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725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docx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

——小组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应用于各个领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

为了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促进我们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深入了解,进而使中西方教育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相互促进发展。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从中西方教育方面着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采访外教、搜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与学习。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资料调查法

我们小组通过资料调查,总结发现,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

学习理念的不同

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

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

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

2.实地采访法

采访准备:

采访者:

肖乐璇

记录者:

郭彦榆、郑楠摄影人员:

纪伊玲

采访对象:

来自加拿大的外教—Michael

采访过程:

我们对Michael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问题,具体如下:

Q:

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

A:

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

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他们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亦有老师认为学生像老师提问是不礼貌的。

Q:

您认为东方教育有什么优点?

A:

东方学生很用功。

西方学生的作业很少,一般只要做1小时左右,这也使得他们有惰性。

东方学生的作业量则为3小时左右,有的甚至在周末都在努力学习。

Q:

西方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A:

西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比较好的。

西方班级规模小,一般为20人左右,上课气氛也是比较轻松的,不会有特别严格的有关纪律的规定。

小班制教学,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易于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进。

老师即使只能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达到平均水平的50%,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不同于中国的公办学校和私办学校的。

Q:

请问您对东方教育有什么看法?

A:

东方的班级规模真的太大了,为西方的3倍左右。

如果能把中西方教育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那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比如西方的作业量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西方的小班制教学。

再如东方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态度。

Q:

那么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A:

应该是家庭观念吧。

西方孩子与家长之间并不是很亲近,西方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无闲关心孩子。

西方孩子跟多地会从电视中获取知识。

在西方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祖父母跟他们住在一起,往往是祖父母担任教育孩子的责任。

西方孩子的祖父母比较明智。

东方家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孩子身边,按照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样。

采访结果: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得出:

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课堂教学规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的不同,中西方学生学习压力的不同和中西方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等。

3.问卷调查法:

我们小组通过制作问卷,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学生对中西方教育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的看法。

调查数据如下:

51%的人更喜爱西方教育方式,15%的人喜欢中式教育,34%的人两种方式都喜欢。

83%的人认为中式教育的弊端是以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80%的人认为中式教育忽视对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少数人认为中式教育使学生没有丰富想象力成为学习机器。

两者相比之下,94%的人认为西方科技比中方的原因为西方较重视学生的个人思维方式和西方较注重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7%的人认为西方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中国高考制度,51%的人认为存在局限性:

应考能力与实际能力不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较公平但太绝对或者是以成绩为主。

对于西方升学制度,54%的人认为很好,既公平有不限制学生思想,43%的人认为太过散漫,不利于学生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

中式教育与西方教育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

同学们认为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更偏向于中式教育,有的则更偏向于西方教育方式。

三、研究成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这学期我们这一群英语爱好者共同聚集进行探讨研究的课题。

我们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是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小组经过了认真激烈的探讨,最后协商将目标放在了“教育”这一方面,仔细发现在教育方面中西方的特色,剖析探究深层次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提高我们英语水平的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

调查发现,对中式教育苦不堪言的中国学生大部分对于教育方面都是肯定西方否定东方,态度坚决偏执。

在进行了探究之后,我们小组惊讶的发现:

尽管西方教育被大部分中国学生所肯定,但是在人人皆知的轻松无压力之下,西方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而中方教育尽管严格甚至已经变成“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它也存在着令西方学子羡慕的优点。

我们明白了凡事均有两面性,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

中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观念、着重点、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了这两种教育体现出来的迥异的结果。

当然,这两种教育也有各自的优缺点。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为了探究中西方差异发现西方教育的长处从而对中方教育进行改善;我们相信,对于西方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

从现代中西方经典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101班

成员:

肖瑜峰.朱奇.王海娟.费梦洁.李梦姣.戴伟平.朱亚秋.黄淳心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得出了结论.为此,下面进行总结.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

小组本小组由8人组成.4男4女.我们有条不紊的展开了工作并进行了分工.

现代生活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电影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电影已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中西电影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碰撞融合,但终究有其各自独有的特点.文化差异无可厚非地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观念却不同。

观念与观念之间,从来就是有高下之别的。

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有差异却同样优秀的文化,而民族的整体思维定势却仍可能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民族艺术的沦丧,比如电影。

所以研究中西方电影有利于我问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加深我们对文化的了解.

