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舍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docx
《大舍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舍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舍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
第一部分建设项目概况
第一节企业简介
大舍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大舍煤矿位于圭山煤田鸭子塘矿区Ⅱ勘探区8-11勘探线之间,行政区划隶属师宗县雄壁镇大舍村民委员会。
我矿建矿于1976年设计生产能力6万吨/年,1997年5月技改变更为9万吨/年。
于2003年九月进行了再一次设计变更,根据矿井实际揭露煤层情况,把C9煤层确定为主采煤层,原穿巷采煤工艺变为短壁采煤工艺。
由斜井开拓变更为主、副斜井进风,专用回风立井回风的开拓方式。
2008年正值矿井建设的困难时期,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矿上下齐心协力,依据2008年6月曲靖市煤炭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师宗县大舍煤矿改扩建矿井初步设计(15改21万吨/年)》进行矿井扩建,扩建初期我们对矿井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制定了长远规划,及时完成了二、三水平与回风斜井的贯通,形成了永久通风系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不惜大量资金,进行了此次设计变更和工艺改革,对准备布局进行了优化,同时为加快矿井建设速度,又加大了短壁采的力度,使我矿由人工向半机械化推进,大大提高了我矿的装备水平,为矿井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矿井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舍煤矿位于师宗县城北北西350°方向,距师宗县城平距20km,行政区划隶属于师宗县雄壁镇大舍村民委员会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
103°57′21″—103°58′05″;北纬:
24°57′43″—24°57′50″,面积1.3012Km2。
矿区往北经法郎有25km简易公路与罗(平)—曲(靖)公路相接,往西到阴凉箐有25km柏油路与324国道相接,由此通往各地,南昆铁路通过师宗车站,师宗到昆明178km,到曲靖111km,交通极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图1)。
图1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该区地表侵蚀切割强烈,煤系地层与相邻地层出露地表,形成单斜山梁,属侵蚀高原中山区地貌。
本区山脉走向与主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大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区内海拔1940.00—2162.3m之间。
最高海拔为矿区西部山顶2162.30m,最低海拔为南东部小冲沟处1940.00m,相对高差222.3m,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区内沟谷发育,海拔2000m以上植被发育。
该区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季节性小溪沟,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旱季无水。
雨季雨水依地势沿小溪向北东流泄,排泄条件好,流量变化迅速,雨季最大流量1149L/S。
对矿井开采无大的影响。
矿区属暖温带气候,地处低纬高原和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干湿明显。
年平均气温13.8℃,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3℃。
年均降雨量1249.2mm,平均湿度为80%。
雨季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次为水稻、小麦、洋芋、烤烟等。
在工业生产方面,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是区内工业支柱产业,所采煤炭除满足当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外地及省外。
区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杂居彝族,从事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少,劳力主要集中在各煤矿山,经济来源70%以上靠在煤矿打工,经济相对较发达。
大舍为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水、电力充足,通信较方便。
第三节矿区地质
一、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圭山煤田鸭子塘矿区Ⅰ、Ⅱ井田之间的8—11勘探线间,总体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岩层,出露地层与区域地层基本一致,地层走向北东50~60°,倾角一般为23°—35°。
(一)、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下三叠统永宁镇组、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出露于核实区北北西一带,深部有钻孔揭露见到,其岩性上部为紫色火山角砾凝灰岩,中部及下部为暗绿色致密块状、气孔状玄武岩,具杏红状构造。
