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docx
《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
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
感谢sou6的投递时间:
2011-11-261304来源:
三联教程
摄影的世界中充满了无限丰富和不断变化的色彩,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很多的方面,而摄影色彩的准确表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摄影中,色彩有哪些作用呢?
如何正确的把握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呢?
本文通过实例讲述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
色彩与构图:
那些鲜艳的色彩点立刻可以成为照片的趣味中心,有力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让色彩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构图。
同时要注意主题中色调和背景色的关系,主体的颜色比背景色更明亮、就更具效果。
作品点评:
荷花是大家熟悉并为大众所喜爱的花卉,荷花形态优美,色彩鲜艳。
这张照片构图比较工整,构图点面对比鲜明,主题突出。
但个人认为这样的色彩对比有违荷花本身的美和意境。
色彩与用光:
构图时采光的方向与色彩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顺光拍摄,画面的色彩饱和、鲜艳,但色彩损失大;侧光下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强,既能表现一定的色彩,又富有质感,立体感也比顺光好。
同时,当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的时候,都会导致色彩饱和度的缺失。
作品点评:
黄昏秋色和秋天落叶,昏黄的光线和秋天的落叶的颜色相互辉映,非常和谐,一篇祥和的秋天丰收的感觉。
画面左下角的两只羊是视觉中心,黄昏之下,给人温暖的感觉,构图上点线面的处理比较得当,视觉效果比较舒适!
构图不够严谨,显得有点杂乱,树枝分布不够简单,使得整个画面不够整洁。
色彩的轻重关系:
决定色彩轻重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
一般来说,暖色黄、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蓝紫给人的感觉重。
作品点评:
蜻蜓的形态、落点、色彩、光线均处于最佳状态,背景的选择很简洁有利于视觉中心的突出,所以这是一张比较成功的照片。
鲜艳颜色的蜻蜓与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蜻蜓的活泼与轻盈。
色彩的冷暖作用:
色彩的冷暖感觉在摄影的色彩语言表达上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冷色如蓝色易联想到海洋等产生寒冷平静的感觉;暖色如红色往往会联想到太阳等能产生温暖的感觉。
所以色彩的冷暖关系的把握使摄影师在表达自己情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品点评:
黑色的衣服,蓝色的天空都是冷色,冷色本来就会让人联想的冰天雪地、茂密森林等等,所以这些颜色和图片本身要交代的环境是一致的。
更为巧妙的是蓝色的天空和远方的太阳相衬托,产生遥远,要不断向前进的感觉。
而黑色的书包进一步加重了旅人包袱的沉重和突出旅程的艰苦。
对比色关系:
就是互为补色的关系。
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在色彩绘画的表现中,在适当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效果。
作品点评:
这是一幅典型的对比色调运用的照片。
蓝色和橙色是对比色,一冷一暖,色彩绚烂,内容扎实,让人觉得欢乐活跃。
不过点睛之笔的船,在布局上还可以更加合理一些,此外,红色和绿色是对比色,黄色和紫色也是对比色,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如能合理运用,定能收到奇效。
色彩的情感含义:
活泼鲜艳的颜色与动态、快活的感情关系密切;红色是最能体现个性的颜色,人们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红色的元素。
红色令人振奋,就像一枚兴奋剂,剂量越大,提供的能量越大。
作品点评:
这张照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孩子们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活泼的动态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他们非常快乐。
