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088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docx

十一至十二章电子教案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

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

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

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做功的

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准备

课件、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复习提问

    提问: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教师演示:

推桌子,一次推动移动距离,另一次没 推动 。

 三:

进行新课

1.幻灯片展示:

   工人师傅 用力推车,虽费了力气,但车没有移动距离,服务员端蛋糕,用了力且移动距离,他们虽然在做工但没做功。

幻灯片展示活动1:

人推车和人吊重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找共同点;

(1).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幻灯片展示 :

起重机和直升飞机吊起重物都是做功的实例 得出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引导学生看插图: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

断是否做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⑴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 ⑵同学们将自行车推进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

 ⑶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⑷推讲台没推动。

  ⑸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⑹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2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 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教师小结:

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 ,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即: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 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例题:

(书上例题)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1000分米,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 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三,小结:

1.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计算公式:

W=Fs单位及应用。

学生练习:

1.马拉着质量是2000kg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400m,做了3×105J的功,请计算出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

2.用20N的水平推力,使重为100N 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0.5m,试求推力和重力对物 体做了多少功?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Fs

单位:

焦耳符号:

J

作业

设计

教材107页134题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功率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2)能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物理:

 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叫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1)功率的概念。

(2)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功率的概念。

(2)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

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

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

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进行新课

   1.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

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

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2.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

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

要求学生答出:

   3.单位:

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   1千瓦=1000瓦特

 

三、小结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四、 课堂练习

   1,①50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②50立方米水重是多少牛?

   ③用一台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米的一个水箱,这台离心式水泵完成了多少功?

   ④如果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抽到离水面30米高处用了1小时。

求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

合多少千瓦?

   2甲机器的功率是30kw,乙机器的功率是45kw,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机器做功一定比乙机器少

   B.甲机器做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C.甲机器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一定小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做功少

   3.一台机器的功率是100W,使用1小时可以做__________J的功。

4.起重机把重为1000N的货物竖直提升到10m高处,所用时间是5s,起重机的功率是_____________W。

   5.抽水机要把质量是10t的水抽到30m高的楼顶储水罐中,如果所用时间是10min,抽水机的功率至少是_____________W。

(g取10N/kg)

五、小结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

反思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动能和势能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势能的概念

教学准备

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钢球、一块木块。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

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

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

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

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

如:

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压缩到不同的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

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

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

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

(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

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

1、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3、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关系。

作业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机械能及其转化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引入新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

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

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

(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实验1:

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

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

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

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实验可分两步做。

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

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得出:

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

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

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

(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

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

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

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

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

例如:

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

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

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

(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

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

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

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

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

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小结:

 

第二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之和

二、机械能的转化

动能——势能

势能——动能

作业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杠杆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能确定并作出已给定杠杆的五要素。

过程能

力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情感态度目标: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力臂的画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臂的画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

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

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

生活中经

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

机等)。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

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

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

我国古代

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

,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

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

生活。

多媒体

显示:

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

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

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

杠杆的共同特征,认

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

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

3 学生

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

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活塞式抽

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

杆秤是不是杠杆?

它的固定点

在哪里?

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

的力

动力臂(F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

2):

支点到阻

力作用线的距离。

生活动7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

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

当杠杆在动

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 学生观察:

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

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

小有关。

学生活动10 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

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

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

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作业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滑轮

授课时间

分课时顺序

教学目标

(1)

知道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的特点及实质,

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

方法。

[来源:

学,科,网]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

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德育或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

定滑

轮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引入新课

放映动画(课本上漫画改的动画)让学生在笑之余,能够明白是为什么。

看完动画提出问题,那个小的瘦的人为什么会跑上去,而那个胖的为什么不能?

那个能让绳子弯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观看动画,并思考。

瘦的人为什么没有能抓住口袋?

那个挂绳子的东西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定滑轮和动滑轮

由上面的例子引入滑轮,放映视频。

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视频。

学生明白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有动力臂和阻力臂。

不要求会画

滑轮的杠杆示意图。

老师演示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的

实验装置。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滑轮和定滑轮,也可以在放映一些相关材料。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轴固定不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