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647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docx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

中药药剂大题总结

1.炼糖的目的与方法

目的:

使晶粒熔融,去除水分;除去杂质;杀死微生物;控制糖的转化率,防止“返砂”

方法:

【蔗糖+50%水+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热溶解→微沸熬炼→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糖转化率达到40%~50%】

取蔗糖适量,加水50%和枸橼酸或酒石酸(一般为糖量的0.1%-0.3%),用高压蒸汽或直火加热熬炼,并不断搅拌保持微沸,炼至“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使转化糖率达到40%~50%,取出,冷却至70℃,加入碳酸氢钠中和后备用。

2.炼蜜的目的与规格

目的:

除去杂质、杀死微生物、破坏酶类、降低水分、增加黏性。

规格:

1嫩蜜,炼蜜温度在105~115℃,含水量达17~20%,相对密度为1.35,色泽无明显变化,略有粘性,适用于较多粘液质、胶质、糖、淀粉、油脂、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粉。

2中蜜,炼蜜温度在116-118℃,含水量达14%-16%,相对密度为1.37。

出现浅黄色细气泡(鱼眼泡),手捻有粘性,两指分开指间无长白丝出现。

适用于中等粘性的药粉制丸。

3老蜜,炼蜜温度在119-122℃,含水量<10%,相对密度为1.40。

出现红棕色;大气泡(牛眼泡),粘性强,手指捻之较粘,两指分开能拉出白丝(打白丝),滴入水中呈珠状。

多用于粘性差的矿物药或富含纤维的药粉制丸。

3.环糊精包合技术的特点与制备

1.特点:

具有包合作用的所有特点。

提高稳定性;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液体药物粉末化;减少刺激性,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调节释药速度;可用于药物的分离测定。

此外还有:

分子结构,分散效果好,易于吸收;类似分子胶囊,具有缓释效果;环糊精为碳水化合物,可在人体内代谢、吸收,无毒,无蓄积作用。

2.制备:

①饱和水溶液法(重结晶、共沉淀):

将CD制成饱和水溶液,药物(难溶性药物应先溶于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加入,在一定温度下搅拌或震荡一定时间,冷藏,过滤,洗涤,干燥即得。

②研磨法:

将CD加入2~5倍量水混合,研匀,加入药物(难溶性药物应先溶于有机溶剂)充分混匀,充分研磨成糊状,低温干燥洗涤,干燥,即得包合物。

该法只适用于难挥发的药物。

3超声波法

4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在水中溶解度低或加热易变性变色的药物。

5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制备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适合于大批量工业生产。

4.脂质体包封药物后的特点及脂质体制备方法

1.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被动靶向);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主动靶向);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2.制备方法:

【根据药物装在机制的不同,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可分为主动载药和被动载药。

主动载药是指先制成空白脂质体,然后借助脂质体内外水相的不同离子或化合物梯度进行载药,两亲性物质常采用主动载药法,pH梯度法属于主动载药。

被动载药是指首先把药物溶于水相(水溶性药物)或有机相(脂溶性药物)中,然后按所选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制备载药脂质体。

①薄膜分散法:

包封脂溶性药物最常使用的方法。

系将磷脂等膜材及脂溶性药物溶于适量的有机溶剂(常为氯仿),减压旋转去溶剂,使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加入水溶性药物缓冲液振摇,即得。

此法形成的多为多室脂质体。

②注入法:

将磷脂等膜材及脂溶性药物溶于适量的有机溶剂(油相),然后把油相匀速注射到恒温(有机溶剂沸点以上)缓冲溶液(可含有水溶性药物)中,不断搅拌至有机溶剂除尽为止,在乳匀或超声得到脂质体。

③逆相蒸发法:

主要针对水溶性药物载药问题。

系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水-有机溶剂=1/3~1/6)进行超声,以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减压蒸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时,滴入缓冲溶剂,继续蒸发,得水溶性混悬液分离除去游离药物,即得大单室脂质体。