点睛之笔是中间两个红色裤子的男孩,红色在此既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又增添活跃的气氛。
如果缺少了红色,该照片将失色不少,整个画面既没有中心引人注目,统一的冷色调显得气氛沉闷。
人像摄影中的色彩运用:
重点将用于突出被摄者的形象特点和精神状态,这也正是摄影者把对象的心理感受和感情世界外露化的展现手法。
画面上不一定色彩越多越美。
切不可堆砌罗列,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
作品点评:
这张照片想要表现的是女性在霓虹灯下的妩媚妖娆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妆面的色彩和背景的色彩比较一致。
绚丽的色彩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和女性妩媚妖娆的感觉也是一致的,模特眼神和肢体语言都比较到位。
摄影照片中色彩的本质:
现实中色彩是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
游离色彩、表面色彩和空间色彩。
游离色彩是无形的,仅仅是一种反应,比如天空的色彩。
表面色彩是物体固有物质材料表面的受光反射的色彩,从属于这个物体。
空间色彩是充满一定空间的辐射、弥漫,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把它比作充满空间的雾霭。
摄影照片的画面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
照片的画面只包含了色彩的一种形式:
表面色彩,而现实自然中三种形式的色彩都存在。
如下图:
模拟体现了三种形式的色彩的存在,背景是天空漫射的游离色彩,MM是表面色彩,环境是反射的空间色彩
三种形式的色彩的画面表现
由于照片的光学质量和良好的曝光控制,整个画面描绘得自然,但是并没有把三种形式的色彩之间的差异估计在内,天空显然不是我们现实的色彩,因为我们不习惯把天空作为表面色彩,基于同样的原因,空间色彩在画面上的表面的表现也常常使我们困惑。
上述三种类型的色彩可以通过焦外的表现减少到一个类型的色彩.这样画面中就不致分得太细。
因为现在这个画面(焦外的表现)完全是游离色彩构成的了,所以显得色彩均匀一致,特别是以幻灯形式观看时,给我们的印象更是如此。
一幅彩色照片同样可以完全限于表面色彩,具体的方法:
不论所选的被摄主体是什么,只要保证画面的每一部分表面都能聚焦清晰,就可以使之仅仅表现表面色彩。
单一形式的色彩表象,往往使画面失去空间感,表面的色彩致使画面过于平淡。
掌握正确的色彩
虽说摄影的主体是三度空间,但照片所表现的却如同一只眼所看到的一样,所以,在鉴别一个被摄主体时,应该闭上一只眼去看,这样你所得到的印象就能和照片将要显示的大致相同。
画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除了闭起一只眼睛之外,画家们还通常把另一只眼睛半闭,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好的色调明暗度。
研究发现,近视眼的人能更好地评估色值(正好俺近视
)因为近视眼妨碍了他们区别物体的所有细节,并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觉察到脱离物质细节的本质色彩,色彩画面对于观察者来说主要是感受,实际是相对与物体亮度的感受。
半闭着眼睛可以产生近似近视眼的效果,使观察者能直接感受色彩。
此外,半闭着眼睛降低了景物的总亮度,对眼睛的光刺激减小了,以至使观察者更容易区别色彩的反差。
对于获得色值概念的另一个诀窍,就是两只眼不要水平的观看被摄物体,而是垂直的观看
有一些老画家,甚至把头放到两条腿中间去观察景色,这种倒过来观看的方法,曾被其他很多艺术家所采用。
如果不怕被笑话,色友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当你从两条腿中间去观察世界时,你所看到的画面是不熟悉、新颖的,因为物体的形状有了新的定义,从而摆脱了人为的视觉矫正,可以更客观的感受鉴别色彩。
视觉暂留
最后,需要提一提所谓的视觉暂留,这是在判断色彩时应当避免的一种生理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说明:
当你凝视图中的绿色方块,其形象就会在视网膜上存留一定的时间,事后你再观察白色方块时,就会出现绿色影象的暂留,这时已经感受的不是绿色了,而是它的补色---品色。
每当眼睛接受色彩视觉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视觉暂留的现象,但通常只是很轻微的,以至不被察觉。
总结:
彩色摄影是一种技术程序,由于我们一般没有机会在画面上逐步的制作色彩,(PS提供了这种控制、制造色彩的可能)因而我们必须在拍摄的时候,就考虑到最后完成的画面中的色彩的相互效果。
只有在具有正确的色彩和色调层次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一幅匀称的画面,我们只有分析理解了色彩的三种不同的形式,才有希望捕捉最佳的色彩影调,而这种色彩影调是我们力图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我们试图用画面的单一表面色彩来体现自然的色彩形式,就必须了解如何使色彩给予观察照片的人以正确的印象。
