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246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2.体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高洁的人格志向的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高洁的人格志向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世界,走进他的诗歌《山居秋暝》,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2.出示课件1: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3.解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即秋天傍晚在山中所见的景色。

设计意图:

简要了解诗人的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二、朗读全诗。

出示课件2:

《山居秋暝》。

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读,按节奏读。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4.生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多次朗读,按节奏读,读熟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

1.首联: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2.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尾联的大意是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依旧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山中居所,不想归去。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

四、动静结合,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出示课件3: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2.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3.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动静结合的景色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出示自学提示: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4.学生自学交流。

5.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4:

(1)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2)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3)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4)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5)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山村生活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悟美景,并体会动静结合这种写法。

五、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1.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得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设计意图:

抓住最后一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希望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七、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210字)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田园”诗人。

景物:

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枫桥夜泊》。

过程与方法: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愁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

在今江苏苏州。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

(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出示课件1,作者简介:

张继。

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阳)。

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2:

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寒气满天,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动静结合,感悟美景。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

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江枫”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等)

3.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

(1)诗歌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什么写法?

(2)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4.

(1)动静结合。

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2)学生进行意境描绘: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逐渐落下,乌鸦在满天寒气中啼叫,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

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

一个游子难以入眠……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画出本诗写景的词语,感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四、感悟“愁”思。

1.这么美的秋景,作者是什么心情?

找出诗中的一句话。

(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难以入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他目睹月落,说明他没有睡。

教师板书:

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

教师板书:

乌啼)

“霜满天”。

他还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气。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

“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诗人感到寒气逼人。

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教师板书:

霜满天。

诗人还看到了“江枫”和“渔火”,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睡觉。

(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

教师板书:

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3.张继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而他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愁”,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

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5.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

抓住一个“愁”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有忧郁哀愁。

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榆、畔”两个字,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过程与方法:

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王维、张继抓住景物的动静结合表达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的。

2.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

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3.“长相思”,词牌名,这首《长相思》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设计意图:

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出示课件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

停顿的节奏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诗词大意,出示课件2:

(1)榆关:

山海关。

(2)那畔:

那边,这里指关外。

(3)聒: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6.全班交流,出示课件3: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把握文本意思,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融进文本。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出示课件4:

1.轻声自读,想象词中的情景,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触景生情)

3.找出写景的句子。

出示课件5: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设计意图:

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动静结合,所以抓住写景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4.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

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

(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5.“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

那“故园”指哪里?

故园会有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6.师: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

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

风一更,雪一更)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生:

风一更,雪一更)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生:

风一更,雪一更)

谁还想再读?

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7.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本词。

四、课堂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

(齐读)长相思

师: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

(齐读)长相思

师:

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

(齐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

多次朗读,深化文章的主题。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身向榆关(难)

心在故园(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2.背诵课文。

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的写法,体会春天的美景。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预设: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2.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节吗?

生自由发挥。

3.今天咱们来学习《四季之美》,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眼中的一样!

(板书课题:

四季之美)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出示与季节有关的词语,让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美丽季节,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引入了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2,初读提示: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检查自学的情况。

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景物的?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的写法及主要内容。

三、读第1自然段,体会春天的美景。

1.出示课件3:

(1)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

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

生:

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

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预设:

第一句话。

(板书:

黎明)

3.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4.这段话中有一个多音字“晕”,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组词红晕,它还有一个音“yūn”,组词晕倒。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这种写法,为后面学生自学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师: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夏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并感悟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

2.能用这种写法写其他的景物。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春天有什么美景?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读第2—4自然段,感悟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

1.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

(1)夏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

 

秋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

 

冬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

 

(2)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相关段落。

2.学生自学交流。

3.出示课件5,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归鸦急切归巢的心情。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大雁比翼而飞,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并抓住动态的景物,体会这种写法。

三、拓展延伸。

1.课文所写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

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动静结合,写出景色的优美)

2.学生动笔写。

3.抽生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意图:

动静结合写景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22 四季之美

季节

最美时间

最美景物

春天

黎明

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夏天

夜晚

明月、萤火虫

秋天

黄昏

归鸦、大雁

冬天

早晨

雪、霜、火盆

  热爱大自然     热爱四季

2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字,正确读写“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了解这种表达方法,练习运用到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段感悟榕树的美丽。

3.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鸟的天堂》。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课文中有的写的天堂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

(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出示课件1: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文学编辑和创作。

1929年到1937年间,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1933年,巴金到广东新会访友时,途经新会天马河,看到一株百年树龄的大榕树,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3,指导学生读准这些词语。

陆续 白茫茫 榕树 纠正

涨潮 树梢 应接不暇 不可计数

2.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3.出示课件4,边读边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许多鸟。

(2)哪些自然段是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哪些自然段是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课文第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情景,第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情景。

(3)出示课件5,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

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

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

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

1.出示课件6,朗读第1—4自然段,思考问题:

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2.学生汇报。

四、感悟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1.学生朗读并汇报自己从课文中读到的。

2.出示课件7:

自学提示

(一)。

(1)默读思考:

第5—9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3)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边读边画边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8、9:

(1)这一部分描写了榕树“大”和“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①“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②“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③“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④“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描写“美”的语句:

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②“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2)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4.师相机提问:

枝干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

5.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作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