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785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docx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点击浏览该文件

(历史学系本科基础课)

课程号:

02130020周学时:

4学分:

4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史(China’smodernhistory)

教学时间:

2008、9-2009、1

先修课程: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一、基本目的

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个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国现代史。

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

使学生基本掌握此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的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

同时,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导言(2学时)

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

1、时间概念:

1840年-1919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关系。

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年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时代特点:

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

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

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

2、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3、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

第一章、鸦片战争(7学时) 

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

1、亚洲藩属国体系

2、欧美国类型

二、中英矛盾的由来

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中古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

2、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3、鸦片泛滥与中国的禁烟

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的作出

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一、战争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至1841年1月(英国“东方远征军”;舟山之役;白河与广州交涉)。

2、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至7月(清政府的对英宣战;广州之役与“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斗争)。

3。

第三阶段,1841年8月至1842年8月(英国对华战争的扩大;江浙战事;中国的战败)。

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1、中英双方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比

2、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战后的中国社会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确立

1、条约赔款

2、领事裁判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4、协定关税与“洋关”

5、兵舰入华“合法化”

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外国侵略的深化(通商口岸;租界;华工贸易;外国企业)。

2、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

3、新阶级关系的出现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1、“华夷之辨”与“中国中心论”等传统观念的破产

2、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与《四洲志》;魏源与《海国图志》;姚莹与包士臣)。

3。

新观念的衍生(近代国家主权观念;近代国际法观念;近代海洋意识;以及排外和洋奴意识)。

第四节、香港与澳门问题

一、香港被英国割占的历史

1、《南京条约》与香港岛

2、中英《北京条约》与南九龙

3、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与“新界”

二、澳门历史问题

1、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澳门状况(澳门的两次开埠)。

2、《中葡通商条约》的形成与遗留问题(主权归属与划界问题,中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的历史与法理根据)。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1、社会矛盾的加剧(兼及近代两广地区的特点分析)。

2、洪秀权的早期经历

3、“拜上帝会”(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2、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

3、以确保“天京”为核心的北伐与西征

三、政权建设与主要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2、各项制度和措施(工商、妇女、城市、外交政策)。

四、基督教对运动的影响

1、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

2、组织领导系统方面的影响

3、军纪戒律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1、战争爆发的原因(修约;广州外交体制与公使进京;亚罗号事件;马赖事件;英法联军)。

2、战事进行的两个阶段。

二、战争的后果

1、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东部、西部)。

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与失败

一、天京事变

1、洪秀权及诸王与杨秀清矛盾的发展

2、诛杨事件

3、讨韦事件

4、石达开出走

5、事变的严重后果

二、曾国藩与湘军

1、曾国藩

2、湘军

三、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

1、《资政新篇》

2、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3、天京陷落以及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坚持斗争

四、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第三章、晚清统治集团与洋务运动(8学时)

第一节、北京政变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一、北京政变

1、政变的起动及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2、慈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

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1、湘、淮集团的异同比较

2、洋务派与顽固派

3、清流派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促成运动兴起的几个因素

1、“治内”与“御侮”

2、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因素

二、运动的基本内容

1、“中体西用”的纲领

2、创办军用工业

3、编练新式海陆军

4、兴办民用企业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

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封建官僚资本的关系。

第三节、边疆危机

一、新疆、台湾和西藏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伊犁条约》。

2、日美侵犯台湾

3、《烟台条约》与英、俄觊觎西藏。

二、中法战争

1、战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与中国出兵援越

2、战争经过

3、甲申政潮与战争的结局

第四章、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8学时)

第一节:

甲午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起因(日本的预谋;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冲突;战争的爆发)。

2、海上战场(丰岛、黄海、威海卫之役;北洋海军的覆没)。

3、陆上战场(平壤、辽东、山海关外之役;湘、淮军的失败)。

二、中日议和

1、《马关条约》的缔结及影响。

2、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三国干涉还辽

2、《中俄密约》

3、“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的瓜分。

4、“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形成为一支社会力量。

3、思想基础-西学的东渐;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1、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2、“公车上书”

3、学会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戊戌及近代社团的分析)。

4、报刊杂志(《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戊戌及近代报刊的分析)。

5、“帝党”与维新派的联合

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及失败

1、百日维新

2、北京大学的诞生及早期历史

3、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4、戊戌政变

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五章、义和团运动(4学时)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运动兴起的原因

