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854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发布人:

王建华

时间:

2013-10-08

点击:

807

明德尚法精业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1.9—2014.8

第一部分背景与基础一、背景分析二、已有基础

3、存在问题

4、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理念与目标一、办学理念

2、发展目标

3、建设思路

第三部分项目与措施一、民主公正管理文化的建设二、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三、自主型德育机制的建设四、三类课程体系的完善五、民主课堂的创建六、科艺体卫特色的发展七、科研工作转型的探索八、“明德尚法”校园环境的建设第四部分特色与创新一、发展目标二、具体措施三、达成标志第五部分保障与支持一、思想保障二、组织保障

3、制度保障

4、经费保障

5、资源保障

为推进本校在未来三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长宁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学校现有基础和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制定本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2011.9—2014.8)。

第一部分背景与基础

一、背景分析

创办于1954年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是长宁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

2009年10月被评为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2009年12月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

学校占地面积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6149平方米,拥有37个数字化教室,14个专用教室,运动场地4430平方米,图书馆400平方米。

目前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25人。

在编教师105人,其中高级教师占22.9%。

经多年的积淀和沿袭,学校校训“明德精业”已成为深入人心的精神传统。

近年来,学校在秉承“明德精业”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确立了“尚法”理念;充分利用华东政

法大学资源,初步开发、研制和实施了内涵较为丰富的“明德尚法”课程,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从“明德尚法”课程体系构建入手,努力创建上海市特色高中。

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基地、上海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长宁区教学工作示范学校、长宁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长宁区行为规范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已有基础

学校发展与时俱进,特色初显。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学校秉承“明德精业”的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确立了“明德尚法,品业双馨”办学理念。

同时,根据现代法制社会构建的需要以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联大做强,积极探索与华东政法大学的联合办学机制,致力于探索一条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德育工作基础扎实,不断创新。

“德育双基”的育人理念和“三位一体”的育德模式,在上世纪末曾因其突出的教育效果,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京、津、沪、渝四省市代表参与的德育现场会也曾对此进行过宣传与推广。

近年来,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断创新思想,

融入了法制元素,加强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无边界“明德尚法”实验基地,正逐步形成新的德育特色。

课程与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成效明显。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改革了课程结构,初步形成了“多元·综合·体验”的课程系列。

近年来,在探索学生学习规律的过程中,学校以市级课题“优化学程,提高中学生综合学力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通过创编“学程手册”、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发“明德尚法”主题轴综合课程等方式,初步推动了教与学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思辨合作、创新实践为主的综合学力。

师资培训方式多样,内容丰富。

作为大学附中,学校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建立导师工作室,定期聘请华政教授开设系列讲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采用“导师组”和“项目组”带教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助推学校课改的深入进行;重点项目研究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转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及研究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

学校文化涉及到学校的精神取向、价值追求和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

随着学校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需求,学校如何借鉴高校

文化,将原有的师生精神与价值的追求,逐渐内化形成新的校风、学风、教风等,形成新的精神与价值追求,是学校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学校原有的管理与制度文化,已不能适应目前学校发展的态势,如何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实现学校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必需。

课程高效统整的问题。

课程是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作为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学校将围绕着课程建设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而这其中,围绕“明德尚法”教育价值的落实所开发的特色课程如何统整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避免产生特色课程与原有三类课程的游离现象,提升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而体现“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未来三年课程开发与建设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课程实施途径创新的问题。

课程实施途径的创新是实现提升课程实施效能的关键。

其一,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如何通过有效转型来更好地适应目前学校特色课程发展的需要,满足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尽管学校已初步探索了“民主课堂”的建设,但同时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完善民主课堂,这需要在未来三年中逐步解决。

其二,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课程应建立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并创新课程实施途径,建立有效的课程载体

的支撑;探索社会中心课程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学习并不断优化。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需要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老师,而当下学校的师资多为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因此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不足将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瓶颈,必须尽快解决。

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关系到学校以“民主课堂”建设为标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所以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学校未来三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发展空间

历史进入21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同时,长宁区作为全国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创新实验区,更为本校争创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与发展机遇。

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负面现象反映出法制意识淡薄、人文精神缺失和道德底线失守等严重问题,而现代法制社会构建对提升公民法制素养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已成为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

同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法制教育理应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育实践中得不到真正落实。

现代

学校要满足法制社会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多元、自主发展的诉求,满足家长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期待,已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学校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原期,依托政法类高校联大做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和广阔的空间。

但法制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体现、如何落实,仍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

这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因此,探寻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实施途径以实现这一使命便显得必要而紧迫。

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建设有必要走一条“明德尚法”的特色高中之路,藉此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第二部分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理念——明德尚法,品业双馨

我校的校训是“明德精业”,更名后融入了“尚法”思想,确立了“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办学理念。

“明德尚法”:

学校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大学附中后,得以充分吸取法制教育资源,从而构成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依相济、相辅相成的新格局。

“品业双馨”:

馨,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引申为“名声”、“声誉”或“口碑”,品业双馨,表达的是学生和教师在品德、学业或

事业两方面都具有良好而长远的发展,也使学校因此而具有良好的声誉。

“品业双馨”是“明德精业”这一校训的基本价值追求。

二、发展目标

(一)办学及培养目标

1.办学目标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办成“管理重人文、课程有特色、课堂讲民主、学生能自治”的上海市特色学校。

这个目标分别指向学校的管理、课程、课堂、教师与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即强调人文化管理,建设特色课程,倡导课堂民主,鼓励教师自主自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

“明德”、“精业”是学校多年传统,也反映了中学育人的共性;“尚法”是学校当代发展中形成的新的特色。

学校致力于培养以“明礼尽责”、“民主公正”、“乐学善思”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公民。

(二)教育价值

上述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中,蕴涵着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即“明德尚法”。

本规划从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提炼出价值细目,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

域的改革与发展。

“明德·尚法·精业”教育价值明德

尚法

精业明礼尽责

民主公正

乐学善思认知

晓礼仪

知荣耻

懂尊重

明职责

知权利

明义务

懂规则

辨是非

明志向

晓方法

雅言辞博闻见能力

能谦让

守诚信

善合作

敢担当

讲平等

遵程序

会协商

善维权

会学习

善质疑

能探究敢创新价值观

仁爱情怀

服务意识

奉献精神

自然通达

参与意识

契约精神

正义理念

自律品格

人尽其才

精益求精

勤勉卓越

自强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