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811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docx

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

1.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位置及特点是什么?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什么?

5.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动力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6.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何不同?

8.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9.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0.地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11.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2.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A.东部        B.东南部

C.北部D.西南部

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高新产业区B.②处为休闲娱乐区

C.③处为中心商务区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详细分析:

第1题,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空间活动的变化。

卧城的人口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

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东部。

第2题,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和流动均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上班区(如工厂等);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

答案:

1.A 2.D

某城市是环行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B.b曲线

C.c曲线D.d曲线

4.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住宅区B.工业区

C.商业区D.文化区

详细分析:

第3题,城市地租水平是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减的,排除a曲线和b曲线;城市道路交会处形成地租的次高峰,d曲线正确。

第4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租水平相对较高,而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此形成的功能区为商业区。

答案:

3.D 4.C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5~7题。

5.图例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6.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7.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详细分析:

第5题,功能区②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功能区①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

第6题,甲处距离住宅区较远,位于河流的下游,适宜布局水污染严重的印染厂。

第7题,乙处两侧有河流流经,且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自然环境优美。

答案:

5.D 6.B 7.D

读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回答8~10题。

8.图中D点房价和N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3900B.3300

C.2900D.2990

9.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B.F

C.MD.N

10.目前,一些城市选择在近郊到远郊之间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益

详细分析:

第8题,D点房价在6000~7000,N点房价在3000~4000,故D点与N点房价差值在2000~4000。

第9题,M位于河流上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好。

第10题,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需在成本较低的地区,城市郊区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建设。

答案:

8.A 9.C 10.A

下图为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城市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2.下列城市及其服务职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摩托车 ②—小汽车 ③—高级商务车

B.③—中小学 ④—大学 ⑤—中小学

C.④—银行 ⑤—信用社 ⑥—股市

D.⑥—电影院 ⑦—录像厅 ⑧—歌剧院

详细分析:

③位于区域中心,且有河流与铁路相交,交通发达,因此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的城市;②④⑥处矿产资源丰富,且有铁路经过,因此有可能成为较高等级城市,城市⑦位于山口位置,且有多条铁路线相交,也有可能成为较高等级城市,因此,②④⑥⑦属于该区域的次级城市;⑤位于河流沿岸,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属于该区域的三级城市;①⑧处条件最差,城市等级应最低。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该区域的大学、股市、歌剧院应该设在级别最高的③城市。

答案:

11.C 12.A

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

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2000-2012年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

A.东南B.东北

C.西南D.西北

14.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区开发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D.保护文化古迹

15.2000-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

详细分析:

第13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2012年城西、城东、城南、城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项C正确。

第14题,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故排除选项B;图示新发展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可能是工业区迁移,故排除选项C;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文化古迹周边不可能有高大建筑物,故排除选项D;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新区开发,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城市保护的矛盾,故选项A正确。

第15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选项A;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故排除选项C;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项B正确。

答案:

13.C 14.A 15.B

2015年入夏以来,全国很多省份迎来了持续多日的降雨天气,尤其是南方多个省市遭遇了大到暴雨,水灾严重。

最近几年,“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图为城市径流量、降水量过程曲线图。

据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图中A、B、C三条曲线的含义,正确的是(  )

A.A—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

B.B—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C.B—降水过程曲线

D.C—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17.导致B曲线比C曲线峰值提前的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排水不畅

③绿地多④人口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详细分析:

第16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硬化地面增多、湿地遭破坏,当城市遭遇强降雨时,排水不畅,径流量峰值提前。

根据三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A表示降水量过程曲线,B表示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C表示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

第17题,径流量峰值提前,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排水不畅。

答案:

16.B 17.A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街区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此回答18~19题。

18.城市的住宅小区,其位置选择一般考虑的因素是(  )

A.靠近市中心,交通出行便利

B.靠近市中心,商品房售价高

C.到市中心距离适中,环境适宜

D.靠近城市外围,土地资源充足

19.逐步拆除围墙,打开封闭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其主要意义是(  )

①共享社区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土地资源 ②将社区道路融入城市路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③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面积,解决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

④促进居住与商业、服务业结合,形成综合性生活社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详细分析:

第18题,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的住宅小区一般分布在距市中心距离适中,环境适宜的地区,既方便到市中心购物,又方便工人上下班,故C正确。

第19题,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①②④正确,故选B。

答案:

18.C 19.B

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下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据此回答20~21题。

20.“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

A.径流B.降水

C.下渗D.蒸腾(蒸发)

21.“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详细分析:

第20题,由材料可知,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环节。

第2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可以补充地下水,增加空气的湿度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增加下渗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答案:

20.C 21.A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C.地域文化是在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

23.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吊脚楼 ②—蒙古包 ③—窑洞 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详细分析:

第22题,注意提取题干信息,不同文化区的文化现象和景观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说明地域文化的形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3题,内蒙古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其传统民居为蒙古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南方热带季雨林地区的传统民居。

答案:

22.B 23.C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指数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

读图回答24~25题。

24.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B.乙区域

C.丙区域D.丁区域

25.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详细分析:

第24题,读图可以看出,甲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指数都较高,城市发展水平最高,A对。

乙区域人文城市化指数较高,景观城市化指数较低,总体发展指数较低,B错。

丙、丁两区域总体指数为负值,发展水平低,C、D错。

第25题,读图,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高,景观城市化指数低,所以在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B对。

答案: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分析河流对该城市早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6分)

(2)分析仓储区布局的特点。

(4分)

(3)该市在规划目标中提出,将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请你为该城市发展献策。

(8分)

详细分析:

(1)河流对城市影响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丰沛的水源,二是提供便利的水运,但是密集的河网会成为城市在空间布局上的障碍,阻隔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仓储区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和廉价的地租,所以一般布局在城市外缘、交通干线附近。

(3)城市的未来将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答案:

(1)供水;运输;河流阻隔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城市外缘、交通干线附近。

(3)加强保护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和历史名胜风景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

27.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材料一 2013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意在促进“成渝经济区”能发展为内陆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1)简述我国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6分)

(2)成渝城市群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

(4分)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4分)

详细分析:

(1)从图中右上角我国城市群分布可看出我国城市群集中分布的地区,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位置等。

(2)成都和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

(3)运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答案:

(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任答三点即可)

(2)成都 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

(任答四点即可)

28.读某城市群发展过程示意图和该城市群中甲城市用地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该地城市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6分)

(2)该区域大中小城市分别以汽车、棉纺和钢铁工业为主,试简要评价该区域的城市地域结构以及协调发展的对策。

(8分)

(3)试分析甲城市用地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4分)

详细分析:

(1)根据城市群发展过程示意图,对比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即可得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结构形成、城市交通完善等。

(2)城市地域结构指大中小城市的比例、分布等特征;工业结构要从文字中获取,轻重工业比例既要突出主体,又要协调发展;在工业联系上要突出生产上的联系。

(3)工业往往会产生污染,一般情况下,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答案:

(1)原有城市等级提升、城市规模扩大;大中小城市出现,城市等级结构形成;道路增多和道路网形成等。

(2)城市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较为合理;工业结构不合理。

对策:

汽车工业、钢铁工业主要布局在大城市;将棉纺工业分散到各城市,只作为各城市的辅助工业部门。

(3)不合理。

根据风向标可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东侧工业区可能对南部居住区造成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