画面的色彩不可能自动地如实再现,除非我们把周围环境的色彩性质综合的考虑在内。
文章参考1983年出版的<德>奥.克罗伊所著的《肖像摄影》
补充:
在自然界中,色彩绝不会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不同的色彩之间的相互变化是无穷的,色彩以其亮度、反差相互影响。
相应、相反地相互作用着。
色彩的反差
要简单的说清色彩的反差是比较困难的。
试举一例,红橙色在蓝背景下会明亮些,而在黄背景下就会显得暗一些,这种现象就是色彩的反差。
红橙色由于蓝色的衬托倾向于黄色,而在黄色衬托下则倾向于带有蓝红色的色调。
一种色彩在靠近另一种色彩时会发生变化,感觉印象就是近乎这种色彩和它的补色混合在一起。
色彩的反差在摄影中的应用:
深色头发的人比浅色头发的人更容易显得面色更苍白一点,如果让头发环绕在脸的周围,对肤色的影响就更大了。
深色头发把头发盘在头上,在彩色照片中更容易使肤色显得健康一些;而有淡金色头发的MM如果拍照时让头发环绕在脸的周围,面颊的红润就会减弱。
色彩平衡
在人像摄影中,皮肤的颜色总是或多或少地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
在这个肤色区域周围的空间里,会出现各种色彩。
首先的原则应该尽量地使这些色彩与肤色和谐。
正确与错误:
一个穿红色泳衣的mm站在蓝天背景前,我们拍她的半身像。
拍摄结果就会得到一幅色彩不和谐的画面,因为这个画面包括三个部分:
上面是蓝色的天空;中间是肤色;下面是红色的泳衣。
如果让mm撑起一把红伞,或者在红色泳衣上点缀一些蓝色,画面的色彩就可以恢复平衡。
在第一种情况下红伞作为与蓝天对比的红色的重复色,与下面的红色呼应。
而第二种情况,蓝天与泳衣的蓝色也有呼应之处。
凡是研究色彩的文章全是长篇大论、且生涩,可直接和摄影有关的不是遗漏就是不得要领,俺主要概括、理解非常直观的一些理论并配图说明。
当然不全面值当管中窥豹了。
继续俺的色彩研究。
色彩的纵深感
色彩的差别可以产生深度,也就是说某些色彩比另一种色彩给人的感觉更有深度,一些适合作背景色,而另一些更适合作前景,一张穿橙黄色泳装的MM在蓝天背景前,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纵深感,橙黄色是前景色,蓝色是背景色。
但反过来,一个MM穿蓝色泳装站在橙黄背景前,在色值上没什么改变,但空间感就会消失,画面会产生使人不舒服的感觉。
其实这都是自然界形成的色彩体会,用光的规律同样也遵循这个法则。
前面小西同志,因为俺老用比基尼MM吸引眼球(图片已换
),打倒过俺,唉!
为了让枯燥的理儿引人注意,只好又用了
补充:
一般正常的人的视觉色彩感受从前到后依次是红、黄、绿、蓝,其实,自然界一直遵循这个规律,红花、绿树、蓝天。
色值的差别同样也产生纵深感:
背景的颜色越淡或者越混沌纵深感就越强烈,比如,一个有雾的背景和虚化了的背景。
直觉与理性
色彩是个很古怪的范畴,直觉与理性常常对立而相互的影响我们的感受,色彩直觉是一种天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色彩理性是需要学习,在实践的教训经历中总结或者是别人的成功经验。
摄影更多的需要理性而不象绘画更依赖直觉,PS的应用让我们可以方便的体会对色彩的研究,有时一点经历的体验是以往多年都不会感悟到的。
本帖中重点不是谈论色彩的理论,(俺的色彩理论也不怎么样),色彩理论结合到摄影中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
主要是摄影的色彩表象认识。
看看这两张的色彩感受,那个更有空间感:
色彩是一种感觉,有时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参数,色彩的体现要和主题相配,不是一个色调都可以套用的,色彩的体现和质感、反差、锐度、模糊度等都有联系,单纯强调色彩是不行的,比如下图:
数码人像肤色调整的辨色调整认识
学过素描的人都经历过前期掌握影调的球型石膏模型的训练,体会一个最基础的球型的受光面、过度面、阴影面和阴影与环境过度面的不同影调。
而对于现实的物体来说一部分都是这个球型影调的体现。
无忌坛中有着众多有关人像肤色的后期调整的技巧和方法,其中有些甚至把人像肤色规定成某些数值,这是与客观现实相左的方式,人像肤色不结合灯光和环境制造出影调的变化,后期调整只能是枉然,怎样认识数码人像调整的辨色调整,俺制作了一个球型石膏模型基础型的“人像辨色球”体会一下人像肤色从受光面、过度面、阴影面和阴影与环境过度面的不同影调。
以便科学的掌握人像肤色后期调整的辩色技巧。
如果人像在阴影里就不该出现受光面的色彩,这也是克服数码人像俗说的矫枉过正后的“假”的一个方式。
风光人像拍摄技法
感谢sou6的投递时间:
2011-10-303424来源:
三联教程
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拍摄风光人像照片,是一件很考验摄影师的工作,无论在主题、取景、构图、用光等方面都需要有比较综合的能力。
一般来说,风景区场地大、景物多,几乎随处可以入画,但却容易让人产生“花多眼乱”的感觉。
