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341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docx

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本科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0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3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3

一、关于文献学3

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3

1、古人的文献概念3

2、古文献的种类3

(1)古籍3

(2)甲骨金文4

(3)简牍帛书4

(4)石刻5

(5)敦煌吐鲁番文书5

(6)明清档案5

三、古文献学5

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6

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6

1、孔子“修六经”6

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6

3、郑玄整理群经6

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6

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6

2、校勘之学的进步7

3、注释体裁的扩展7

4、文献辨伪的初兴7

三、宋元明的文献学7

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7

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7

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8

4、文献范围的扩展8

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8

6、版本学的萌芽8

四、清代的文献学8

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9

2、校勘之学的发达9

3、版本之学的兴盛9

4、辨伪的成熟10

5、规模空前的辑佚10

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10

五、百年来的文献学10

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10

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11

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11

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12

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12

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13

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13

8、古文献的数字化14

(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14

(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14

(3)中国基本古籍库15

(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15

(5)国学宝典15

(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15

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15

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15

1、目录学15

2、校勘学16

3、版本学16

4、辑佚与辨伪16

5、注释与索引16

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16

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16

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16

3、其他17

第二章文献目录17

第一节古籍目录17

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17

1、《汉志》的分类17

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17

(1)经部17

(2)史部18

(3)子部21

(4)集部22

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23

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24

一、目录类型24

1、公藏书目24

2、私家书目24

3、史志目录24

二、目录的内容24

1、篇目和书目24

2、书名25

3、卷(篇)数25

4、著(撰、作)者25

5、版本25

第三章文献校勘25

第一节古籍的错误25

一、古籍的致误25

二、古籍的错误类型26

1、误(讹)26

(1)形近而误26

(2)字形的其他错误26

(3)音同音近而误26

(4)误改而误26

2、衍27

(1)形似而衍27

(2)因字义同而衍27

(3)因不明文义而衍27

(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27

(5)因误据他书而衍27

3、脱27

(1)因原书缺损而脱27

(2)因重文而脱27

(3)因上下文而脱27

(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27

(5)因误删文字而脱27

4、倒27

(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27

(2)因错简错叶而倒28

(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28

(4)因误乙正而倒28

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28

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28

二、底本与对校本28

三、校法四例28

1、对校28

2、本校29

3、他校29

4、理校29

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30

第三节校勘记30

一、校记的体裁30

1、随文30

2、卷末30

3、篇末30

二、校记的撰写30

1、校记的内容30

2、校记的体例31

三、校记的作用31

第四章古籍版本31

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31

一、几个概念31

1、古籍与古籍版本31

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31

二、常用术语31

1、刻书系统31

2、书册形式31

3、版式31

三、工具书32

第二节版本鉴别32

一、版本鉴别的依据32

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33

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33

1、宋浙本及其鉴别33

2、宋建本及其鉴别33

3、宋蜀本及其鉴别34

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34

四、元刻本及其鉴别34

1、元浙本及其鉴别34

2、元建本及其鉴别34

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35

五、明刻本及其鉴别35

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35

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35

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35

4、明建本及其鉴别35

六、清刻本及其鉴别36

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36

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36

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36

七、活字本及其鉴别36

八、伪本及其鉴别37

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37

第一节文献辨伪37

一、辨伪的必要37

二、伪书出现的原因38

1、托古传道38

2、邀赏牟利38

3、争胜嫁祸38

4、避禁避嫌39

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39

四、伪书的种类39

1、全部伪39

2、部分伪39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39

4、版本伪39

五、辨伪方法39

1、前代无著录39

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40

3、今本来历不明40

4、题某人旧撰不确40

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40

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40

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40

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40

9、两书矛盾40

10、文体及文句40

11、社会发展40

12、思想渊源41

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41

第二节文献辑佚41

一、辑佚的意义41

二、辑佚方法和要求41

1、确定范围41

2、明确体例41

3、文字校勘41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关于文献学

“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

“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的校点整理古籍。

当时一批主要是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

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到文字校订方面,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缺陷。

到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提出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建立文献学专业。

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放在了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此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八十年代初,当时华中师院从事文献学的前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本人是历史系教师,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相当偏狭的,原来翦伯赞提出时是说:

