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193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docx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的形态有三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的本质:

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百科全书时期;2.要素主义时期;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时期;5.科学、技术、社会时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转变教育观:

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行,通过幼儿课程、主动学习;2制定教育目标;3更新教学内容;4改变教学环境。

发展趋势:

从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从注重温饱走向注重职业前景;从追求有书读到追求读好书;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和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个阶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他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它把对人的身心影响作为直接目标,当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义门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教育学,应运而生。

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五个阶段。

(一)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的限制:

1、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压力越来越大;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主要分为两种因素:

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教育的态度等。

外因包括社会的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人的小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教育素质及:

内容,媒体,手段,方式,组织形式,环境,难易程度等。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生产力;2、政治制度;3、生产方式;4、生产关系

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

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

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

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

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

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2、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3、教师是合作者;4、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5、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6、教师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7、教师是反思者。

教师的基本素质:

1、端正的工作态度;2、正确的教育观念;3、良好的师德修养;4、广博的学识;5、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6、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途径:

1、强化师德培训;2、集中培训,旨在解决共性的、前沿的、重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3、校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4、教研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5、技能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6、骨干教师培训,旨在培养学科首席教师,引领学科教学改革。

(2)学生的定义:

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

(3)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工作:

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

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

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自然主义;2、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3、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4、建构主义。

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4、关于“潜在”课程。

课程的组织(略)课程的管理(略)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及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

课程标准的特点:

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遇到新的感性认识,再变成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成熟。

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

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

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

第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

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人本身的学习能力比动物要强很多,动物学习大多是长时间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或者习惯,动物没有非常复杂的思维,也不像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沟通,因此学会一个新的能力或者生活习性上发生一个改变往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那种改变还是偶然的。

然而人类的思维就复杂的多了,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可以进行交流,能判断对与错,还能使用工具,人类的学习比动物要复杂的多,还没有动物能像人那样,建房子,开汽车等等,但这些技能也是人类学来的,人的领悟和接受能力比动物强,因为人还有逻辑思维和动手的能力。

所以同样的时间,动物也许一成不变,但人类能学到许许多多的新的东西,而且速度远远比动物快,也远远比动物复杂,是许多动物一辈子也学不会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班集体这一特殊团体中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学习有浪要影响。

(二)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2、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3、顺向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4、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5、垂直迁移:

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6、水平迁移:

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3、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4、学习的指导;5、定势作用

学习迁移的促进:

1、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2、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我们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含义: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主要规律:

1、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3、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4、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6、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7、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产生原因: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克服遗忘的策略: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分散复习,集中复习,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自己构造并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旨在促进学习者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都属于学习策略范畴;

学习策略的分类:

1.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可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

 2.根据学习进程,可将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编码策略。

3.根据学习策略的运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

4.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可将学习策略分为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和自学策略。

学习策略的特点:

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

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学习策略的发展:

第一阶段:

儿童不能自发产生策略,也不能有效使用别用教的策略;第二阶段:

儿童不能自发产生策略,但能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会策略;第三阶段:

儿童可以自发产生并有效使用策略。

一般的学习策略:

分为:

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思维、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

一般的学习培养:

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灵活训练;注重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灵活有效。

(2)知识的含义:

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审题、联想、课题类化,课题的类化是学生通过思维,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的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己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知识的分类: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主观和客观;个体和公众;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显性和隐性知识。

知识的学习一般过程:

1、知识的感知;2、知识的理解;3、知识的巩固;4、知识的运用。

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掌握和应用技术的的能力。

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2、智力技能。

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1、活动模式;2、知识基础;3、教学方法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解决问题的历程:

第一步骤审题解题积累解题经验;第二步骤总结反思提炼解题方法;第三步骤默想记忆催生解题灵感。

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重视知识的推移,推陈出新;2、多做比较,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3、多种构思,寻找各种解题思路;4、反向思维,采用“顺藤摸瓜”的解题思路;。

(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品德,是人品和道德整合的一个词,这两个字的意义很深刻,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很深远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品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怎么样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

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3、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5、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立场精英化;性质政治化;道德教育的目标缺乏层次要求人人崇高化;道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化。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

首先,兴趣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此时,脑神经就会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不会感到记忆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处于一种陶醉或享乐之中。

自然,学习、记忆效率就高。

其次,兴趣会使学习者保持高度注意力。

再者,兴趣还能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其所以然。

还有,兴趣对学习者的健康和智力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最后,兴趣能挖掘出学习者的内在潜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2、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的激发: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适当地开展竞赛;5、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6、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归因与归因方式:

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根据韦纳的观点,有六种方式: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环境;其中最典型的是前四种。

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分析影响着他们后来的行为动机。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如果家长能够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归因,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情绪,那么就能使孩子更努力、主动的学习,逐步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引导合理归因:

潜能需要激发,这种激发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顺利激发潜能,能否正确归因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很多学生明知自己不比其他同学笨,但当他们学习失败时,就会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只认为是自己运气好。

这会让学生要么感到自卑,要么心存侥幸,但就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愿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这种学习上的消极归因使学生忽视了自己那巨大的可利用的智力潜能。

积极归因,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

当学习取得进步时,可以将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到积极的方向,对其自信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注意的含义:

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

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动力”;2、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及其具体途径;3、利用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进行交替。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人格差异的含义:

人格差异是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人格差异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1、在集体中形成个性;2、在活动中培养个性;3、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教师应具有顺应心理学的知识

(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场依存与场独立: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