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315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docx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材分析讲稿

一、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⑴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⑵ 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⑶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⑴ 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⑵ 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4、口语交际。

⑴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

⑵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⑶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

⑷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⑴打好认读基本功,进一步提高认读能力。

⑵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⑷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能主动的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知道课文的大意。

⑸认识并能体会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⑹喜欢阅读,喜爱图书,逐步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6、写话。

⑴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⑵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⑶ 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言语交际的本领。

并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二、教材安排:

1、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 ”与“识字”、“课文”和练习组成。

2、“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

3、“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4课,共23课。

4、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三、教材特色:

本教材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重视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

该册教材充分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开篇用了五个页码,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以精美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2、重视方法。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提高自学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

(1)文中授法——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课文。

如《英英学古诗》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传达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2)图中明法——如“习惯篇”除了给学生读书姿势的暗示,还给了学生练习背诵的方法提示;另外,在识字教材、课文、单元练习的插图中也有许多学法提示。

(3)练中悟法——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提示了一定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规律,领悟到学法。

3、重视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材中安排的课外语文实践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了《一株紫丁香》要求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学了《水乡歌》课后的练习——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学了《小动物过冬》,要求学生搜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练习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几点,本人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习惯篇

※内容介绍

 本册“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

第1页有两幅小图,第2、3页和第4、5页均为通版,两个通版各有5幅小图。

其中第1至3页的插图的主题是“勤于朗读背诵”,第4、5页插图的主题是“乐于课外阅读”。

        

※教学建议:

1、精心指导,教给方法

这几幅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与人物,在引领学生了解看书、借书规范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可在教室,也可在阅览室,可一人品读,也可多人交流。

2、遵循原则,积极评价

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从课外阅读中享受乐趣,特别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如举行朗读竞赛、背诵课文、古诗词竞赛),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体验收获与成功,激发他们扩大阅读、深入阅读的欲望。

3、融于生活,不断强化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强化“每天读一篇以上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的意识,那么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一定能够养成。

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多鼓励孩子,让他们立读书之志,享受读书的乐趣。

班级里也要创设浓浓的文化氛围,创设读书的大环境。

班级可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专栏,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实现校内外的联合,教师亦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或介绍给学生好的故事、书目。

二、识字篇

※内容介绍

“识字”课有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

包括“识字”1、2、5、6课。

看图会意识字:

包括“识字”3、7两课。

形声字归类识字:

包括“识字”4、8两课

随文识字:

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用好情境图画。

打开集中识字课文,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一幅幅意境图,利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辅助内容,无疑能使识字写字变得轻松容易一些。

情境图的作用主要有:

1借图引词。

如教学“识字2”,可先将本课的情境图用投影或其他形式放大展示,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

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怎样的场面?

(城楼、检阅)图中有哪些景物?

(红灯、金水桥、海陆空)由这些景物你想到了什么?

(焰火、狂欢夜、腾飞、中国龙)教师围绕词串循循诱导,学生就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与课文相应的词语。

这时板书出示的词语,就是经过学生头脑初步加工过的“半成品”了。

这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看图说图的过程中,就初步认识了字音,感知了字义,对词串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感悟。

2扣图识字。

看图会意识字中的一部分生字有与之相配的单幅图。

例如教学“识字7”时,可让学生对照“大门里有个孩子竖着耳朵听声音”这幅图识记“闻”,既使学生对“闻”的字形结构了然于心,也知道了“闻”的意思是“听”。

再如“识字3”中,学生联系那幅“挂得不正的画”和另一幅图中画斜了的桌子腿,就知道“歪”的写法和意思了。

教这一课的“灶”时,可以让学生看那幅“锅灶图”想一想:

图上画的是什么?

是什么样子的?

(灶)它有什么用处?

