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192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复习提纲 陕教版.docx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复习提纲陕教版

第9课集体中成长

一、集体中的我

(一)集体和我

1.什么是集体?

集体是由多个人按一定的任务和要求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

2、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集体是:

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

3、良好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3)有共同的班级文化;(4)有优良的班风及统一的领导核心。

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的一生是在不同的集体中度过的。

(1)个人和开集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2)集体为每个成员发展提供支持和条件;(3)个人的活动又会对集体产生影响。

(二)个人离不开集体

1、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1)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

(2)集体是我们成长的沃土,促进我们健康发展;

(3)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2、为什么说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

(1)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集体,集体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

(2)个人的努力又会促进集体的发展;(3)个人和集体相互促进,才能和谐发展。

二、我为集体献力量

(一)团结就是力量

1、决定集体力量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成员数量的多少;

(2)成员之间组织与配合程度的高低;(3)成员是否具有团队精神。

2.如何理解“团结就是力量”?

(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

(1)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集体的发展。

在集体中大家团结起来,相互协作,就能产生比个人大得多的力量,就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创造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

(2)人类社会,紧密团结时就能兴旺发达相互分离时就会面临灾难。

3.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关爱班集体。

(1)自觉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

(2)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3)服从集体的安排,自觉为班集体服务。

(4)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5)发扬集体的好作风,与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

(7)勇于同损害集体利益、破坏集体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二)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1、怎样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体?

(1)树立主人翁意识,珍惜集体荣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发挥聪明才智,为集体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2)团结一心,互帮互助,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3)同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2、怎样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1)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

(2)尊重国家的象征,如国旗、国徽、国歌等,不得污损国旗国徽;(3)维护国家名誉、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泄露国家机密,同一切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第10课社会中长大

一、社会生活讲公德

1、如何讲公德?

(1)爱护公共设施;

(2)遵守公共秩序。

2、为什么要爱护公共设施?

(1)公共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公共设施带来便利,美化环境,保护安全;(3)爱护公共设施是遵守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你如何看待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爱护公共设施。

(1)人为损坏公共设施,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破坏了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

(2)故意毁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严重的还可能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追究。

4、什么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行为规则和要求。

5、公共秩序的组成和种类分别是什么?

公共秩序的组成: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

公共秩序的种类: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6、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是否良好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2)公共秩序规范着我们的行为,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3)规则是维护公共秩序的有效手段;(4)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提升我们自身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服务社会有责任

1、公益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紧急救援、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交流等。

2、为什么要参加公益活动?

(1)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和义务;

(2)是每个人回报他人和社会的方式;(3))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有利于促进自身健康成长;(3)发扬志愿者精神,热心公益,培养乐于奉献的品质,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4)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3、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1)为社会做贡献,提升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

(2)从日常生活中身边小事做起;(3)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11课有序的社会

一、社会有序靠规则

1、社会规则包括哪些?

社会管理规则、职业规则、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2、规则有:

成文规定、不成文规定

3、规则的特点:

普遍性和制约性。

4、规则的作用:

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避免社会冲突,保障社会有序运行。

5、为什么说社会有序靠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约束自身行为;

(2)社会系统运行需要有一系列规则来维持秩序;(3)社会规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避免社会冲突,保障社会有序运行。

6、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

(1)保证社会良好运行;

(2)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7、怎样遵守社会规则?

(1)强化规则意识,按规则办事;

(2)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3)遵守社会规则的核心在于“自律”。

二、法律维序是保证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的特征: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

(1)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1)遵守法律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2)法律具有特殊性,是约束力最强的社会规则;

(3)法律是社会运行的“保护伞”,是维护社会平稳运行的底线;

(4)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

(6)法律规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国家的繁荣与安宁。

5、怎样遵守法律?

(1)树立法律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3)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

第12课和谐的社会

一、社会天天在变化

1、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

(1)学校生活变化大;

(2)人均收入有提高;(3)社会保障不断完善;(4)医疗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5)吃穿住行在变化;(6)由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国人民的梦想。

2、文化生活新发展:

(1)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完善;

(2)文化娱乐休闲方式发生巨大变化;(3)文化消费要求日益旺盛;(4)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3、建设美好家乡,我们应该怎么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

(2)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3)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4、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衣:

色彩鲜明,款式众多,而且越来越追求品牌和质量;食:

种类繁多,营养均衡全面;住:

高楼大厦,砖瓦房屋,宽敞明亮;水、电、暖齐全;行:

汽车进入一般家庭

二、和谐社会温暖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2、和谐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诚信友爱的。

(1)对他人尊重和认可;

(2)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他人表现出怜悯、同情和友爱。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怎样做到彼此关爱?

(1)关爱他人,奉献爱心;

(2)同情弱者,提供帮助;(3)尊重他人,平等相待;(4)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5、如何传递社会温情?