“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

”(《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认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

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很难区分古典与历史,其实看看这些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学科目录中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失误,即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早已被意识,关于学科问题也曾有过讨论,但尚没有一致认识。

一个主要原因是涉及到利益问题。

在国家上一次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时,讨论稿第一稿、第二稿,取消了古典文献学,合并为历史文献学。

但是遭到强烈反对,某些学校及一些有名望的老先生纷纷上书建言,要求保留古典文献专业。

考虑到这些反对意见,因此在最后定稿时,仍保留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并存的局面。

对于学科来讲,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下一步怎么办,还要看发展,还需要有认识上的统一。

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1、古人的文献概念

据今见典籍,“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

夏是指历史上的夏朝,殷指殷商;礼是指当时社会通行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杞指周初分封诸侯时为夏人的后代封的杞国,宋是为殷人后代分封的宋国,均在今河南境内;徵是验证、证明之义。

文献二字,从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到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皆训文为典籍,献为贤才,后者是指贤能者所掌握的涉及到礼的知识,不一定是见诸文字。

孔子此话意为关于夏商二代的古礼我都能讲,只是无法从夏、商二代之后杞人和宋人那里得到验证,这是因为典籍的记载和贤人所掌握的都不够充分。

如果充分,我就能够加以证实了。

这应是“文献”的原意。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在《总序》中解释书名中的“文献”,与本书的体例联系在一起,“文”是书中的叙事,指摘录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献”是论事,指汇辑臣僚、儒者等各色人等的议论。

“叙事”顶格,“论事”低一格。

无论文或献,基本都是指文字的记载,已与上述文献的本义不同,而后代是沿用了马氏的讲法,主要是所谓典籍。

2、古文献的种类

按照传统意义,古文献是指古籍。

今天虽说古文献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但古籍仍是构成文献的主体部分。

(1)古籍

即古书。

古籍的前身,或者说原始形态的文书,产生的时代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虽也带有文书性质,但还不是我们讲的一般意义的文书,甲骨文是占卜记录,是一次性的;金文是标记文字或纪功文字,当然甲骨、金文今天也算作古文献的范围。

最早的文书是写在竹木简上的。

利用竹木简记载文字,在文献中有记载,《尚书·周书·多士》: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另甲骨文中有“作册”的记载,可以证明殷商时确实已有典册形式的文书。

殷商及西周的这种竹木简文书,还不是后世意义的书籍,只是由祝史等保存的诏令、谈话记录等原始材料,相当于今天的档案。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已无从见到殷周时期的这种早期典册文书。

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久已不用,但是从古以来,就有关于这种竹木简书出土的记载,文献记载最有名的一次就是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被盗掘的战国中期魏襄王(一说魏安釐王)墓中发现的大批先秦古书。

今为我们熟知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20世纪前期,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从今内蒙及甘肃西部汉代烽燧遗址,如居延、武威、敦煌等地,发掘出大批汉简,经整理后出版,为世所见,如《居延汉简》。

其中大量的是文书档案,其中也有部分古籍。

尤其是建国以来,发现更多,除西部地区古代边塞遗址外,在内地也屡有出土,著名的有70年代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葬中的近5000枚汉简,其中主要是兵书,如所谓《孙膑兵法》;湖北云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出土的以法律文书为主的秦代竹木简书;80年代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以法律文书为主的汉简;90年代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楚简,都是先秦道家和儒家著作。

此外,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数量极多,是窖藏性质,有十余万枚,从已清理出来的看,主要是地方上的关于户籍和赋税征收方面的内容,是档案文书一类,应不是书籍。

稍后,大约在春秋时,出现帛书。

战国时人已提及,《墨子·尚贤》有“书之竹帛”;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有“著于竹帛谓之书”。

在当时是与竹木简并行的一种书写材料。

也不限于作为文字的载体,古代的书法绘画也用作材料。

帛书发现较少,应与当时比较贵重,本身用得少有关。

古代帛书发现最为集中的一次是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批最为集中,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先秦至汉初的道家、黄老家的著作,有少量的儒家和纵横家的内容,还有部分古代的星图地图等。

