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496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

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4.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

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进入网络,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同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天气符号卡片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教学活动有五个模块:

课前热身、合作探究、学生活动、延伸拓展、反思。

第一模块:

课前热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一模块:

课前热身

展示一组各种各样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雨过天晴的草原、多云的海港、晴空万里的郊外、白雪皑皑的东北林区等。

问题:

你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图片体现的天气现象吗?

1.学生欣赏图片、并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画面中体现的天气状况。

2.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说明:

“课前热身”也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1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方法2用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引入。

第二模块: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二模块:

合作探究

展示探究问题:

●       天气有什么特点?

●       天气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       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       你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吗?

学生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

 

进入下一级网页,点击“天气特征”

 

 

再一次点击“天气特征”

1.展示材料:

“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可选择材料按钮,进入材料展示)

2.教师适当补充“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体现的天气特点。

1.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分析天气的重要特点。

明确天气特点是:

①短时间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

③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

2.从我们的生活感受,举例说明天气特点。

一方面从感性材料入手,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概念的内涵。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

点击“多云转晴”、“降水概率”、“风向”、“温度”文字,课件将显示其含义。

展示材料:

“北京地区天气预报”,其显示文字:

白天,多云转晴,降水概率20%,风向—北,风力—3、4级转5、6级,温度3\8度……

教师重点解释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

1、讨论、分析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

2.了解天气要素的含义。

3.说说天气的概念。

明确: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设问过渡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点击“天气与人类”

展示材料:

一组天气与交通、生活、农业、军事、商业、工程建设等联系的信息资料。

要求学生分析资料,进行选择。

学生观看资料,简要分析资料,并进行抢答。

说明:

学生回答正确时,课件会显示:

“祝贺你!

你答对了”;否则将会出现:

“再想一想”鼓励性词语。

过渡

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

讨论:

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可能会说出许多的答案:

看电视、看报纸、听电台广播、上网、打电话(121)等。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点击“形成过程”

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播放课件:

形成过程

教师简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

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过程简图:

气象站—卫星—计算机—预报员—节目。

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过渡

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说明,电视上出现的天气符号,你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点击“天气符号”

播放课件:

天气符号

第一页:

晴、阴、多云、小雪、中雪、大雪;

第二页: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雨夹雪;

第三页:

冰雹、雾、霜冻、沙尘暴

学生观看课件,按页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边观察边用手比划。

图文合一。

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第三模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三模块:

学生活动

●       认识卫星云图

展示:

卫星云图

1.学生观看网页,学习卫星云图的基本知识。

2.分析卫星云图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阴天?

活动由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游戏“天气符号抢答竞赛”

展示:

常用天气符号图

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熟悉天气符号。

1.分组讨论:

如何识记天气符号?

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2.游戏:

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一人出示符号卡片,另三人抢答。

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游戏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小小天气预报员

同学们,你想不想亲自当一回天气预报员?

我们这里就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点击:

“GO小小天气预报员”进入下一级网页

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此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

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四模块:

延伸拓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四模块:

延伸拓展

●       点击“实践探索”

展示:

巩固练习(详见课件)

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结果。

●       点击“链接生活”

最早的天气预报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的丰富多彩的民间天气谚语。

(点击“天气谚语”可进入下一级网页,了解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及其含义)

请你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它们的含义。

1.观看网页,学生了解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及其含义。

2.课下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它们的含义,并与同学们交流,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验证所收集的天气谚语在现在的准确性。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       点击“链接网络”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随时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

进入“友情链接”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普博览

学生观看网页内容。

(有条件的学生进入友情链接)

学生学习使用现代化手段,拓宽知识面。

第五模块:

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

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点击“课外探究”进入下一级网页

展示探究内容:

“收听天气预报”、要求。

课下探究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

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

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

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

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

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

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

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

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

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

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

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

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

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

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

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

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

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

想一想

提问:

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

有什么规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

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

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

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

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

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

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

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

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

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

略。

师:

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

(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

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

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

(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

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

(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

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

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

三、降水量的测定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有实物更好:

图3.18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

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

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

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

某年每日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

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讲完以上知识点,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大组)完成课本第54页。

活动内容:

写出如果出现这种降水情况可能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组回答:

阴雨连绵一个月

第二组回答:

有两个月没下雨

第三组回答:

某城市下了大雨

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回忆春天、秋天、冬天的天气,同学们讨论会更热烈,三分钟后,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宣读本组的结论。

也让别的组的同学加以补充。

这时老师要给予同学们鼓励:

不要求说得多么完整,能说出三个方面就不错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活动,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拓展探究题:

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

哪位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请举手发言。

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一些,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老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

老师:

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5页(图3.19)

板书:

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

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