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08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docx

论文中文版方最终定稿

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来看《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形象

 

主题句: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室友现实中的作者虚构的,但是其人生经历也是有真有假的。

《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就是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就是亨利的真身。

内容摘要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式的,不管作者怎样隐藏自己的经历,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生活的痕迹。

《永别了,武器》主要依据海明威的个人经历所写。

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就经历的许多与海明威相似的状况。

在一定意义来说,他就是作者在其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的映像和代表。

另外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消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

《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海明威本人的影子。

他们的经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有的甚至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结果不同罢了。

 

关键词: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战争;爱情

Ι.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海明威生于1899年7月21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二个。

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

童年似乎没有创伤。

中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写诗。

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出去旅行。

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

在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叛橡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

从海明威在橡树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现有的材料看来,没有一点能说明他日后不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然而,我们看一看这位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的创作,就发现那些以涅克•阿丹姆斯为主人公的、关于那一段时间的故事,写的却是暴力与恐惧、混乱与失望的主题——还有孤独;他的同学指了,孤独与多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

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

卡洛斯•倍克尔写道:

“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

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

一九一七年十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

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像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

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但是,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他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后半月开始这场探险。

头两个月,他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只呆了一个星期。

他被炮弹击中,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

“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

”(James58)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

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

五年之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

在他的作品中,失眠的人处处出现。

战争结束以后,海明威开始专心写作。

一开始他的作品反响一般,但一次意外的灾难改变了他的生活。

灾难发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参加洛桑和平会议的时候。

他约定叫哈德莱带一只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莱几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装在这只箱里。

在巴黎的里昂车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车箱里,未加提防,过了一会儿回来,发现箱子不见了。

几年以后,海明威给卡洛斯•倍克尔的信中说道:

这件事使他痛苦万分,他“恨不得去做外科手术,免得去想它。

”(Michael75)海明威没有办法,只好重起炉灶,这回获得惊人的成功。

一九二三年,他几篇作品被刊物采用。

一九二九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经历,形成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

在《太阳照样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洽德莱离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基维斯岛。

一九二八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保琳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他修改初稿时,得知消息:

他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难自杀,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手枪。

二十年以后,海明威在插图本《永别了,武器》的序言中回忆道:

“那一年有好地时光和坏的时光,”但又说他当时“生活在书里”,“比我任何时候都愉快。

”(董衡撰34)三十年代早期,他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

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鸭,打麋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定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岛和别米尼岛外捕鱼。

一九六O年,海明威想写作的热情一定使他极为痛苦。

他在生理上大为衰弱,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

他住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不妙:

高血压,可能还有糖尿病(此病曾经折磨过他父亲),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

心理上,他更糟糕,几乎说不清楚话,焦虑,抑郁症很严重。

最后,他还是学他父亲选择了自杀。

 

海明威在故事一开始就以其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战争中村庄凄凉冷清的景象,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

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

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巴克莱小姐。

在此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

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斥着失败与绝望的情绪。

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

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

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潘晓振75)。

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

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发现凯瑟琳已去边境一度假小城。

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

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

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故事也在亨利冒雨走回旅馆中戛然而止,使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感情到达了最高潮。

 

П.海明威的人生经历

A.海明威的战争经历

海明威也是怀着“保卫世界和平和民主”(海明威60)的理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立即被卷入恐怖的战阵漩涡之中。

就在海明威到达意大利米兰的当天,一家军需品(军火)厂发生爆炸,他不得不将肢体残缺的尸体和残肢扛到临时停尸房。

几星期后,一枚奥地利军队的迫击炮弹落在离海明威几英尺远的地方,他当场被炸得失去知觉,一个意大利士兵被炸死,另一个双腿被炸断。

事后,医生从海明威的腿上取出了两百多块弹片。

同行的一个救护车司机在写给海明威父亲的信中提到,尽管海明威当时自己已身负重伤,他仍然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意大利伤兵送回急救站,沿途不断遭到机枪的扫射,腿上多次中弹。

海明威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为他赢得了意大利银质勋章。

但战争带给他的除了荣誉之外,更多的却是心灵的创伤:

严重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贝克90)。

 

