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432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1.docx

《心理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1.docx

心理学1

二.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过度焦虑

又称焦虑症,最多见与学龄期儿童。

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

多度焦虑分两种类型:

一素质性

二境遇性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儿童

(1)区分属于境遇性的还是素质性的,逐渐改造。

素质性的与性格有关。

找出不足,制定改进训练计划。

(二)恐怖症(过度害怕)

只有当恐惧程度过强,足以影响其正常生活时,才被称为恐怖症。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1)动物恐怖症

(2)特殊境遇恐怖症(3)贱人恐怖症(4)学校恐怖症多见于7——12岁左右的男生

2.恐怖症的原因

(1)不恰当的恐吓

(2)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

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所以又叫做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治疗包括三部分:

(1)肌肉放松训练

(2)建立恐怖等级

(3)实际治疗,帮助儿童从接触最低等级的恐惧情景开始,逐渐上升,直至接触到最高等级情境。

通常由专业原因进行。

心理治疗的其他一些方法。

如正强化法(发展进步即予肯定),心理戏剧法,心理分析法也有一定效果。

三.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

(一)提高儿童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二)创设情景,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三)在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

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好人好事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现实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

这种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意志有三个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根据自觉的目的去行动的能力,因而人就能够调节自己的行动,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

(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受意志的控制)

随意动作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它们是现实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内部苦难(要求愿望心理的,虚弱)

外部困难(客观)

内部困难要比外部困难难以克服。

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苦难的水平上。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意志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它同认识和情感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积极的意志品质,促进认识能力发展

消极的意志品质,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即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理智的认识。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

(一)动机冲突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目的的。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结果。

如一个人在确定目的的过程中,同时具备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有:

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之分。

牵涉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决策

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目标过程称之为决策。

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意志努力

意志努力:

是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

第四节小学儿童的意志

(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的发展是否认识目的,不善于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行为

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小学儿童自觉性比较差,他们很容易受暗示。

2果断性的发展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缺乏果断性,优柔寡断或冒失。

3.自制性的发展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4坚持性的发展意志行动能否不屈不饶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

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展开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单独用讲大道理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是不能收到预想效果的。

教师应该十分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和儿童具体行动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初入小学的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

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

3.教师以身作则

(三)教育儿童正确的面对挫折

挫折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减少自尊心和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和思想负担。

因此,教师要指导儿童正确面对挫折。

(1)帮助分析挫折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2)鼓励信心

(3)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

(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1)循序渐进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力所能及的。

(2)遇到困难,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不要代替他们解决问题。

(3)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锻炼。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道德是行为规范。

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品德:

对社会道德的反映。

品德是道德薰陶下形成的。

品德既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也受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1.互相依存。

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品德

2.个体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反映着时代特征

区别:

1.道德依赖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依赖个体而存在的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服从于个体。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二)道德情感

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得去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内部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道德面貌以道德行为来表现,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道德概念的理解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二)道德判断

1.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的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九岁组儿童的判断则发生了转折,表明在道德判断时具有了自律的特点。

2.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深入事物的本质。

道德判断还有谢特点:

(1)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能够根据行为的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判断

(2)小学儿童道德判断中,特别集中在行为的主观原因方面。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上升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四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义务感排在第一位。

(3)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四.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与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相对应,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也表现为从外部向内部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低还没有形成必要的习惯。

大约四年以后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从四年级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两个方面。

1.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坚持性是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高年级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整个阶段,儿童的坚持性水平还是不高的,且不稳定。

2.自制力的发展

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力的发展较为缓慢,四年级和六年级发展速度开始加快。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而且往往容易兴奋,带有一定程度的冲动性。

四,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攻击

(二)撒谎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一.说理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思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是儿童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很多需要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一)说理要科学

1.科学性

道德要求。

要有科学依据,合乎情理的分析

2.针对性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二)说理要尊重儿童

教师应该尊重儿童。

从具体操作上讲,说理是教师和儿童双方的活动。

(三)排除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

1.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2.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三、仿效发

仿效法是更具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一)模仿学习的作用

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在能否抗拒外界各种诱惑而人们对诱惑的抗拒是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进行学习和改变的。

(二)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榜样只有可敬,才具有权威性。

榜样只有可信,才觉有真实性

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

(四)注意纠正儿童模仿上的偏向

 

三,强化法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可以塑造新行为而且可以改变旧行为,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形成语气的行为习惯。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有一个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对行为进行定向控制。

(二)制定小步子

(三)及时“反馈”

(四)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

结合学生的经验

表扬与批评运用的频率。

学生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和重视的程度。

施教者的权威性程度。

对于惩罚的理解和运用如下

惩罚应少用、慎用。

但运用惩罚时应注意:

(1)惩罚应以估计儿童的自尊心。

,尊重人格为前提

(2)惩罚要公正强制性惩罚回敬性惩罚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一)交往及其结构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没有交往,就不可能形成直接的人接关系。

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互相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信息交流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过电脑网络,从而有力的改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2.动作交换

人在交往中还会通过无意识的动作泄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即所谓的”人体语言”。

又称“体势语”。

3.相互理解

交往中相互理解,是交往失败的关键。

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和动机理解。

互相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水平和交往经验。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做人际吸引。

人际喜迎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影响人际喜迎的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

1.空间距离

2.交往频率

3.仪表风度

4.心理品质

5.特点相似尤其是相同的价值观表现出的吸引力更大。

6.特点互补

人际吸引的诸因素并不是绝对的和孤立的。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关键在于人与人之前共同的价值观、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也在于人际交往中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班级人际关系

正式群体。

心理集体。

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性

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觉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

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儿童的影响较大。

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它们是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1.规范

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错的集体期望。

2.心里相容

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首先表现在人们互相了解;其次,成员之间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第三,表现在成员们都在自觉地维护班集体。

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舆论

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舆论造成对人的压力,因而也就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4.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第二节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一、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

即同伴关系,包括同伴,同伴团体(即小团体),友谊三方面的关系。

同伴:

与一个人共同活动的个体。

同伴团体:

一伙共同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

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

刚入学:

共同学校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互相关系

低年级:

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

后来,确立了新的友谊标准。

中年级:

出现了互惠的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高年级:

开始重视友谊的交互性,即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三)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

1.直接接触关系“一起玩”是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

2.接受关系以自己为中心的,具体的和单向的。

二年级

3.敬慕关系赞赏,学习好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

4.其它关系朋友的朋友

(四)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总体讲同质性趋上性是儿童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证。

年龄越大,这两个特征就越明显

1.同性别的做朋友,体现同质性

2.男性更主动女生优秀,体现趋上性

二.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及其测量

(一)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分为:

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三类

受欢迎儿童: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不受欢迎儿童:

受排斥儿童,受忽略儿童

中间型儿童:

较为普遍的类型,既有朋友,又有共同活动的同伴。

也有一些人对他们并不亲近,他们既有一定的个人交往关系,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是构成班级人际关系的主体。

(二)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受欢迎儿童的特点

第一:

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第二:

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三:

良好的品德

第四:

其他特征(字写的漂亮,仪表整洁等)

2.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

(2)不良品行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3)难易相处

(4)其他特征

(三)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有:

1.等级排列式问卷

2.社会距离量表

3.关系分析

三.小学班级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

班级是一种正式群体,其中还包含着若干由小学儿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简称小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