其厚度揭露不全大于30m。
与下伏地层茅口组灰岩呈不整合接触。
2、上二叠统龙潭组(P1l)
煤系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由细碎屑岩及煤层组成。
砂岩在煤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中部有一层厚约10—15m的细砂岩及粉砂岩。
煤系地层总厚约200m左右。
含煤多层,核实区主要可采煤层有17,其次为3、9、211、212、22,该煤段含煤系数为20.62%。
根据本区煤系中含煤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三个岩性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上以17煤层顶界起,下至凝灰岩顶界止。
地层厚度110—135m,一般105m左右。
含煤7—16层,总厚21.65m。
本段上部含煤性最好,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集中,煤层层间距变化不大;中下部含煤性差,且煤层极不稳定,仅有个别点达可采厚度。
本段主要岩性特征为:
上部(17号~22号煤层底界)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细砂岩、粉砂岩较少,中夹较多的薄层菱铁矿。
含主要可采煤层17、211、212、22煤层,一般煤层总厚10.03米,以17煤层为煤质最好,厚度最大,是全矿区的主采煤层。
下部:
以黑色含炭程度高的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不稳定薄煤层或炭质泥岩组成。
岩层中夹薄层菱铁矿较多,微波状水平层理发育。
含线理状、瘤状黄铁矿包体。
上部含有海豆芽、瓣鳃类、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呈假整合接触。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自16煤层底界起至17煤层顶界止。
该段地层厚度一般28米左右,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岩含菱铁质结核;中部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间夹薄层或线理状粉砂质泥岩,是本区最厚的一层砂岩;下部为粉砂质泥岩夹密集薄层状菱铁矿条带。
本段不含可采煤层,局部夹煤线。
(3)、龙潭组第三段(P2l3)
上以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底部的海豆芽化石层底界起,下至16煤层底界止,本段地层厚度50~73m,一般67m,变化不大。
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煤为主,粉砂岩次之,间夹薄层菱铁矿。
本段含煤和炭质泥岩共17层,煤层总厚6.43m,含可采煤层3、9两层,一般共厚2.81m,含煤系数0.96%。
该段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菱铁岩,中部为中厚层状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菱铁岩夹薄煤组成,下部为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煤组成。
地层中产有碳蚌、海豆芽、瓣腮类及芝麻状微体动物化石。
底部(16煤层顶)常见有较完整的大羽羊齿,楔羊齿植物化石,是地层及煤层对比和划界之标志。
3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分布于矿区南部,矿区内出露较全。
由一套浅紫交互的砂泥碎屑岩组成,总厚400m左右,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四个岩性段,各段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上部灰色、风化后呈暗紫色、褐黄色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状、条带状细砂岩。
具蠕虫状构造。
中段及下部为深灰绿色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底部粉砂岩中含含锰质,并富含海豆芽和瓣鳃化石层位稳定,厚0.10—0.30m是龙潭组含煤系与飞仙关组分界标志。
该段厚95~100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
上部、中部为紫、灰紫、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砂质砾岩,下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局部夹含铜细砂岩;底部夹1—3m砂砾岩层,是T1f1与T1f2分界标志。
该段厚90~118m。
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
主要为紫灰色、灰黄紫色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含生物碎屑;该段斜层理、交错层理较发育;底部见0.10m左右富含大型王氏克氏蛤,层位稳定,是T1f3与T1f2底界良好标志。
该段厚70—110m,一般厚78m。
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
上部为浅紫色、浅黄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与细砂岩不等厚互层;顶部为薄层状泥灰岩产Claraia.sp(克氏蛤)化石。
中部为浅黄绿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及生物灰岩透镜体,局部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下部为薄层—中厚层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岩条带,底部含钙质,具蠕虫状结构。
厚度100-120m,一般为110m。