纸发明特别是广泛应用以后,书籍就主要以纸作为载体。

在东晋时,明令废止简帛,以后进入纸本书籍阶段。

在纸得到广泛使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书籍的复制仍然是依靠抄写。

今我们能看到相当数量的这种抄写的古本书。

少量是20世纪以来出自新疆,如晋抄《三国志》残卷,大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甘肃敦煌千佛洞的所谓“敦煌遗书”。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尤其是宋代得到普及以后,就以印本书为主了。

所以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古籍绝大部分就是这种雕版印刷的本子,一般叫作刻本或刊本,另外还派生出活字本,套印本等。

此后虽仍有抄本,但为了区别古抄本,一般就把唐五代以上的叫写本,而把后来的抄本就叫抄本,一般写作钞本。

以上是说古籍的外在形式。

从内容上看,真正意义的古籍是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

这一时期,学术下移,文化从祝、史的手中解放出来,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的学者们,根据古代保留下来的文书档案,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并加以哲理化的解说,而这些解说也被书写下来编成书籍。

这些教材以及有关解说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书,现能见到的最古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里,著录的最早的书就是这一批东西。

这是我们说的传统古籍的上限。

传统意义的古籍的下限一般定在清末。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学术及近代印刷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末民初以后,传统学术让位于近现代学术,传统的学术及书籍形式不再大量产生了。

现存古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统计,清代中期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入3461种,另存目有6793种,共10254种,基本上包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相对较全。

但仍有大量遗漏,不够完备。

一是《四库提要》只截止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的大量书籍并未能收入,二是方志很少,宋元以上方志流传下来的较少,基本上都收入,而明代以下,则按当时标准,选收所谓纂修质量好的很少一部分,三是通俗文学类不收,认为不登大雅之堂。

四是佛教道教的内容很少。

民国时孙殿起编《贩书偶记》,专收《四库提要》未收的传统内容传统形式的书籍,截止到1935年,其中只有少量明人和民国人著作,绝大部分是清人的,后来其助手雷梦水又续补《贩书偶记续编》,二者相加,有15000多种,也应是古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天文史料普查组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共著录国内190家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入藏的现存方志有8200多种,另胡道静认为,现存方志达12000多种(《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历史研究》1982年4期)。

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收入唐至清末的通俗小说1160部,是目前比较完备的一部通俗小说书目。

庄一拂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收入南宋至近代戏曲4700多种。

有一个特点,无论存佚,只要见于文献提及的均予收录,共参阅了2700多种书籍,花费了很大功夫,收集的也相当完备。

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没有保存下来。

另外,佛书、道书上述书目很少收录,佛藏收书种数,日本《大正藏》有三○五三部(除掉重复的还有二九二○部),近年来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收录历代藏经中特有的经籍约4200余种;道教经籍据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1476种。

以上是就大宗而言,大体上可以反映是古籍存世的情况。

当然不很准确,既有重复,但也还有大量遗漏。

这些存世的古籍绝大部分还没有得到科学的整理研究。

我们今天文献学的研究整理对象应该说主要是这些古籍,尤其是版本学所谓刻本及派生本的古籍。

(2)甲骨金文

也属于古文献的范畴。

甲骨文主要是清末以来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陕西岐山、扶风周原遗址发现部分早周、西周甲骨文,这些甲骨总数大约有14、5万片,其中部分刻有文字。

商周甲骨文有单字4500多个,现辨识出的有约一半。

甲骨文从发现之初,就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从1903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刘鹗《铁云藏龟》起,已出版甲骨文著录及研究专著多种,据统计,近百年来,约有1000多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1960年起,到1982年,历20多年,编成《甲骨文合集》,共13册,对国内外国内外140300多片甲骨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共收入41956片,是目前收录最齐全的一部甲骨文著录之书。

从商到汉,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风气,而以西周时最盛。

商代甲骨文一般较短,最短仅一字,往往是五六字,最长的不到五十字。

记事的功能不太强。

到西周时,成为长篇钜制,有的有几百字,如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497字,共王时的“史墙盘”有铭文284字,差不多顶得上《尚书·周书》的一篇。