B.海明威的感情经历

海明威受伤后,在米兰的一家医院疗伤时对他的护士阿格妮丝一见钟情。

阿格妮丝是个身材修长,头发乌黑的美国姑娘。

她聪明伶俐,为人善良;工作上兢兢业业,干劲十足。

海明威非常希望自己早日康复,好同阿格妮丝约会,可要做到这点却并非易事,因为根据意大利社会习俗和红十字救护队的制度,在医院里工作的未婚女护士不能外出和男人约会,而且阿格妮丝天生就不是个违犯制度的人。

只是有一次例外,她应邀和一名叫塞雷纳的意大利人一起吃饭(James58)。

此人为人十分热情,一有空便喜欢到医院里来,和海明威成了朋友。

后来,在《永别了,武器》中,塞雷纳成了作者笔下意大利中尉级军医雷那蒂。

在阿格妮丝的精心照料下,海明威的伤势慢慢得以好转。

这期间,海明威已疯狂地爱上了阿格妮丝,她也作出了相应的反应。

但遗憾的是,这段战地浪漫史未能持续多久,阿格妮丝最终弃他而去,投入了一名意大利军官的怀抱。

和阿格妮丝的恋爱是海明威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年青的海明威倾注了满腔激情并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吴然64)。

被阿格妮丝拒绝后,海明威伤心欲绝,不知所措;加上父母的不理解,海明威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他变得惧怕夜晚,无法在黑暗中入睡,只要关灯,脑海中闪现的都是意大利战场的情形。

他开始痛恨战争,“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我对它深恶痛绝。

但是还有比战争更坏的事情,而且都没有好结果”(Michael65)。

事实上,从这个时候起,海明威才真正意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残酷的撕杀和死亡,根本不是什么“和平民主”(海明威80)。

政客们宣扬的“神圣”、“光荣”、“牺牲”(海明威80)等都是骗人的鬼话。

“我们这些参加过上次‘为了结束一切战争’的大战的人不会再受骗了”(吴然36)。

战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这种创伤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主要的是永远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

1928年6月,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保琳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帕特里克。

由于她怀孕时健康状况不佳,分娩时险些死于难产。

同年十二月,他的父亲因经受不了疾病的痛苦折磨而举枪自杀。

与此同时,海明威正在苦心写作《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小说。

这两件事情对海明威的刺激很大,他变得敏感起来,认为人生真是变幻莫测,死亡随时都会降临。

 

Ш.亨利的人生经历

A.亨利的战争的经历

海明威将他的这次遭遇充分地体现在了亨利身上。

亨利本是个天真单纯、富于幻想的美国青年,战前在意大利学习建筑。

战争爆发后,亨利和千千万万个美国青年一样,怀着巨大的热情,参加了意大利红十字会救护队,作为志愿人员来到意大利前线,被授予中尉军衔。

亨利之所以参加意军救护队,也是受了意大利政府“爱国主义”(海明威64)和美国当局“拯救世界民主”(海明威64)的欺骗蛊惑,因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参加意大利军队时,他说:

“我当时人在意大利”,“并且我会讲意大利话”(海明威68)。

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勇敢参战,老是请求上第一线。

然而,在一次进攻奥军的战斗中,亨利双腿受伤,膝盖被奥军的迫击炮弹片击中而脱落;意大利司机帕西尼的一条腿完全被炸飞,另一条腿膝盖以上全被炸烂。

经过一番痛苦的煎熬后,帕西尼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了亨利眼前。

这次进攻虽然顺利,却给意军造成死伤无数,救护站里到处是伤员,“军医们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海明威135)。

听说自己将被保荐获得意大利银质勋章,亨利非常惊讶,自己虽然负了伤,可并没做什么英勇的事。

再说,他也不喜欢战争。

亨利刚抵达前线就接到撤退的命令。

在撤军队伍中,士兵们厌战情绪十分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战争尽快结束,以便早日回家。

当部队撤到塔利亚门托大桥时,亨利因有外国口音被意军宪兵当作嫌疑犯抓了起来面临枪毙的命运。

走投无路之下,亨利纵身跳入河中。

“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义务责任也一同洗掉了”(王新国130)。

塔利亚门托冰凉的河水让亨利的头脑彻底清醒。

战场上两年的耳闻目睹,使他看清了战争的丑恶面目,他终于明白用死换来像荣誉、光荣这类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

这场战争与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他这个“爱国志士”(龙奇玉142)不过是战争制造者的帮凶罢了。

亨利做出了最后抉择:

