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086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区XX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四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XX区XX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2)项目建设单位

XX区XX镇人民政府

(3)建设性质

新建

(4)建设地址

XX区XX镇政府驻地

编制依据

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5)《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6)《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0号)

标准、规范

1)《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2005)

3)《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7号)

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6)《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9)《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

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1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16)《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

1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其他文件

1)《XX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XX区“十二五”规划》

3)《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项目双方签订的工程咨询委托书和合同书

5)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证明文件

6)有关部委颁发的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

编制目的

本项目的建设以垃圾收集转运为手段,以达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转运、处理为目的,旨在营造XX区XX镇舒适的生活、经济和发展环境。

本报告主要为研究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及对项目后期运营进行预测,本报告的编制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

1)论述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工程项目;

2)确定工程建设规模;

3)提出合理的工程方案并加以论证、优化;

4)提出工程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运行管理组织及实施进度计划;

5)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6)作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营的工作依据。

编制原则

本可研报告的编制按以下内容作为编制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按照全面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县发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垃圾无害化为基本出发点,尽量做到减量化,逐步实现资源化的目的,充分发挥本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采用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处理工艺,确保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效果,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采用国内外技术成熟、运行可靠、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

(4)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注重垃圾转运站的环境建设,把垃圾转运站设计成为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协调的卫生处理设施。

编制范围

该项目属于公益事业项目,研究范围包括:

项目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服务设施布局和主要设备选型、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环境保护与节能、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等内容。

可行性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地点与规模

本项目建设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日转运垃圾能力为吨。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占地亩,总建筑面积40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用房、物资储藏间、压缩站房、机坑、控制室及值班室等,并配套垃圾压缩机、水电设施、进场道路及环境保护设施等。

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计划分2011年4月开工建设,2011年10月投入使用。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资金筹措

项目所需建设投资80万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40万元,申请国家环保资金40万元。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XX区XX镇环境卫生,还可为当地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节省垃圾运输费用。

本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同时,也有利于环境意识增强和国民素质提高,其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章基础资料

区XX镇概况

XX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文化立镇、工业强镇、生态兴农、三产富民”的整体思路,抓招商、促发展、保民生。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新农村,并立足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力培植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经济文化区域中心镇、建设文化生态旅游镇、创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镇,全面推进XX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XX镇党委、政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胆解放思想,高起点规划,积极引导实施多项整合、延伸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建设,以木材加工产业化、皮毛加工产业化、纺织产品加工产业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大力培植税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以刘庄反季节蔬菜大棚、林下规模养殖为突破点;工业以木材加工、皮毛加工、纺织品加工、食品加工四个产业为基础实施产业化,建设工业园区。

全镇现有木材加工户1000余户,木材加工企业39家,皮毛加工企业10家,纺织品加工龙头企业一个,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一个,从业人员万人。

XX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以“经营”小城镇的理念,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以XX、龙凤为区域中心,搞好商业街开发,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XX镇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同时,为彰显XX镇历史文化底蕴,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为依托,正在恢复重建帝尧陵和雷泽古寺,着力打造中华祖源旅游景区,推进中华龙文化园、中华尧帝陵孝文化园、雷泽古寺佛教圣地旅游文化体系建设,并以此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镇党委政府与江苏省中汇集团合作,筹备建设XX镇尧都新城,采取政府主导、委托建设、微利经营的模式下建设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

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新农村居民楼房80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仿古景观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现已拆迁各类建筑物120座,腾空地面积450亩。

一期工程30万平方米,2011年11月底之前交付使用。

同时,重新启动徐庄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探索建设新模式,确保徐庄16万平方米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努力建设城市化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

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镇招商引资落地千万元以上项目18个。

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

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自然条件

XX区XX镇地处中纬度,全县属暖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平均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全年各月以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小时。

光照年平均总辐射量为卡/厘米2。

年平均气温为℃,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7月份最高,平均为℃。

全县地面温度年平均为℃,年平均气压为毫巴。

全年以北风为主,南风次之,历年年平均风速为米/秒。

平均年降水量为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天,7月最多,1月最少。

全年降雪初日最早在11月8日,最晚在1月15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天,最大积雪深度150毫米。

