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652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

1、《鱼我所欲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获得)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到)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这个缘故)D.蹴尔而与之(踩踏食物的样子)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B.贤者勿能丧耳(丧失)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D.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心思)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B.呼尔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假使)D.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之B.行道之人弗受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欲有甚于生者C.苛政猛于虎也D.所恶有甚于死者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文: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8.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人们对“鱼”与“熊掌”的取舍写起,目的在于通过比喻引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再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然后强调“舍生取义”“人皆有之”,只是“贤者能勿丧耳”。

B.文章第二段用行道之人不食“呼尔”之食和乞人不不食“蹴尔”之食的事例,证明了“义”“人皆有之”——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文章第三段用一组对比排比句,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优厚俸禄的人的不“义”,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比喻的运用,引出了中心论点,证明了“义”重于“生”;对比的运用说明了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赞扬了舍生取义之人,批判了见利忘义之人;排比的运用,使论证逐层深入,说理透辟,气势磅礴,论辩有力。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

B.第二段说明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第三段阐明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

D.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

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兵)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

C.百里奚举于市(市场)D.行拂乱其所为(辅弼,辅佐)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于色,发于声(证验,表现)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去)

C.所以动心忍性(坚忍)D.入则无法家拂士(违反,阻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起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惊动,震撼)B.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

C.困于心,衡于虑(阻塞,不顺畅)D.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饿其体肤(身体)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

C.空乏其身(贫困缺乏)D.舜发于犬亩之中(发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征于色,发于声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译文: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排比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从举事例中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主要反面论证谈人应有“死于安乐”的心态,第四段提出中心论点。

D.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10.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答:

1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

3、曹刿论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参与)B小大之狱(监狱)C牺牲玉帛(猪、牛、羊等)D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敢专也(独自占有)B弗敢加也(虚夸,谎报)C必以情(实情)D忠之属也(忠实,忠诚)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使人信服)B.彼竭我盈(充满)

C.必以信(信任)D.夫大国,难测也(估计,预料)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B.神弗福也(福气)

C.公将鼓之(击鼓)D.一鼓作气(振作)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不能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B.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C.齐师败绩(失败的业绩)D.遂逐齐师(追赶,这里指追击)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因此,所以)B.彼竭我盈(尽)C.惧有伏焉(埋伏)D.望其旗靡(倒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入见”中的“乃”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B.乃不知有汉C.久而乃和D.此乃勇士头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B.必以分人C.可以一战D.必以情

10.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述曹刿与鲁庄公就战备条件的辩论,着重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

B.文章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突出了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的军事家形象。

C.文章第三段写曹刿第二次“论战”,反衬了鲁庄公的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的形象。

D.文章详略得当地记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结构严谨,线索分明,人物形象鲜明。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得出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本文第二段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C.本文第三段记述了战斗胜利后公问刿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

D.本文是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记述故事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作答)

(1)政治方面:

(2)军事方面:

14.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解。

答:

 

4、邹忌讽齐王纳谏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长)B.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C.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形貌昳丽(光彩美丽)B.朝服衣冠(早晨)

C.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D.能谤讥于市朝(指责)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公不若君之美(不如,比不上)B.能谤讥于市朝(指责)

C.时时而间进(时常)D.期年之后(满一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而复问其妾”中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C.其真无马邪D.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有求于我也B.皆以美于徐公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皆朝于齐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在赞美面前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

B.文章第二段写邹忌入朝用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词进行讽谏,令人惊心动魄。

C.文章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而纳谏成效之大,突出了邹忌的形象。

D.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塑造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

 

12.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答:

 

5、出师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亲自)B.以彰其咎(表明)C.恐托付不效(效果)D.临表涕零(鼻涕)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B.诚宜开张圣听(店铺开业)

C.不宜异同(不同,不一致)D.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许先帝以驱驰(驱车赶马)B.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懈怠)

C.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D.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择提拔)B.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C.临表涕零(零落)D.不宜异同(应该)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B.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C.必能裨补阙漏(缺,缺失)D.性行淑均(平均)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B.由是感激(感谢)

C.夙夜忧叹(早)D.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伤先帝之明B.以其境过清C.无从致书以观D.先帝不以臣卑鄙

8.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报之于陛下也B.苟全性命于乱世C.受任于败军之际D.还于旧都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B.则汉室之隆C.以伤先帝之明D.若无兴德之言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谈论形势、方针、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治国的三条建议。

B.文章接着作者自叙本志,追忆白帝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C.文章最后点明全篇主旨。

D.这篇表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和抒情。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译文: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

1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

答:

6、马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看到)B.执策而临之(面对)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衹”,只是)D.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B.外美不外见(在外面)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华)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路,路途)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4.下列语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虽有千里之能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语句中加点“以”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B.全石以为底C.策之不以其道D.以衾拥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其真无马邪”中的“其”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不能通其意B.其岸势犬牙差互C.公问其故D.其如土石何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并叙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B.文章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

C.文章第三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D.文章生动洗练地表达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后”的观点,并进行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先强调伯乐的重要性,再提出全文的主旨。

B.本文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C.本文第三段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愚昧无知的昏庸者。

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托物言志。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能千里也?

译文: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10.本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答:

1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答:

7、小石潭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凉)B.日光下澈(通“彻”,穿过,透)

C.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D.俶尔远逝(忽然)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B.悄怆幽邃(深)

C.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D.隶而从者(隶属)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D.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寒冷)B.潭中鱼可百许头(允许)

C.斗折蛇行(像蛇一样)D.斗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己悲B.卷石底以出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语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B.默而识之C.公将鼓之D.人皆有之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紧扣“清”字,先写水声清脆,再写潭水清冽,后写环境清幽。

B.文章写鱼就是写潭水的清冽,写源头、写岸势运用比喻生动贴切。

C.文章写环境的凄清、幽静,映衬了作者的忧愤心情,但作者观赏小石潭美景的愉悦、

快慰之情始终没变。

D.文章写景特点鲜明,行文层次井然,文如作画,历历在目。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先交代行踪,再写闻水声,后写小石潭,最后写四周树木。

B.本文第二段写鱼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静态描写,后动态描写。

C.本文第三段先写岸势,再写源头;第四段写感受和抒发忧愤之情。

D.本文写景肖其貌,传其神,描写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10.文章第二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潭中鱼的情态的?

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

 

8、陋室铭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大儒,学问渊博的人)B.可以调素琴(不加修饰的)

C.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D.惟吾德馨(香气)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有名或“出名”“著名”)B.斯是陋室(这)

C.可以调素琴(调整)D.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龙则灵(灵活)B.惟吾德馨(我,这里指楼市主人)

C.谈笑有鸿儒(大)D.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渔人甚异之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马之千里者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

B.“苔痕”两句写陋室的环境清幽、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C.“调素琴”二句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虚实结合,表现了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D.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对比,说明他们的住所没有自己的简陋。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运用了类比方法点明全文主旨。

B.接着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

C.最后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D.本文在抒发作者情怀时,运用了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5)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答:

9.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在文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目的。

答:

 

9、岳阳楼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兴办)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C.春和景明(日光)D.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其旧制(制度)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D.微斯人,吾谁与归?

(无,没有)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都,全)B.朝晖夕阴(日光)

C.连月不开(开放)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壮观的景象)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C.日星隐曜(光芒)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无际涯(天涯)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C.波澜不惊(惊动)D.宠辱偕忘(一起)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B.策之不以其道C.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战于长勺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不求闻达于诸侯

8.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

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

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表达作者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B.本文第一段可以视为文章的小序。

C.本文二、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