(生火做饭)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明白,“灶”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加“土”了。

3赏图诵读。

在读词串时,如果把一个个词语孤立开来读,就破坏了词串的整体意境,听来干巴巴的索然无味。

教学时,可先借助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为诵读定下情感的基调。

如教学“识字6”,学生看了“草原奔马图”,就可以想象“(骏马)在(秋风)萧瑟的(塞北)奔驰”这样具体的情境,用有力而稍显凝重的语气读好“骏马秋风塞北”,而不是毫无表情的呆读、枯读了。

同样,学生还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水乡杏花图”,把“杏花春雨江南”想象成“(杏花)沐浴着(春雨),(江南)多美啊!

”这样的画面,轻快、舒缓地读出来。

此外,在看图会意识字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凭借情境图也可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韵文、小诗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的韵味。

说到词串识字,我想重点谈一谈:

所谓“词串识字”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

如,“识字1”(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围绕“金秋”介绍了秋天的景物。

这样安排目的有四:

一是让学生在韵语中识字,便于记忆;二是通过词语与插图匹配,帮助学生认识秋天的事物;三是让儿童诵读,就像在诵读一首小诗(读《金秋》好似在读马致远的《秋思》),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生动可感的秋景图;四是“积词成句,积句成章”,为阅读做铺垫。

词与词之间留有空白,学生朗读时,把一个个各具意义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结合的可能加以联属或预测,形成整体快读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突出它的几项功能:

⑴ 借助拼音识字,进一步熟化拼读技能。

 ⑵ 借助插图识字,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如:

“识字5”对“蟒蛇蚂蚁刺猬”冬眠的了解。

⑶ 借助语境识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

“识字1”中的“烟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

 ⑷ 探究汉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如:

“识字1”中的“芦苇菱藕荷塘”前五个字都是草字头?

“烟”和“灯”为什么都是火字旁?

(二)区分难易轻重。

就字的音、形、义而言,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

不同识字课中的难易内容也各有侧重。

“词串识字”中每个生字都具有意义的关联,而在字形结构上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教学的重难点是识记字形。

而“看图会意识字”因为有示意图,“形声字会意识字”一般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几个字,都减少了字形识记的难度。

如“识字8”中,学会了“包”,根据“泡”和“饱”的偏旁,就能很快地据义区分这两个字的写法了。

对于我们吴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可能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边音、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确定重难点时所应考虑并要着力解决的。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基础。

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语文的渠道也是相当宽广的,教师要相信一部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新课前,可以问问学生:

生字中你课前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等等。

这样做,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状况摸了底,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了在课堂上做重复耗时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自觉、自愿、自主地识写汉字。

在识字中注意“以熟带新”,能化解教学的难点。

有些生字中的部件已是学生熟悉的了,如“识字3”中的“歪”(不、正均是熟字),再如“识字5”中的“梅”(木、每也都学过)。

识写这一类字只要稍加点拨,注意结构的变化就可以了。

当然,要提示学生注意的是:

有些独体字作为偏旁时,某些笔画须发生变化,如“识字1”中的“歌”(哥),“识字5”中的“梅”(木),“识字6”中的“骏”(马),等等。

(三)把握构字规律。

看图会意识字揭示了会意字、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十分有利于学生识记。

占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即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如“识字4”中“猫描锚喵瞄”这几个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声旁“苗”,根据不同的形旁,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字义并区别运用。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看看偏旁就知道”是学习形声字的好方法。

不过,也要提醒学生不能犯“字读半边”的错误。

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并不能完全表示整个字的读音,有的只是韵母相同,声母、声调并不同,如“猫”、“泡”;有的甚至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如“铁”,这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四)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

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1)数一数:

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2)比一比:

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3)分一分:

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

如蛇(虫、它),吐(口、土)。

(4)编一编:

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

如“识字l”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5)问一问:

适用于识记形声字。

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

“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

怎么记住这个字?