4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
分布于核实区外围的南部,该组厚大于200m,据岩性及生物组合特征分为上、下两段。
矿区出露不全,仅出露该组下段地层。
永宁镇组下段(T1y1):
上部为灰色、黄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泥灰岩条带,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下部为紫红色浅黄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条带状泥质粉砂岩,由粒度显微波状层理。
厚大于74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第四系(Q):
由砂砾层、泥炭层、粘土、亚粘土组成。
厚度约15m左右。
(二)、构造
矿区处于华南褶皱束(Ⅱ)、滇东南褶皱带(Ⅱ1)、罗平—师宗褶皱束(Ⅱ11)。
在区域构造位置上位于南盘江复向斜,弥勒—师宗断裂带内,由于受北西—南东方向强烈挤压应力,使区内构造复杂化。
区内主构造线呈北北东与南西展布,在矿区范围内主要有正断层4条(即F19、F26、F30、F32),逆断层2条(即F27、F31),现将矿区内断层特征叙述如下:
F19正断层:
出露核实区北东部。
为矿区较大断层,北起9煤层露头南至8—9间三叠系下统永宁镇地层中,走向长1300m,倾向北东40°—80°,倾角60°—64°,影响至22煤层以下,标高1700m以下。
深部有钻孔揭露控制,落差约37m,断裂带轨迹清楚。
F26正断层:
出露核实区9勘探线两侧,走向长500m,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40m,影响深度至20煤层,标高1850m以下。
该断层北西侧并派生有次级走向延伸基本相一致的次级断层,地表对3—22煤层均有影响。
F27逆断层:
出露核实区南西部。
走向延伸长800m,倾向北东25°,倾角30°,落差30m,影响深度至3煤层,标高2050m。
该断层使9煤至T1f2地层被错而发生位移。
F31逆断层:
出露核实区北部8—11勘探线之间,走向延伸长1200m,倾向135°—150°,倾角50°,落差40m,影响深度在22煤层以下,标高1950m以下,该断层使地层、煤层在走向和倾向方向发生位移,地表上9—17煤层重复。
F32正断层:
出露核实区北北西部。
走向延伸长700m,倾向140°,倾角60°,落差45m,影响深度在22煤层以下,标高2000m。
该断层使17—22煤层被错断发生位移。
F30正断层:
出露核实区西部11勘探线两侧,走向延伸长1200m,倾向70°—90°南东,倾角40°—55°,落差73m,影响深度在22煤层之上,标高1800米以下,在Ⅰ—Ⅰ′纵剖面线反应已错断含煤岩系底界,是矿区较大的断层之一。
二、煤层特征
(一)、含煤性
煤层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含煤地层总厚200余米,全区厚度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规律,含煤多达24~37层,总计煤层总厚28.42m,含煤系数为14.1%,其中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6层,自上而下为:
3、9、17、211、212、22。
17煤属稳定-较稳定煤层,煤层厚、结构简单、可采范围大,是矿山开采的主要煤层。
区内的煤层有6层,其中4层(17、211、212、22)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
故下面仅就第一段作重点描述。
第一段(P2l1):
上以17煤层顶界起,下至凝灰岩顶界止,地层厚度一般105米左右。
含煤7—16层,总厚21.65m,其中17煤层为全区稳定型可采煤层,其他3、9、211、212、22为局部可采煤层。
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菱铁矿及煤层组成。
煤层结构简单—复杂,煤质较好,为矿区主要可采含煤段。
(二)、可采煤层
本次核实区内共有编号煤层9层(3、6、9、16、17、20、211、212、2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6层(3、9、17、211、212、22)。
按煤层稳定性区分,17为稳定煤层,3、6、9、16、20、211、212为不稳定煤层;按可采程度划分,17为全区可采煤层,3、9、211、212、22为局部可采煤层,6、16、20为不可采煤层。
现将核实区可采和局部采煤层特征由上而下分述于后:
1、3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三段上部,上距龙潭组顶界8.00—16.00m,一般为14.00m,下距6煤层12—20m,一般15m左右;煤层厚度0.20—1.96m,平均厚1.35m,为较稳定薄层状煤。
煤中含2—3夹石,其厚0.02—0.05m,夹石岩性为灰黑色,隐晶高岭石,具油脂光泽。
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
煤层及煤层夹矸特征是地层对比划界与煤层对比标志层(b3)。
2、9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三段下部,距龙潭组第三段底界16煤层8.00m左右;煤层厚0.76—4.55m,平均厚2.11m,为—薄层较稳定煤层。
煤层中含夹矸一般为一层,最多为4层,其厚0.02—0.04m,夹矸岩性为灰黑色高岭石泥岩。
该煤层顶板或底板均夹炭屑高岭石泥岩,是煤层、地层对比之标志层(b6)。
3、17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顶部,位于龙潭组含煤岩中部,其煤质最好,厚度最大。
据19个工程资料统计,煤层厚度最厚达13.20—10.50m,平均5.35m,属一厚层状稳定煤层。
夹矸一般两层,上两层为银灰色片状显晶质高岭石泥岩,为9号(b9)对比标志。
煤层底板为炭质泥岩,顶板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在夹较多条带状,薄层状菱铁岩,层位稳定,是井田内地层,煤层对比良好的补助标志。