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蒸发量年平均为毫米,6月份最大,为毫米,1月份仅毫米。

环卫管理系统现状

管理体制

XX区XX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区负责制。

镇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对居民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

生活垃圾由清扫工人集中送到附近的垃圾堆放点,不作任何压缩处理,然后运送垃圾场进行处理。

垃圾产生量

城镇生活垃圾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城镇人口、城镇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增加,季节的变化等都会对生活垃圾的增加产生影响。

城镇居民生活燃料结构的改变、净菜上市比例的提高等,都会改变人均垃圾的产生量。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城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垃圾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均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阶段以前,垃圾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年上升,但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其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渐稳定并稍有下降趋势。

由于XX区XX镇目前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报告根据人均垃圾量进行一个静态预测。

目前XX区XX镇全镇辖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面积万亩,耕地万亩,万人,结合XX镇实际情况,故本报告人口按3万人计算,按人均产生垃圾计,日产生生活垃圾总量为吨。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XX区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但XX区XX镇的环卫处理设施已远远落后于建设的发展,现有垃圾转运站只是简单的垃圾堆放点,此垃圾堆放既无覆盖又无围堤处置系统。

近几年来,现状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随处堆填垃圾散发臭味,滋生蚊蝇和鼠类,传播疾病。

临时填垫的垃圾未未有任何防治措施,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特别是夏季,臭气熏天、蚊蝇孳生,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群众身体健康。

(2)安全性差。

垃圾堆层在静风、高温等不良条件下产生的CH4等易燃易爆气体,可能会引起事故。

虽然沼气产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但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就有可能留下事故的隐患。

(3)污染大气。

就地燃烧垃圾,产生飞灰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工程建设必要性如下:

(1)建设该项目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需要

XX区XX镇正努力创建卫生文明乡镇,但垃圾处理一直是得不到有效解决,裸露无序堆放的垃圾严重影响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垃圾转运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县XX镇的社会生态环保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的增强,对随处乱倒垃圾现象极为反感,为改变县城面貌,重塑环卫形象,必须要尽快兴建垃圾转运站项目。

(2)由于无环保的垃圾消纳场所,为能妥善处理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设垃圾中转站是XX区XX镇政府的当务之急。

(3)建设该项目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目前,XX区XX镇把改善居住环境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脏乱的环境卫生条件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制约了XX区经济的发展。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且有力的推进了XX区XX镇城乡建设的发展。

(4)兴建垃圾转运站是为了减少垃圾清运过程的运输费用。

在XX区XX镇生活垃圾堆放点建设的垃圾中转站,在此,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再继续运往垃圾填埋场。

建设垃圾转运站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合谐的重大举措。

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XX区社会经济与建设的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为保证居民健康、优化投资环境,为XX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兴建垃圾中转站显得尤为迫切。

可行性

目前XX区XX镇生活垃圾主要由清扫工人利用人力板车集中后送到附近的临时垃圾堆放点,不作任何压缩处理,再通过垃圾运输车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这些临时垃圾堆放点对于周边环境及群众生活影响巨大,而且由于收集的垃圾没有进行压缩等工序处理,在运往填埋场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例如垃圾一路漏撒等,而且垃圾收集、清运能力低下。

垃圾处理问题是摆在XX区XX镇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项目采用垃圾压缩转运站作业后送入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一是扩大了垃圾清运的服务半径,减少了维护管理成本;二是极大提高了垃圾的收集、清运能力,清运量提高到原来的3倍左右,有效解决了垃圾清运亏载问题;三是新型垃圾转运站是完全密闭式作业,具有降尘、除臭系统和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同时完全密闭化清运有效地防止了垃圾二次污染;四是直接压缩转运站与传统转运站相比耗电量大大降低,节约了能源。

五是新建垃圾转运站附建了管理间、环卫工人休息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解决了附近环卫清扫保洁工的休息场所。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极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XX区XX镇环卫事业非常关注,给予XX区XX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制定政策上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决心下大力气改变垃圾处理现状,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并齐心协力抓落实,财政部门也积极参与;同时垃圾转运在我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以上因素给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上、资金上和技术上的可靠保证,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可能。

项目建成后对服务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较大的改善。

 

