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050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大纲 第1章.docx

财政学大纲第1章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的概念。

2、简单了解财政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3、了解财政学的发展演变。

4、了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及研究财政学的借鉴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本章应掌握的内因

⏹1、财政概念的理解

⏹2、财政产生的理论解释

⏹3、不同社会形态财政的基本内容

⏹4、财政学的发展

⏹5、学习财政学应该学习的其它知识

第一节财政的定义与特征

⏹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学习与研究财政学,应该从了解财政的概念入手。

⏹本节主要内容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二、财政定义上的分歧

三、财政的定义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为何要学习财政学)

●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做为一名将来从事财经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人员,之所以应该也必须学习财政学,本人以为理由如下:

(一)财政现象随处可见,财政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1、从理论上说,市场与政府是保证居民、企业生活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两个缺一不可的系统。

图1—1三部门收支循环流程图

▪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

2、从实际上说,财政活动包括收支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国家每年几万亿的财政收入是以什么形式、如何取得的?

那么大数量、那么多形式的财政收入与我们个人有无关系?

●2、国家的几万亿的财政收入用于何处?

为何要这样使用?

●3、政府为何要征税?

政府征了那些税?

政府征税对企业与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政府为何要举债?

政府举债对国家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居民的生活与企业的投资与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

●5、什么是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说明了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6、为何财政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有那些类型?

不同类型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政策作用机理是什么?

⏹7、每年人代会审批的政府预算报告是个什么东西?

它与老百姓有何关系?

它与政府、财政、社会经济发展等事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等等。

(二)财政学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按其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有microeconomics与macroeconomics之分。

作为财经院校的大学生,既应该掌握microeconomics的知识,也应该掌握macroeconomics的知识,而且,财政学本身就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财政定义上的分歧

(一)有关财政的称谓、概念

•中国古代关于财政的不同称谓:

乘、财用、出入、国用、国计、邦计、度之、计政、理财、经费等等。

•1898年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辞海》对财政的解释:

¡°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为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

(二)国内关于财政的不同解释

1、国家分配论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厦门大学邓子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许毅、西南财经大学许廷星等)

2、价值分配论

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

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天津财经学院王亘坚)

3、货币关系论

财政的本质是货币关系或货币关系体系。

(周伯棣等)

4、社会共同需要论

财政是社会为了满足共同需要而进行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是社会为满足共同需要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何振一)

5、剩余产品分配论

财政是又剩余产品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

财政的本质是对剩余产品的分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王绍飞)

6、国家资金运动论

财政的本质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成瑞)

7、社会再生产论(应该是:

国家经济活动论)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或¡°公经济¡±。

(栗寄沧等)

1、以上观点参见姜维壮教授主编的《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第31¡ª6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2月版。

2、在上述七种观点中,¡°国家分配论¡±广为接受,¡°社会共同需要论¡±因公共财政的的提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剩余产品分配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至于其它的观点,因其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则人们基本上不再提及了。

3、以上所列数种财政概念的观点,仅仅是中国财政经济学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国家学说、政治学说、历史学说为依据提出的财政观点,它们并不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关于此点,同学在学习财政学时要特别注意!

三、财政的定义

⏹教材关于财政的解释: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经济活动)。

1.P2¡°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

P4¡°财政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分配,是政府行为,至于是分配活动、分配行为、分配工具、分配手段,还是分配关系,可以作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参考;¡±

(1)关于什么是财政的本质,中国传统财政学者早以做过定论。

就¡°国家分配论¡±的观点而言,财政的本质就是¡°分配关系¡±而不是别的。

如果把财政的本质说成是¡°分配,是政府行为,是分配活动、分配行为、分配工具、分配手段¡±,这本身就是把本质与现象混淆了的。

(2)前面说财政的本质是¡°分配关系¡±,后面说财政的本质是¡°分配,是政府行为,是分配活动、分配行为、分配工具、分配手段¡±,这本身就是不一致的。

2.P4¡°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财政是分配范畴,是分配活动,国家必须参与。

¡±P5¡°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财富,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因为无论是社会产品、国民收入、剩余产品,还是价值、资金、物质财富,都是一种社会财富,其核心、稳定的主要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