摄影师如果不假思索地轻易按下快门,出来的照片往往平淡无奇,效果不佳;或者明明构思的是风光人像,拍出来的却成了风光照,人物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也就背离我们拍摄的目的和初衷了。
在此,我根据自己在拍摄中累积的经验与技巧,向大家提出8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考察不同的风景特色,在拍摄之前确立比较明晰的主题,使人物造型及表现与风景气氛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将风光类型作个归纳,找出其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在主题确立及技巧运用两个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一、可以让我们根据该类风光的特点确立拍摄的主题,使人、景更好地相融,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二、根据不同的风光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让作品变得更“出彩”。
1.山川湖畔:
这类场景大气磅礴,与女性的娇柔细致形成强烈的反差,拍出来的照片能给人留下唯美、幽深的感觉。
2.草原平川:
天苍苍,野茫茫,佳人融入其中,天、地、人合一,尤其能表现出风光人像自然、清新的特点。
3.特色景区:
大片的花海、茅草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往往带有较强的季节性,适合拍摄有寓意的主题。
4.森林树木:
静谧的林间充满神秘的感觉,让人遐思。
其间光比较大,容易拍出富有趣味的照片。
这类景点适合拍摄安静、感伤的主题,营造绿野仙踪般飘逸的意境。
建议二、在大场景中拍摄,同样需要合理的补光,避免人物的脸部和服饰掩盖在阴影之中,并减淡强光在人物脸部形成的明显阴影。
这样才能在表现风景的同时,使人物获得更好的表现。
在风景区创作,优势与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
好的一面:
空气品质好,光线通透且方向感强,拍出来的照片清澈明亮。
蓝天白云的机会多,不像在城市里,取景框里几乎不敢出现天空。
但是,凡事有好就有坏——光线强烈,拍摄人物便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加上数码相机动态范围较小,一不小心就死白一片或死黑一片,失去细节,因此最好选择在上午或下午稍微晚一点进行拍摄,避免过硬的光线。
在光线处理上,不同角度的光线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顺光拍摄:
画面明亮,色彩还原充分,容易拍出柔美的画面,缺点是人、景的立体感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顺光拍摄要避开过强的阳光,否则模特的眼睛会因为强光而无法睁开。
侧光拍摄:
可以勾勒出人、景的线条,明暗对比强,能够展现较为丰富的层次,画面更具立体感,并有色调的明暗对比,照片变得很通透。
补光的原则是既保留明暗对比的同时,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淡阴影,毕竟我们拍摄的是柔美的女性人像。
逆光也是外拍的常用表现手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拍出漂亮的轮廓光与闪亮的发丝。
在逆光拍摄时,对脸部的补光应该稍弱于背景光,否则会显得不自然。
如果有摄影助理或者有朋友在现场,反光板是经济实惠的补光工具。
它携带方便,补光方向容易控制,不致于破坏人物周围的现场光。
如果无人协助,轻便的原厂闪光灯是首选,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光比。
要记得带上一个三角架作为灯架,拍摄时把架子放在人物附近,根据需要作远近、高低调节。
使用无线引发器进行引闪,否则在远距离拍摄时,由于高速同步导致闪光输出范围急剧变小,在相机热靴上闪光是无法照到模特身上的。
离机引闪还可以控制补光的方向,使其更符合创作的需求。
原厂闪光灯及引发器比较配套,可实现高速同步,使镜头能够在大光圈下拍摄。
市面上的外拍灯最高同步速度一般局限在1/200秒之内,无法让摄影师使用大光圈。
此外外拍灯通常体积较大,加上蓄电池,在野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万一蓄电池耗尽,也无法及时充电,而原厂的便携式闪光灯使用5号电池,非常便于携带及购买。
建议三、到风景区外拍,携带器材应本着便捷、实用的原则。
在风景区拍摄,用得较多的焦段是长焦与广角两端——拍摄远处的高山河流时,长焦可以将它们拉近,而拍摄近处大场景时,广角镜头又能尽量地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有趣的是,在都市里常用的“人像头”反而少有用武之地,原因很简单:
它们不长不短,既无法将远处的物体拉近,也无法将近处的大场景包容。
试想,谁会花大力气跑到美丽的风景区专拍肖像或半身像呢?