第四章转运站的设计规模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XX区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减少垃圾清运费用,根据目前XX区的城市建设和人口情况,拟在XX镇建垃圾中转站1座。

本项目占地约亩,总建筑面积400m2,日转运垃圾能力为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用房、物资储藏间、配电房、压缩站房、机坑、控制室及值班室等,并配套垃圾压缩机、水电设施、进场道路等。

转运站的设计日运转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类型

设计转运量

(t/d)

用地面积

(㎡)

与邻居建筑间隔

(m)

绿化隔离带宽度

(m)

大型

1000~3000

≥20000

≥50

≥20

II类

450~1000

15000~20000

≥30

≥15

类型

设计转运量

(t/d)

用地面积

(㎡)

与邻居建筑间隔

(m)

绿化隔离带宽度

(m)

中型

150~450

4000~15000

≥15

≥8

小型

50~150

1000~4000

≥10

≥5

≥50

≤1000

≥8

≥3

注:

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围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地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II、

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类含上下期值。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按下式计算:

QD=KS·QC

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C——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平均值),(t/d)

KS——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第五章转运站转运方案比选

垃圾转运站的类型

(1)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

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是把垃圾在固定的箱体内压缩成块,然后一次性推入对接车的大型集装箱内。

其特点如下:

垃圾在固定箱体内压缩成块,压缩比高,箱密封,可收集垃圾挤出液,防止二次污染;重量和压力检测精确,垃圾压缩过程不须集装箱半挂车配合,工作效率高。

该模式投资较高。

(2)直接压缩式垃圾转运站

直接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为垃圾倒入料槽,车辆对接后,压装机直接将垃圾压入大型集装箱内,压装过程需反复多次。

其特点如下:

设备体积较小,配套的土建设施规模较小,压装过程完全自动控制,全封闭,无二次污染,与预压缩式中转站相比,车辆等候时间较长。

该模式投资相对较小。

配套车辆可选用车厢一体,也可采用车厢分离的拉臂车。

(3)分选式垃圾转运站

分选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是压装前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将垃圾按不同的粒度进行分选,只对大粒度的垃圾进行压缩,为后续处理提供条件。

其特点如下:

采用国际先进的分选工艺方案,压缩与分选组合,可实现垃圾减量化。

一次性投资较高。

(4)压缩打包式垃圾中转站

压缩打包式垃圾中转站,其工作原理是对垃圾分选后,将大粒度垃圾压缩,然后用铁丝捆成2m3的垃圾包,用平板车运往垃圾填埋场。

其特点如下:

工艺先进,实行分选与打包相结合,垃圾的压缩比较大,可减少填埋空间,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

与其它几种模式相比,投资最高。

垃圾转运站类型的选择

本项目在满足垃圾中转处理工序的条件下,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用直接压缩式转运站结构型式。

 

第六章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

选址原则

(1)与XX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协调一致。

(2)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运距较短,供水供电条件好。

(3)选址区要有足够的用地,以确保垃圾转运站的使用年限。

(4)尽量不占用良田耕地,少拆迁。

(5)在居住区的夏季主导风下风向,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6)转运站的设置应选在靠近服务中心或垃圾产量最为集中的地方;

(7)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减少转运系统工程投资。

(8)在县自来水取水点的保护范围之外。

设置要求

(1)转运站外型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应实现封闭、减容、压缩,设备力求先进;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符合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

(2)垃圾转运站应按方便使用、服务均衡、运输线路合理、有利于市容观瞻等原则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域城市的工业、市政用地中设置。

项目选址

项目选址符合《XX区总体规划》和《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项目选址靠近垃圾产量较集中的地方,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供水供电条件好,远离水源地,布局科学合理。

项目用地属公共设施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本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不设计占用耕地。

项目建设条件

(1)地质条件

本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地质条件符合建设要求。

(2)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水、电、气、路、通信等)

本项目垃圾转运站位于镇政府驻地,其供电、供水、排水、电信等基础设施接入XX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全能满足本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要求。

本项目垃圾转运站均位于城镇主干道、或干道旁,交通极为方便。

(3)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分区的划分,XX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加速度为,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