¡±

(1)既然财政是我国财政学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国家学说、政治学说、历史学说为依据提出的观点,那么,上述所说的¡°分配活动¡±就应该是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中的分配环节的一种分配活动之一,而这种分配活动,其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社会产品、国民收入或剩余产品价值¡±,而不应该是别的。

(2)财:

钱和物质的总称。

财富:

具有价值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年7月修订第3版)。

A、从形态上看,财富应该包括金钱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既然财政分配的对象是财富,是否财政对金钱的、物质的与精神的财富都进行分配呢?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否还包括实物呢?

B、财富的范围应该大于财产的范围的,财产是否应该包括金钱的与物质的两种财富呢?

具体来看,财产包括的内容很多,就个人而言,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汽车别墅都可以算做个人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否都是财政分配的对象呢?

3.有市场经济就有非市场经济,本教材在P35认为,¡°从经济制度划分,有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那么,非市场经济的财政是什么呢?

4.本人给出的财政定义:

财政¡ª¡ª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定义包含的内容: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以其它社会组织和团体为主体的分配都不是财政。

以国家为主体是指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国家分配论观点)

⏹★

⏹¡°剩余产品论¡±和¡°社会共同需要论¡±主张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财政分配关系。

⏹前者强调剩余产品是产生财政分配的物质基础,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发生的社会职能组织占有剩余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财政分配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过程;后者则强调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这一分配关系在原始社会已经形成。

⏹二者都认为原始氏族公社是财政分配的主体,他们也认为国家产生后,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

(二)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或政府)职能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

⏹国家(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职能,这些职能的运用所需要的费用都必须由财政给予供给;财政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也执行着某些国家职能。

⏹注:

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在财政学中,国家与政府是不加区分的。

(三)财政分配的形式有力役、实物与货币,目前主要采用价值形式。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1.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直接占有奴隶本身。

为此,财政分配主要采取以力役形式为主,兼有实物形式;

2.封建社会,财政分配采取以实物形式为主,兼有价值形式;

3.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完全采取价值形式;

4.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财政分配主要采取价值形式,或者说是不完全的价值形式,保留部分实物形式。

(其实实物形式只有一种假象,实质上不是)

(四)财政分配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

⏹从C的这部分价值来看,它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

其中的C1是用于补偿劳动对象消耗的部分,C2是用于补偿劳动资料消耗的部分。

C的补偿是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不论是C1还是C2都不应该离开生产过程,不应该进行其它方面的分配,也不应该构成财政分配的对象。

⏹但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财政就曾经集中过国有企业的C2的。

⏹从V的这部分价值来看,主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消耗的价值补偿,即工资,它是劳动力生命运动与繁衍延续的物质保障。

⏹发达的私有制国家,工资包含内容较多,即衣、食、住、行、医疗、养老等等,工资水平较高,加上私有制国家的其它原因,就是构成财政分配对象的主要部分,同时不会影响居民的基本生存;

⏹发展中国家,比如计划经济下的我国,工资主要是衣、食方面的内容,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内容基本不包括,工资水平较低,加上公有制国家的其它原因,构成财政分配对象的一小部分。

⏹由此可见,V的这部分价值可以构成财政分配的一部分,其比重大小主要由一国生产力与工资水平以及税收制度的构成所决定的,一般不构成财政分配对象的主要来源部分。

⏹★是劳动力价值,是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

(1)恢复劳动者体力、脑力消耗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活家庭成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与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因各国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只是劳动力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一般最多只能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

因劳动力经常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工资往往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可暂时缓解被剥削的程度。

(《辞海》[经济分册],第32/3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版)

⏹劳动力创造价值、劳动力价值、工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创造价值(V+M)>劳动力价值(V)>工资(一般情况)

       =工资(最好情况)

                  <工资(存在吗?

⏹从理论上讲,由于V是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所以,它似乎V不应该也不可能构成财政分配的对象。

⏹但在实际中,确实有来自劳动者工资的财政收入。

比如:

(1)个人所得税

(2)高价消费

(3)非生产消费

(4)罚没

(5)规费

(6)个人购买政府公债

等等。

⏹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如何解释?