我们的调查分三个阶段:

1.调查问卷.2.具体抽取有代表性的电影具体研究.3.走访老师,同学,网上收集资料.下面展示我们的成果.

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

20.4%的人选择A.17.2%的选B.17.9%的人选C.43.7%的人选D.3.9%的人选E%

问题2:

20.2%的人选择A20.5%的选8.0B%的人选C.17.6%的人选D29.3%的人选E.6.5%的人选F;

问题3:

32.6%的人选择A%47.3%的选B20.1%的人选C%的人选D;

问题4:

33.3%的人选择A13.2%的选B39.0%的人选C31.2%的人选D.10%的人选E.8%的人选F

问题5:

38.3%的人选择A15.2%的选B%31.7%的人选C%10.8%的人选D问题6:

18%的人选择A14.2%的选B%55.8的人选17.2C%的人选D2.5%选E

下面进行分析总结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

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

电影的题材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由于表达方式有差异,所以有些电影从表面上看觉得情节荒诞,实际上题材还是取自社会生活,尤其是一些国外电影。

一般来说,要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电影重视电影情节,在情节中能体现出电影的内涵,国外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情节不是十分重要,看起来觉得很乱,但最终还是讲出了这部电影的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说,我们重点观看的《撞车》,如果是中国拍的,不太可能把电影情节拍的很乱,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在处理情节上的差异,我门个人认为,这绝对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

再说说正常情节的电影,比方说:

法国电影《理发师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没回答他,第二次见面,女主角主动说话并答应了求婚,然后双方才开始介绍自己。

看似荒唐,但这个爱情确实又是真实而感人的爱情。

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在法国,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事也不太可能发生,也许只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电影里出现了,它基础现实,说明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这么夸张,在中国,现实中没有,连电影里也不会有。

在如《空军一号》里总统的专机在最后坠落之前,机上除了总统一家还有一名受重伤的保卫人员,总统的选择是首先把妻女送过对面的援救飞机,然后再运送重伤员。

这一情节让我记忆颇深。

在中国似乎难以想象,太多的革命战争片教育我们高尚的人具有的一种境界,那就是舍己为人。

而且新闻报道中太多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在证明着一点:

舍小家为大家。

当老师的,整个身心都扑在自己带的班上,而自己的子女却没时间去好好指导;当医生的,普渡众生,却忽略了身边亲人的健康;当消防员的,在大火烧起来的时候,可能冒死抢救公家的财产,自己家的财物却葬“身”火海,等等。

有时我会无聊的想,要是我们老江老胡遇到老美同样的情况,不知他们会如何选择?

从上的不管是问卷还是个例分析不难看出思想内涵的差异显得格外突出.另外情节等也有所体现.为此我具体对两部影片进行了比叫――《无间道》和他的欧美翻拍版《无间道风云》

港版《无间道》是一部颇具哲学思考的电影,他通过错位的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探究的是正义或非正义在人内心中的较量和挣扎,就好象观众在考问自己的良心,在这样的悖论中背受折磨,给我们留下震撼和思考,以至于续集不断在诠释着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所以,在港版《无间道》中,不需要探究角色的过去的背景,他只是想表达错位的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把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的折磨外化成两个“卧底”较量,电影更强调他们的内心和良知,“我是警察!

”“谁知道!

”。

这样对话本身就非常震撼!

而让“刘德华”生存下来,则正是要表达让他在人间倍受煎熬的无间状态。

电影的内涵达到这样的高度,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哲学思辩”的强势和厚重。

就象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思想一样独到而深刻。

中国人

喜欢看这样的电影,也是因为除了故事本身以外,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让我们“领悟”人生的道理。

而不仅仅是娱乐。

这也是中国很多“大导演”们的思想,希望不仅要讲故事,还要探究哲学思考!

如张艺谋拍摄的《英雄》,老张希望通过一个故事表达一个更深刻的哲学思辩的东西,让大家领悟。

可惜他的“和平”理念还表达的太混乱了!

反观美版的《无间道风云》,更多的是在娱乐方面下功夫!

首先,设计的人物可信合理,使他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后在情节上干净而简洁,突出双方较量过程和场面,紧张又刺激!

充满着男性的张扬和挑战!

每个人的“死去”都特别迅速和干脆!

没有任何一点拖泥带水!