特点是包封的药物载药量大,体积包封率远高于薄膜分散法。

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物质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核酸等。

4主动包封法:

主动包封法使得制备高包封率脂质体成为可能。

其技术应用与药物的结构密切相关,对弱碱性药物可采用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弱酸性药物则可采用醋酸钙梯度法。

5冷冻干燥法:

将磷脂等膜材分散于缓冲溶液中经超声处理与冷冻干燥再分散于含药物的水溶性介质中,即得。

6pH梯度法:

通过调节脂质体内外水相的pH值,使内外水相之间形成一定的pH梯度差,根据弱酸或弱碱药物在不同pH中的存在状态不同,产生分子型和离子型药物浓度之差,从而使药物以离子型包封于内水相中。

⑦高压乳匀法:

利用高压流精确规定的微细通道,流体立刻被加速到极高速度,并在特制的反映室内产生强大的剪切、冲击和空化作用,形成预期的精细密集、极为均一的脂质体。

重复性好能大规模生产;均匀、稳定性好;包封率高达75%。

此外还有超声分散法,二次乳化法,喷雾干燥法,流化床包衣法。

5.粉碎的目的及方法有哪些

1.目的:

①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和吸收,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有利于进一步制备多种药物剂型;③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和溶出;④便于中药材的干燥和贮藏,便于调剂和服用。

2.方法:

(1)干法粉碎:

1、混合粉碎(性质和硬度相似):

①串料(串研):

含黏液质、糖分、树脂、树胶等黏性药材——熟地、枸杞、山萸肉、黄精、玉竹、天/麦冬。

(先粗粉,≤60℃干燥再粉碎)。

②串油:

含油脂性药材(种子类)。

(先细粉,再粉碎)。

③蒸罐:

动物药(含皮、肉、筋、骨)——乌鸡、鹿胎。

2、单独粉碎:

贵重细料、毒性或刺激性药、氧化还原强(火硝、硫黄、雄黄)、坚硬。

(2)湿法粉碎:

1、水飞法(P53):

矿物、贝壳类药物——朱砂、炉甘石、珍珠、滑石粉(不适于水溶性矿物药:

硼砂、芒硝),得极细粉。

2、加液研磨法:

樟脑、冰片、薄荷脑、麝香(打潮)。

(轻研冰片,重研麝香)

(3)低温粉碎:

多用于具有热塑性、强韧性、热敏性及挥发性的药材,如含糖分、黏液质、胶质等黏性成分较多的药材(红参、玉竹、牛膝)以及中药干浸膏。

(4)超微粉碎:

因溶出速度低导致药物难以吸收的难溶性药和有效成分难以从组织细胞中溶出的植物性药。

药物粉碎粒径≤10μm、细胞破壁率≥95%.

6.浸提的过程及影响浸提的因素

1.浸出过程:

浸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

2.影响浸提的主要因素:

(1)药材粒度:

粉碎得愈细,浸出效果愈好,但不宜过细①粉末吸附作用亦增加,扩散速度受到影响②细胞内大量不溶物及较多的树脂、黏液质等混入或浸出③操作带来不便

(2)药材成分:

小分子、易溶性物质先溶出;

(3)浸提温度(4)浸提时间(5)浸提压力

(6)溶剂PH(7)浓度梯度(8)新技术应用。

梯度增大有利,压力仅用于坚实者,余皆不是绝对的。

7.湿法制颗粒的工艺流程

饮片提取→纯化→加辅料→制(软材)颗粒→干燥→整粒→质检→包装。

8.片剂制颗粒的目的

①增加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②避粉末分层,确保药物含量均匀; ③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④避免细粉飞扬及黏冲、拉模等现象。

⑤改善物料的可压性,保证片剂具有适宜的硬度。

9.湿法/干法/粉末直接压片法的方法及特点

1湿法制颗粒压片法:

中药材→净选、炮制、粉碎、提取→浸膏(半浸膏片为部分浸膏、部分粉末)→加辅料(润湿剂或黏合剂)→制软材→制颗粒→干燥→整粒(加润滑剂、崩解剂)→压片→(包衣)→质检→包装。

有挤出制粒法;滚转制粒;流化喷雾制粒法;喷雾干燥制粒。

特点为:

物料经过湿和热的处理。

适用于药物不能直接压片,且遇湿、热不起变化的片剂制备。

2干法制颗粒压片法:

不用润湿剂或液态粘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的方法,有滚压法、直接筛选法、融合法和重压法。

主要适用于热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药物。

其特点是物料未经湿、热处理,能提高对湿、热敏感药物产品的质量;不用或几乎不用黏合剂,节省辅料和成本;方法简单、省工省时。

(操作要点:

滚压法-薄片的厚度较易控制,硬度较均匀;直接筛选法-由于对物料的性质、晶型和大小等均有特定要求,能采用该方法的药物很少;融合法-适用于速释、缓释、肠溶及易挥发成分颗粒的制备,尤适于对湿、热敏感药物或晶型易改变药物固体分散物颗粒的制备。

3粉末直接压片法:

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后,不经制颗粒而直接进行压片的方法。

其优点为工艺过程较简单,省去制粒、干燥等工序;不加水,不受热,有利于药物的稳定性;比表面积大,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不足之处:

对辅料的流动性、可压性要求较高,目前辅料普遍价格昂贵;生产过程中粉尘较多,片剂的外观较差,易裂片。

10.片剂引湿受潮的解决方法

①提取时加入乙醇沉淀,除去部分水溶性杂质;②加入部分中药细粉,一般为原料总量的10%~20%;③在干浸膏中加入适量辅料,如磷酸氢钙、乳糖等;④用5%-15%的玉米朊乙醇溶液、聚乙烯醇溶液喷雾或混匀于干浸膏颗粒中,待干后进行压片;⑤片剂包衣,片剂经包糖衣、薄膜衣后,可以大大减少引湿性;⑥改进包装,既要严密以防潮气侵入,又要便于使用。

另可在包装容器中放一小包干燥剂。

11.片剂包衣中,薄膜衣常代替糖衣,薄膜衣的特点?

优点:

①与糖衣相比,该方法的衣层薄、增重少,仅增加2%~4%;②生产周期短、效率高,操作简单,节省物料,成本低;③对片剂崩解和溶出度的影响较糖衣小;④片剂表面的标记包衣后仍可显现,不用另做标记。

缺点:

存在有机溶媒耗量大,美观作用差,不能完全掩盖片心原有色泽等。

12.注射剂的优缺点

优点:

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制剂;③适用于不能口服的病人;④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⑤有些注射剂可用于疾病诊断;缺点:

①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②注入机体后,其生理作用难以逆转,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性;③质量要求高,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成本高。

13.简述除去中药注射剂中鞣质的方法和原理

①明胶沉淀法:

原理为鞣质与蛋白质反应生成水不溶性鞣酸蛋白,然后通过过滤除去沉淀。

操作方法为水溶液调pH至4~5,加入2%~5%的明胶溶液,边加边搅拌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滤液适当浓缩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5%以上,以沉淀滤除过量明胶。

②醇溶液调pH法:

原理为鞣酸盐在高浓度的乙醇中难溶而析出。

操作方法为水提液加乙醇至含醇量80%以上,静置冷藏,滤除沉淀,醇溶液用40%氢氧化钠调pH至8.0,则鞣质与碱生成钠盐不溶于醇而析出,再次放置滤除沉淀即可。

(醇含量和ph值越高,除去鞣质越充分,但其他有效成分也会被除去,所以ph值不超过8为宜。

③聚酰胺吸附法:

原理为聚酰胺对鞣质的吸附作用而除去鞣质,聚酰胺是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存有酰胺键对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操作方法为将中药水提液浓缩,加入乙醇沉淀后滤除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再将此醇溶液通过聚酰胺柱,鞣质被聚酰胺柱吸附而除去。