(4)施工条件

在建材供应方面,项目建筑所需的建筑材料、水泥、砂、石供应都很充足,运输条件也很好。

第七章项目建设方案

垃圾转运站方案设计

设计原则

(1)结构及转运形式要根据占地面积、交通条件、周围居民状况、风向、供电、供水状况而定;

(2)转运站的基本结构形式可以基本统一,以利于设备的采购、建设、维修,也有利于管理,但外部建筑造型应根据所处地点的情况,适当变化和发挥,给人以统一协调的感觉。

(3)严格按环境卫生的要求设计。

垃圾转运站系统工艺设计方案

垃圾压缩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一台自带上料装置(翻斗)和移位装置的垃圾压缩机;一个8立方米的垃圾集装箱;一套移机路轨;一个地坑活动盖板,两套垃圾箱路轨。

另配备一6吨勾臂车作为转运车辆。

此垃圾压缩系统可通过压缩机上的各种装置实现压缩机与垃圾箱的自动对接与分离、自动锁紧与松开、自动提门与关门,每操作一次翻斗上升按钮,即可实现一次压装循环。

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艺流程

(1)系统工作前,先用勾臂车将两空箱置于压缩机前端的两垃圾箱路轨上。

路轨前端装有定位器,它用于垃圾箱纵向定位,保证机、箱有合适距离,便于压缩机横向移位。

(2)垃圾压装前准备工作——机箱对接:

操作电控箱上的操作按钮,可使压缩机下部的推拉箱装置自动拉紧垃圾箱,锁紧装置再锁紧垃圾箱,然后,提门装置自动提升垃圾箱上的装料门。

此时,机、箱联接动作与过程全部完成,即可操作压缩机进行垃圾压装。

(3)垃圾循环压装:

收集车先将垃圾倒入压缩机翻斗,操作翻斗,翻斗将垃圾倒入压缩机内腔;压缩机推头动作,再将压缩腔中的垃圾压装进垃圾集装箱中,然后推头退回。

如此不断循环,直至集装箱装满垃圾至设定值(满载指示)。

压缩机推头进一步用最大推力保压一段落时间,然后推头退至机体前端位置完成压缩。

(4)垃圾装满后结束工作——机箱分离:

操作电控箱按钮,可使提门装置自动关闭装料门,锁紧装置自动松开机箱联接锁勾,推拉箱装置自动推开垃圾箱一段距离,实现机、箱完全分离。

(5)满载的垃圾箱由勾臂车勾起运往转运站。

同时,压缩机移位装置可使压缩机横向移往另一箱位,对另一空箱进行垃圾压装。

喷药和洒水设备

为防止蚊蝇、昆虫的孳生和减少场区扬尘,国内的垃圾转动站目前大都采用洒水喷药多用车用作对转运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喷药(与人工喷雾器相结合)和对产生扬尘场所的洒水。

本项目选用小型喷药和洒水多用车。

项目主要设备

表7-1项目主要设备表

序号

名称

数量(台、辆、套)

备注

1

垃圾压缩机

1

2

垃圾集装箱

1

8m3

3

移动路轨

1

4

垃圾箱路轨

1

5

勾臂车

1

6吨

6

喷药洒水设备

1

7

电气设备

1

8

垃圾集装箱车

1

5吨

项目所需设备均招标购置。

建筑设计

设计依据

(1)《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104-2001

(2)《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

(3)《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1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设计

艺术造型展现“人文”:

在技术层面解决诸多难题后,环卫基础设施“登堂入室”还面临着另一个瓶颈:

传统意义上灰瓦白墙、“灰头土脸”的环卫基础设施“标志性”形象显然与环境脱节。

要真正让它实现“由内而外”的现代化,还必须在“设备现代化”的基础上追求“外观人文化”。

基于这一考虑,在垃圾中转站的外观设计上力求让它们自然融于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实现风格高度统一,并且有创意、有亮点。

在建筑物单体设计中以注重经济、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便于生产管理,又要使生产性建筑物美观大方,具有一定时代感。

因此本报告的建筑设计均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强调虚实对比,材质对比,高低错落的变化,力求建筑体型富于美观实用。

单体立面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便于施工,节省造价的因素,通过利用框架结构形式及色彩装饰的效果,使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得以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为原本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营造出了良好的工作空间及生活氛围。

(1)单体建筑设计

建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