突出了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脆弱。

同时,表现出两个“卧底”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折磨,不是哲学层面的“精神折磨”,而是作为一个人,由于言行与内心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心理疾病。

没有刻意去表达他们内心对“正义或非正义”的冲突更具人性化和现实性。

为什么我们上面说张艺谋可惜他的“和平”理念还表达的太混乱了呢?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大片的复古路线,47.3%的人表示很无聊,没创新.这不得不引起我门思考,为什么中国电影永远只停留在昨天与今天,而对明天一无所知?

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张艺谋,却似乎更多的人喜欢好莱坞。

当我们无奈地看着盗版的好莱坞VCD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汹涌而来时,国产电影们做的,并不是奋起抗争,而是——令所有人失望的——向隅而泣。

试问:

何时何地,才能看到说着中文的X战警?

另外,对与中西电影的创新力我们有专门对《哈里波特》和《新白娘子传奇》进行比较从中西方神魔电影看文化差异

就以大家熟悉的《哈利波特》和《新白娘子传奇》为例子吧,在中国魔法是需要时间修炼的,所以能力的高低就是功力的高低取决于修炼的时间,比如金庸小说的大侠们都说自己有多少年的功力,而《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的功力不如白素珍就是因为她只有500年的功力而百素珍有1000年,时间越长功力越高。

但是有一点没有人知道这个功力是怎么修炼的,找个没人的地方一坐,摆一个poss,有的动有的不动,就练功了,也算是很悠闲的事情,可是人只有最多100年的寿命,所以那些有魔法的都不是人,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常人只有看的份,就是这样,那些会魔法的人无所不能,会魔法,武功极高,还懂医术,尽管没有人教他们。

相比之下西方魔幻类就不同了,魔法师是人,要找懂魔法的人做老师,然后还要研究一大堆的魔法书,还得要实践,只有通过不断试验来研究新的魔法,魔法等级就看个人的能力了,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这些在《哈利波特》里便显得很明显了,而且魔法师只懂魔法,要格斗还是要靠骑士帮忙,窃贼能拿到魔法师想要的东西,虽然魔法师也能治病但是靠的是魔法而且不是什么病都能治,所以医生还是不可少,当然魔法师会医术的也不是没有,那是因为他有学过医术的经历。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中西的魔幻的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讲究资历,谁熬的时间长谁的地位就高,也就是论资排辈,看看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能在50岁上任,而西方40多岁能当上国家领导人的比比皆是,而且都管理着美、俄、英这样的大国,在中国年轻人有能力就会被戴上“少年老成”的牌子,似乎只有年龄才能证明一切,而西方讲究能力,就是哈利波特这样的小孩的实力也不比那些成年的魔法师的能力差;中国讲究虚幻,坐在那就能练功,而西方讲究学习,所以要看书,试验和实践;中国讲究无所不能,一通百通,比如老子就提出的“小国小民”,西方则是“术业有专攻”,看看社会分工是那先提出来的吧;中国讲究英雄就是英雄,百姓只有被领导的份,遇到好神仙就要感恩戴德,遇到妖怪只有逃命的份,而西方讲究只要你想做,有天分做你就能成功,没有天分只要努力也能有所收获,再强大的恶魔也能被打倒,自己有能力创造和平的环境。

在比如在美国电影《撞车》中,种族歧视体现的淋漓尽致,矛盾突现.《断臂山》有是

伦理道德矛盾的体现.

文化太厚重,电影只是个切口。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西昌一中高201X级X班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内容摘要: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1问题提出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

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

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1

2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

中餐厅,西餐厅中消费的部分人群,共30人

研究工具

本研究研究工具为“调查表格”。

共5道问题。

问卷项目为:

1.如果遇到家人或自己的生日,您喜欢去哪里去庆祝?

2.对于食品,你注重哪方面?

3.对西方食品的第一感觉?

4.对中国饮食的第一感觉?

5.平时就餐时,重视就餐礼仪吗?

3结果分析

研究性调查总结

1、如果遇到家人或自己的生日,您喜欢去哪里去庆祝?

现西餐馆在中学生

而较少同学选择中餐馆庆祝生日。

很明显,大多数人们都注重于食品的味道,这也说明了中国饮食传统的特点:

食物即品味。

3、对西方食品的第一感觉?

4、对中国饮食的第一感觉?

中国多种多样,变化万千的食物深入人心。

3

65%,说明大多数人平时

也许是因为现在

4成效分析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西方人喜好小而精。

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4

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

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