(1)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亲情;

(2)合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社会救济制度;(3)公益救助及保险法,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增强生活的信心;(4)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有扶贫济困之心。

第13课善用网络与媒体

一、网络改变生活

1、网络把世界联结成一个信息互动的世界。

2、网络的特点:

(1)信息海量;

(2)即时交互性;(3)个性化。

3、为什么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互联网将人们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2)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3)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4)合理利用和支配网络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我的网络我做主

1、如何学会合理利用网络?

(1)获取社会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信息;

(2)提高社会参与度;(3)拓宽视野,积极与他人交流和沟通;(4)传递正能量。

2、互联网的作用是什么?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1)网络是我们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如网上学习、查询资料、远程教育;

(2)网络是我们休闲方式发生了改变,如网上电影、网络游戏;(3)网络是我们交友方式发生了改变,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结识更多新朋友;(4)网络是我们购物方式发生了改变,网购发展迅速。

3、为什么要合理利用网络?

(1)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理性对待;

(2)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给了我们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需要合理规划;

(3)青少年自制力不足,沉溺网络成为“网瘾少年”的悲剧时有发生,这些教训需要吸取。

4、如何利用网络完善和发展自我?

(1)提高自己的信息分析能力,对网络信息科学分辨,理性分析,多方验证;

(2)提高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网上言论做到慎重,有理有据;(3)遵循法律和道德要求,拒绝利用网络从事违法和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活动;(4)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5)增强网络道德观念,文明上网。

第14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91.51%,少数民族8.49%。

2、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4、民族文化的特点:

(1)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2)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各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5、民族文化的影响:

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国家安全和共同利益

1、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宪法规定: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3、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6、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7、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组织对口支援,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8、中学生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1)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3)自觉尊重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第15课灿烂的文化

一、辉煌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1)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

(2)博大精深,富有独特光彩;(3)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4)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2、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的方块字、国画、占长城遗址、京剧脸谱、中医药;西安的兵马俑、陕北剪纸、安塞腰鼓、秦腔等。

3、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1)代代传承,精神财富;

(2)百花齐放,芬芳满园;(3)生生不息,与时俱进。

4、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艰苦风斗;厚德载物,道济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

5、青少年应该怎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1)学习古今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英雄人物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3)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诚实守信、自立自强、与人为善。

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3)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3、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革命的民族精神。

(2)新中国成立后: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3)改革开放以来:

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4、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奋斗不息;

(2)坚守共有的精神家园,用实际行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谱写民族精神的新时代篇章;(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第16课人口与环境

一、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偏低,老龄化进程加快。

2、

(1)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成为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口就是发展问题,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2)计划生育作用: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b、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c、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不容乐观的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

(1)“资源大国:

”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小国”:

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资源特点:

分布不平衡、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浪费损失严重。

(3)合理开发、使用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率,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1)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严重。

(2)表现:

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目的:

a、保护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举措:

a、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模式;b、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c、树立环保意识,养成3环保习惯。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公民怎做?

a、树立正确的资源环保意识;b、培养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能力;c、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青少年的具体做法。

a、植树造林,保护植被;b、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尽量不使用塑料购物袋;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e、不乱扔废旧电池;f、自觉爱护山水、花坪、树木和动物,积极参加校园、社会开展的各项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

第17课建设美丽中国

一、建设美丽中国人人盼

1、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2、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什么)?

(1)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发展的迫切需求;

(2)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做法:

(1)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

(2)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6、为什么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2)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3)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护航美丽中国。

二、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1、为什么“环保的事共同做”?

(1)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民族的事业;

(2)政府部门要发挥主要作用;(3)各类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2、环保,政府应该怎么做?

(1)健全节能环保法规;

(2)积极出台相关政策;(3)鼓励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4)依法惩处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3、环保,社会应该怎么做?

(1)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2)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家园。

4、环保,企业应该怎么做?

(1)增强社会责任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2)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切实减少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和环境污染。

5、环保,公民该怎么做?

(1)树立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2)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3)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过绿色生活。

第18课全面奔小康

一、幸福生活奔小康

1、我国目前达到的总体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实现总体小康的意义:

(1)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丰衣足食的伟大跨越;

(2)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五位一体: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

4、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5、全面小康:

(1)经济更加发展;

(2)民主更加健全;(3)科技更加进步;(4)文化更加繁荣;(5)社会更加和谐;(6)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和谐稳定;(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促进城乡发展的原因:

(1)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3)因此,党中央把促进城乡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3)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加快改革步伐,增强发展动力,努力改善农民生活。

3、区域间差异:

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部、西部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

4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

(2)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3)地区优势互补,缩小区域间差距。

5、全面小康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

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6、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学生怎么做?

(1)树立为农村服务、支援中西部发展的意识;

(2)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3)积极参与支援农村和西部发展的社会实践;

(4)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