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37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初二期末物理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天文学上的“光年”是()

A.速度单位B.时间单位C.长度单位D.质量单位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流水D.河岸

3.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4.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穿过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C.

工厂用的防噪耳罩

D.

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5.下列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

6.在物态变化中()

A.液化、凝华吸热,凝固、升华放热

B.凝固、升华吸热,液化、凝华放热

C.升华、液化吸热,凝固、汽化放热

D.升华、汽化吸热,凝固、液化放热

7.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

A.泥沙升华到空中

B.泥沙变轻了

C.植被被破坏,增加了裸地面积,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D.以上说法均不对

8.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做手影游戏,你以为手影的形成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以上都不对

9.图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A.

B.

C.

D.

10.如图几个透镜中哪个是凹透镜

A.

B.

C.

D.

11.一块质量为100g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  )

A.仍是100gB.大于100gC.小于100gD.无法确定

12.由密度公式ρ=可知,下列关于铁的密度的正确说法是()

A.铁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

B.铁的密度ρ与体积V成反比

C.铁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二、填空题

13.小明的体检情况登记表忘了写上单位,请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

身高:

158;体重:

52;体温:

36.8.

14.古琴声婉转悠扬,这是由古琴的琴弦的产生,通过(填空气、水或建筑物)传到我们的耳朵.

15.在一场演奏会中,我们可以分辨出其中的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这是由于它们的不同;演奏过程中时而大声、时而小声这是由于它们的不同;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分辨出不同的乐器,这是由于乐器间的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融雪天比下雪天更冷,这是因为雪熔化要________热量;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

17.北方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发生现象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也是因为冰发生现象变为水蒸气了;早晨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形成的,它会凝结在窗户的(填里或外)面.

1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缘故.

19.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m.若人以0.5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大小为m/s.

20.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或光的色散)

21.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缩小、立的实像;在投影仪中成、倒立的实像;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放大、正立的像.

22.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g,体积是cm3.(ρ冰=0.9×103kg/m3).

23.小丽同学测量某长方体的长度,如图所示,该长方体的长度为cm.

24.某同学想借助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长短来确定两辆汽车行驶的快慢.应利用右边(甲或乙)图的方法.

25.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26.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的性质制成的.

三、作图题

27.如图所示,小明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

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

(保留作图痕迹)

(_____)

四、简答题

28.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五、实验题

29.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熔点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多长时间?

_______________

30.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_____;

(2)两段等长的蜡烛作用是_____;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像。

3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除了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外,主要器材还缺.

(2)如图1的(a)(b)所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在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但要持续沸腾,我们要对水持续.

(4)如图2所示,是三位同学作出水的沸腾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32.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实验.它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镜片,观察到了如下现象.

(1)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他应该是透镜.据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填“前方”或“后方”).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光屏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说明带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

33.为确定某种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m为g.然后,用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将水倒入量筒,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再把金属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水面升高,如图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体积V为cm3.根据测量结果可知该金属块的密度为g/cm3.

六、计算题

34.34.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他俩谁跑得快,请计算说明.

35.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36.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大?

(结果保留整数)(花岗岩密度为2.8×103kg/m3)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宇宙中恒星间的距离都非常大,为了表达起来方便一些,天文学家使用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光年,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解:

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3×108m/s×3600s×24×365=9.4608×1015m=9.4608×1012km.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由于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用到这个单位,所以很多学生看到光后面有个年,就误认为它是个时间单位.

2.B

【解析】

试题分析: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

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错;

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是正确的;

C、以流水为参照物,虽然山与流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无法直观地说明“山向船尾跑去”,故C错;

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D

【详解】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超声波的穿透性,能够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震碎体内的结石,使其排出,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解析】

试题分析: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解: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即在声源处减小噪声;不符合题意;

B、穿过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符合题意;

C、工厂间的防噪声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5.D

【详解】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的太少,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6.D

【解析】试题分析: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吸热还是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C

【解析】试题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沙尘暴成因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升华现象、重力大小的变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的温度.

解:

沙尘暴是因为植被被人为破坏,增加了裸地面积,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而使较小的沙尘颗粒被风扬起形成的;不是升华现象,泥沙的质量和重力也没有发生变化;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对沙尘暴的认识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升华、重力等知识的理解,属基础内容.

8.A

【解析】

试题分析:

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

光被手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手影考查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要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9.C

【解析】

试题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

A、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却大于入射角,故本选项错误.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所以画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光的传播方向没有变,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图中的四个镜子进行辨认,符合中间厚边缘薄的就是凸透镜,符合中间薄四周厚的就是凹透镜.

解:

(1)凹透镜的定义为:

中间薄四周厚的镜子,根据定义可知C图中镜子符合定义.

