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655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⑴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光、热、水、空气)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①一地的气候决定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等。

举例:

种植制度包括:

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有不同的种植制度。

[案例]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

—年二~三熟;黄淮海平原:

—年二熟或两年三熟;西北、东北平原:

—年一熟。

【知识链接】复种指数问题: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

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

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举例:

气候与农作物分布关系:

甘蔗——热带、亚热带;柑橘——亚热带;苹果——暖温带;甜菜——凉爽的中温带

②利用农业科技,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条件。

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

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⑵气候资源与建筑:

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避开不利。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

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

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②风与城市规划:

大气污染工厂建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民区在上风向。

冬、夏季风对吹的季风区:

工厂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⑶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应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安全和较大经济效益。

例如:

①公路、铁路设计考虑暴雨、泥石流、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交通。

②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根据暴雨强度设计。

③机场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应选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⑷气候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例如旅游业开发的气候资源:

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

山东蓬莱海市蜃楼、庐山云雾、黄山云海、峨眉山佛光、日出日落等。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⑴寒潮⑵台风⑶暴雨洪涝⑷干旱⑸大风

例41: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A.3、4月B.5、6月C.7、8月D.9、10月

(2)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A.副高控制B.湖泊减少C.全球变暖D.地形影响

例42: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解答: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6月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4)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我国往往会造成(灾害);而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则又会造成(灾害)。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⑴全球变暖:

①引起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增高。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原因: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②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

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a.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如:

马尔代夫。

b.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例如:

中纬度温带农业发达区退化成草原;高纬降水增多适合温带作物生长。

使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温带地区不利、高纬地区有利,弊>利)。

③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

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b.加强国际合作;c.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⑵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①表现:

全球臭氧总量减少(降3%),南极附近尤为严重,出现“南极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

②“南极臭氧洞”出现时间:

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1月)。

③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

冰箱、空调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④臭氧减少产生的危害: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⑤保护臭氧层措施:

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⑶酸雨危害与防治:

①酸雨概念:

pH值小于5.6的雨水。

②形成: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③我国的酸雨:

我国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占40%,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成为重酸雨区(pH<4.5)。

④酸雨危害: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⑤酸雨防治:

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

例43:

读下图回答问题。

 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1978

D.1978——1998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例44: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回答下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例45:

读“某年欧洲降水pH值等值线图”分析后,回答下列各小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B.瑞典C.德国D.冰岛E.意大利

(2)产生该问题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Ⅰ.海洋资源类型:

海水可直接作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⑴海洋化学资源:

80多种化学元素,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⑵海洋生物资源:

20多万种生物。

有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除了直接捕捞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⑶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

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

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例:

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

A.锰结核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⑷海洋能源:

巨大、可再生、无污染;但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

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沙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高

Ⅱ.海洋渔业生产:

⑴渔业资源分布:

①主要集中在大陆架海域(-200米),∵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底部沉积着大陆带来的泥沙,有利于鱼类的产卵发育。

大陆架占世界渔获量90%。

②温带海区比较多:

∵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上泛的底部海水有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丰富。

③寒暖流交汇区或冷海水上泛区是渔场:

∵饵料丰富;冷水性与暖水性鱼类在寒暖流交汇处集聚。

⑵主要渔业国:

中、日,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产消费多。

我国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捕捞也发展,东海素有"天然鱼仓",舟山渔场全国最大。

例:

正确表述图7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Ⅲ.海洋油气开发:

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⑴勘探:

利用地震波方法寻找油气,通过海上钻井估计矿藏类型和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开发价值。

⑵开发:

始于20世纪初,经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过程。

钻井平台是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⑶输送:

油气田离炼油厂都较远,油气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或海底输油管道输送至海岸。

实例:

北海石油开发。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⑴范围:

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⑵特点:

海洋环境有其不同于陆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⑶利用方式:

凡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产业活动,都有可能在海洋中进行。

①交通运输:

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②生产空间:

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

③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

海底电缆。

④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

⑤交通娱乐设施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⑴海洋运输的发展:

是由近海向远洋拓展的历史过程。

①以前:

海洋是屏障,人类利用人力、风力和洋流作动力,行木船。

②20世纪初开辟通往南北极的航线,巴拿马、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人类能够驶入任何海域。

③海洋运输工具的改进:

20世纪60年代大型油轮发展、集装箱船兴起带来海洋运输革命。

有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能选择最佳航线,以省能省时减少危险。

⑵港口建设:

①港口的作用和地位:

是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

②港口的服务区域:

称为腹地,除要有码头、装卸设备等设施外,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使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

港口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变化。

③某些国的港口的特殊政策:

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以吸引船舶来港中转。

⑶实例-鹿特丹港的建设:

很早是世界贸易中心,之后抓住历史机遇:

开通北海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利用中转货物机能发展农矿产品加工和造船,中继贸易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腹地覆盖欧盟半数国家。

3.围海造陆:

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方式之一。

⑴荷兰的围海造田:

沿海人地矛盾激化所致。

13世纪开始,1/5国土围海而来,需要科学论证,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⑵人工岛和海上城市:

日本、美国、法国、荷兰都建了人工岛,可用于建设石油平台、深水港、飞机场、核电站、钢铁厂等。

其中以海上城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其工程和费用巨大,需强大国力作基础。

向海上移民已成为缓解沿海大都市拥挤状况的有效手段。

⑶实例-①日本神户海上城市建设:

世界第一座海上城市,中部住宅区、南侧防波堤、其他三面是集装箱装卸码头。

②澳门填海造陆:

沿岸浅滩是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已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Ⅰ.中国濒临的海洋: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①东临“四海一洋”:

渤海、黄海、东海(包括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台湾东海岸直临)。

两个内海:

渤海(山东、辽东半岛环抱)和琼州海峡(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

还临北部湾。

②岛屿有: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500多个。

9/10在东海、南海。

钓鱼台属中国领土。

【资料补充】中国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

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尔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界线:

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

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角。

Ⅱ.中国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①多样的生物资源:

有鱼、虾、蟹、贝、藻类等两万余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3000多种。

我国著名四大海产: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成因:

∵海域广阔,自北而南我国海域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架面积宽而浅,阳光直射海底,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②我国四大渔场: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其中,东海是“天然鱼仓”舟山渔场最大。

成因:

处于大陆海岸的中间位置,位置适中,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充足铒料;有寒暖流交汇,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必经之路。

③海洋养殖业:

在浅海滩涂上,“种植”海带,“放牧”虾群,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

Ⅲ.中国主要盐场:

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盐田,总产量中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北方以渤海西岸的天津、河北境内长芦盐场最著名,是中国最大盐场(成因:

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南方有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台湾的布袋盐场等(因为处于背风地带,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

【知识扩展】海洋丰富的矿产资源:

①海底石油:

渤海、黄海南部、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

②滨海矿砂:

储量十分丰富,几乎世界上所有海滨矿砂在我国沿海都能找到。

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③巨量的化学资源:

我国开发利用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⑴海洋污染:

①概念: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

②污染物来源:

大部分来自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是:

▲工业生产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水温较高,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偶发性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③危害较大的污染物有:

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的热能。

④海洋污染的特点:

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⑤海洋污染的危害:

反过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工业用水质量和人类自身健康。

⑥案例:

▲石油污染:

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我国海洋污染以石油污染危害最大。

▲赤潮:

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有自然因素作用,现在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⑵海洋生态破坏:

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海洋生态环境遭破坏。

①破坏原因:

由人类生产活动(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的围垦、滥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引起。

②导致结果:

过渡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物种濒临灭绝;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2.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是海洋污染物入海量较大一种。

⑴主要来源: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污染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石油泄漏是治污重点,清污方法有: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等)。

⑵防治:

试验新的原油载运方法,配备除污船。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碧海行动为载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强化海洋环境监测。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

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

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海洋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对典型性的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等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很好的保护。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实行禁渔线管理、人工渔礁建设、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制度及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

建设沿海防护林。

例:

简述北海与南海存在的环境问题。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全球144个沿海国。

制订: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权限:

12海里领海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2.6万平方海里),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我国管辖海域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3。

不足:

在封闭、半封闭海域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存在重叠等,可能成为邻国争端的因素。

例: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9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双项选择题)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陆地自然资源概念:

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

自然性和有用性)。

在协调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庞杂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陆地资源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⑴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①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但人类可利用的部分有限;

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数量有限;

③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

⑵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人们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利用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⑶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表现在:

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矿产资源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⑷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资源与环境分不开。

一种资源或资源整体发生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案例:

热带雨林的破环。

∴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全面评估、综合平衡、防止或减小破坏,促使环境正常发展。

【知识扩展】——能源资源:

·概念:

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能源分类

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

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

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

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地热能、核能。

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

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

①非可再生能源:

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

∴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②可再生资源:

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

∴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

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⑸能量是否转换分类:

①一次能源:

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

如:

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例:

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

A.土地资源                    B.森林资源       

C.石油资源             D.光热资源

例:

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②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第一级生产部门有: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它们是其他社会生产的基础(见课本图4.52)。

③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案例]能源的使用历程:

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

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耕地资源——种植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

·森林资源——林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

·草场资源——牧业——乳畜业、制革业

·渔业资源——渔业——水产品加工业

·矿产资源——矿产——采掘业、机械制造业

【世界自然资源的利用】

1.土地资源:

⑴耕地:

主要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即欧、北美、亚洲大部分、非洲、南美。

⑵林地:

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

有大片原始林的自然带是:

热带雨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在:

南美、非洲的赤道地区和亚洲东南部;如巴西、刚果金、印尼等。

亚寒带针叶林在:

北美、亚洲的北部。

如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

⑶草地:

地带性草原:

热带草原-非洲、南美、大洋洲;温带草原:

亚欧大陆、南北美洲。

非地带性草地: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草场分布的国家有:

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蒙古。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⑴径流量:

最丰富六国:

巴、俄、加、美、印尼、中。

最多洲是亚洲;最少是大洋洲。

人均量最多洲是大洋洲、南美洲;人均最少洲是欧洲。

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

⑵水能最丰富的国家:

中、俄、巴、美、加。

目前最大电站:

巴西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