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99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docx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2016年10月)

第一部分代年考题

1.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2.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3.血缘九族制:

(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4.家天下:

(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5.中庸:

(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6.文化政策:

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大一统”意识:

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

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8.血亲五服制:

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9.引经注律:

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

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10.祖先崇拜:

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

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文化内涵:

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12.“三皇五帝”: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13.勤农观:

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14.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人们一般将隋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5.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16.狭义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7.《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

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18.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19.什伍里甲制度:

是古代中国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是春秋齐国推行。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闾里治安。

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20.仁爱孝梯:

仁者,爱人也;梯者,顺也。

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21.广义文化:

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2.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3.中和之美:

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24.谚文:

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25.“返本开新”: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26.中国传统文化:

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7.阴阳家:

阴阳家以张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

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28.重农主义:

它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其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9.庙会:

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成为庙市,后来发张成为庙会。

30.鬼魂崇拜:

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

其主要内容有:

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混世界。

第二部分系统的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

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3.文化现象:

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9.国别文化: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0.上层文化:

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1.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4.新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15.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16.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17.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18.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9.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20.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21.二王之后:

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22.西域:

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10.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23.察举制: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24.征辟:

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

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25.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26.茂才: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27.贤良方正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28.重本抑末:

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29.独尊儒术:

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30.永嘉之乱:

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31.十六园:

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2.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清谈。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33.清谈:

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34.般若学:

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35.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

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

36.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37.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

38“荫子”制度:

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39.租庸调制:

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40.两税法:

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4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

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42.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43.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4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45.理学:

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

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

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

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

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6.色目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47.南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48.回回:

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现在称回族。

49.盂德高维诺:

盂德高维诺是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50.八思巴:

西藏喇嘛教萨萨派的领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

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51.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

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

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52.摊丁人亩:

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53.儒户:

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54.王阳明:

明代著名哲学家。

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

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55.徐光启:

明代著名科学家。

他是个天主教徒,与西方传教土利玛窦关系密切,共同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卷,并对作为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的几何学作了深入的研究。

后又与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将西方灌溉工具和技术介绍到中国。

祟帧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订新历书《祟帧历书》,这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写成于1628年,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项,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56.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57.乾亮学派:

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58.农业文明:

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59.社程: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60.农耕自然经济:

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61.民俗文化: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62.仰韶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也叫彩陶文化。

63.《农耕图谱》:

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64.新石器时期:

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65.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

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66.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67.政绩观:

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68.《四时纂要》:

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69.市:

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70.商业:

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71.墟:

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72.集:

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73.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74.农商兼营: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

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

-

75.行商经营:

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

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

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及遍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

76.坐商经营:

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77.市声:

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

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

78.商幌:

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

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

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

79.牌匾:

大都以木料制成的为书写商店名称或营销物品的横长。

方形或竖条形,挂在门头之上或门两侧校上的商幌。

80.字号:

字号是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

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