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190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docx

4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

 

课题名称: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

研究要点: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负责领导:

齐继慧

承办单位:

市农委

承办人:

曾昭平

协调人:

刘志成

完成时限:

2009.9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

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给我市在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加速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作了一些理性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综述如下:

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为落脚点,完善工作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稳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前,种植业囊括了盘锦整个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如今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化经济结构发展成今天的养种并举的格局,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50%以下。

自2006年以来,全市立足于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按照“优粮、增菜、强畜、扩渔、改苇、兴林、壮企”的思路,结合全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实施了“水稻、水产、蔬菜、畜禽、林苇”五大战略,全市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60%以上。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市坚持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扶持范围由过去侧重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三位一体”,相互关联配套的“水稻、水产、畜牧、蔬菜”四大产业集群。

通过优化全市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8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共带动农户15万户,“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初步形成,发展各级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149个,发展经纪人6500人。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我市坚持以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8年,我市农业增加值实现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粮食产量113.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比上年增长20.5%,居全省第三位。

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95%以上,机械化插秧面积63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3.5万千瓦。

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累计解决了12万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

同时,我市2006年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奋斗目标,沼气实用、秸秆气化、太阳能等五项新能源工程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初,我市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村庄面貌明显改善。

特别是2006年以来,盘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加快了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步伐。

与此同时,我市把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织培训,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6770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7700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完成七大类26个工种2000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转移上岗1860人,转移率达93%,农民仅此一项累计增收500多万元。

二、农村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市“三农”发展现状来看,改革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增大。

近几年来,由于政策好、价格高、人努力,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大幅度增长,但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影响,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关停导致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民劳务收入可能会有减无增。

二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还不高,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

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够健全。

特别是我市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涉农信贷水平低,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五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近几年来,国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城乡教育、卫生资源均等化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六是“三大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市三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三大产业优势还不是很突出,产业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

三、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

一是我市面临农村改革与发展新的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部署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六大制度建设,这六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将形成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我市面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我市在沿海经济带空间布局中位于主轴与渤海翼的结点,同时,滨海公路建设预计“十一五”期末将交付使用,这必将对促进我市西部资源和沿海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新的经济增长带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我市具备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有利条件。

我市地域面积小、交通便利,城乡联结十分紧密;人口较少,重点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油田各单位分布乡村,城镇化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市内中省直大企业实力雄厚,市本级财政基础较好;农民人均收入较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覆盖,国有农场地区还实行了农工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差距特别在制度方面的差距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不是很悬殊,推进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的工作基础较好。

四、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展壮大农业优势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近几年优势产业发展的情况表明,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突破性发展以河蟹为主的水产产业、以生猪、肉鸭为主的畜牧产业和以大棚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符合盘锦农业的发展实际,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农业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各产业中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基础优势不断地进行深度挖掘,科学规划建立水稻种植、稻田苇田养蟹、淡水鱼养殖、虾贝蜇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蔬菜种植、奶牛养殖、芦苇生产等主要农业基地,着力扶持一批各基地优势农产品产、加、销等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强龙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等生产经营模式,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快发展。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以水、路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加快疙瘩楼水库、荣兴水库、红旗水库、青年水库、辽滨水库等各大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

逐步开展喷滴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试点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改造、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村、通组道路建设,完善农村路网,以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健全管理养护机制,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以水稻、玉米、芦苇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健全基层农机监管推广和农机合作服务两个体系、提高农机生产水平、推进示范工程、培训工程和农机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生产农机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镇村结合征地拆迁、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开展“迁村腾地”工作,推进集中居住点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继续抓好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用电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制定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农村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狠抓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农民种养水平。

坚持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体制改革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

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等部门要采取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技术示范和开办“田间课堂”、“乡村学校”等形式,举办技术讲座,印发科普资料,狠抓样板示范,构建起“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应用快捷通道。

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新方式,建立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培训三大体系和应用示范专家咨询系统、区域科技资源管理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多媒体应用体系和便携式信息系统等,让农民获取最实用、最前沿的农业资讯,便捷地掌握种、养技能,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

四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引导,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的形式,明确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证、仲裁制度。

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户与农户、企业与农户之间流转土地提供平台。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广泛收集信息,及时挂牌公布信息,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信息咨询。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公司或者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拥有公司股份,实行按股分红。

跟踪监督土地流转合同履约情况,制定和规范纠纷仲裁的各项制度和程序,完善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制。

五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健全乡镇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自我服务。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

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适时启动编制覆盖所有乡村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城乡规划分离的状况,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统筹县域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带动城镇化”思路。

突出抓好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集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产业的转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进步,从而带动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

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转向农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内容引入农村社区,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统筹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更多用于农村,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均衡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和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七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保障农村改革发展。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明确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涉农资金和项目、农民负担、惠农政策、公益性服务的监管职能,强化对“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劳务经济、农村改革发展等的调研、协调和督办职能,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和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五好创建”活动,把镇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实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管理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和村民委员会直选办法,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进一步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