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16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1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 大学毕业设计.docx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大学毕业设计

 

中文题目:

辽宁轻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副标题:

以阜蒙县鑫源酿造食品公司为例

外文题目:

LIAONINGLIGHTINDESTRY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诚信承诺保证书

本人郑重承诺:

《》毕业

设计(论文)的内容真实、可靠,系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学生签名:

年月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诚信承诺保证书

本人郑重承诺:

我已按学校相关规定对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内容进行了指导和审核,确认由该生独立完成。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承担指导教师相关责任。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摘要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建国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南沿海新兴工业的迅猛发展起来,但是相对来说辽宁省的工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从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居民的收入水平上都落后于东南沿海的省份地区。

要改变辽宁省的工业发展低水平落后特别是轻工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必须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增长。

本文通过运用统计学相关原理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辽宁省的轻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

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并呈现增大的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差距过大;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差距大,重工业的产值比重是轻工业的近四倍;轻工业内部各行业间发展不协调,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行业与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直接产值差距非常大;轻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效益差。

针对存在的问题题出了制定轻工业发展规划、促进轻工业间协调发展、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

产业结构;对策轻工业;辽宁

 

Abstract

LiaoningProvinceasanimportantoldindustrialbasesinChinasincethefoundingofourcountryineconomicdevelopmenthasmadetremendouscontributionstotheirstatus.Butwiththereformandopeningupthedevelopmentofthesoutheastcoastuptherapiddevelopmentofnewindustries,butrelativelyspeaking,LiaoningProvince,industryorstayintraditionalheavyindustry-orienteddevelopmentmodel,bothfromaneconomicgrowthrateortheincomelevellagbehindthecoastalprovincesofthesoutheastregion.Tochangethelowlevel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LiaoningProvince,especiallybehindtheslowdevelopmentoflightindustry,theneedfortheindustrialstructureofLiaoningProvinceforfurtherstudyadjustmentandindustrialupgradinginordertofundamentallysolvetheproblem,therebypromotingeconomicgrowthinLiaoningProvince.

Inthispaper,therelevantprinciplesandtheuseofstatisticalmethodssuchascomparativeanalysisoftheindustrialstructureofLiaoningProvince,LiaoningProvince,thestatusofdevelopmentoflightindustryanalysis:

theproportionofthreeindustriesinLiaoningProvinceunreasonableproportionofsecondaryindustryistoolargeandshowedatendencytoincrease,theproportionofsecondaryindustryandtertiaryindustry,thegapistoolarge;lightandheavyindustrialoutput,thegapbetweentheproportionoflarge,heavyindustry,lightindustryoutputvalueoftheproportionisnearlyfourtimes;lightbetweenindustrieswithintheuncoordinated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asrawmaterialsforlightindustryandnon-agriculturalproductsasrawmaterialsdirectlytotheoutputgapisverylargelight;lightindustryenterprisesofsmallandpoorefficiency.Questionsdealwiththeproblemsofdevelopinglightindustrydevelopmentplanout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light,lightbuildthemeparks,non-publiceconomicsupporttoexpandthedevelopmentofSMEs,strengtheningtheinnovationsystemandother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structure;countermeasures;Lightindustry;liaoningprovince;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轻工业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轻工业按使用的原料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二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与其它产业相比,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门槛低,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以及重复消费等特点。

因此,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都十分重视轻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轻工业,以此来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辽宁省的轻工业发展水平明显弱于重工业,占工业的份额较重工业也小很多,轻工业的增长速度也低于重工业。

在2005年以前,辽宁省就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工业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重快轻慢”,重工业增长速度高于轻工业。

虽然近年来辽宁省的轻工业发展在总产值和占工业的比重上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但是要促进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以总量指标的增长为依据,更应该从整个产业的结构,以及轻工业内部结构入手找到整个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内部存在的问题从而着手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轻工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是辽宁省提高经济增长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所以本人选择从产业结构入手研究辽宁省的轻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辽宁省轻工业产业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解决就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辽宁省的轻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研究》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认识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要概念,即劳动报酬递减规律,这一假设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前提,引入了结构因素。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将需求络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周振华,1996)。

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前,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配第—克拉克、罗斯托、库兹涅茨、帕西内蒂和钱纳里等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根据这个;理论,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

因此他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总量增长,通过总量的增长来带劲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挺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

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是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联系、相互作用而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

因此,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恰恰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而使其功能不断提高的作用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GNP之父”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角度详细论证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变化规律,提出了“库兹涅茨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他在论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

库兹涅茨法则说明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总方向,进一步验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帕西内蒂在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考察了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况:

第一,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引起的;第二,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的;第三,经济增长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

在考察了这三种情况之后,他认为第三种情况是更一般、更现实的情形。

帕西内蒂指出,由于不同部门(产业)之间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与需求扩张速度是可以不同的,就会发生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产业)之间的转移。

这种转移变化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即使当个别部门就业机会减少和生产增长速度放慢,只要这些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相当高的就业增长率和生产增长率的部门,整个国民经济仍然能够随着资本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而增长。

从而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

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

钱纳里等人通过对101个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数据分析,研究探索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化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他发现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增长,存在着要素的边际收益差距,因此,他在新古典经济增长公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以统计分析来说明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明将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要素投入和结构转变共同推动的结果。

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5年杨治首次在《产业经济学导论》中把西方的产业经济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介绍进国内以来,研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相继出现。

迄今为止产业结构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刘伟把产业结构纳入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用理论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解决结构转换所面临的共同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为完成结构转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规律性,从而得出中国产业结构的政策倾向。

同时他指出,产业结构演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经济增长的实质归结为工业化,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