④其他:

酸性水溶液沉淀法、超滤法、铅盐沉淀法

14.简述表面活性剂在药剂生产中主要用途

表面活性剂常用做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消泡剂、去污剂、抑菌剂或消毒剂等。

①增溶剂:

增加药物溶解度,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能使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

如吐温-80。

②乳化剂:

制备乳剂,在乳剂中能使一相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互不相容液体中形成乳浊液。

如吐温司盘。

③润湿剂: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HLB值7-9。

如吐温。

④起泡剂:

在水溶液中可降低液体的界面张力而使泡沫稳定,通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高的HLB值的表面活性剂。

⑤消泡剂:

用来消除泡沫的表面活性剂,通常HLB值为1~3,亲油性较强代替起泡剂吸附在泡沫表面而本身不能形成稳定的液膜,故使泡沫破坏。

⑥去污剂(又称洗涤剂):

用于祛除污垢的表面活性剂,HLB值一般为13—16.如十二烷基磺酸钠。

⑦抑菌剂(又称消毒剂):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可做抑菌剂,少数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有此作用。

如结尔灭,新洁尔灭。

15.液体制剂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①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②给药途径广泛。

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④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性。

⑤某些固体制剂制成液体制剂后,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不足:

分散度大,物理化学稳定性较差;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防腐剂;体积大,贮藏、运输不方便。

16.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

(1)影响滴丸圆整度的因素:

①液滴大小;②液滴与冷凝液的密度差;③液滴与冷凝液之间的亲和力;④梯度冷却有利于滴丸的收缩、冷却、凝固。

(2)影响滴丸丸重的因素:

滴头大小;滴制温度;滴距;滴速;料液静压、分层;料液空气。

17.直肠给药药物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

吸收途径:

(1)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

(2)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大静脉→大循环。

(3)药物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塞入深度距肛门口2cm时,50%--70%药物吸收可不经肝脏;有粪便、腹泻及组织脱水吸收少;直肠液的PH值可影响药物吸收。

(2)药物因素:

①药物溶解度大,溶解量大,吸收多;反之则少。

因此难溶性药物可制成溶解度大的盐类或衍生物,并选择适宜的基质。

②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易吸收。

③以混悬、分散状态存在于栓剂中的药物,其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3)基质因素:

①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脂溶性药物分散在水溶性基质中,药物释放吸收较快。

②表面活性剂能增加药物的亲水性,能加速药物向分泌液中转移,有助于药物的释放。

18.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机制途径以及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完整表皮--主要途径;皮肤的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

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⑴皮肤条件:

皮肤部位(角质层的厚度、毛孔的多少,皮肤渗透顺序:

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状况(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致密硬化的皮肤病)、温度(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加,药物经皮渗透率提高)与湿度(湿度增大,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强,药物经皮渗透率增加)、清洁。

⑵药物性质:

具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脂溶性药物比水溶性药物易穿透皮肤;既具有一定脂溶性又具水溶性更易穿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在皮肤中扩散(>600是不能透过皮肤,适宜药理作用强的小分子药物)。

(非离子型)

⑶基质的组成与性质:

①基质的种类:

乳剂型基质>吸水性软膏~(凡士林+羊毛脂)、硅酮、豚脂>烃类基质;贴膏剂中,凝胶膏剂>橡胶膏剂>膏药>透皮贴剂。

②基质的pH影响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的穿透与吸收:

当基质pH小于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大于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药物呈分子型易于吸收。

③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大,不利于吸收。

④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

强,能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油脂性强的基质封闭性强,可显著增加皮肤水合作用。

⑷渗透促进剂:

加速药物穿透皮肤又不损伤人体活性细胞。

常用的有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月桂氮卓酮及其类似物、醇类化合物,中药挥发油以及其他类化合物。

(5)物理方法促进渗透:

离子导入法、超声波导入法、电致孔导入法和微针法等。

(6)其他因素:

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及与皮肤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

19.片剂湿法制颗粒压片常用辅料及举例

①稀释剂:

增加重量和体积,利于其成形和分剂量。

适用于主药剂量小于0.1g,或含浸膏量多,或浸膏黏性太大而制片困难者;如:

淀粉、糊精、糖粉。

②吸收剂:

适用于原料药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而需制片者;如:

磷酸钙、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镁。

③润湿剂:

无黏性,但能润湿并诱发药粉黏性的液体,适于有一定黏性的药。

如水、乙醇。

④黏合剂:

有粘性,适于没有黏性或黏性不足的药料。

如:

淀粉浆(糊),糖浆。

⑤润滑剂:

压片前必须加入的能增加颗粒(或粉末)流动性,减少其与冲模内摩擦力,具有润滑作用的物料。

如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

⑥崩解剂:

能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小粒子而更利于药物溶出的辅料。

如干燥淀粉、CMS-Na。

20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1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种类不同耐热性不同,耐热性由大到小为芽孢>衰老体>繁殖体;数量越少,灭菌时间越短。

2药物与介质的性质:

中性环境耐热性最大,碱性环境次之,酸性环境最小。

3蒸汽的性质:

饱和蒸汽热含量较高,穿透力较强,效果最好。

4灭菌的温度和时间:

温度越高、时间越小。

在达到灭菌要求前提下,适当降低温度和缩短时间。

21热源的除去方法

a.除去容器上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

250℃,30min--耐热性。

(2)酸碱法:

重铬酸钾硫酸洗液、硝酸硫酸洗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的性质。

b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的方法:

(3)吸附法:

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热原作用,同时兼有脱色、助滤、除臭、除杂作用.用量为0.1-0.5%--被吸附性。

(4)离子交换法: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被吸附性。

(5)凝胶滤过法:

又称分子筛过滤法,利用二者分子量的差异将二者分开。

--滤过性。

(6)反渗透法:

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滤过性

(7)超滤法:

超滤膜。

--滤过性。

22注射剂的附加剂有哪些,举例说明

常用注射剂附加剂

增加主药溶解度的~

增溶剂

聚山梨酯80(0.5-1%、静脉慎用,椎管不用)、胆汁(0.5-1%、

PH>6.9-性质稳定,PH<6-胆酸析出)、甘油(15-20%、是鞣质和酚性成分良好溶剂)

助溶剂

   

潜溶剂

丙二醇、聚乙二醇300或400、甘油

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

混悬剂

明胶、CMC-Na

乳化剂

吐温-80、司盘-80

防止主药氧化的~

抗氧剂

(0.1-0.2%)

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常用于偏碱性药液)

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偏酸性药液)(氢焦爱酸青椒爱酸)

惰性气体

N2、C02

金属离子络合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

抑制微生物增殖的~

抑菌剂

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

(多剂量包装可加但需灭菌。

静脉、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一次性注射量超过5ml不得用)

调整pH的~

缓冲剂

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PH:

4-9,同一品种误差≤2.0,大输液应近中性)

调节渗透压的~

渗透压调节剂

氯化钠、葡萄糖。

(血浆、泪液等渗,大量低渗溶血。

冰点降低数据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和溶血测定法)

减轻疼痛的~

止痛剂

苯甲醇1-2%、三氯叔丁醇(0.3-1%)、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23.松片,裂片,粘冲,崩解超限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松片:

片剂硬度不够,即将其置中指和食指间,用拇指轻压就碎裂的现象称为松片。

松片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

润湿剂或黏合剂不当,致压片物料细粉过多

加入干燥黏合剂,或另选黏性较强的黏合剂或适当增加其用量重新制粒

含纤维、角质类、矿物类药量多,缺乏黏性或具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

颗粒疏松,流动性差,致填充量不足而松片

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

若为无效成分,可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油;若为有效成分,可加适宜的吸收剂吸收,也可制成微囊或包合物备用

