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29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五

周练五(必修Ⅱ1-14课)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

错题再现

1.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有人就新航路的开辟问题画了以下四幅漫画,下列对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3、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4.右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

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

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

在泰晤士河上游荡。

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D.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

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6.下列对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正确理解是①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传播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③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地位④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①东南地区手工棉织业受到冲击②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程 ③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④向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有人认为: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里的“启下”的具体表现是指①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070206

10.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短暂”的因素包括①工业结构不合理②外国资本超过本国资本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④清政府压制民族工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1——4单元知识检测

1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为满足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13.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衰落

C.财税政策的调整D.弃农经商的盛行

14.“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

”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5.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16.下列关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葡、西、英、荷是较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B.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

C.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因素迅速产生

1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8.对垄断组织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对生产关系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

C.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D.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1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

A.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B.手工工场行业增加,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体

20.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B.31C.73D.193

21.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美国出于扶植民国政府的需要的结果④中国希望振兴实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2.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主要贡献是

A.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B.正确提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认为已经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24.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

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当时人们这样做

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5.下列对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6.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27.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28.揭开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序幕的是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

29.“文革”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30.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D.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3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33.中共十四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贡献主要表现在

A.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C.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34.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35.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或“变身”为种养大户;或放下锄头走进工厂,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或“洗脚上岸”进城经商,成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关于农民职业角色的定位,如今可谓越来越难了。

让农民亘古不变的生存方式及职业角色发生了划时代裂变的经济学原因有①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政治法律地位也不平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6.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37.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38.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

3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40.经济特区的“特”指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C.特殊的地理位置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

41.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

42.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经济特区的设立③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

4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有①全方位②多层次③宽领域④私有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4.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45.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

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

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田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D.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46.“……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探索民主革命道路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47.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社会在广大贫困地区社会习俗的演变也异常迅速

B.辛亥革命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节日

C.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老百姓的大众时尚

D.“洋装”、“洋布”等大量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48.晚清时期,有人把“断发易服”提高到强国的高度,上书皇帝说: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

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该人最有可能属于

A.地主阶级洋务派B.地主阶级顽固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49.近代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

这一问题的最终基本解决是在

A.近代前期B.近代后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改革开放以后

50.国家在城镇实施“安居工程”是为了

A.向下岗工人发放最低生活保证金B.确保城镇居民菜篮子充实

C.改善城镇居民的膳食结构   D.使低收入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住房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18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城市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

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时赐予城市特权。

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在当时有句谚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材料二: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从1979年开始改变,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到0.82个百分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城市的特点。

(不得照抄材料)(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4分)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

(4分)

 

5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化……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4分)

 

(2)材料二所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

(2分)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

(2分)为什么?

(4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2分)为什么?

(4分)

 

53.(14分)材料一: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

“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

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

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

(1分)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1分)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分)试简要加以评价。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周练四(必修Ⅱ1-14课)答案卷

51.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城市的特点。

(不得照抄材料)(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3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4分)

 

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

(4分)

 

52.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4分)

 

(2)材料二所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

(2分)

 

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

(2分)

 

为什么?

(4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2分)

 

为什么?

(4分)

 

53.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

(1分)

 

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1分)

 

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分)

 

试简要加以评价。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参考答案——

1.DBACC6.DABBD11.CBADA16.DBBAD21.DABAC26.DCCBD

31.DBDAD36.DBACA41.BCBAD46.ABCDD

51.(18分)

(1)特点:

①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是工商业中心;②政府鼓励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3分)

(2)变化:

①农村的丁男妇女大量进城经商或进厂做工;②不甘于乡下务农,向往城市生活;③进城后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渐趋近代化(西化),冲击了陈旧的传统观念。

(3分)

原因: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渐趋解体;②近代工业发展,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③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服务性行业增加;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4分)

(3)缓慢原因:

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②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③1959-196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④文革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4分)

加快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政策的推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4分)

52.(18分)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4分)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2分)

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4分)

(3)基本着眼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4分)

53.

(1)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分)

原因:

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3分)

(2)历史事件:

建立经济特区。

(2分)

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

(2分)

评价: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分)

(3)反映的历史现象:

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分)

说明的问题:

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