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043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人物故事。

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围绕这个训练点,教科书中已经有所铺垫。

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并在语文园地八利用形声字的这一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读汉字;在《大禹治水》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另外,要充分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课时安排:

课文内容课时

15、大禹治水3课时

16、朱德的扁担3课时

17、我要的是葫芦3课时

口语交际:

看图讲故事3课时

语文园地五4课时

 

15《大禹治水》第87~90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总电教50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

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

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

人真是女娲造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

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

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

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

大禹治水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3、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学生字。

1、打乱顺序读生字。

2、自己来记忆这些生字。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第二课时总电教课时51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

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

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

故事: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

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

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

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

尧对大家说:

“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

”大家公推鲧去办理。

尧不赞成,说:

“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

”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

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

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

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

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

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

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获得了成功。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

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

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至今,人们还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

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第三课时

师:

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

(堵塞)结果怎样?

(“失败”、“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

(疏导)结果怎样?

(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②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

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③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师: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与水库防洪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以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免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有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通过这些非工程的措施,可以避开、预防洪水侵袭,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的效益,以减轻洪灾损失。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

通过调查,你们认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课件播放图片)

4、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大禹学习,并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小大禹”。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疏导疏通河道

老百姓安居乐业

教学反思18: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

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其一:

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

“为什么无家?

家呢?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

“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

”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

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

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

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

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大禹创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当然也是突显其功绩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本课首重点,因此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而是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不入”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因此,  

其二:

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

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

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

”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

”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环节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写“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我要学生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想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三自然段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

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还和同桌创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对话。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1.读的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2.老师的话太多。

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牵着学生走的。

 

 

16朱德的扁担第91~9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第3自然段的内容。

2.知道朱德同志让人在扁担上写“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16朱德的扁担

第一课时总电教课时52

一、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①。

[句导读: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句导读:

“不远”点明了当时敌人随时都会进犯井冈山。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朱德带领队伍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上出产②的粮食不多。

红军常常③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句导读:

“常常”表明去茅坪挑粮的次数多。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④,非常难走。

[句导读:

“五六十里”说明挑粮的路远,“山高路陡”说明路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谁都争着去。

[句导读:

“每次”“谁”说明总是这样,从不例外,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

]

二、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红军常常要到茅坪去挑粮。

虽然山高路远,但每次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句导读:

“也”表明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⑤,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句导读:

写朱德同志的穿戴和他挑粮的情形。

]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⑥怎样跟敌人打仗。

[句导读:

写出了朱德同志的辛苦。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⑦藏了起来。

[句导读:

因为大家心疼朱德同志,怕他太劳累,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句导读:

“不料……又……还……”点明了朱德同志敢于吃苦、敢于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⑧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句导读:

“越发”写出了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

三、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写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并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四、字词导读☜

①会师:

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②出产:

本文指人工生产。

③常常:

经常

④山高路陡(dǒu):

形容地势险要,行走困难。

⑤斗笠(lì):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

⑥研究:

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例句)爱迪生经过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⑦担

⑧敬爱:

尊敬热爱。

(例句)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敬爱的老师。

五、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带有扁担图的卡片;

生字卡片;

朱德同志带领的红军队伍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时的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总电教课时53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扁担图。

(1)教学“扁”“担”,并用“担”做扩词练习。

(2)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

(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1)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

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教学“德”。

字形指导:

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半部是“一心”。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

(揭题并板书)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二、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三、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对照拼音,朗读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

”标出来。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朱德扁担同志一支队伍井冈山出产草鞋斗笠打仗

(2)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学生汇报。

3.认读词语。

4.指导学生书写。

(1)按照生字的间架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扁、担”的书写。

(3)学生各自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播放课件(会师时的图片),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五百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看,他们多么高兴啊!

(看图)

(2)什么叫会师?

(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3.轻声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1)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①(),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②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3)教师小结:

红军会师后,面临着吃粮的困难,经常需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下还有敌人,这种危险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4)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挑粮?

(引发学生讨论)

4.朗读第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字词作业

1.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生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讲课前教师要简单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可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革命精神。

2.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语文。

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感人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词语卡片;朱德和红军战士们共同挑粮的图片;歌谣投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课文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填空练习,训练学生有顺序地表达。

(1)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2)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4.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1)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2)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

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2.学习前两句。

(1)朱德爷爷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敬佩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3.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1)轻声读后面的课文,画出答案。

(2)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心疼藏又找来写上)

(3)“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

(没想到)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不料”的语气。

(5)口头填空:

大家见了,心里想:

()。

从此,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4.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投影出示,一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总结课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

我们()。

1.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2.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课堂训练为说话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给多音字组词。

斗难

2.比一比,再组词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3.语文趣味练习。

(四)面(八)方+

(一)心

(二)用=(五)光(十)色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千)载难逢

4.战士们开始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一名人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二、走近伟人

朱德(1886~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在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了巨大的努力。

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挑粮

五六十里(路远)

山高路陡(难走)

和战士们一起挑粮

战士们藏扁担,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

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扁担了

教学反思19: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

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

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

”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

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接着,我让学生想想:

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

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

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

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

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

”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

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总第94~96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文中的“凤”等10个生字,写好“龙”等12个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