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说课材料.docx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说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说课材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说课材料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人力资源管理
之我见
系别:
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
市场营销1141班
学号:
201111208123
姓名:
范帆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引言
四、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
六、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七、结语
八、参考文献
一、摘要:
21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二、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三、前言:
本学期在魏耀武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学习,对人力资源的基本内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与国外的差距。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四、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之后,虽然它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
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源,众说纷纭。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Kleiman教授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即指为了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有关组织人员招募、甄选、训练及报偿等活动。
我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专家赵曙明教授认为: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MBA智库百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
我个人比较赞同的说法是,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并且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类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呢?
1、工作分析(职务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者具体职务的管理活动,是确定完成组织中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能力、手段、责任和相关知识的系统过程。
简单的说,工作分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
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活动或者过程,它是分析者采用科学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资格要求等做出规范性的描述与说明,为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基本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
2、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适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3、招聘、选拔与录用
员工招聘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寻找、吸引具备资格的个人到企业来任职,从而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管理过程。
人员选拔是指组织从求职人员中进行挑选的过程,即依据当前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岗位,选择符合相应标准的人员的过程。
人员选拔是招聘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也是技术性最强的一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在运用面试、心理测验及评价中心技术等多种方法对应聘者进行选拔评价之后,就得到了关于他们的胜任表现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做出最终的录用决定。
录用是整个招聘工作的决定性阶段。
4、员工培训与开发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培训是企业向员工提供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开发是依据员工需求与组织发展要求对员工的潜能开发与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的过程。
5、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
绩效管理是一种有效提高员工绩效,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
6、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就是指企业在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自身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整个过程。
其目的在于吸引和留住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各种潜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7、员工激励
激励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下属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潜能,使员工的成长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员工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现代组织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激励。
8、劳动关系管理
所谓劳动关系管理,是为了促进组织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缓解和调整组织劳动关系的冲突,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提高组织劳动效率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劳动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
理顺劳动关系管理模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过程。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技更新速度加快以及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企业间的竞争由产品经营竞争发展到资本经营的竞争,再逐渐发展到智力资本经营的竞争,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来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口老龄化、教育投资大众化、工作方式在家化、社会知识化、人口城市化、顾客的力量、投资者的力量、组织发展的速度与变革的力量等的挑战和冲击。
现在的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没有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因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具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深刻烙印,又要反映新经济时代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其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1、人力资源战略地位日益加强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上升,并在组织上得到保证,使高层管理者关注并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及全体管理者的责任。
2、人力资源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企业家希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道路,这样才能有力保障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因此,基于效果和效率的精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系统思考和有效执行的模式,以利润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改革的必然趋势。
3、人力资源管理从权利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得到企业高层、中层、基层的认可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价值和良好服务是必然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价值驱动型之路,通过为企业股东、企业内外部客户、企业员工创造价值,从而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价值,并赢得尊重。
4、人力资本的投资将不断增大。
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增加。
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将继续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投资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将增加。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5、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信息化。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在全球内资源配置,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
管理人力资源的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管理,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此外,知识经济也是一种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人力资源也将逐步融入信息时代,呈现出鲜明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
6、人才流动速度加快。
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正在不断加剧。
这种越来越快的人才流动性趋势,使得人才终身服务于一家公司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在我国,这一趋势在愈演愈烈。
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市场和就业机构以及猎头公司等,正在一步一步推动着人才流动的步伐,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影响企业的生产力,更有甚者,有可能导致优质客户的外流和商业机密的外泄,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7、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从同质化到差异化改变。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和推进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原有产品和服务上进行深化和细化。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性、产品特性、环境特性、员工特性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的差异化。
8、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价值观统领了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企业要想员工在工作中做到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统一,就必须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人与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七、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我知道这些只是一个基本框架,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去学习。
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
八、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魏耀武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彭剑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