4、211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上部,上距20号煤5.55—15.67m,一般为9.50m;下距212煤层8.00—20.86m,一般16.80m;煤层厚0.18—3.17m,平均0.91m,属不稳定的薄煤层,煤层含夹矸0—2层,厚0.01—0.04m,下部夹矸稳定为隐晶高岭石泥岩,断面粗糙;煤层顶板粉砂质泥岩中常夹一层发亮的石英质鲕粒,组合为11号标志(b11)。
5、212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上部,上距211煤层一般16.80m,下距22煤5.68—25.56m,一般为14.80m;煤层厚0.85—5.49m,平均2.11m,为不稳定中薄煤层,煤层含夹矸1—2层,厚0.01—0.05m,岩性为隐晶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为泥岩,星点状黄铁矿。
其煤层对比主要依据b11—b12号标志层对比,基本可靠。
6、22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中部,距212煤层14.80m,煤层厚0.14—5.53m,平均2.33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为不稳定中厚煤层;煤层中含夹矸2—3层,局部为5层,煤层中部常见一层隐晶质高岭石泥质和黄铁矿包体,煤层含硫较高,这些组合特征是煤层对比的b12号标志。
(三)、煤层对比
本区的煤层层数较多,仍有一定规律可寻。
且主要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标志层清楚,因此煤层对比运用了间距、岩性、煤层结构、夹矸及煤岩、煤质及组合标志等特征进行综合对比,其中以标志层、煤层间距、岩性厚度和煤层夹矸为主要对比依据。
综上所述,区内可采煤层17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
3、9、21、22煤层的顶板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少数为细砂岩、炭质泥岩;底板一般为泥岩,少数为粉砂岩、细砂岩与炭质泥岩。
煤层夹矸多为隐晶高岭石泥岩,少数炭质泥岩。
煤层对比的可靠性,9、17煤层为清楚可靠;3、21煤层对比较可靠;21、22煤层对比基本可靠。
三、煤质及工艺性能
本区根据原《圭山煤田鸭子塘矿区ⅠⅡⅢ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资料,区内可采煤层17煤层和局部可采煤3、9、211、222、22煤层的煤质特征叙述如下(表2-2)。
(一)、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
颜色:
煤层为黑色。
光泽:
煤层为玻璃—强玻璃光泽。
2、煤岩结构构造
条痕及断口:
条痕为黑色,断口多呈棱角状或贝壳状。
3、宏观煤岩类型,
3、9、22煤层为较坚硬半暗至半亮型带状煤;17、211、212煤层为较松软的半亮型粉状煤。
(二)、可采煤层煤质及工艺性能
各可采煤层煤质及工艺性能见(表2-2)。
由表2-2可知3、9、17、211、212、22各可采煤层煤质及其工艺性能。
水份(Mad):
原煤水份0.85—1.12%;精煤水份0.92—1.12%;原煤、精煤相差很小。
灰份(Ad):
原煤灰份按动力用煤灰份分级:
3煤层灰份22.75%、9煤层24.04%、17煤层12.58%、211煤层22.51%、212煤层24.99%、22煤层28.03%、除17煤为低灰煤(LA)外,其它均为中灰煤(MA)。
精煤灰份:
3、9、17、211、212、22煤层分别为9.24%、8.85%、6.71%、9.15%、8.57%、8.81%,分别降低了13.51%、15.19%、5.87%、13.36%、16.33%、19.22%。
挥发份(Vdaf):
原煤挥发份:
3煤层灰份21.87%、9煤层20.27%、17煤层17.52%、211煤层18.96%、212煤层16.70%、22煤层15.36%。
精煤挥发份:
3、9、17、211、212、22煤层分别为21.74%、19.99%、16.73%、17.81%、16.00%、14.44%,挥发份均<20%,为低挥发份。
发热量(MJ/kg):
原煤发热量:
3、9、17、211、212、22煤层分别为26.22、27.31、30.15、26.97、26.55、25.10(MJ/kg);为高热值煤(HQ)。
精煤发热量30.15-33.24MJ/kg。
胶质层(Ymm):
3、9、17、211、212、22煤胶质层分别为20、17、11、11、11、6mm,,均在>5—30的范围,属弱粘结煤。
有害元素:
全硫(St.d):
按烟煤硫分分级,区内3、9、17、211、212、22煤层原煤含硫分别为0.26%、0.19%、0.44%、0.69%、1.14%、2.33%;0.77-0.17%,3、9、17煤层属特低硫煤;211、212、22煤属低硫煤(LS)。
精煤含硫0.21-0.76%,经洗选后精煤含硫可降低0.05—1.57%。
磷(P.d):
原煤含磷0.013-0.020%;精煤含磷0.006-0.010%,
属低磷煤。
选洗回收率:
矿区内3、9、17、211、212、22煤层回率收率分别为30.22%、28.22%、43.34%、21.56%、19.65%、7.04%,17煤层属中等,其它煤层均低。
综合上述:
主要可采煤17煤层为低灰、中低挥发份,高热值,特低硫、低磷,难选煤,煤质牌号10线以北为瘦煤,10线以南为主焦煤。
次要可采3、9煤层为中灰、低挥发份、高热值、低硫、磷,难选煤,煤质牌号为焦煤。
211、212、22煤层为中灰、低挥发分、高热值、低硫、磷极难选煤,煤质牌号为贫瘦煤。
四、煤层氧化带的确定
根据《云南省圭山煤田鸭子塘矿区Ⅰ、Ⅱ、Ⅲ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确定氧化带垂深度30m,此次核实资源储量确定氧化带垂学度为30m。
第四节设计概述
一、设计依据
1.本矿井工程性质属于资源整合技改扩建矿井。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提交的《云南省师宗县大舍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供电协议》。
3.《土地征用协议》。
4.《供水协议》。