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刘伟通过采用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对全国各地区(1992-2000)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第一产业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4%,第二产业增长l%,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3%,第三产业增长l%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4%。

从而得出,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会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

周振华通过对经济结构机理的研究,旨在对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来说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提出了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理论依据:

第一,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部门增多,部门问的相互依赖不断加强,而结构有机结合的巨大收益就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固然是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但其投入的产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状态,结构之间的合理配置,就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结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会引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技术创新不可能在所有部门平均出现,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先出现,而后通过结构关联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的扩展。

结构关联效应使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作用不断扩散,并使技术创新的中心不断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因此结构关联效应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郭克莎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

在《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一书中,郭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为中心,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线索,联系其他结构问题,将促进结构调整来带动经济增长作为研究的目的,分析了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重点放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内容上,指出中国产业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瓶颈制约或结构偏差制约:

二是结构转变或结构升级缓慢的制约。

由于他所研究的是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利用中国数据更多的是对产业结构在影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郭金龙通过总增长和部门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总增长率同部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由于部门产出在总产出中占的比重不同,所以改变各部门的权重,会带来总增长率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他采用钱纳里的回归模型,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整体收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构变动以及与结构变动相伴随的资源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吕铁通过采用资源再配置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改革以来(1979--1996)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得出三次产业结构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04%,反映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对论文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对辽宁省产业结构,辽宁省轻工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个案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最后在针对问题所给出的对策建议过程中运用的是产业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理论,主要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等。

1 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

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能仅仅从规模这一个方面着手,虽然规模的大小能够明显的代表一个地区的差异情况,但是对地区内在的发展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来说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主要对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近10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辽宁省三次产业占GDP总值的比重及与其他省份的比较、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的对比、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从对比分析中找寻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分析原因所在,才能更好的从总体上把我辽宁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为了的发展潜力。

1.1 三次产业及其产值情况

2000年至2009年这10年间,辽宁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669.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5212.5亿元,生产总值增长了3,26倍。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11.5亿元、5561.5亿元、4070.1亿元。

在第二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810.7亿元和751.2亿元。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内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2:

45.9:

42.1到2009年的的9.3:

52:

38.7。

表1-12000-2009年辽宁省三次产业产值比较

Table1-12000-2009inliaoningprovince,outputvalueofthethreeindustriescomparing

年份

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工业

/亿元

建筑业

/亿元

2000

4669.1

503.4

2344.4

2114.9

229.5

1821.2

11177

2001

5033.1

544.4

2440.6

2190.1

250.4

2048.1

12015

2002

5458.2

590.2

2609.9

2332

277.9

2258.2

13000

2003

6002.5

615.8

2898.9

2556.8

342.1

2487.9

14270

2004

6672

798.4

3061.6

2680.4

381.2

2812

15835

2005

8047.3

882.4

3869.4

3401.8

467.6

3295.5

19074

2006

9304.5

939.4

4566.8

4017

549.8

3798.3

21914

2007

11164.3

1133.4

5544.2

4892.5

651.7

4486.7

26054

2008

13668.6

1302

7158.8

6359.4

799.4

5207.7

31736

2009

15212.5

1414.9

7906.3

6925.6

980.7

5891.3

35239

总和

85232.1

85232.1

42400.9

37471

4930.3

34106.9

200314

资料来源:

辽宁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1-1数据来看,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辽宁省的生产总值打到85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8724.3,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为42400,9亿元,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为34106.9,人均生产总值200314亿元。

从该表总不难看出,随着年代的变化,产值不断的增加。

第一产业的总产值数量较少,第二产业的总产值的数量仍然是最大,第三产业仅次于第二产业。

在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中工业的产值占的比重较大。

从每年对比上一年的增加值来看,2008年对比2007年的增加值是最大的为2504.2亿元,其次是2007年对比2006年的增加值为1859.8亿元,2009年对比2008年的增加值为1543.9亿元排在第三位,之后的第四位是2006年对比2005年的增加值为1375.3亿元,2000年到2004年对比上一年的增加值较其他年份稳定都在400-500亿元之间。

从增加值上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宏观经济情况好转的影响,2005年第二产业的年生产总值达到了3865.4亿元,其中,工业完成总产值为3401.8亿元,建筑业完成总产值为467.6亿元。

在辽宁的传统工业中,又以重工业的冶金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得最快,成为工业发展的增长力量,同时近年来辽宁的轻工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工业产值的比重有所提升。

在三次产业中,又以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最为抢眼。

2009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35239亿元。

图2-12000-2009年辽宁省三次产业产值比较

Figure2-120002009inliaoningprovince,outputvalueofthethreeindustriescomparison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辽宁省三次产业的产值从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都处于上升的趋势。

尤其在2005年以来第二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可见辽宁省的第二产业对国名经济的增长的贡献较大。

第二产业仍然是辽宁省发展最快产值最大的产业。

相比较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也较大,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2 辽宁省三次产业占GDP总值的比重分析

2000年到2009年,辽宁省三次产业占GDP总值的比重由10.8:

50.2:

39变为9.3:

52:

38.7。

其中第一产业所占GDP总值比重由10.8%下降到9.3%,减少了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GDP总值的比重变化不是很大。

表1-22000-2009年辽宁省三次产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

Table1-220002009outputvalueofthethreeindustriesofliaoningprovinceanditsshareofGDP

年份

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产值

4669.1

503.4

2344.4

1821.2

 

比重/设GDP=100

 

10.8

50.2

39

2001

产值

5033.1

544.4

2440.6

2048.1

 

比重

 

10.8

48.5

40.7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