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177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

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局部关系B.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B.科学性

C.革命性D.实践性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

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

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空间是指()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24.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

是有限的C。

是可知的D。

是相对的

2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

语言的产生C。

社会的出现D。

劳动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唯意志主义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8.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

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

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B。

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D。

它的矛盾性

30.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

辩证唯物论C。

折衷主义D。

二元论

31.事物的规律是()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B。

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2.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3.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在()

A.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B。

人的能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C.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D。

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生成和发展的

34.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3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36.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2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

39.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0.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

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

4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4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4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是()

A.直立行走B。

抽象思维C。

制造劳动工具D。

语言的产生

4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

生产劳动发展史C。

政治制度演变史D。

宗教信仰变迁史

4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

精神的C。

实践的D。

绝对精神的

4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B。

唯心主义的C。

唯物主义的D。

实践唯物主义的4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

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4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

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9.“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

A.自然资源的差异性有利于社会发展B。

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C.自然资源富饶有利于社会发展D.自然资源富饶不利于社会发展

50.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是()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人类自身的生产C.精神生产D.一切生产活动

5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

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

普遍联系的观点

5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

导致怀疑主义C。

防止相对主义D。

防止绝对主义

54、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

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5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5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

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

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8.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

国家政权D。

意识形态

5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6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62.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B。

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

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D。

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63.人的本质是()

A.人的自由B。

人的理想C。

趋利避害D。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64.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

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65.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A.惟一标准B。

最高标准C。

普遍标准D。

特殊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

物是观念的集合C。

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

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具体科学只是相对真理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旧历史观的主要缺点是( )

A.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B。

看不到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D。

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E.看不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8.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

9.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

A.主张世界的可知性 B.机械性C.直观性  

D、形而上学性  E.不彻底

10、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

A.思维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

唯心辩证法 E。

唯物辩证法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 )

A.它的研究对象发生深刻变化

B.它的理论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 

C.它的功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它具备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E.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2.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发展的状况  C。

阶级斗争情况

  D.哲学自身的发展状况E。

宗教信仰的变化

1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是( )

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B。

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C.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D.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E.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14.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D。

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

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主观概念

15.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

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思维更高级的思维

C。

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本质规定的科学性

D.由于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因而是可能的

E.人类思维将最终发展到机器思维

16.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A.葵花向阳B。

饥餐渴饮C。

雄鸡报晓D。

岩石风化E。

蚂蚁搬家

17.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

A.机械唯物论B。

庸俗进化论

C。

庸俗唯物论D。

各种唯心论E。

折衷主义

18.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B。

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D。

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19.人的大脑是()

A.思维的物化表现B。

意识的源泉

C.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D。

意识的物质器官

E.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实体

20.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

D.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能预见将来

E.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且可以构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中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E.运动和静止可以截然分开

2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

A.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B。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和空间随着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D。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

E.“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能否定的

23.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反映世界B、创造客观规律C、改变历史规律

D、改造世界E、创造宇宙万物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

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C.反对了客观唯心主义D。

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E.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

25.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B。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绝对时空”

C.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D。

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26.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A.意识在一切条件下都有能动作用B。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

C.只有错误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D、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越符合人的愿望,能动性越大

27.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B。

画饼充饥C。

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8.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的基本观点认为()

A.自从有了生命就有意识B。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是来源于最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的大脑D。

有了动物的感觉就有了意识

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9.所谓“机器思维”是()

A.指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的思维

B.说机器能象人脑那样进行思维

C.说机器能够进行独立的思维

D.人所给予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E.人的思维的物化表现

3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一切运动变化B。

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

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1、“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

辨证唯物论的观点

C.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

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定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32、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于()

A.新事物的本质特点比旧事物优越

B。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西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D.新事物增添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E.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能到底人民的支持

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34、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A.相对论B。

经验论C。

唯理论D。

一点论E。

均衡论

37、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

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D。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本质是共性,现象是个性

38、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

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歪曲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E.正确地概括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B。

从理性到感性C。

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E。

从感性到实践

40、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41、下列选项中,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