制剂工艺不当,如药液浓缩时温度过高,使部分浸膏炭化,降低了黏性;或浸膏粉细度不够,致黏性减小等

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如颗粒过干,压片时弹性变形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压片时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

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

因磨损而致冲头长短差异,冲头短则模孔中颗粒所受压力变小,或下冲下降不灵活致模孔中颗粒填充不足

更换冲头

片剂露置过久,吸湿膨胀而松片

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

  2)裂片:

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或顶部脱落一层,称裂片。

裂片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

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

采用与松片相同的处理方法

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黏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而裂片

颗粒中含油类成分或纤维成分较多时易引起裂片

加用吸收剂或糖粉

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结晶水过多引起裂片

可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或与含水量较高的颗粒掺和后压片

压片时压力过大,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造成裂片

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

冲模不和,如模圈摩擦致中间孔径大于口径,顶出时易裂片

更换冲模

冲头磨损向内卷边,或上冲与模圈不吻合,压力不均匀,使片剂部分受压过大而造成顶裂

  3)黏冲:

压片时因冲头和模圈上黏着细粉,致片剂表面不光、不平或有凹痕,称为黏冲。

黏冲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

粒含水高,易吸湿,室内温、湿度高等均易产生黏冲

重新干燥颗粒,车间保持一定温、湿度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

增加用量,并充分混合

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

应更换冲模,并擦净冲头表面

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

  4)崩解时间超限:

系指片剂崩解时间超过药典规定的时限。

崩解时间超限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

崩解剂的品种、用量及加入方法不当,或干燥不够均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

调整崩解剂品种或适当增加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如改内加法为内外加结合法等。

黏合剂黏性太强,用量过多

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

或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

颗粒粗硬或压力过大,致坚硬,崩解、溶出变慢

将颗粒适当破碎或适当减小压力

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崩解时间可能会延长

注意贮放条件

24片剂需要进行溶出度测定的情况及溶出度测定方法

(1)以下情况需要进行溶出度的测定:

含有在消化液中难溶的药物;与其他组分容易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久贮后溶解度降低的药物;剂量小、药效强、副作用大的药物。

(2)测定方法:

转篮法(第一法)、桨法(第二法)、小杯法(第三法)。

25.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及药物增溶的原理

(1)方法(加各自的定义):

增溶,助溶,制成盐类,应用混合溶剂。

1)增溶原理:

难溶性药物与胶束结合→透明胶体溶液→增溶。

如肥皂类、聚山梨酯类等表面活性剂。

 2)助溶原理:

难溶性药物+助溶剂→络合物、复合物、可溶性盐类→助溶。

如有机酸及其钠盐;酰胺类化合物;某些无机化合物(碘化钾KI)

 3)应用混合溶剂:

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的现象,称为潜溶性。

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潜溶剂: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等与水组成。

4)制成盐类:

难溶性的弱酸弱碱性药物制成盐类可增加其溶解度。

需注意成盐后其稳定性、刺激性、毒性和疗效的变化。

5)改变晶型:

维生素B2,无定型>无水物>水合物

6)制成固体分散体:

吲哚美辛-PEG6000

7)制成包合物:

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

8)使药物纳米化:

β-胡萝卜素

此外,提高温度可以促进药物的溶解:

利用微粉化技术,减小药物的粒径,促进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6.单凝聚法,复凝聚法(习题集)制备微囊的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单凝聚法制备微囊:

1)原理:

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

  2)工艺流程:

药物+3-5%明胶→混悬液或乳浊液→调PH值3.5-3.8,加NaSO2→凝聚囊→沉降囊→+37%甲醛(交联固化)、调PH值至8-9→固化囊→水洗,去甲醛→微囊。

3)操作要点:

甲醛浓度大、交联时间长、介质pH值在8~9时交联才能完全。

可逆,凝聚过程可反复进行。

常用囊材:

明胶。

(2)复凝聚法制备微囊:

  1)原理:

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