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31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docx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精品推荐

2018年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目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1

考点1教育的涵义1

考点2教育的起源说1

考点3教育的发展1

考点4教育学的发展2

考点5教育与社会3

考点6教育与人3

考点7教育制度4

考点8义务教育5

考点9教育目的5

考点10教育研究方法6

【章节练习】7

第二章中学课程10

考点1课程的提出10

考点2课程的类型10

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10

考点4课程目标10

考点5课程内容10

考点6课程评价11

考点7课程开发11

考点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1

【章节练习】12

第三章中学教学13

考点1教学任务13

考点2教学过程13

考点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

考点4教学原则14

考点5教学方法14

考点6教学组织形式15

考点7教学评价15

【章节练习】16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7

考点1感觉17

考点2知觉17

考点3注意17

考点4记忆17

考点5思维18

考点6想象18

考点7问题解决18

考点8学习的实质19

考点9学习理论19

考点10学习动机20

考点11学习迁移21

考点12学习策略21

【章节练习】22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24

考点1心理现象24

考点2认知发展理论24

考点3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24

考点4中学生的情绪情感25

考点5中学生的能力发展27

考点6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7

【章节练习】28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30

考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30

考点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30

考点3心理辅导的方法31

【章节练习】31

第七章中学德育32

考点1品德的心理结构32

考点2品德形成阶段32

考点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33

考点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和培养33

考点5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33

考点6德育内容34

考点7德育过程34

考点8德育原则35

考点9德育途径和方法35

【章节练习】37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8

考点1班级管理38

考点2班集体的培养38

考点3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38

考点4课堂管理39

考点5课堂气氛39

考点6课堂纪律管理40

考点7课堂问题行为40

考点8课外活动40

考点9教师角色心理41

考点10教师的心理特征41

考点11教师成长心理42

考点12教师心理健康43

【章节练习】43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考点1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慨念: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4.教育的属性:

⑴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⑵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

考点2教育的起源说

理论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一切宗教、

我国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

是非科学的,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忽视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观点

前苏联教育家:

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辩证统一、唯物史观

考点3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夏、商、西周:

教育内容为“六艺”。

夏朝出现学校,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②西方:

古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体格强壮的武士。

雅典教育政治家、商人,和谐发展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选官考试反映教育特点。

②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阶级性、道统性、刻板性、专制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终身两民多现代”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考点4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张

孔子

《论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仁”和“礼”

墨子

“兼爱”和“非攻”,文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学记》

《学记》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豫时孙摩

苏格拉底

产婆术、问答法(启发式)

柏拉图

《理想国》

培养政治家为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教育要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教育学独立阶段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

2.卢梭(法国)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

3.康德(德国)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5.培根(英国)

科学归纳法,首次提出教育学应成为独立学科

6.裴斯泰洛奇(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首次喊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7.斯宾塞(英国)

《教育论》,反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和实证方法,教育目的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8.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旧三中心”等

9.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无目的;从做中学;“新三中心论”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2)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流浪儿教育。

(3)中国杨贤江,编写《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⑷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4.现当代教育学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和谐教育

“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情感、动作;掌握学习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

考点5教育与社会

1.教育与人口

2.教育与生产力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选择、传播(融合)、创新

5.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考点6教育与人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和高尔顿。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论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⑴遗传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⑵环境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⑶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⑷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的原因

主导作用的表现:

社会性规范、加速、即时和延时价值、个性

个性化功能:

主体性、独特性和开发创造性

考点7教育制度

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2.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4.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5.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旧中国学制沿革

1.1902年“壬寅学制”

未实行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的第一个

2.1904年“癸卯学制”

第一个实行

承袭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的第一个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壬戌学制”

“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解放初期

7.新中国学制沿革

1.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新中国第一个

2.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4.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基”“两全”“两重”

5.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8.我国当前学制类型

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9.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10.我国当前学制改革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到2020年战略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考点8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公共性(国民性)和基础性。

其中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是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我国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

考点9教育目的

1.概述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和评价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3.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理论类别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

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

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

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孔子、柏拉图、

赫尔巴特、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教育目的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两方面出发

我国

4.我国教育目的

⑴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

⑵我国确立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不能互相替代,不是均衡发展。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5.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10教育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者通过访谈、问卷、测验、座谈等方式,对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等,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

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

(六)叙事研究

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章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怯懦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辱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2.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不随时代变迁而消失。

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继承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长期性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4.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

A.孟禄B.杜威C.利托尔诺D.斯宾塞

5.奴隶社会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A.民族性B.阶级性C.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

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B.中国C.巴比伦D.埃及

8.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是在()时期。

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9.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和“贤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孟子B孔子C老子D荀子

10.首次主张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

A.康德B.卢梭C.培根D.洛克

1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主张的瑞士平民教育家是()。

A洛克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奇D苏格拉底

12.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代表作()之中。

A《忏悔录》B《爱弥儿》C《理想国》D《教育漫话》

13.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教学的创立者和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

14.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A《乡村建设理论》

B《陶行知全集》

C《新教育大纲》

D《普通教育学》

15.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A克鲁普斯卡娅B凯洛夫C马卡连柯D杨贤江

16.提出“范例教学”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B.瓦.根舍因 C.布鲁纳D.皮亚杰

1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的关系。

A.教育与政治B.教育与文化C.教育与科技D.教育与经济

1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19.“同流而不合污”“威武不能屈”等典故反映出()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人的主观能动性D.教育

20.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

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B.家庭背景C.社会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21.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B.壬寅C.壬子癸丑D.壬戌

22.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四个层次。

A.职业技术教育B.成人教育C.特殊教育D.高等教育

2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的教育趋势是()

A.公平性B.大众性C.普及性D.终身性

24.20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5.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

A.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6.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B.神学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

27.()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B.实验研究法C.个案研究法D.叙述研究法

28.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

二、辨析题

1.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2.“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原则。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4.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学课程

考点1课程的提出

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博比特《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考点2课程的类型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

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确定课程目的,组织课程内容。

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考点4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2.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考点5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

主要包括: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

3.教材

组织方式:

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和折衷式组织

教材编排方式:

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

考点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即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考点7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