5.现场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矿井现状资料。
二、设计原则
1.设计尽量利用矿井目前已形成的井巷工程,地面设施等。
2.力求少投入多产出,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投资等。
3.优化矿井开拓布置,力求减少巷道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
4.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设备开采和运输,提高资源回收率及生产效率。
5.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矿井设计思想和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及设备,使矿井达到机械化水平。
三、设计的主要特点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
2.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多水平。
3.主要大巷布置在煤层中,尽量减少岩巷工程量。
4.采用短壁式采煤法,简化巷道布置,降低了掘进率和生产成本。
6.井下运输为绞车牵引矿车。
7.地面设置储煤场,汽车外运。
8.井下设10kV变电站。
第二部分工程完成情况(工程量、工作量)
第一节工程量完成情况
矿井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截止2010年10月已完成以下主要工程量:
1、矿建工程(详见附表)。
2、土建工程(详见附表)。
3、设备安装(详见附表)。
第二节单位工程质量认证情况
利胜煤矿完成矿、土、安等三类单位工程30项。
其中:
矿建单位工程12项,合格率100%,土建单项工程16项,合格率100%;机电安装单项18项,合格率100%,以上工程经县煤炭工业管理局进行质量认证通过。
第三部分组织领导机构
一、煤矿行政、生产、安全、技术等机构设置
大舍煤矿在行政、生产、安全、技术等机构设置上比较齐全的。
1、矿领导机构
矿长:
李文甲
生产副矿长:
李忠明
总工程师:
金建荣
安全副矿长:
李晓云
机电副矿长:
蒋炔红
2、职能科室
1)、安监站
站长:
李晓云(兼)
成员:
陈国志、杨绍芳、刘礼文
2)、技术科:
科长:
金建荣(兼)
成员:
李华良、李书忠、钱文生、尹志刚、徐守泰
4)、通风科:
科长:
李春生
成员:
李谷华、徐鸿飞、李林生
5)、机电科:
科长:
蒋贵红(兼)
成员:
杨永国、李祖培、李家生、柏俊、李忠孝
6)、综合办公室:
主任:
尹家苍
成员:
付学权、李绍华、李石红、刘艳
7)、营销科:
科长:
李俊忠
统计员:
刘卫明
3、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1)、师宗县煤炭局驻矿监督员:
王家和
2)、专职安全巡回员:
刘礼文、杨绍芳
第四部分试生产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
联合试运行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一、通风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1、矿井有可靠的独立通风系统(采用机械通风机),改变通风系统时,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巷道贯通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2、实行分区式通风,设有专用回风巷,杜绝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采空区通风。
3、通风能力满足生产需要,采掘工作面和硐室供风量按《规程》要求计算,必须保证瓦斯、二氧化碳、温度、风速符合要求。
4、每月专人检查回风、进风巷道。
并每日检查巷道状况,保证失修率不高于7%,严重失修率不高于3%。
5、每季度检查一次通风机反风设施,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
每年测定一次外部漏风率,漏风率控制在5%以下。
6、主扇必须双回路供电,局扇使用“双风机、双电源、三专两闭锁”,并机电科负责检查、维护、保养。
7、通风设施施工质量由通风科专人负责验收,保证施工质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通风设施。
8、每10天进行一次全面测风,系统有变化时及时进行测风,测风结果写到测风记录牌上。
并按程序审核存档备查。
9、井下使用的各种监测探头,保证完好使用,,每15天调校一次,提供准确的数据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10、装备齐全通风仪器、仪表及技术人员,积极开展风险预测预报工作。
11、每年对通防工作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二、供电安全技术措施
(一)、总则
1、本措施根据本矿变电室实际情况编写而成,供变电室配备专职配电工,配电工持有效合格证上岗,并认真及时填写运行记录及维修、保养、检查等登记备查制度。
2、本措施所规定的一切停送操作均须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倒闸操作规程》的所有有关规定遵照执行。
3、值班员当班期间一定严格遵守变电室各种规章制度。
4、值班人员、维护人员对本措施学习每月至少两次,本措施的考试每年至少两次。
(二)、供电安全技术措施
1、我矿变电室为双回路供电,分别来自大舍35KV变电所。
2、正常运行及停送电操作
(1)正常运行及注意事项
a、正常运行时值班人员应经常注意测量仪表的指示是否超过规定,并注意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是否运行在额定的工作状态。
b、所有的停送电操作均须按《安全工作规程》和《倒闸操作规程》中的一切规定。
c、对各设备用具按巡回检查周期、巡回检查路线按时认真巡回检查,雷雨天或有异常情况时加强巡视。
d、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