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195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docx

百校联盟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一详细答案版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

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以偏概全。

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果关系不当。

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

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

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

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

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

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

“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

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

父老其谓何?

”众咸应曰:

“公言是也。

”不逾月,粮事以毕。

丁母忧,中书遣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

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

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

“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

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

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

俄除吏部尚书。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

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

“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

”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

“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

”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达鲁花赤:

头目、领袖。

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B.吏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狱之事及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C.铨选,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核人员的才能、资历等,授以适当官职。

D.倭贼,亦称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劫掠的日本强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鲁不花重视学校教育。

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又延请儒士做老师来教授后辈。

B.月鲁不花有爱民之心。

他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谏止了此事,获得百姓的爱戴;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方便了百姓。

C.月鲁不花勇于为国效力。

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他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下拜投降。

D.月鲁不花坚贞不屈。

他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贼人令他下拜,他誓死不降,终被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

“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答案】

4.C

5.B

6.C

7.

(1)到达以后,他确定各家各户财产多少的等次,作为买米多少的依据,没有扰民就把事情办成了。

(2)经过河间县,老百姓挡在路上围拥着他,向他下拜表示感谢,说:

“如果不是您进言,我们老百姓可能会死去啊。

【解析】

4.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断句题可先粗读所给的句子,弄清大意。

然后标出明显应断开的地方,再对照四个选项,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日”指每日,名词作状语,与前面的“河”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知”是动词,其宾语是“郡事”,即郡中事务,“郡”和“事”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5.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掌管全国刑狱之事”的是刑部。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主动前往”错误,月鲁不花是受命前往,而非主动前往。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备注】月鲁不花,字彦明,是蒙古逊都思氏人。

天生容貌魁伟,大家都期盼他成长为杰出人才。

后来考中了元统元年的进士,被任命为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

县里没有学校,他率先建成了孔子庙,接着又延请儒生作为这里的老师,来教育后辈。

至正元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

奉命到江浙地区买二十四万石粮食,到达以后,他确定各家各户财产多少的等次,作为买米多少的依据,没有扰民就把事情办成了。

不久,军饷供应不上,他再次奉命到江浙地区收进粮食,他召集父老乡亲们劝晓说:

“如今天子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只怕恩泽不能施于百姓而使百姓生活不能安定,但是对盗贼该怎么办呢?

要想讨伐贼人一定要先有粮饷,因为我不会打扰到你们,所以朝廷命令我再次前来,讨伐贼人就是要使大家生活安定。

父老乡亲们你们说怎么办呢?

”大家都回答说:

“您说得对。

”不超过一个月,买粮食的事情就办妥了。

母亲去世而辞官服丧,中书省派人送来钱物以助丧事,并请他回朝为官,他没有答应。

不久,太师脱脱向南征讨,征召他随从参与军事,督责粮饷,粮饷因此充足。

升任吏部侍郎,到江浙掌管选人授官的事情,当时的人称赞他做事公平允当。

遇上朝廷有人建议想要在河间、长芦县置局,建造三百艘海船,月鲁不花立即写奏章详细说明了在那里造船不方便的情况。

后来他分管彰德,经过河间县,老百姓挡在路上围拥着他,向他下拜表示感谢,说:

“如果不是您进言,我们老百姓可能会死去啊。

”恰逢朝廷正重视选拔太守和县令,因为保定紧紧挨着京城,就任命月鲁不花为保定路的达鲁花赤。

保定每年要输送几十万石的粮食到河南新乡,百姓因为运输不方便而困苦。

月鲁不花请求把粮食输送到京城的粮仓来方便百姓。

不久升任吏部尚书。

保定父老几百人到朝廷请愿,请求留下月鲁不花督察郡中事务来安抚我民众,朝廷于是让他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仍然负责郡中事务。

适逢贼人向北渡过黄河,他就(率人)每天修城墙、挖壕沟,制造进攻和防守用的器械。

贼人两次侵犯保定境内,都失利,就逃走了。

大盗程思忠占据永平,他的副将雷帖木儿不花假装投降,事情败露后,被抓起来杀掉了,程思忠的城守于是更加坚固。

皇帝下诏让月鲁不花招抚程思忠,大家都认为他此行处境艰难,月鲁不花毅然说:

“臣为君命而死,是职责所在,为什么要先考虑自己的祸福呢?

”居然进入城中劝谕贼人,贼人都感动得哭了,围着他下拜投降。

改任山南道廉访使,渡海向北去上任,途中遇到阻碍,返回抵达铁山,遇到许多倭贼的船,于是和同船的人奋力作战抵抗他们,贼人欺骗月鲁不花说要投降,月鲁不花不接受。

贼人便登上船抓住了月鲁不花,命令他下拜降服,月鲁不花大骂道:

“我是朝廷重臣,怎么能向贼人下拜?

”于是被杀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诉衷情

郑楷

酒旗摇曳柳花天。

莺语软于绵。

碎绿①未盈芳沼,倒影蘸秋千。

   奁玉燕,套金蝉②。

负华年。

试问归期,是酴醿③后?