1、主因-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洋教”侵略的加深。

2、华北经济的急剧恶化

3、北部中国传统势力的比较浓厚

4、清廷的内部冲突

二、义和团的内部情况

1、多源合流

2、组织形式

3、宗教信仰

4、成员构成

5、“扶清灭洋”

三、运动的开展

1、义和团起山东

2、直隶

3、天津

4、北京等地区

四、清政府的“宣战”及宣战后的国内局势

1、西摩联军和大沽失陷

2、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动向及“宣战”决策的作出。

3、攻打使馆

4、“东南互保”

第二节:

八国联军战争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天津保卫战

2、北京陷落

3、沙俄侵占东北

4、清政府与列强联手镇压义和团

二、《辛丑条约》

1、《议和大纲》与列强间的矛盾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关于义和团评价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辛亥革命(10学时)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与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一、日俄战争及英国侵略西藏

1、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

2、西藏危机与列强侵华政策的部分改变

二、“新政”

1、“新政”出现的内外因素

2、官制改革

3、军事改革

4、教育改革

5、法制改革

6、“新政”的两重性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2、兴中会与广州、惠州起义

3、革命派与康、梁保皇派的关系离合(保皇会;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两派关系的演变)。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1、中国新知识群体的壮大(留学生运动;学界风潮;陈天华;邹容;章太炎;“苏报”案)。

2、拒俄运动

3、拒法运动

4、抵制美货运动

三、中国同盟会

1、民主革命团体的纷纷出现(黄兴、宋教仁等为首的华兴会;蔡元培等为首的光复会;刘敬安、张难先等为首的科学补习所,等等)。

2、同盟会的成立

3、三民主义政纲

4、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5、重要反清起义

第三节:

立宪运动与保路运动

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仿行宪政”(立宪呼吁;五大臣出洋;清廷宣布立宪)。

2、“钦定宪法大纲”

3、清季朝局

二、立宪派的主要活动

1、筹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和政闻社等)。

2、谘议局与资政院

3、国会请愿运动

三、保路运动

1、收回利权运动

2、“皇族内阁”与铁路“国有”政策

3、保路运动的开展与革命时机的成熟(粤汉、川汉路风潮;四川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成都血案;荣县独立)。

第四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结局

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 武昌首义

2、各地响应之一-以革命党为主的政权类型(湖南、陕西、江西、上海、广东等省区)。

3、各地响应之二-以旧官僚为主的政权类型(江苏、安徽、山东、广西等)。

4、各地响应之三-由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执政的政权类型(云南、山西、贵州、福建等)。

二、南京临时政府

1、临时政府的筹组(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关地点的争议;临时总统选举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临时政府的性质(内阁;临时参议院;《临时约法》;内外政策)。

3、临时政府的困境(财政危机;外交孤立;革命党内部分裂)。

4、袁世凯夺取政权(袁世凯复出;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南下就职之争;临时政府的夭折)。

三、辛亥革命结局的分析

1、伟大的历史意义

2、失利因素的分析

第七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8学时)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1、三种力量并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以黎元洪、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集团)。

2、政党林立(共和党;民主党;国民党等)。

3、“宋案”与“二次革命”(兼及白朗起义)。

4、“中华革命党”与“欧事研究会”

二、护国运动

1、“洪宪帝制”

2、中日“二十一条”

3、讨袁战争

第二节:

段祺瑞的执政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直系;皖系;奉系等)

2、西南军阀(滇系、桂系)

3、有关近代军阀的几个问题

二、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2、“宣统复辟”

3、段祺瑞的执政

三、护法运动

1、新旧约法之争

2、护法运动失败

3、中国资产阶级旧式民主革命的终结

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白话文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时代的曙光

三、教学方式

本学期教学共计17周,周4学时,共计68学时。

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又是基础主干课,故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

另辅以教学实习、读书辅导、撰写读书笔记及作业、课堂讨论、复习讲评等教学环节。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教材:

龚书铎:

李侃等: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修订版第四版。

参考书:

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0年中译本再版。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王庆成: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戚其章:

《甲午中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年。

周锡瑞: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

章开沅等:

《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

参考资料: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其续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清末教案》、《中日战争》及其续编、《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2000年版,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

钱实甫:

《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80年。

郑鹤声: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年。

另将根据课程讲授情况开列其它参考书。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的主要指标:

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本研究领域前沿的把握、对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训练。

本课贯彻全学程考察的模式。

评分标准如下:

期中考察(采取写读书笔记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期中考察占该课程总分值的30%;另有10%的分值为出勤率、课堂纪律和日常读书、听课笔记等项考察。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分值的60%,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