在风景区免不了要爬山涉水,因此,使用变焦镜头是一个合理化的配置。
有些摄影师钟情于定焦镜头带来的完美成像,但是,在风景区拍照,风通常较大,频繁更换镜头会让素有“吸尘器”之称的数码相机成像元件吸入更多的灰尘,如果遇上雨雪、寒冷天气,还会让模特和相机承受更大的压力。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变焦镜头越做越好,定、变焦镜头之间那点细微的成像差别一般人用肉眼是无法分辨的,更何况在风景区拍摄,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景物的清晰与质感,并不会一直使用最大光圈,而变焦镜头在收小光圈之后,成像水平又可以“更上一层楼”。
建议使用双肩摄影包。
长时间背单肩包,肩膀容易受伤。
在行进过程中,沉重的单肩包难以让身体获得平衡,而景区的道路通常是崎岖的,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保证安全。
双肩包还可以让人腾出双手,在上下坡的时候抓住身边的树木、缆绳等固定物,或者拄根拐杖。
光圈:
2.8快门:
1/500ISO:
50曝光补偿:
0
200mm焦距可以将远山拉近,其压缩感使远处的景物变成一幅天然的背景布。
拍摄时是傍晚时分,光线角度较低,形成美丽的轮廓光。
由于色温较低,色调呈现出温暖讨喜的金黄色。
光圈:
6.3快门:
1/320ISO:
100曝光补偿:
0
16mm焦距在近距离可以捕捉到大气的场景,使高原风光得到更多的表现。
使用广角镜头,要将人物至于画面前方,否则人物会变得太小。
建议四、拍摄风景人像,特别是需要表现全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构图的均衡,利用色彩、线条与人物相协调。
比如以远山作为背景,就需要适当刻画出山川的雄伟形态,从而将人物表现与山川美景相融合。
一般来说,以远山为背景常用竖拍的方法表现山峰的高大险峻,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注意人物的位置及拍摄角度,天空的比例不可过大,否则会削弱山川的气势。
拍摄山景经常使用中长焦距镜头,因为山脉之间距离较远,中长焦距镜头具有将远近不同距离物体压缩成同一平面的视觉效果,使主体不至于松散。
山峦起伏,蜿蜒的线条引导着读者的视线,而两座山脉的交汇点,更是视线的重中之重,将人物置于这样的位置可使其得到很好的强调。
光圈:
5.0快门:
1/800ISO:
100曝光补偿:
+1
人物所站的位置恰好位于两座山的交汇点,利于集中视线。
雪山在色彩上形成层次,也使画面表现更为丰富。
拍摄雪景时,明亮反光的雪会“欺骗”相机的测光系统,如果不做正补偿,雪会因为曝光不足而发灰。
在水边拍摄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构图的元素。
波光、湖岸、山坡草地与树林的分界,这些天然的线条分割出不同的色块,层层叠叠,大自然的广阔之感便无限地延伸开去。
背景中的线条和色块延伸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不需要清晰的质感和层次,观者的视线很容易集中在人物的表现上。
光圈:
3.5快门:
1/400ISO:
100曝光补偿:
0
拍摄这种多层次的场景(前岸、湖泊、后岸、山坡树林及远山),长焦镜头是不二之选,其压缩感能使远处的景物由远变“近”,由小变“大”,画面变得更为紧凑。
当整体环境较暗,且不需要保留过多背景细节时,可以柔和补光(使用反光板)后的人物面部作为曝光依据,压暗背景,形成统一的暗色区域,突出人物。
光圈:
2.8快门:
1/2000ISO:
100曝光补偿:
-2/3
将远景处的牦牛纳入画中,一方面交代了拍摄环境,另一方面给人新奇的感觉,让画面变得更富趣味。
建议五、要表现辽阔、空旷的场景,抓住两点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是使用广角镜头,二是从较高角度俯拍。
