透水的材料做成。

粪水池的容积及数量根据舍内家畜种类、头数、舍饲期长短与粪水贮放时间来确定。

粪水池如长期不掏,则要求较大的容积,很不经济。

故一般按贮期20-30天、容积20-30㎡来修建。

粪水池一定要离开饮水井l00m以外。

(2)水冲清除:

这种办法多在不使用垫草,采用漏缝地面时应用。

其优点是:

省工省时、效率高。

缺点是:

漏缝地面下不便消毒,不利于防止疾病在舍内传播;土建工程复杂;投资大、耗水多、粪水贮存、管理、处理工艺复杂;粪水的处理、利用困难;易于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采用漏缝地面、水冲清粪易导致舍内空气湿度升高、地面卫生状况恶化,有时出现恶臭、冷风倒灌现象,甚至造成各舍之间空气串通。

这种清粪系统,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漏缝地面所谓漏缝地面,即是在地面上留出很多缝隙。

粪尿落到地面上,液体物从缝隙流入地面下的粪沟,固形的粪便被家畜踩入沟内,少量残粪用人工略加冲洗清理。

漏缝地面比传统式清粪方式,可大大节省人工,提高劳动效率。

漏缝地面可用各种材料制成。

在美国,木制漏缝地面占50%,混凝土制的占32%,用金属制的占18%。

但木制漏缝面板很不卫生,且易于破损,使用年限不长。

金属制的漏缝地易遭腐蚀、生锈。

混凝土制的经久耐用,便于清洗消毒,比较合适。

也有用塑料漏缝地面的,它比金属制的漏缝地面抗腐蚀,且易清洗。

2.粪沟位于漏缝地面下方,其宽度不等,视漏缝地面的宽度而定,从0.8m到2m;其深度为0.7一0.8m;倾向粪水池的坡度为0.5-1%。

水冲清粪由于耗水量多、粪水贮存量大、处理困难、生产中为节约用水可采取循环用水办法。

不过循环用水可能导致疫病的交叉感染。

此外,也可采用水泥盖板侧缝形式,即在地下粪沟上盖以混凝土预制平板,平板稍高于粪沟边缘的地面,因而与粪沟边缘形成侧缝。

家畜排的粪便,用水冲入粪沟。

这种形式造价较低,不易伤害家畜蹄部。

3.粪水池(或罐)粪水池(或罐)分地下式、半地下式及地上式三种形式。

不管哪种形式都必须防止渗漏,以免污染地下水源。

此外实行水冲清粪不仅必须用污水泵,同时还需用专用槽车运载。

而一旦有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发生,如此大量的粪水无害化处理将成为一个难题。

犊牛饲养管理技术

第一节新生犊牛的护理

1、犊牛生下后,立即用干抹布或干草将口鼻部黏液拭净。

2、若有假死(心脏仍在跳动),应立即将犊牛两后肢拎起,倒出喉部羊水,并进行人工呼吸。

3、脐带如已断裂可在断端用5%碘酒充分消毒;未断时先把脐部用力揉搓10多次(1—2分钟),再距腹部6—8厘米处用消毒剪刀剪断;然后充分消毒(碘酒或烧),一般不需结扎,以便干燥。