(2)凸透镜的定义为: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子,根据定义可知图中ABD为凸透镜;

故选C.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质量是指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

质量为100g的冰熔化成水后,状态改变,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仍为100g.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多少有关,与状态无关,是一道基础题.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大小跟物质种类有关,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没有关系.

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即物质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或成反比,与体积成反比.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密度知识的理解,要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只跟物质种类有关.ρ=只是计算密度的一个公式,不能反映正反比关系.

13.cm;kg;℃

【解析】试题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长度、质量和温度三个物理量有所认识,并对其对应的单位有所了解,然后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单位填入即可.

解:

①学生的身高一般是165cm左右,故填cm符合事实;

②学生的质量(体重)一般在52kg左右,故填kg符合事实;

③人的正常体温在36.8℃左右,故填℃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

cm;kg;℃.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值的了解,是基本常识,属于基础题.

14.振动;空气

【解析】

试题分析:

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琴弦与观众之间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声现象最重要的规律,需要熟练掌握.

15.音调;响度;音色.

【解析】

试题分析: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回答:

(1)响度是指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生活中说是音量,由振幅、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生活中说的声音粗细,由振动频率决定;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解:

我们能区分高音、中音、低音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演奏过程中时而大声、时而小声,改变的是振动的振幅,使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

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

音调;响度;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乐音的三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16.吸;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

融雪是熔化现象,熔化时吸热;下雪是凝华现象,凝华时放热,所以,融雪天比下雪天更冷.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考点:

物态变化

17.凝固;升华;凝华;里

【解析】

试题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现象称为凝华.

解:

湿衣服里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冰花是水蒸气变成冰,即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凝华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放热才发生的,所以产生在内表面.

故答案为:

凝固;升华;凝华;里.

【点评】解决此类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际分析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分析.

18.3×108m/s;光速比声速快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据此分析回答.

解:

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闪电和雷声是虽然是同时发生的,但经过相同的路程,光需要的时间短,声音需要的时间长,闪电先到达观察者,雷声后到达观察者,因此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故答案为:

3×108m/s;光速比声速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中的光速和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会利用光速远远大于声速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如:

运动场上的计时员要以看烟为准.

19.2;1

【解析】

试题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考点:

平面镜成像

点评:

由成像特点,可以推知,像与物体相对于镜面来说移动的速度是相等的

20.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分析几个实例时,要注意区分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

(1)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

①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②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

③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④棱镜分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故答案为: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1.倒;放大;虚

【解析】

试题分析: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可知,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投影仪中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

倒;放大;虚.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最典型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光学的重点,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点.

22.0.9;0.9

【详解】

冰的密度是0.9g/cm3,1cm3的冰质量是0.9g,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是0.9g,水的密度是1g/cm3,水的体积是

23.3.80

【解析】试题分析: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长方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长方体的长度为L=3.80cm.

故答案为:

3.80.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4.甲

【解析】

试题分析: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越少的物体运动越快;

(2)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运动越远的物体运动越快.

解:

甲图,汽车行驶的时间相同,汽车运动的路程不同,汽车运动的快慢不同.

乙图,汽车行驶的路程相同,汽车运动的时间不同,汽车运动的快慢不同.

所以,想借助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长短来确定两辆汽车行驶的快慢.应利用右边的甲图.

故答案为:

甲.

【点评】此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跟路程和时间有关,采用控制变量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

25.刻度尺;秒表;v=.

【解析】

试题分析: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解: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刻度尺;秒表;v=.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6.热胀冷缩

【详解】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7.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的光路图,主要利用光的反射定律

【详解】

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º角,而反射光线要竖起射入井中,即反射光线与水平面成90º角,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º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入射角=60º,由此可以确定法线的位置,再根据法线与镜面垂直,确定镜的位置,作图如下:

28.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因为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的时候,加快了酒精的蒸发,因蒸发吸热,温度计的温度会降低,示数减小,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相当于再次测量室内空气温度,会上升.

【解析】试题分析:

知道蒸发吸热,且加快空气流动能加快蒸发,但是没有液体蒸发的时候,就不能吸热降低温度.

答:

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因为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的时候,加快了酒精的蒸发,因蒸发吸热,温度计的温度会降低,示数减小,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相当于再次测量室内空气温度,会上升.

【点评】此题考查了蒸发特点,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29.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80℃15min

【解析】

试题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表现在图象上,晶体熔化有一段图象是水平的,而非晶体是一直上升的.

解:

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图象中变化曲线呈水平方向的线段,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它对应的纵坐标的值80℃,就是晶体的熔点,

从图中可知,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25min﹣10min=15min,且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故答案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80℃;15min.

【点评】明确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的根本区别,抓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