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499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新人教版必修4

2021-2022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新人教版必修4

说明:

⑴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⑵把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

1.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③人人都懂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是否承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的问题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7、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B.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D.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

10、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A.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B.就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C.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D.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东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回答11—12题:

11、《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2、恩格斯说: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

“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回答13-14题。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14.“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回答16-18题:

16、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疾矣!

予助其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17、“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8“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但不能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19、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20、据《天瑞》记载: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么“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21、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也有意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C.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人间的人脑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回答22~24题:

22.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

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23.席勒说:

“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2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6、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④鹦鹉学舌

⑤我国第27次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⑤⑥⑦

27、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8、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29.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B.主观性C.无限性D.反复性

30、“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2、下列成语或典故,能够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能②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吃一堑长一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3、下列对联系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A、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4、事物之间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也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还有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这说明

A、事物联系的内容是复杂的B、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C、联系是无条件的,到处都是D、联系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5、下列关于联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事物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6、下列观点或做法,不能反映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D、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7、下列说法,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8、决定一只木桶装多少水,不在于最高的木板有多长,而在于最矮的木板有多长。

这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木板理论”。

“木板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要从整体出发,寻求最优目标

B、做工作必须搞好局部,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办事情的关键是搞好局部

D、办事情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

39、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的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负载型和多样性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0、“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事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dF340558507蔇300377555畕rz353958A43詃2119152C7勇243175EFD廽407539F31鼱33162818A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