⏹A.来自工人的个人税收是M的一部分。

⏹B.

⏹从M的这部分价值来看,就是通常所说的剩余产品价值。

显然,它就是国家财政集中性分配的主要对象。

⏹因为只有剩余产品价值才需要而且可能从一般分配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产单位和个人之外的特殊分配过程。

⏹剩余产品价值是国民收入的主导部分,而财政在剩余产品价值分配中又起关键作用,财政可以通过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有效地控制国民收入以至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

⏹俗话说把蛋糕做得大一点,实际上是指扩大剩余产品价值,为财政创造一个宽松的分配环境。

(严格的讲,把蛋糕做大是指GNP或GDP的)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财政作为一种分配范畴,一方面与其它分配范畴相比较,另一方面与与其它国家的财政相比较,?

在形式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会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

(P8)

⏹本人以为:

(1)如果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看,财政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指财政作为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种分配活动与该环节其他分配活动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它与其它国家的财政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财政就应该有这样的特征。

(2)¡°这些特征不会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

¡±与¡°另一方面与与其它国家的财政相比较,¡±应该是存在矛盾的。

⏹国民经济(运行)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四环节

     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

           

          财 工 信 价 其

          政 资 贷 格 它

          分 分 分 分 分

          配 配 配 配 配

(一)强制性

⏹从分配关系来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才可能发生。

就一般分配而言,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

⏹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国家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国家是财政分配的执行者和主宰者。

⏹财政分配的强制性,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等相比较,表现得十分明显。

⏹工资分配是以提供劳动为前提,即作为劳动报酬进行分配;

⏹价格分配是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即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分配;

⏹信贷分配是以存、贷款为前提,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自由进行分配。

⏹这些分配都是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分配的一方必须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不能强制分配给另一方。

(二)无偿性

⏹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指这一分配基本上是无代价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在取得和占有财政收入时如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力,不支付任何代价;财政支出时如各种形式的拨款,国家对资金的接受者也不索取任何代价。

⏹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财政分配不能借鉴有偿的形式,财政也完全可以运用国家信用、投融资等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

•人民大学教材关于财政特征的观点: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本人以为,就财政的特征而言,不论是本教材的观点,还是人民大学教材的观点,还是别的地方教材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

就“强制性”而言,强制性是主要的,但现实中也存在非强制性即自愿性的;就“无偿性”而言,财政收支的主要形式与数量一般是无偿的,但也存在有偿的内容。

比如,规费、公债、财政投融资等。

本节小结:

⏹1、理解本专业学习财政学的理由

⏹2、财政概念的理解(包括中国传统财政学财政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一、财政的起源

⏹二、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起源和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

起源是事物的萌芽阶段,具备事物本身特征的雏形,但还不是事物本身。

犹如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时期,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

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

犹如植物的破土而出,动物的分娩。

(教材P10)

★关于“起源”与“产生”含义的解释

1、起源

(1)起:

长出;发动,兴起;发生;建立。

(P999)

(2)源:

水流起起头的地方;来源。

(P1552)

(3)起源:

①开始发生:

秦腔起源于陕西/世界上的一切知识无不起源于劳动;②事物发生的根源:

生命的起源。

(P1001)

2、发生:

原来没有的事物出现了;产生。

(P239)

3、根源:

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起源(于)。

(P428)

4、产生

(1)产:

人或动物的幼体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P137)

(2)生:

生育;生长。

(P1127)

(3)产生:

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

• 

注: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

1.¡°起源¡±与¡°产生¡±的关系分析

¡°起源¡±的第一个意思¡°开始发生¡±与¡°产生¡±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指事物的从无到有。

2.¡°起源¡±与¡°萌芽阶段¡±的关系分析

起源,应该是指事物的起源。

那么,起源的第一个意思¡°开始发生¡±、就应该是事物¡°开始出现¡±、¡°开始产生¡±的意思。

从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上看,起源是事物产生的最初时刻,而不是产生之前的¡°萌芽阶段¡±或¡°萌芽时期¡±、¡°胚胎时期¡±。