从汉代起,历代出土青铜器的记载史不绝书,西汉武帝时,因在今山西出土一铜鼎,为此,专改年号为“元鼎”。

古代学者很早就已注意到出土铜器的学术价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利用了金文来考释古代文字,北齐时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利用当时发现的秦铁权铭文考证《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丞相“隗林”实应为“隗状”之误。

至宋代,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青铜器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出现了一批专门的著作,如著录器物及器形纹饰的有北宋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著录并考释文字的有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厚之《钟鼎款识》、王俅《啸堂集古录》等,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有部分金文,内容涉及到对史事的考订。

今青铜器及铭文研究已成为一门大学问。

目前发现的历代青铜器有约一万多件,有单字3700多个,已辨识2400多个。

各种著录研究著作从数量上看也不在甲骨文之下。

甲骨文金文均属古文字,与汉代以下的汉字差别较大,现从学科归属上是在历史文献学之下,也是我们讲的古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但器形纹饰、制作方法之类的研究仍属考古学、艺术史和科技史等范畴。

(3)简牍帛书

前已讲过简册以及帛书是古籍的早期形式,其中简册占多数。

今已发现的竹木简,大部分不是书,而是当时的文书档案一类,在今天也是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有大量发现,如20世纪30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发掘的汉简,有一万多枚,70年代仍在居延,再次出土汉简达二万多枚,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当时的档案一类。

90年代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数量极大,有十多万枚,从数量上讲,是历次出土最多的一次,都是当时地方官府户籍和征收赋税文书。

部分内容已经发表,仍在清理中。

简牍帛书属于古代文献,也应是古文献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简牍研究近年来升温,有不恰当夸大的倾向,固然重要,但捧过头实际上并无好处。

(4)石刻

起源甚早,先秦就有。

今国内能见到最早的实物是春秋时秦国的石鼓文,是10个鼓形的石碣,每块上都刻有《诗经》体的四言诗。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东方沿海某些地方刻石纪功,实际上也是这类石碣。

到战国时,已经比较普遍,如《墨子·尚贤》有“镂于金石”的说法。

东汉以后,刻石立碑成为风气。

就文字内容,大体可分为儒佛道经典、功德纪事、神道墓志等,还有一类是书法法帖,属于艺术。

如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完整保存至今的则是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佛经刻石很普遍,如泰山金刚峪的北朝大字《金刚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藏从隋至清代所刻佛教大藏经,即有名的“房山石经”,刻在7000多块石碑石版上。

道教的较少,常见的是《道德经》,陕西周至楼观台即有。

功德纪事石刻较早的东汉桓帝建和时的《石门颂》,在陕西勉县古代栈道旁,是摩崖石刻,记司隶校尉杨孟文修建石门道之事。

神道碑、墓志是古代石刻的大宗,今见石刻文字绝大多数就是此类。

神道碑立于墓前,出现于东汉;墓志埋于墓穴,最早是晋代的,南北朝以后,成为风气,仅唐五代墓志见于著录的就有五、六千方。

近年来作为史料文献,日益得到重视。

目前比较集中于唐五代以上,宋代以下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其中大有文章好做。

(5)敦煌吐鲁番文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一个密室里偶然发现的,是故称为“敦煌遗书”、“敦煌石室遗书”,因基本上是所谓卷轴装,也叫敦煌卷子。

数量很大,有数万卷之多。

时代是从西晋到北宋初,多数是唐五代时期的。

一大部分是古籍,而其中占多数的又是佛经,传统的四部书即佛家所说的外典甚少。

除汉文以外,还有吐蕃文字以及其他一些当时少数族文字的。

另有一部分是当时的文书档案一类,如籍帐、田册等。

敦煌遗书研究现在是专门的学问,在历史文献学下也专有敦煌学。

与上述古籍的整理研究一般是分开来做。

吐鲁番文书主要是从19世纪末起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一带十六国时期至元代的墓葬中陆续发现发掘的文书,唐代居多,唐人在这里设有西州,因此这批文书也叫“西州文书”。

大部分是汉文的,一部分是古代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的。

当时墓主入葬时,有一些文书是作为随葬物,如因战功所得《勋告》,记录生前所作佛事的《功德疏》,各类契券、官府文书等。

此外,还普遍利用废旧官、私文书之类“故纸”,以制作附葬的鞋靴、冠带之类。

由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