是牡丹前?

【注】①碎绿:

水中绿萍。

②玉燕、金蝉:

皆为女子头上饰物。

③酴醿:

蔷薇科,花黄白色,开于暮春。

8.词作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词的下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柳花飞舞、莺声娇柔、绿萍浮水、秋千影倒映池塘的艳丽春景图。

这美丽之景引发了词中女主人公对年华流逝、青春短暂的慨叹以及孤独寂寞之情。

以乐景衬哀情,使情之悲显得更为突出。

9.词的下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以动作表现女主人公的情绪:

把头饰都收起来表明无心打扮自己。

再以发问表现女主人公焦躁的心态,写出了对离人早早归来的盼望之情。

【备注】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春日怀人念远的小词。

上阕写春日艳丽之景。

柳花飞是动景,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莺声“软于绵”突出了莺鸣声的娇柔,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

“碎绿”指水中绿萍,绿萍布满池沼,照应了“柳花天”对季节的暗示,又引出了下文。

这里的景物描写,画面优美恬静,给人以美感。

下阕抒闺中人之情。

所抒之情是悲情,所以上阕艳丽的景物描写是以乐景衬哀情。

词中主人公触景生情,想到离人未归,于是无心梳妆。

“奁玉燕,套金蝉”六个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因离人未归而无心梳妆的情态。

最后直接发问:

离人是酴醿花开以后归来,还是牡丹花开之前归来?

语气急切,表明了主人公的焦躁无奈以及对离人早早归来的期盼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两句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后来人们常用此阐发社会发展、新旧更替的哲理。

(2)李白《蜀道难》中的“          ,          ”两句,道出了蜀山的高危和人们面对难行的蜀道无可奈何的情态。

(3)庄子《逍遥游》以“          ,          ”两句,极写大鹏击水之远、腾飞之高,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壮观景象。

【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驻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

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的,晃得人眼晕。

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儿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

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抽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

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爹!

”进家,他叫。

“弄啥?

”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

“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

”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

”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

这是他唯一的儿子。

儿子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儿子。

叔、伯、舅、姑……挨个儿借了个遍。

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地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

”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

“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

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砖,拍晕了他:

“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

“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一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

“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

”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他便再也不是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么也拧不出个表情。

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庄稼,才是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是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酒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

”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上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

沉吟了一会儿,爹说:

“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

他不由得心痛,日后,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儿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

爹拉他一把:

“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

“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爷走时对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

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像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

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

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

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

脊骨一软,腰杆儿竟再也挺不起来了。

两个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

全国特大地沟油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萋萋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

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

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小说的语言描写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赔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

请简要分析。

(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4)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答案】

(1)AC

(2)①最初,“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被人称为“老实蛋子”。

②由于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他”开始制造并售卖地沟油,依靠这一非法生意,成为村里的风光人物。

③违法的“他”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无期徒刑,“他”要在狱中度过一生。

(3)①开头部分,“他”的心理活动“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暗示发这种财是违法的。

②父亲问“他”要钱做什么事时,“他”只说是“正事”,却不明说,暗示这事见不得人。

③“他”的生意,由黑社会头子疤哥罩着才能顺利,暗示“他”的生意是违法的。

④在祖坟前,父亲问“他”干的是不是正经营生,“他”回答父亲时吞吞吐吐,内心不安,说明确实不是正经生意。

(4)①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与开头“风卷着梦的香气”相照应,首尾圆合,同时点题“风语”。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张张焦裂的嘴”,是对小说开头部分“他”抽烟沉思情节的一个补充,完善了开头部分“他”的形象。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

结尾部分的描写表明,还有许多汉子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可能滑入犯罪的深渊,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④把写景与写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表面是写风在吹,实际是写人在做发财梦。

写烟雾在风中飘呀飘,其实是说人对发财做着无限的想象。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错误,由“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可知“他”当时正在为是否做地沟油生意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D项,爹在祖坟前询问“他”生意时,对“他”所做的生意是否非法并不明了,由原文“那就好,咱家……”可以看出。

E项,“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说法不准确,因为村人未必巴结,可能只是羡慕。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中的“人生‘三部曲’”的提示,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把人物的活动分为三部分;其次概括每一部分人物所做的事情和人物的形象特点等,比如最开始时“他”是村里人眼中的“老实蛋子”,被村里人瞧不起;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依据情节发展脉络,对文章内容一一梳理,看哪些地方暗示了“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可重点分析和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按照情节发展阶段,从前到后,依次有以下地方:

“他”吸着烟思考时的心理活动“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他”向父亲要钱时,不明说用钱做什么事;“他”做生意,必须有疤哥罩着;爹担心“他”做的不是正经的生意,在祖坟前问“他”时,“他”支支吾吾低着头,不敢看碑。

对这些内容加以整理概括,简要说明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分析其与上文和标题的联系,看其是否照应上文和标题,使结构严谨;可从主旨上分析最后一段是否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可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最后一段对丰富人物形象有怎样的补充;可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光宪:

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

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

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