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038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docx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第4课

第4课 李白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3.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导入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

他就是大诗仙李白!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后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他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

二、背景展示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于天宝四年(745)秋,是诗人漫游吴越前留赠东鲁亲朋之作。

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住了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了漫游的旅途。

2.《蜀道难》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诗人第一次到长安时。

从诗的内容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据《唐摭言》载,李白自蜀到长安以后,贺知章前往探望,李白以所作《蜀道难》示贺知章,贺知章读罢,大为赞叹,对李白说:

“公非人间人,岂太白星精耶?

”并称李白为“谪仙人”。

3.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便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写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漂泊四方的生活。

十年来的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三、文学常识

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

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开始追求个性的自由和发出个人化的声音。

乐府诗中的诗,可以真正地称为抒发情怀的诗。

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皮日休等,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乐府诗。

三、内容精讲

1.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补写出下图中诗人的临别寄语。

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阅读《蜀道难》,补写出下图中的空缺部分。

安史之乱(忧患)

 (浪漫主义笔法)    (现实主义胸襟)

答案 ①险可畏 ②度越之难 ③祸可悲 ④治理之难

3.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分别用四个字补写出下图中的空缺部分。

倾诉→借景抒情→分写主客→__________→__________

(弃、乱)(长风)(建安风骨小谢) (览)  (抽刀、举杯)

答案 远大抱负 苦闷悲伤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问题:

1.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段首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了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从“脚著谢公屐”到“空中闻天鸡”,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描写了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2.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诗人感叹了些什么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感叹了世事的虚幻无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3.末段“且放”两句,表明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诗人绝不向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2)表现出诗人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二)阅读《蜀道难》,回答问题:

4.从栈道到青泥岭再到山中之景再到剑阁,可谓一步一景,处处震撼。

试结合下列诗句,分析这种效果。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四句写登上“天梯石栈”的情景:

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

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一举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更何况游客呢!

运用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之隔(山高隔离天日)。

(2)这四句写青泥岭山势萦回,百步九折。

站在青泥岭的山巅,仰头仿佛可以摸到天上的星宿,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

所以诗人也只能“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此处同样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之高、山之陡,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惊”。

(3)秋风萧瑟,被风撕扯的松林与秋草发出令人心悸的哀号。

两旁参天的古树层层叠叠,阴森而肃穆,月光透过树荫投下点点斑驳,像撒了一地的琉璃,熠熠生辉。

密密层层的林间,不时传出一声声凄怆的鸟鸣,一只夜莺自林间振翅飞出,另一只也跟随飞去,然后两两相绕,在黝黑的夜里划过一道盘旋的弧线。

杜鹃鸟也叫了起来,声音嘶哑而哽咽,仿佛在倾诉无尽的忧愁与哀伤,应和着林间落下的稀稀疏疏的月影,为寂静的空山陡然增添了几分阴森和恐怖。

这几句写出了蜀道的气氛:

凄清,让人心悸。

(4)先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是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随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山崖、转石。

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写出了蜀道的艰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了蜀道的雄壮。

(5)这几句写出了剑阁军事位置的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战事激烈,战火连连。

其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出了位置的重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写出了蜀道的凶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写出了战事的惨烈。

(三)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5.诗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情感核心是什么?

这种情感因何而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核心是愁。

诗人长期以来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的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有人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蔑视权贵、绝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李白,而在《蜀道难》中,我们读出了一个精神消沉,有畏难情绪,被生活打击得体无完肤的李白,针对这个话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不认为《蜀道难》中的李白是一个精神消沉,有畏难情绪,被生活打击得体无完肤的李白,分析如下:

(1)读《蜀道难》,我读到了一个关心朋友的李白。

因为蜀道的山势高耸险峻,因为蜀地的战事惨烈,李白三叹三劝,先劝“畏途巉岩不可攀”,再劝“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最后劝“不如早还家”,其情殷殷,其词切切,果然是护之深,劝之切啊。

(2)读《蜀道难》,我读到了一个仕途坎坷的李白。

李白一唱三叹,极言蜀道之难,其实“难”的不仅是蜀道,还有仕途之道、人生之道,所以李白不仅是在咏叹蜀道之难,也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3)读《蜀道难》,我读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白。

面对剑阁这一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李白敏锐地感觉到这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并借描摹古蜀道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由此,我读到了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李白。

(4)读《蜀道难》,我读到了一个勇于探险的李白。

诗人虽然一次次地劝诫友人不要去,但自己却一次次地前行。

劝朋友“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表达的似乎只是规劝之意。

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不难读出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险者形象。

 

四、课外拓展

引用古诗文成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中国诗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本单元为唐诗单元,目的在于积累学生的诗词底蕴,而时下文化底蕴类文章又风靡神州大地,各大校园争相仿效,竟成为一种时尚。

那么,如何运用我们积累的诗词底蕴为我们的作文服务呢?

首先,将某句古典诗词或文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自己表达的句子。

技巧点拨

引用古诗文成句,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情况:

(1)名言+意境:

名句后面有一定的阐述。

例: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

(2)名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

例:

①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②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3)化用古诗文名句。

例: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4)名人+名言化用。

例:

①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

②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③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④苏东坡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这些古诗词,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

迁移运用

按照“技巧点拨”中第四种情况,以“思念”为主题,写一组组句,注意要化用古诗文。

(15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

思念使女词人瘦过黄花;

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

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东望故园;

思念使爱国诗人铁马冰河入梦;

思念使诗仙举头望月;

思念使香山居士忆江南春来江水。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李白一生率真豪放,不愿阿谀奉承和献媚取宠,在王侯将相、权贵大人面前无丝毫奴颜媚态。

他奋力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振聋发聩的人生宣言,将个人气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他桀骜不驯,与世俗格格不入,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以高傲的气骨“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努力保持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是后人在“如何做人”方面学习的榜样。

运用示例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二、课外素材

坚守自我的梵·高

当罗丹让丰腴清丽的模特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

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的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

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

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梵·高的出现在美术史上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

选材感言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他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是他追随自己的本心,坚守自我的结果。

李白的泪水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

“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让一个极度辉煌的人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

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

呵!

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

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

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

满腹锦绣又怎样?

抵得了杨贵妃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

好恨!

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

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

真是愚哉斯言。

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

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

”说完,他的目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穿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

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妻,夫妻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

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

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

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读后启悟

 这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可怜飞燕倚新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对话,巧妙而不失自然,虚幻而又可信。

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由于李隆基与爱妃亲近而与李白疏远,从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这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因为感情的亲疏造成的。

更可贵的是,作者由李白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作者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警醒。

1.[名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我绝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2.[名句]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3.[名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4.[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五、基础知识积累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有时”。

A项距离/去掉,除掉。

C项空、徒/因为。

D项怎么/哪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答案 C

解析 ①什么,②多么;③④只。

3.对下列诗句的节拍的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4.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尤美的琅琊山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消极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4)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二、课内阅读强化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开头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7.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览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8.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二)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9.这是全诗点题(“梦游”)的主体部分。

诗人的思路是:

月送入境——________________——游山经历——渐入幻境——仙境洞天——________________——惊梦长嗟。

(都以四字补足空白处)

答案 登山见闻 群仙盛会

10.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游程的梦幻美。

答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12.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的离奇景象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