“我把袖管上的星章割掉,那是为了方便起见,与荣誉无关。

我不反对荣誉。

我只是洗手不干了。

”(海明威171)亨利告别了战争,和心爱的人一起逃往远离硝烟的瑞士。

“当弗雷德里克·亨利纵身跳进泛滥的塔利亚门托河水中时,他是在给自己施行某种洗礼,这种洗礼预示了他成为意大利军队的逃兵后将要过的新生活。

”(海明威156)逃到瑞士后,亨利和凯瑟琳过上了一段幸福宁静的生活。

在远离硝烟的和平之邦,他们不谈战事,试图忘掉战争。

然而,正如亨利所说:

“战争对我个人来说,已经结束了。

但是我又并不觉得有真正接束了的感觉。

我的心情就好比一个逃学的学生,正在思量学校里在某一点钟在搞什么活动。

”(海明威160)是的,亨利虽然离开了战场,离开了军队,但他的内心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宁,就像逃学的学生一样,心中始终揣揣不安。

学生逃学要受到学校的惩罚,亨利的逃离同样没有逃脱命运的惩罚—命运夺走了他心爱的凯瑟琳。

这个惩罚将亨利彻底打垮。

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

和石像一样的凯瑟琳告别后,亨利凄凉地离开医院,在凄风苦雨中走回旅馆。

B.亨利的感情经历

小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是意大利军队救护队的一名中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英藉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小姐。

而凯瑟琳•巴克莱小姐是怎样的人呢?

她又是如何看待她与亨利之间的感情呢?

1.凯瑟琳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感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是意大利军队救护队的一名中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英藉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小姐。

而凯瑟琳•巴克莱小姐是怎样的人呢?

她又是如何看待她与亨利之间的感情呢?

初次与亨利见面的凯瑟琳,是一个因未婚夫,阵亡而内心极度痛苦的女子,“记得当时有一个念头,想象有一天他会到我的医院来,大概是个刀伤,或是头上包着绷带,或是肩头中了枪。

总之是个有趣的场面”。

(赵立伟81)但残酷的现实不仅让她天真的想法灰飞烟灭,而且也破灭了她对这个世界的幻想。

亨利与凯瑟琳从开始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盲目乐观,一个复杂清醒,作为故事的记录者———亨利,虽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对世界有了较为清醒的认知,但对于凯瑟琳,似乎总有一部分是在亨利的叙述之外,特别是随着两人恋情的发展,凯瑟琳表现出的极度的热情浪漫及温顺无私与之前清醒、痛苦的凯瑟琳判若两人,她甚至对亨利表白“你就是我的宗教,你就是我的一切”(赵立伟80),这让亨利很幸福,也很满足,在他的叙述中,凯瑟琳是个“又好又简单的姑娘”,是完美的爱人。

但是对于凯瑟琳的变化和她对亨利的表白,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应思考促使这位成熟的女子说出这些看似天真无知的言语的深层次原因。

未婚夫的死亡使凯瑟琳等待了8年的婚姻成为幻影,在她绝望与无助时亨利走进了她的生活,凯瑟琳试图让亨利扮演她的未婚夫来摆脱痛苦,但亨利拙劣与毫无诚意的演出并没有帮她回到单纯与浪漫的从前,过去的凯瑟琳已一去不返,现在的凯瑟琳却又如此清醒并痛苦着,所以需要一个新的角色、一个面具来逃离这个真实的自我,并试图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与亨利的爱情中,用表面的“清新可爱”、温顺痴情来掩盖内心的伤痕,也以此得到了亨利真情的付出。

对凯瑟琳来说,爱情是她拯救自我的方式,唯有沉浸在她所营造的爱的氛围中才能在这个混乱而没有理性的世界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只是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完全无视自我,真实的自我并没有完全被掩盖,所以凯瑟琳总想和亨利单独在一起,如果亨利外出或与他人在一起,凯瑟琳的情绪都会有起伏,亨利认为这是凯瑟琳对自己的爱恋,其实这是一个演员惧怕独角戏的焦躁。

即使有时两人独处,凯瑟琳也会感到孤独,比如在一个雨夜,她告诉亨利“我怕雨,因为我看到自己在雨中死去”(张岚50)随后又马上否定“我不怕雨,不怕雨,哦,哦,但愿我真的不怕雨。

”(张岚50)说完,“她哭了起来”(张岚50),一种内心充满矛盾与绝望的心理在这些话语中展露无遗。

亨利眼中的完美爱人只是凯瑟琳演绎得极好角色,她并不是一个为了爱情去爱的真心爱人,而是通过扮演痴情女子的角色来“逃避自我的逃避主义者,只是她的逃避却没有成功。

空虚、绝望从未真正远离过她,最终‘还是被人家逮住了’。

”(张岚51)