起源的第二个意思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

根源的第一个意思¡°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与¡°萌芽阶段¡±不存在任何关系;根源的第二个意思是¡°起源(于)¡±,这个意思又回到了起源上,于¡°萌芽阶段¡±也不能找到任何关系。

•3.本人以为:

(1)如果说“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

犹如植物的破土而出,动物的分娩。

”(P10)那么,事物产生之前,应该叫事物的“萌芽时期”、“萌芽阶段”比叫事物的“起源”似乎更合适。

•同样的道理,财政产生之前,应该叫财政的“萌芽时期”、“萌芽阶段”比叫财政的“起源”似乎更合适。

一、财政的起源

⏹财政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属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以前社会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以前的社会是什么社会?

那是人类社会形态或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吗?

如果不是人类社会,它与财政有何关系?

(一)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

(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

⏹(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

⏹(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

⏹(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

⏹(六)耜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

⏹(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

二、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 财政的产生

⏹财政孕育于原始社会末期,萌发于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时期。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国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

⏹原始社会末期以前,没有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

(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从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国家财政都具有不同的分配内容和特点。

⏹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国家财政

⏹3.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财政

⏹4.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小节:

⏹1、分清财政的“产生”与“起源”两概念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传统财政学中关于财政产生或财政存在的理论解释。

⏹3、了解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财政学与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济学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侧重研究经济效率。

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或政府所辖范围内的一系列分配或经济活动的科学,侧重研究社会、经济的公平。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以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的。

⏹本节主要内容

⏹一、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二、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习财政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还不系统。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早期的经济思想

(二)古典学派阶段

⏹ 1.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时期。

⏹ 2.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完成时期。

⏹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时期。

⏹(三)新古典学派阶段

⏹ 1.边际革命¡ª¡ª边际效用价值论。

⏹ 2.马歇尔¡ª¡ª构造西方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 3.克拉克¡ª¡ª边际生产力论。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阶段

⏹ 1.微观经济学体系完善。

⏹ 2.凯恩斯理论出现。

⏹ 3.一般均衡理论形成。

⏹ 4.新古典综合理论。

⏹(五)新自由主义学派¡ª¡ª反凯恩斯主义

⏹ 1.货币学派。

⏹ 2.供给学派。

⏹ 3.理性预期学派。

⏹(六)20世纪80年代后两大经济学流派

⏹ 1.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 2.新凯恩斯主义。

二、财政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1.法国的政治思想家波丹

⏹2.英国经济学家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

⏹3.古典学派大卫· 李嘉图

⏹4.德国的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

⏹5.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问世

⏹6.公共产品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格雷夫(1910-1980),美国经济学家

⏹7.货币学派财政理论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8.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1919),美国经济学家

⏹9.混合经济学财政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瑟夫· E· 斯蒂格里茨

►财政学的产生发展概况(非课本)

(一)1776年。

恩格斯指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与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75页)。

斯密财政学框架:

①¡°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②政府是廉价政府,应当充当¡°守夜人¡±的角色;③收入(税收)方面,坚持¡°公平、确实、简便、征收费用最小¡±原则;④支出坚持¡°量入为出¡±原则。

(二)20世纪30年代。

背景:

30年代经济危机。

凯恩斯创立了现代财政学。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著作,第一次把财政学纳入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

①政府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彻底抛弃了斯密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的教条;②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弥补私人部门的不足,使市场达到充分就业;③系统的论证了财政赤子的合理性,冲击了¡°量入为出¡±原则;④强调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与变动私人部门有效需求的作用。

凯恩斯理论在西方财政经济引起一场¡°革命¡±。

•(三)20世纪70年代:

背景:

西方世界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

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借此发起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

①攻击政府干预与财政是最重要的政策;②力图恢复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③强调重视¡°货币政策¡±,重视供给问题;④主张减税(拉法曲线)。

•(四)20世纪80年代。

背景:

美国里根与布什总统实施的以减税为核心的政策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