(五)优化练写过程

在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大体循着“观察范字一尝试描仿一反馈评议一临写巩固”这样的程序,逐步把字写对写好。

“观察范字”即默记书后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字的笔顺和主要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不必对每个字的每一笔都逐一分析。

例如:

“识字3”中的“尖”,观察字形时主要应注意“上下结构”、“上部紧窄,下部舒展”、“竖不带钩”这些要点;对“识字5”中的“滑”则要注意“左窄右宽”;而“识字7”中的“耳”,重点应注意的是“横距相等”的书写要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可适当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汇报交流。

“尝试描仿”就是让学生以观察所得为指导,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针对一些汉字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边描仿边说笔顺和书写要领,如学写“识字2”中的“州”,可以这样边描边说:

“州”字有6笔,从左向右写;三点不相同,方向有变化;中间一竖短,右边竖最长。

“反馈评议”是指师生对照课本中的范宇对描仿情况进行评议。

评议写字有直观性的要求,有条件的班级可用投影放大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字,甚至书写的动态过程,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知道,怎样的字才好,字怎样写才好。

“临写巩固”是学生自主动笔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堂课书写训练的“终结”。

因为写字是一个复杂的手脑并用的心智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要循环往复地进行“观察一尝试一评议一巩固”的训练。

因此,学生临写时教师仍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析。

也要注意展示那些写得好的字,用身边的“范字”激励、规范全班。

随课文识字的主要途径是寓识于读,让学生借助课文这种最常用、最规范的语言环境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课文教学中识字写字的程序一般这样安排:

在初读课文时正音;在熟读感悟中理解生字词的意义;最后自主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如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在导入新课后,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再指导学生根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自读课文。

组织反馈时,可集中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也可以通过朗读检查字音。

正音的重点应是学生容易认错的那些字:

“背”是多音字;“英、静”是后鼻音,不能读前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翘舌音;“思”也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平舌音;还要注意“层”读平舌音。

最后可以按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将生字归类,集中读一读。

对字义的理解,则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语言环境,在读中感悟。

在指导书写时,“英、教、静”要认真指导按笔顺描红,“英”的一撇上要出头,“诗”的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静”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上面第三横要短,下面“月”的撇要写成竖,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一定时间内识字量安排上的过轻过重,会降低学习的效率。

因此,不必把一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都集中到一个课时、一段时间里去让学生书写,特别是生字较多的课文更是如此。

以《夕阳真美》为例,可以采用分散书写的方法:

有的生字在读写过程中,以板书为示范,随时组织描仿临写,如“傍、沉、灿”;有的字则可以结合阅读理解,相机指出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如“蓝”。

还可以根据生字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把书写的任务大体均分在几个课时内。

仍以《夕阳真美》为例,假如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那么在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可以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傍、芒、蓝、伏、余”;在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再指导书写其中的“慢、沉、涨、灿”。

三、阅读篇

※内容介绍:

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发挥朗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朗读能力是儿童必备的语文基本功。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篇课文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课堂上要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烦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备课中重视。

把朗读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特别要考虑朗读指导的内容、方法、步骤,并且准备好范读。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对课文朗读的感悟有多深,上的课就有多精彩;教师的朗读水平越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浓。

教师对课文中人、事、景、物所倾注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备《2008,北京!

》这一课的时候,题目中的“北京”就要读得情真意切,让人听出“北京,你真了不起!

”“北京,你真幸运!

”“北京,你终于赢了!

”“北京,我们为你纵情欢呼!

”的弦外之音。

读课文的开头“中国赢啦!

中国赢啦!

”第一个“赢”应重读,第二个“啦”应延长,以表现申奥终于成功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纵情欢呼的场面。

如果教师对这两处的感受都平平淡淡,学生读书的热望从何而来?