为防止被粪尿污染可用纱布把脐带兜起来。

4、冬天先擦干犊牛身上黏液再处理脐带,天气温暖时可让母牛自行舔干。

5、剥去软蹄、进行称重和编号(打耳号)。

6、犊牛站立时,要进行帮助,最后教其哺饮初乳。

第二节犊牛的饲养

1、犊牛是指出生到3月龄或到4—6月龄的小牛。

⑴初生期

①犊牛出生后7—10天以内称为初生期。

②肉用犊牛的哺乳可采取随母自然吸吮,哺乳犊牛的生长发育受母牛奶量的直接影响。

自然哺乳一般于6—7月龄断奶。

另外可采取人工哺乳的方法,引导犊牛由桶内哺饮母牛分娩5—7天以内产生的初乳。

采用的方法是一手持桶,另一手中指及食指浸入乳中使犊牛吸吮。

当犊牛吸吮指头时,慢慢将桶提高使犊牛口紧贴牛乳而吸吮,习惯后吸可将指头从口内拔出,并放于犊牛鼻镜上,如此反复几次,犊牛便会自行哺饮初乳。

如果犊牛拒绝吸吮,可用胃管强制饲喂。

③初乳每天分3次饲喂,饲喂时的温度应保持在35—38℃。

在初乳期每次哺乳后1—2小时,应饮温开水(35—38℃)1次。

④采用单栏露天培育。

⑵哺乳期

①犊牛经过3—5天的初乳期限之后称哺乳期。

②在犊牛舍集中饲养或在室外犊牛栏内,由人工辅助进行喂乳。

在哺乳早期,犊牛最好喂其母亲的常乳,从10—15天开始,可由母乳改喂混合乳。

在此期间应注意逐渐改变(过渡4—5天)。

③在精饲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提前断乳,哺乳期2个月,其各龄犊牛哺乳量每天为:

5—30日龄1.5千克;31—40日龄1.25千克;41—50日龄1.0千克;51—60日龄0.75千克。

④精饲料条件较差,可适当增加哺乳量并延长哺乳期。

在精饲料条件特别不好的情况下,其哺乳量可增加到300—500千克,哺乳期延迟到4—5个月。

在放牧条件下,如早春产犊,在北方草场还接不上青草,为了保证母牛的产奶量,需给母牛补饲3—5千克的青干草、5—10千克的青贮、3千克精料。

待放牧返青后,犊牛跟随母牛放牧饲养,即可保证母牛的产奶量,也能促使犊牛采食青草。

用牛乳代用品取代部分牛乳饲喂,一般牛乳代用品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2%,脂肪为15%—20%,但粗纤维含量最多不超过1%。

代乳品还应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此外,牛乳代用品在饲喂前,应用30—40℃的温开水冲和,代乳品与温开水的比例为1:

8.8(即干物质含量为12%,与牛乳相当)。

混合后的代乳品应保持均匀的悬浮状态,不应发生沉淀现象。

⑤采用保姆牛哺育法应注意:

a)选择健康、无病、具有安静气质、产奶量中下等、乳房及乳头健康的母牛作为保姆牛。

对所选出的保姆牛要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并估计出保姆牛的可能产奶量。

b)选择哺育犊牛。

根据每头犊牛每天采食4—4.5千克牛奶的标准,确定每头保姆牛所哺育的犊牛数。

每群犊牛体重、年龄、气质要比较接近(差异不超过10天,10千克)。

当一批哺能结束后,仍依此法确定出下批应哺育的犊牛数。

c)新生犊牛初乳哺育结束后立即跟随保姆牛。

在此以前的10—12小时,不要给犊牛哺乳。

预先擦洗和按摩母牛的乳房,挤出第一把奶,并用清洁的抹布擦洗犊牛的头、背部。

保姆牛与犊牛管理在隔有小室的同一房间,除每天定时哺乳3次外,其他时间不许在一起。

犊牛所处小室要设置饲槽及饮水器。

d)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训练犊牛采食优质干草和少量精饲料。

20—30天开始训练采食青贮饲料。

为了预防犊牛患消化道疾病,除注意保姆牛乳房及乳头清洁外,还必须在保姆牛的牛床及犊牛隔离铺垫清洁而干燥的褥草。

⑶早期补饲

①犊牛从7—10天开始,在犊牛牛槽或草架上放置优质干草任其自由采食及咀嚼。

②犊牛生后15—20天开始训练其采食精料。

初喂时,可将精料磨成细粉并与食盐及矿物质饲料混合,涂擦犊牛口鼻,教其舔食。

最初每头喂干粉料10—20克,数日后可增到80—100克。

待适应一段时间后,再饲喂混合“干湿料”,即将干粉料用温水拌湿,经糖化后给予,但不得喂酸败饲料。

干湿料的给量随日龄渐增,2月龄250—300克,5月龄达500克左右。

③犊牛从11日龄开始,除喂全奶外,还可以饲喂营养完全的代乳料,尤其是含有80%以上脱脂乳的代乳料,在这些代乳料中,应含有足够量的维生素。

按照营养价值1.2千克的代乳料相当于10千克的全乳。

④从生后20天开始,在混合精料中加入切碎的胡萝卜。

最初每天20—25克,以后逐渐增加,到2月龄时可喂到1—1.5千克。

也可喂甜菜和南瓜等,但喂量应适当减少。

⑤从2月龄开始喂给青贮饲料。

最初每天100—150克,3月龄时可喂到1.5—2千克,4—6月龄增至4—5千克。

⑥最初需饮36—37℃的温开水,10—15天后可改饮常温水,5月龄后可在运动场水池贮满清水,任其自由饮用,水温不宜低于15℃。

⑦每天补饲抗生素,30天后停喂。

第三节犊牛管理

1、犊牛在生后30天内应去角。

2、犊牛在哺乳期内应剪除副乳头,适宜的时间在4—6周龄。

3、每次用完哺乳用具,要及时清洗。

饲槽用后要刷洗,定期消毒。

4、每次喂奶完毕,用干净毛巾将犊牛口、鼻周围残留的乳汁擦干,然后用颈架扶住几分钟,防止互相乱舔而养成“舔癖”。

5、犊牛出生后应及时放进育犊室(栏)内,育犊室(栏)大小为1.5—2.0平方米,每犊1栏,隔离管理。

出产房后,可转到犊牛栏中,集中管理,每栏可容纳犊牛4—5头,或用带有颈架的牛槽饲喂,另设容纳4—5头犊牛的卧牛栏,牛栏及牛床均要保持清洁、干燥,铺上垫草,做到勤打扫、勤更换垫草。

牛栏地面、本栏、栏壁等都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舍内要有适当的通风装置,保持舍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6、每天至少要刷拭犊牛1—2次。

刷拭时以使用软毛刷为主,必要时辅以铁蓖子,但用劲宜轻,以免刮伤皮肤。

如粪便结痂黏住皮毛,用水润湿软化后刮除。

架子牛集中肥育技术规范

第一节架子牛肥育原理

达到体成熟的牛称为架子牛,此时的架子牛一般为15月龄以上。

我县育肥牛的来源多是改良或当地黄牛,当地黄牛的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于夏收前配种,次年春季产犊,断奶后即到枯草季节,营养贫乏,日增重较低,以简单的粗饲料拉骨架,到来年春草期进行集中育肥,干枯草期前达到出栏体重,或通过异地购买运到农区,利用农区廉价的饲料和作物秸秆资源,进行育肥,这样可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报酬。

因此,后期集中育肥也称架子牛育肥、异地肥育,非常适合我们北方农区的生产条件。

根据肉牛肌肉和脂肪沉积的阶段,肉牛肥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生长肥育期:

6—16月龄,此阶段利用肉牛旺盛的骨骼和肌肉生长倾向和高的饲料报酬,饲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的优质粗料、青贮料、糟渣类饲料,蛋白质含量占日粮干物质的13%—14%左右,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使肉牛具备成年肉牛的体形。

尽量多用粗料,少用精料,精料喂量为肉牛活重的0.6%—1%。

2、成熟肥育期:

此期约为肉牛18月龄左右,骨胳发育完好,肌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此时,主要是脂肪的沉积。

因此,增加肌肉纤维间脂肪的沉积量,改善牛肉品质是后期的主要任务。

在饲养上应增加精料用量,精粗比55:

45或60:

40,日增重应达到1.3千克,缩短出栏时间。

第二节肥育架子牛的选择标准

稳定的架子牛来源是肉牛肥育的基础,要想搞好肉牛肥育,在所选育肥地点周围500公里范围内必须有稳定的适于肥育的架子牛来源,且架子牛必须健康无病,其收购价格应相对稳定,保证肉牛肥育有利可图,且交通便利。

1、品种:

我国地方良种牛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等以及它们与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安格斯、南德温等优良国外肉牛品种的杂交改良牛。

2、年龄:

牛肉的嫩度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适合生产优质牛肉的年龄为12—24月龄,适合生产供港牛和大众消费牛肉的年龄为24—48月龄。

3、性别:

选择去势公牛。

因为阉牛的增重速度虽比公牛慢10%,但阉牛肥育其大理石花纹比较好,肉的等级高。

4、体重:

优质肉块的重量和牛屠宰前活重存在着相关关系,宰前活重越大,优质部位肉块重量也越大,尤其是里脊(牛柳)。

但牛出栏体重越大,饲料利用效率也越低。

出栏体重的标准各国、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

如美国肉牛的出栏体重为500—600克。

日本阉牛550.7千克,母牛500—600千克,我国良种黄牛及其杂交种的出栏体重约为550千克。

5、外形:

理想的肉用牛身体低垂、紧凑匀称,体宽而深、四肢正立、整个体形呈长方形。

6、健康无病:

健康的牛的鼻镜应是湿润的,带有水滴。

如果发生了疾病,鼻镜发绀,发热。

健康的牛每天反刍的次数约为9—16次,每次15—45分钟,每日用于反刍的时间约为4—9小时,如果反刍停止,说明牛瘤胃积食或弛缓。

第三节异地肥育新到架子牛的管理

1、为新到架子牛提供清洁饮水,如果是夏天长途运输,架子牛应补充人工盐。

2、架子牛运输前肌肉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并喂1克土霉素。

3、对新到架子牛,最好的粗饲料为长干草,其次是玉米青贮和高粱青贮。

用青贮料时最好添加缓冲剂(碳酸氢钠),中和酸度。

4、对新到场的架子牛,精饲料的喂量应严格控制,必须有近15天的适应期饲养,适应期内以粗料为主,精饲料从第7天开始饲喂,每3天增加300克精料。

5、分群。

所有到场的架子牛都必须称重,并按体重、品种、性别分群。

6、标记身份。

所有的牛都被打耳标、编号、标记身份。

7、驱虫。

对进入育肥场的架子牛的一个基本管理措施就是投驱虫药。

第四节架子牛的强度肥育

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肉牛肥育所采用的肥育方式。

牛源一般从牧区和农区选购。

肉牛肥育开始体重在300—350千克,经3—5个月的强度肥育,屠宰体重达500千克以上,屠宰率为56%—60%,净肉率48%—50%,牛肉质量上等。

一般分为三期肥育。

1、过渡饲养期:

约15天。

对刚从农区买进的架子牛,一定要驱虫,包括驱除内外寄生虫。

实施过渡阶段饲养,即首先让刚进场的牛自由采食粗饲料,粗饲料不要铡得太短,长约5厘米。

上槽后仍以粗饲料为主,可铡成1厘米左右。

每天每头牛控制喂0.5千克精料,与粗饲料拌匀后饲喂。

精料量逐渐增加到1.5千克,尽快完成过渡期。

2、肥育前期:

约40天。

这时架子牛的干物质采食量要逐步达到8千克,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2%,精粗比为55:

45,日增重1.2千克左右。

3、肥育后期:

约60天。

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0千克,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1%,精粗比为65:

35,日增重1.3—1.5千克左右。

第五节架子牛的饲养管理

1、饲养方式

⑴散栏饲养:

将体重、品种、年龄相似的架子牛饲养在同一栏内,便与控制采食量和日粮的调整,做到全进全出。

⑵栓系饲养:

是将牛按大小、强弱定好槽位,栓系喂养。

优点是采食均匀,可以个别照顾,减少争斗、爬跨。

利于增重。

但饲养员劳动量大,牛舍利用率低。

2、饲喂方式

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肉牛时精粗料混合饲喂,在饲喂前3—4小时将揉搓处理的秸秆与酒糟、精料混合料以及青贮分层铺匀,加入饲料总量40%—50%的水,任其发酵,喂时将饲料拌匀后饲喂。

将精料、粗饲料、青贮以及糟渣类饲料混在一起饲喂肉牛,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

3、饲料加工与饲喂

粗饲料品种的选择,以各地粗饲料生产条件而定,一般选择规律(顺序):

干草、玉米秸、麦秸、稻草。

粗饲料饲喂时必须要加工处理,提高其采食量和消化率。

如秸秆经铡短、揉碎和氨化处理比不处理其进食量可提高15%—30%。

精料的粗粉碎比细粗碎进食量要高。

4、架子牛肥育的管理

⑴按牛的品种、体重和膘情分群饲养,便于管理。

⑵日喂两次,早晚各一次。

精料限量,粗料自由采食。

饲喂后半小时饮水一次。

⑶限制运动。

⑷搞好环境卫生,避免蚊虫对牛的干扰和传染病的发生。

⑸气温低于0℃时,应采取保温措施,高于27℃时,采取防暑措施,夏季温度高时,饲喂时间应避开高温时段。

⑹每天观察牛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为注意牛消化系统的疾病。

⑺定期称重,及时根据牛的生长及采食剩料情况调整日粮,对不长的牛或增重太慢的牛及时淘汰。

⑻膘情达一定水平,增重速度减慢时应及早出栏。

肉用母牛繁育技术体系

育成牛母牛的饲养管理

育成母牛指断乳后到产犊前的母牛。

犊牛断乳后即由犊牛栏转入育成牛群。

1、育成牛母牛的饲养

⑴6—12月龄:

按100千克活重计算,青贮5—6千克,干草1.5—2千克,秸秆1—2千克,精料1—1.5千克。

在12月龄育成牛的日粮中,可消化粗蛋白质的20%—25%可用尿素代替(10克尿素相当26克可消化粗蛋白质)。

在饲喂尿素时,日粮中要添加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的饲料,如根茎类和糖蜜等。

⑵12—18月龄:

日粮应以粗饲料和多汁饲料为主。

按干物质计算,粗饲料占75%,精饲料占25%,并在运动场放置干草、秸秆等。

夏季以放牧为主。

⑶18—24月龄:

日粮应以品质优良的干草、青草、青贮料和根茎类为主,精料可以少喂或不喂。

但到妊娠后期,由于体内胎儿生长迅速,必须另外补加精料,每天2—3千克。

按干物质计算,大容积粗饲料要占70%—75%,精饲料占25%—30%。

18月龄以前,每个能量单位可提供45—50克可消化粗蛋白质,怀孕以后日粮中每个能量单位供给53—55克。

胡萝卜素每个能量单位给量20—25毫克。

2、育成牛母牛的管理

⑴公母牛都应分群管理,并根据牛群大小,应尽量把相近年龄的牛再进行分群,一般母牛按断奶至12月龄,12—18月龄、18—24月龄分群。

⑵个体之间出现差异,在饲养过程中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以便使其同步发育,同期配种。

⑶在拴系饲养管理条件下,每天必须进行2小时以上的驱赶运动或放牧。

⑷在18—24月龄期间,不准擦拭乳头。

⑸保证选留的育成母牛6月龄体重不低于140千克,每天应保持611克的增重。

12月龄体重不低于280千克,18月龄体重不低于350千克。

第一节怀孕母牛饲养管理

怀孕母牛的营养需要和胎儿的生长有直接关系。

胎儿的增重主要在妊娠后期的最后3个月,此期的增重占犊牛出生重的70%—80%,需要从母体供给大量的营养。

如果胚胎期胎儿生长发育不良,出生后就难以补偿,增重速度减缓,饲养成本增加。

1、怀孕母牛多的饲养

⑴妊娠前6个月,胚胎生长发育缓慢,不必为母牛额外增加营养,保证中上等膘情即可,但此时胎儿的大脑、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较快,应保证富含维生素A的青绿饲草的供给,以及钙、磷的需要量。

母牛怀孕的最后3个月,应增加营养需要量。

⑵当怀孕母牛以放牧为主时,青草季应尽量延长放牧时间,一般可不补饲。

枯草季节,根据牧草质量和母牛的营养需要确定补饲草料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怀孕的最后2—3个月,这时正值枯草季,应重点进行维生素A的补饲,否则会引起犊牛发育不良,体质衰弱,母牛产奶量不足。

在冬季每头牛每天补喂0.5—1千克的胡萝卜,另外补充蛋白质、能量饲料及矿物质的需要,达到每天每头怀孕牛补饲2千克精料。

⑶当怀孕母牛以舍饲为主时,应以青饲料和青贮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达到每天每头怀孕牛补饲3千克精料,具体配方见表1。

每日饲喂3次。

上槽时保证充足的采食粗饲料的时间。

2、怀孕母牛的日常管理

⑴保证怀孕母牛饮水和运动。

怀孕后期做好保胎工作。

防止挤撞、猛跑、饮冰水、喂霉败饲料。

同时应避免过肥。

每天需运动1—2小时。

并做好临产观察和助产工作。

⑵母牛应在预产期前1—2周进入产房。

产房要求清洁、干燥、环境安静,并在母牛进入产房前有10%石灰水粉刷消毒,干后在地面铺以清洁干燥、卫生(日光晒过)的柔软垫草。

3.2.3母牛分娩后,应喂给温热麸皮盐水粥,可以补充母牛体液损失及体力的恢复,调节酸碱平衡,冬季还可暖腹充饥。

配方是:

麸皮1.5—2千克,盐100—150克,红糖200—250克。

用温水调成。

第三节哺乳母牛饲养管理规范

哺乳母牛的主要任务是多产奶,保证犊牛的需要,获得较理想的日增重。

母牛在哺乳期所消耗的营养比妊娠后期还多。

我国黄牛产后平均日产奶3千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