这两点可以保证我们在近距离拍摄到更多的东西。
如果表现大片的花海,除了高角度的俯拍,选择带有倾斜度的山坡也是较好的方法,它可以使画面充满花朵,与置于一侧的人物形成均衡对称。
这样的画面,能够让读者形成花海无限延伸的心理暗示,渲染浪漫美好的气氛。
光圈:
2.8快门:
1/200ISO:
200曝光补偿:
+2/3
取景时利用蜿蜒的小径将读者视线向画面纵深处引导,暗示了花海的辽阔。
人物造型优雅,因此在姿态方面要力求自然,动作幅度适可而止:
完全没有动作会显得呆板,动作太多会显得做作。
草原一马平川,人物容易被“淹没”其中,变成风光照的点缀。
要避免这种情况,应该把人物放在画面最显眼的位置。
光圈:
6.3快门:
1/500ISO:
100曝光补偿:
0
人物置于画面正前方,这是读者视线的第一落点。
广角镜头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特性,将人物置于前方,视觉上人物就变得“大”起来。
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央,可以避免超广角镜头产生的严重透视畸变。
建议六、前景是很多摄影师容易忽略的表现手法,其实利用得当,往往会让作品变得与众不同。
广角前景:
下图前景中的向日葵除了交代环境,还起到遮挡作用。
由于照片以广角镜头低机位拍成,如果没有这些花朵,人物的下肢会变形严重,破坏美感。
光圈:
5.6快门:
1/320ISO:
100手动曝光长焦前景:
下图使用200mm焦距将人物与前景的树枝几乎压缩成同一平面。
郁郁葱葱的森林充满不可知的神秘感,利用树木枝条形成框架感的前景,将人物围在当中,将读者的视线第一时间引导在人物身上,同时将照片的四角压暗,进一步强调了空灵幽静的感觉。
光圈:
2.8快门:
1/500ISO:
100曝光补偿:
-2/3
建议七、静态的风景融入动感的人像,往往能令画面更加生动。
让人物跳跃或舞蹈,离开地面,是突出人物的好方法,因为动感物体最容易抓住读者的目光。
可以将相机放低一些拍摄,不仅可以更多地纳入环境中的天空和远山,还突出了跳跃的高度。
光圈:
3.5快门:
1/1600ISO:
100曝光补偿:
+2/3
人物青色的裙子及围巾,在视觉上显得年轻而活泼,再配合跳跃动作,青春女性充满生命力的形象脱颖而出。
奔跑、跳跃这些动作可以在风光人像拍摄中多加使用,表现人们在大自然中放飞心灵、追求自由的情感。
构图上将太阳伞这个道具置于画面左下角,与右上角的人物形成呼应,平衡了画面。
建议八、在拍摄人物特写时要做到人景兼顾。
由于不能表现风景全貌,所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物体,以小见大是一个好的方法。
风光人像虽然强调人景交融,但是重点依然在表现人物,拍摄人物特写也是常用的手法。
下面两幅照片中,片片绿叶,点点飘絮,虽然着墨不多,却很好地使人物与环境互动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拍摄柔美、清新的女性人像特写,补光时应该用柔和的光,形成淡淡的阴影,否则便失去轻灵、清新的感觉。
风景区光线复杂,对脸部的补光很重要,暗淡的脸部,会显得不够“干净”,无论如何说不上美,即使后期人为地提亮,也会因为躁点过多而影响画面质感。
原则上,人物脸部的光量不能低于环境(逆光人像除外)——脸部与环境之间光比达到1:
1时,两者之间可以达成和谐,而光比在2:
1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暗环境,具体光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调整。
光圈:
2.8快门:
1/200ISO:
125曝光补偿:
-1/3
照片在后期色调处理上加重了绿色。
绿色象征青春与生命,视觉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