2.亨利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感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是意大利军队救护队的一名中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英藉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小姐。

开始,亨利只是逢场作戏,认为和凯瑟琳交往只不过是一件“比每天逛窑子好得多”(徐颜森,2011:

37)的事。

随着亨利奉命出发,这场萍水相逢的情感游戏宣告结束。

后来,亨利在战场上受伤住进野战医院,在那里和凯瑟琳再次相逢,两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流血和死亡后,亨利产生了厌战情绪。

经过战争的洗礼,亨利明白了爱情的价值。

面对丑恶的战争和美好的爱情,亨利选择了后者,他和凯瑟琳一起逃往和平宁静的瑞士,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凯瑟琳最终因分娩难产离开了人世。

一场富于浪漫情调的战地春梦,最终在哀婉凄凉的悲剧气氛中结束。

亨利历经艰险告别战争,投向爱人的怀抱,期望和心爱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未能如愿以偿,最终在凄凉中和爱人的尸体告别。

凯瑟琳是一个乐观善良的女性,尽管生活在战争年代,却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即使在难产时也表现得无比坚强(赵立伟,2011:

80)。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却死在了手术台上。

表面上看,凯瑟琳的惨死是因其身体结构妨碍她正常分娩造成的,是生理上一个不幸的偶然事件,实际上是当时那邪恶的世界不容许她的存在,就仿佛书中说到的一样:

“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要打垮他们,必然加以杀害。

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

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

”(张岚50)是的,世界打垮了凯瑟琳,摧毁了她和亨利美好的爱情,夺走了亨利的一切希望。

ΙV.亨利与海明威的关系

A.两人类似的战争经历

二者在人生经历上就存在着种种的相似:

他们都是美国人,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属于非战斗人员,都在医疗机构服役,都是意大利军方的救护车驾驶员。

亨利同海明威一样,都在战斗中受了重伤,长期住院后也未能痊愈,身上永久的留下了炮弹的残片,并为此而终生饱受伤痛的折磨。

B.两人类似的感情经历

二者在爱情方面,也存在这惊人的相似之处:

海明威在一战中受伤住院,并在医院中结识了对他影响深刻的爱人---护士艾呢死;亨利同样是在受伤入院接受治疗时,结识了他的爱人---护士凯瑟琳巴克利。

二者的浪漫史在这一点上,惊人的相似。

我们可以认为,亨利的爱情故事,其实就是海明威本人的罗曼史的再现。

 

V.结论

海明威曾经说过:

“作家的工作是告诉人们真理。

他忠于真理的标准应当达到这样的高度:

他根据自己经验创造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物更加真实。

”(潘晓振,2008:

76)《永别了,武器》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亨利,还有千千万万个美国青年,在战争年代的的人生轨迹。

他们怀着满腔热情从军参战,然而战争摧毁了他们原来的信仰和美好的希望,传统的价值观也随之破灭。

从消极厌战,到痛恨战争逃离战场,亨利的经历也是一代美国青年的真实写照。

“亨利是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取的心得与感受的集大成形象,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理念及艺术主张的全部精华,几乎就是其第一个十年创作的总结。

”(潘晓振,2008:

76)亨利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反映,而且也是被战争所破坏的人类文明的整个悲惨事件的反映。

 

在《永别了,武器》里,海明威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海明威01)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

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语经过了千锤百炼。

我想任何故事都少不了爱情,没有爱情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

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

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

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

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

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

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

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

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

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

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

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

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吴然66)。

 

WorksCited

MichaelReynolds.Hemingway’sReading.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1.

JamesBraschandJosephSigeman.Hemingway’sLibrary:

ACompositeRecord.NewYork:

Garland,1981.

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董衡撰.海明威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5

龙奇玉.从《永别了,武器》看战争的悲剧[J].黑龙江史志,2010(5):

142-143.

潘晓振.从《永别了,武器》谈海明威的人物创作[J].世纪桥,2008(10):

75-76.

徐颜森.论《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毁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7-38.

王新国.海明威:

逃离的战争与失落的爱情[J].神剑,2005

(1):

128-134.

赵立伟.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

80-81.

张岚.《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49-51.

杨一宁.海明威的影像:

《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