2、教程上体现。

课堂上要精讲多读,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书。

这种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程序一般为:

初读,整体感知语言材料;精读,领悟揣摩语言文字;诵读,积累内化优美句段;动笔(书写,写话),综合运用语言文字。

这种阅读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内容。

例如教学《青松》时,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逐句读诗,并对照插图想想诗意,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

读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看图想象,重点理解“压”、“挺且直”的意思,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格。

读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着重扣住“高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上述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读出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调上扬,读出赞美的感情。

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后,就能够熟读成诵,并逐步认识、喜爱青松这一形象,甚至愿意做一个像青松那样气质高洁的人。

3、评点中指导。

对朗读的评点一要及时,二要具体。

学生读得怎样,要及时评点。

读得好的充分肯定,有问题的及时指出,或让其重新朗读,或给予点拨矫正。

如果不置可否,读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好不好,听的学生也不清楚到底该怎样读。

学生朗读后,教师(也应组织学生)进行具体评点。

读得好的,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音咬得很准”,“你这样读真切地表达了语句含着的感情”;读得有欠缺的,也应委婉地指出来,如“可不可以这样读(范读)”,“要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应注意哪些词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呢,谁愿意试一试”。

对学生的朗读如果总是简单模糊地来一句“读得还可以”,“读得不行”,甚至不作任何评点,谁还能对朗读感兴趣呢!

4、形式有选择。

朗读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悟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朗读中,经历从读得不甚流利,到具有一定感情这样的过程。

一般地,带着思考的问题时宜自由轻声地读,交流汇报自读情况时应个别读。

而齐读这种形式,比较多地适用于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感情,强化记忆或渲染气氛等。

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在对内容理解不透之前就齐读,学生个体就失去了自主体味的机会,教师也难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点拨矫正而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

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

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范读,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蕴,进人学习情境。

如教学《2008,北京!

》、《登鹳雀楼》、《青松》等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安排;也可以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或蕴含深刻的句子,经尝试朗读乃至教师的点示仍读不好的,适时用范读引路。

(二)尊重儿童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也会不同,甚至千差万别。

同一个学生读同一篇课文,此时的感受跟彼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阅读教学中,不应一味追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许多时候,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阅读真正看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承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差异。

例如,《梅兰芳学艺》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可能强调的是“会”,有的则可能强调“说话”。

联系上文,如果是针对梅兰芳的眼睛开始“没有神儿”,那么应该强调“说话”;如果照应他刻苦学艺的情形,则应强调“会”。

这两种读法都有一定道理。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倍增。

有时,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表达的思路。

如读到《2008,北京!

》结尾的一句话:

“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成了一句话:

‘2008,北京!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

这“千言万语”可以是怎样的话呢?

学生会说:

“2008年,北京取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

”“2008年,北京会更美丽!

…2008年,胜利属于你,伟大的北京!

”“2008年,五大洲的体坛健儿将会聚北京!

”“2008年,伟大的北京将更加引人注目……”

(三)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教材语言平实优美、简练规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

阅读中的语言训练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蕴含,领悟词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语言。

1、在读中感知内容。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并不需要进行琐碎的分析讲解。

课文大都是浅显的白话,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少障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相信他们完全能“读”懂。

例如《有趣的发现》第一自然段: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教学时如果只是问诸如“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关于谁的故事”、“他是哪国人”这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岂不是把一句简单的话问复杂了?

学生只要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不能明白的呢?

当然,对于文中一些关键词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作全面准确的理解。

如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著名”,如果一读带过,或仅让学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有名),那还不够,应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

达尔文善于观察比较,是他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基础。

读懂课文与讲懂意思折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教学观,前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后者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

学生读一篇课文,知道有几段,每段有几句,每句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这些文字读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2、在读中品词析句。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

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

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人点。

(1)表达准确的词句。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

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

又如“……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有趣的发现》)这一句中在“可能”前加上“不大”,客观有分寸地陈述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的生存情况,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

(2)表意关键的词句。

如:

“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

”(《孔繁森》)句中括号里的词看似平常,但却表现了孔繁森助人的举动是多么无私。

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有些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记者前后跑,留影又见报”,对孔繁森的敬意会更深一层,并能读出句中含着的感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大禹治水》)

(3)情味丰富的词句。

如“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

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

(4)统摄上下的词句。

如: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